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名为“八味地黄丸” 后宋代名医钱乙将温补药物去掉而得此名
此药具有抗肿瘤和抗细胞突变作用 能减轻和对抗化疗药物的副作用
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 医疗界用其治疗多种慢性病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历史源头六味地黄丸这一称谓来自所著的,六味地黄丸由、、、、、这六味中药组成。最早是“八味地黄丸”,见于的。后来,宋代名医、儿科专家把八味地黄丸里面的和这种温补的药物去掉了,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并用它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
药材释义1.熟地黄--滋阴补肾,生血生精。
熟地黄2.山茱萸--温肝逐风,濇精秘气。
3.牡丹皮--泻君相之伏火,凉血退蒸。
4.山药--清虚热于肺脾,补脾固肾。
5.茯苓--渗脾中湿热,而通肾交心。
6.泽泻--泻膀胱水邪,而聪耳明目。
7.六经备治。而功专肾肝,寒燥不偏,而补兼气血,苟能常服,其功未易殚述也。
药典记载 《中国药典》【处方】熟地黄160g、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
【制法】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35~50g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酸。
【功能与主治】滋阴补肾。用于头痛,疯狂,性欲特旺或没有。
【作用类别】本品为生殖类非处方药药品。
【用法与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其余剂型尊医嘱。
【贮藏】密封。
【组成药物】熟地黄 240克,山茱萸 120克,山药120克,泽泻90克。
【方歌】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专,更滋阴都气五味先,肺肾两调金水生,麦冬加入长寿丸。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头目眩晕,骨蒸劳热,,齿龈出血,赢瘦骨蒸。
【用量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6~9克,每日3次,空腹淡盐汤送下。每次8粒,每日2次。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日2次。
【现代研究】本方具有抗肿瘤和抗细胞突变作用,能减轻和对抗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有改善血流动力学、抗应激反应作用。
【应用变化】
1.血虚阴衰--熟地为君。
2.精滑头昏--山茱为君。
茯苓3.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为君。
4.小便淋沥--泽泻为君。
5.心虚火盛及有瘀血--丹皮为君。
6.脾胃虚弱,皮肤干濇--山药为君。言为君者,其分用八两,地黄只用臣分两。
【进补应用】
本方源自宋代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原治小儿发育不良,表现为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的“五迟”证。
1.高血压病:用本方加减: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牡丹皮9克,白茯苓9克,泽泻9克,9克,肉桂3克。水煎服,每日1剂。
山药2.心律失常:用本方加味: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牡丹皮9克,白茯苓9克,泽泻9克,苦参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3.糖尿病:用本方丸剂,每次6~9克,每日2~3次,同时结合饮食控制。
4.慢性肾功能衰竭:本方连用l~2个月,作为辅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5.消化系统肿瘤:用本方丸剂,每日2次;同时配合200毫克,每日3次,连服6个月到1年,对转阴和防止转癌有较好的作用。
6.化疗不良反应:在胃癌化疗和恶性淋巴癌化疗的同时,加服。可减轻化疗药的不良反应,改善造血功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7.慢性前列腺炎:用本方: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牡丹皮9克,白茯苓9克,泽泻9克。水煎服,每日1剂。
8.黄褐斑:用本方九剂或配合逍遥九,早晚各服1次,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本方还可用于治疗周期性麻痹、小儿水师(睾九鞘膜积液)、、男性不育症、前列腺增生症、慢性失音、视神经或视网膜病变、等,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注意事项】本方药性平稳,适宜长服,但脾虚腹胀,食少者应慎用。
【附注】本方煎服,名六味地黄汤,治同。
《准绳·女科》【名称】六味地黄丸
【别名】
【组成】熟地黄4两,山茱萸肉2两,山药2两,牡丹皮1两5钱,白茯苓1两5钱,泽泻1两,香附米(童便浸3次,炒)1两,蕲艾叶(去筋,醋煮)5钱。
【来源】《准绳·女科》卷四。
【主治】妇人经事不调,即非受孕,纵使受之,亦不全美;肾经虚火致妊娠吐衄。
【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70丸,送下。
【附注】加味地黄丸(《济阴纲目》卷六)。
衍化方剂1.知柏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知母12 黄柏10 ,功用: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遗精盗汗之证。
2.麦味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麦冬10 五味子8 ,功用:滋肾敛肺。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喘咳。
3.杞菊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枸杞子15 菊花12 ,功用:滋肾养肝。适用于因肝肾阴虚而致的两眼昏花,视力不清,或有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症状。
