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些同事和家长聊天,发现随着孩子的成长,原来小学时期听话的孩子到了初中后就开始犟嘴了,很简单的道理需要费很大功夫才能让孩子接受,怎么办呢?
我请教了一位做教育的老教师,她给出建议:不要对孩子进行单方向的说教,而是与他们协商、讨论一些人生原则,让他们自己适当地探索和思考。
我们一起讨论了一下,一致认为“持续成长,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对应的原则与建议如下。
1、关注目标、关注阶段性结果很多孩子在学习中特别关注自己投入的时间,有时候确实会有“投入越多,成绩越好”的情况,很容易形成“唯时间论”,认为只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1)一旦形成了“唯时间论”,就会减少在思考和总结方面的投入,而思考和总结才是持续成长的火箭助推器。
(2)一旦形成了“唯时间论”,每天的时间就越来越不够用,并且随着新开学科的增加,生物、历史、物理、化学等科目都会切割原本就不富裕的时间,最后只能每个科都平均用力,这是最差的习惯。
唯时间论,时间将越来越不够用那么怎么破除这个魔咒呢?跳出时间的天花板,将注意力聚焦在最终的目标和阶段性结果上,“以结果为导向”,重新寻找自己的成长路径。
事实上,一旦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认知和习惯,就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企业家思维”,这个原则将让孩子跳出思考的囹圄,受益终身。
2、最重要的认知:时间是我们的核心资产中外谚语中,关于“时间”的内容非常多:
“一寸光阴一寸金(中国谚语)”
“时间不等闲逛的傻瓜(英国谚语)”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
“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麦金西)”
但是对于时间的认知,我们(包括家长和孩子)依然非常肤浅,没有意识到一个重要的认知:时间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核心资产。
换个角度来说:当我们漫不经心地对待时间时,时间这个核心资产会从最靠谱的朋友,变成最凶狠的敌人。例如你在错误的方向上投资,随着时间的流淌,损失会越来越大。
时间,最重要的核心资产在与孩子讨论时间的重要性时,可以让他将时间、美食、运动、漫画、财富等他们关注的事物摆在一起,让他们分析这些事物在失去了“时间”之后的“剩余价值”。
在一番权衡之后,他们就会发现,时间是所有事物的脊梁,抽取这个脊梁,其他事物都失去意义。
也可以和孩子玩一个“买卖时间”的游戏,在他们时间紧张的时候购买父母的时间,让父母帮助他们完成一些任务;在他时间富裕的时候,可以将时间卖给父母,给父母做些事情。
无论采取哪种操作,都需要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认知:时间是他的一生中最核心的资产。
3、“净增长”比“增长率”更靠谱在传统的认知中,“增长率”是最关键的指标,迟早会超过所有的对手,走上人生巅峰。
但是现实中却并不如此,“净增长”才是决胜的关键,即使你跑得很快,但是我个子高,每一步的跨幅都很大,在一段时间内依然遥遥领先于你。
可能你会说:“虽然你的净增长比我大,但是我只要增长率比你高,迟早会赶上你。”
理论是这样的,但是谁可以保证“你会一直保持高增长率呢?”
现实世界上,阿根廷、巴西、南非、墨西哥、希腊、日本、韩国等都曾经是高增长率的国家,他们都曾经产生这样的豪情壮志:保持这样的增长率,再过十几年,我们就超过美国了。
最终的事实却是:因为各种内外部的原因,他们的高增长率只持续了一段时间就停下来了。
持续净增长,比高增长率更保重所以需要让孩子认识到一个观点:保持持续的净增长,人生就能持续成长、走出最远的路。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靠百米冲刺是跑不远的,还是要靠匀速奔跑,“不停下来”就是最好的奔跑策略。
4、不断微调自己的价值观,大胆说出自己的价值观就像没有两片雪花是相同的,也没有两个人的价值观是相同的,但是前提是“你得有自己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你如何做出选择”,即在面临多项选择时,孩子应该如何抉择。例如在数学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他是选择学习更擅长、更容易获得成就感的英语还是选择攻克数学难题。
请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并根据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引导不断调整这个价值观。
我家娃物理考试交卷后,几个同学对了一下答案,她发现自己错了几题,最后她决定找老师请教错误点,她觉得搞不清楚这几个错误点晚上就睡不踏实。
这是她的一次价值观抉择:选择主动面对问题,还是选择延后面对这个糟糕的结局?
价值观,就是“如何选择”大胆说出自己的价值观和好恶,坦然面对别人的批判和否定,这是性格逐渐成熟的标志,即使很多家长也没有做到这一点。
一旦说出了自己的价值观,就相当于确定了自己的“人设”,让孩子的个性立即鲜明立体起来,他知道自己应该捍卫什么、唾弃什么,这比考100分更重要。
5、一定与积极的人在一起,即使有时候他们看起来很狂妄孩子一直处于高速成长期,对他影响最大的人,除了父母、老师,就是他们身边的同龄人,他们与这些同龄人组成了一个个的亚文化小圈子,相互影响和渗透,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与那些积极、阳光的同学在一起,在初高中阶段尤其重要,这是影响一生的事情。
我家娃有一次回家后抱怨说:“同桌xxx特别狂傲,数学好就了不起啊,还天天嚷嚷自己是命中注定要上哈佛的人。”
我问她一个问题:“这个同学为什么这么狂傲?”
她说:“就是喜欢炫耀自己的解题速度,还喜欢做小老师给别人讲题。”
我说:“这很正常啊,人都喜欢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如果你数学特别好,你是否也会这样做呢?”
她想了一下,说:“我可能也会这样做的。”
最后她与这个开朗的同学成为了好朋友。
在我的家乡,如果夸奖一个人很漂亮时,会这样说:“这个人不丑”。
这种描述方式非常含蓄,但是对其他地方过来的人来说,这种“不丑”的描述就是一种羞辱:我这么漂亮,你居然认为仅仅是“不丑”。
同样,在引导孩子的竞争意识时,我们往往也会采用这种思维方式:“只要不输就是赢。”
这种“不输”的引导方式特别容易将孩子搞糊涂:我到底是为什么而拼搏?什么叫“不输”?
竞争是人生最难以避免的活动之一,既然进入了竞争模式,那么目标只有一个:“赢”。
不用含含糊糊地说“不要输”,也不用鸡汤一样的内容灌输孩子“友谊第一,输赢第二”,更不用说“输赢不重要,参与就好”,这种引导会毁掉孩子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竞争的目标就是“赢”最后一句话:
对孩子来说,持续成长很重要;
对父母来说,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原则更重要。
(“人人如龙”,我是聚焦个人优势的镭师兄,如果觉得内容还行,请您点赞、关注、转发)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