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理解青春期孩子(二)---孩子'脆弱'的自信心

作者:肖广兰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反思的爱:看见自己,看见孩子》一书的审校。

孩子变得没自信

小吉小学是班里的“学霸”,初中成绩有些波动,但仍然很不错。只是身体开始各种出状况,头疼,胃痛,低烧;情绪也变得阴晴不定,一时努力学习,乖巧听话,岁月静好;一时又对家人大发脾气,哭着说自己一无是处。爸爸妈妈经过一番学习和研究,猜到孩子可能是学习压力太大。

一天,小吉又很低落,哭丧着脸自言自语:“这次期末考肯定又考不好了。”

爸爸给妈妈递了个眼神,妈妈心领神会,赶紧上前安抚道:“闺女,我们对你没要求,咱们考多少分都行。你不用紧张哈!”

谁成想,小吉突然大声对妈妈吼了一句:“你们对我很失望了,对吗?”然后失声大哭。妈妈和爸爸一下子懵圈了。

小吉的妈妈这时候心里一定感觉比窦娥还冤,这不明明是想给孩子减压,怎么到孩子嘴里就成了对她的失望?

那么,难道是孩子青春期不可理喻吗?

如果可以回到小学时的小吉家,我们很可能看到这样的情境:

小吉某次期中考的成绩掉下来7、8名,妈妈唉声叹气。爸爸虽然啥都没说,但这其实让小吉更不安,当然也更不敢提考好了给新买手机的事情。

下一次月考,各科都接近满分的成绩,让爸爸妈妈舒了一口气。妈妈开心地做着饭,爸爸也把女儿逗得咯咯笑。

孩子的逻辑很简单

”成绩好”是我在这世界上能够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了,让我在家长、老师、同学那里赢得关爱、赞美与尊重,也能抹去父母脸上的愁容,给家庭带来欢乐。如果我考不了好成绩,我拿什么去赢得那些关爱与赞美呢?

现在,你们突然说,“学习成绩不重要”,是几个意思呢?如果你们说的对,那我以前认为自己很棒,都是在骗自己吗?我当然不相信你们说的是真心话,你们不过是对我失望,认为我不能再给你们带来荣耀与欢乐了。

成绩就是一切

家长、老师对学习成绩的看重是毋庸置疑的。一次考试的成绩高低、名次前后,都可以让家长喜悦、忧虑,甚至愤怒。家长、老师不经意间的表达和言论,不断地强化着学习成绩(而不是”学习“本身)的重要性。

家长的眼睛只会盯着成绩和名次,好像这两个东西代表了一切的”好“与”不好”。

尤其那些孩子成绩比较好的家长,常常不会再费心去看孩子还有什么其他的优点、能力。与学习成绩相比,我们可能打心眼儿里就没觉得,孩子其他的经历、能力、特点或才艺有多重要。

小吉的妈妈当年为了学奥数,让孩子放弃她很喜欢的舞蹈,因为她没有做专业的天赋,也不必以此谋生。等到孩子说自己”一无是处“时,妈妈再说什么“你舞蹈也跳得不错呀”这样的话,对于孩子来说,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这样的结果是孩子所有的自尊与自信仅仅建立在”成绩好“这一个点上。而一旦成绩出现波动,也就很自然地危及了孩子的自信心和情绪状态。

家不是“讲成绩”的地方

谁也不能否认学习成绩的重要性。但学习成绩,特别是某一次的成绩名次,不仅仅和孩子是否努力、是否学得好有关,也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出题的范围和难易程度,判卷的松和严,其他同学的努力程度等。计较一次成绩和名次的高低、起伏,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一段时间里,如果孩子可以基本保持在某一个梯队,就大概能让我们评估出孩子的学习能力水平和效果。

孩子们在学校已经充分感受着成绩、名次的重要性。老师的眼神和态度,同学的羡慕嫉妒与鄙视疏远,都会给孩子足够的刺激和压力,让他们渴望用成绩好来刷存在感。这时候,我们家长真的没有必要加入这个队伍,去给孩子更多的压力。

家应该是孩子可以获得支持和给养的大后方,而不是接收到更多学业要求的压力源。孩子需要一个可以喘口气,放松休息一下疲惫神经的地方,让他即使失败也可以退到我们这里来休整一下。

避免“成绩好”成为孩子

自尊自信的唯一支柱

  • 不要给孩子设定学习成绩和名次的硬性要求,只需要鼓励孩子努力进入或维持在某个梯队里;

  • 不要因为孩子某次考试成绩或名次达到你的期望而给予任何物质奖励。如果你觉得确实需要鼓励一下孩子,就告诉他,你很欣慰他这一次真的很努力,并有幸取得了和他努力相匹配的成果;

  • 孩子某次考试成绩或名次达不到你的期望,也许是你的期望太高,需要调整;也许是有客观的原因,需要理解;也许孩子真的不够努力,可以告诉孩子:“我是有些失望的,看你复习的时候一直在玩游戏,很着急。”但无论如何不要惩罚孩子,”没考好“本身,对孩子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惩戒了;

  • 千万不要拿自家娃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这个杀伤力很大,会严重打击孩子的价值感和学习动力。激将法不适合自我还在建设期的青少年或更小的孩子;

  • 努力真诚地看到孩子其他的优点、优势和特点,给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多建几个支柱。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