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树德于1991年10月应邀请有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挑选的五百名老中医药专家收徒拜师大会。1992年4月被评为“科技之星”,消息在《北京日报》头版发表。自1990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1994年被收录于英国《剑桥国际名人辞典》。
焦树德:
中医治疗症状,辨证论治,不治病名,跟着西医病名跑,跟着瘤子跑,你就上当了,上了仪器的当了。
李某某,男,38岁,农民,朝鲜族。初诊日期:1987年8月下旬。患者于1987年7月23日,劳动后自觉头晕,即去医院治疗,在就诊途中,突然昏倒,神志不清(但无抽搐及二便失禁),经当地医院治疗,约4个小时后;神志恢复。自此以后,每逢用力时即出现右侧偏头痛,呈阵发性胀痛,无复视、无恶心、无耳鸣。睡眠尚可,情绪不好时头痛亦发作,口苦,大便干,每日1次。经延边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做CT扫描等检查,诊断为脑占位性病变,考虑为 结核瘤。既往身体健康,这次不同意手术治疗。虽经多种药物及方法治疗,病情未见好转。1987年8月下旬,我去延边地区讲学支边,在延边合龙县中医院接诊了这位患者,主诉同前,望其舌尖红、舌苔根部略黄,脉象弦,两寸较明显。辨为肝郁生风,痰血凝滞之证。治以调肝散郁,化痰消瘀之法。处方如下:白蒺藜12g,当归12g,赤芍12g,红花9g,地龙6g,化橘红12g,半夏9g,白僵蚕6g,茯苓18g,黄芪18g,川芎12g。
病人服此汤药70剂,于1987年12月11日,专程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内科复诊。自诉右侧偏头痛减轻,但劳累时仍有发作。面色红,舌尖红,舌苔根部黄厚,脉象弦。诊为肝阳上亢,气血上逆,经络失畅,血脉不通,发为偏头痛之证。治以平肝潜阳,活络阵逆之法。处方:生石决30g(先下),生赭石30g(先下),白蒺藜12g,夏枯草15g,生芥穗9g,蔓荆子10g,赤芍15g,红花10g,莪术3g,半夏10g,化橘红12g,茯苓20g,白僵蚕10g,川芎5g。
嘱病人服此方20剂后,去掉川芎,再继续服用。患者于去川芎后,又服药60剂。于1988年3月28日来京复诊,偏头痛基本痊愈,仅在过度劳累或感冒时偶有发作。看电视时间久时,眼睛感到疲劳,但未引起头痛,未发生过头晕,已能参加劳动。精神转佳,气色润泽。1988年1月25日,又在某医院做CT复查:“右颞叶后部皮层区结节状占位已消失”。舌苔薄白,脉象沉略滑。又把患者带来的CT扫描照片,请我院放射科医师查看,同意原医院的CT诊断。为了巩固疗效,预防再发,于上方中去川芎,加生地18g、黄芩10g、白芷9g、生牡蛎30g(先下);生赭石改35g(先下)。服15剂后,改为隔,日服1剂,再服15剂,即可停药。
理论分析:
据其突然头晕、昏倒,头痛偏右侧,情绪变化时则发病,脉象弦等特点,知病在肝经。肝郁生风,风邪善行而数变;无痰不晕,风邪挟痰上扰,故突然昏倒。痛处固定不移,再参其舌尖红,知病又与血分有关,痰血互结,脉络不通,发为疼痛。头部两侧属少阳、厥阴,故其病在右侧,发为右侧偏头痛。
根据调肝散郁,化痰消瘀的治法,处方采用白蒺藜苦温辛散,善行善破,宣肺之滞,疏肝之郁,破癥结,散痈疽。配以当归和血养肝,祛瘀血、生新血,使血有所归,共为主药。赤芍、红花、地龙软坚消痰以破积消瘤为辅药。化橘红、半夏、茯苓,行气化痰;配白僵蚕祛头风、疗惊痫而熄风化痰;又以黄芪温分肉、散痈疽,助赤芍、红花等药消散结聚而共为佐药。取川芎辛窜入肝,行气开郁,并能治风气入脑而头痛为使药。
服药70剂后,又见其面红、脉弦、苔黄,知为肝阳上亢,故用生石决、生赭石,镇潜肝阳,咸育肝阴。加夏枯草、蔓荆子散泻肝热。并用活瘀消坚、散结破积更为力专的莪术,以加强消除积滞。因川芎过于辛窜,不宜欠服,故嘱服20剂后即去掉、余药应长服。果然又服60(共80)剂,偏头痛未再发作而且脑部的占位病变亦消除。中医并没有专门去消除瘤子,而瘤子却在整个病情都好转的同时而消除,这是中医学从整体观出发而取得的效果。
当归散(《儒门事亲》):白蒺藜行血破瘀,又可治经闭,难产,带下;伍当归活血温经,养血调经,为妇科常用基础方剂。
当归蒺藜煎
药物组成:当归2钱,熟地2钱,芍药(酒炒)2钱,何首乌2钱,炙甘草1钱,防风,川芎1钱,荆芥穗1钱,白芷1钱,白蒺藜(炒,捣碎)3钱或5钱。
处方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方剂主治:痈疽疮疹,血气不足,邪毒不化,内无实热而肿痛淋漓者。
用法用量:上或水或酒,用2钟煎服,然水不如酒。或以水煎服,后饮酒数杯,以行药力亦可。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