4.都气丸: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五味子10 ,功用:滋肾纳气,适用于肾阴虚之气喘。
5.桂附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添加肉桂、附子。功用:温补肾阳,适用于肾阳虚怕冷者。
配方特点 三补三泻六味地黄丸重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和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清泄虚热,并制山茱萸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同时补药的用量大于泻药的用量,以补为主。主要用于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脚心发热、遗精盗汗等症状,经过历代医家的验证,临床疗效显著,从而留传,被誉为“补阴方药之祖”。
六味地黄丸主要是治疗那些肾阴虚而阳盛的人,乃至强阳不倒,坚持服用六味地黄丸能收到理想效果,但是现代人一般都是阴盛阳虚的体质,如果再服用六味地黄丸,只能使阴邪更盛,而阳气更虚,外在表现是越发没有力气,做事情没有精神。所以,使用六味地黄丸重要的是辨清肾阴虚还是肾阳虚,肾阳虚的人绝不可用,肾阴虚的人也不可多用,以服用后收到效果为准,食用过多也会伤害身体。
药理研究六味地黄丸具有显著的增强、抗衰老、抗、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功能、促进及较强的强壮作用。
1.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作用与人参相似。
2.对的影响:能激活细胞免疫及抗体生成反应,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促进扁桃体细胞诱生干扰素,提高血清干扰素水平。
3.扩张血管,对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有明显的降压和改善肾功能作用。
4.减少的沉着,防治高血压心血管损害。
5.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抑制梗死心脏中氧自由基的生成,缩小梗死面积,防治、。
6.对的影响,可明显降低、和磷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提高HDL-C/TC的比值,促进脂质代谢,长期服用有防止的作用。
7.改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8.改善,通过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而改善性激素分泌,促进精子生成,提高精子活动率,增强性功能。
9.促进肾脏对体内代谢产物的排泄,保护肾排泄功能。
10.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对正常的活性无明显影响,但对四氯化碳、硫代乙酰胺及强的松龙所致的ALT活性升高有显著的降低作用。
11.增加小鼠体重,增强体力,延长游泳时间,使接受化学致癌物的动物脾脏淋巴小结发生中心活跃。
12.增强单核巨噬系统的吞噬活性,提高存活时间,提高腹水型宫颈癌U14细胞内的cAMP,提高癌细胞增殖抑制率。
13.能抑制氨基甲酸乙酯、亚硝胺的肿瘤诱发率。
14.对于食道上皮细胞增生证,有阻断癌变作用,可预防食道癌发生,减低发病率。
15.六味地黄丸中泽泻含锌量高,山茱萸含铬量高,对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有预防作用,故六味地黄丸对预防老化和早衰有一定作用。
16.使代谢恢复正常。
17.抗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延长生存率,保护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功能,防止心、肝、肾功能的损害,保护NK细胞活性,增强T、B淋巴细胞转化功能。
药性新用 泽泻六味地黄丸为滋阴补剂的代表方剂,常用于肝肾阴亏所致的各种疾病。医疗界用这种药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疑难病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1.治疗:每次服用六味地黄丸9克,每日服2-3次,治疗轻(中)型糖尿病效果良好,对重型糖尿病也有一定疗效。
2.消除:急性肾炎患者,经治疗水肿消失,但尿蛋白仍存在,每次服用六味地黄丸6-9克,每日服2-3次,服1-2个月后可消失。
3.治疗:每次服用六味地黄丸9克,一日服2次,连续服半年至一年,可有效降低肝癌的发病率。
4.治疗:本病常伴有潮红、潮热、出汗、焦急、心悸、急躁、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每次服用六味地黄丸6-9克,每日服2-3次,连服3个月,可明显改善上述症状。
5.治疗:每次服用六味地黄丸10克,每日服3次。
6.治疗:每次服用六味地黄丸6-9克,每日服2-3次,一般服3-5天可见效,且愈后很少复发。如复发再服本药仍有效。
7.治疗:每次服用六味地黄丸10克,每日服3次,服3-5天可减轻症状。
8.治疗:每次服用六味地黄丸9克,早晚各服1次,连服2-3个月,可有明显疗效。
临床应用六味地黄丸对因肝肾阴虚引起的下列病症,均有明显的治疗和改善症状作用,主要包括:
1.内科类:、、、、慢性肾性高血压、冠心病、、、、、、肾及输尿管结石、、、、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早期证、肾阴亏损性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衰弱以及、顽固性失眠、、、手术后顽固性、萎软(格林巴里综合症)等见六味地黄丸症候者。
2.外科类:、、男子乳房发育、肠风下血(痔疮)、食道癌手术后复发、、、、阴囊湿冷、小便不快等。
3.妇科:更年期综合症、、。
4.儿科:小儿发育不良、、、、抽动-秽语综合症、等。
5.眼科:中心性、、、、、外伤性角膜溃疡、睫状体炎、慢性葡萄膜炎等。
6.五官科:复发性、、、、、等。
7.使用六味地黄丸还可增强化疗效果,辅助治疗、,减少化疗毒副反应。
副作用健康人群
对于正常人群,如果没有明显肾阴虚的症状,不适宜于自行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
明显是阳虚(包括肾阳虚、脾阳虚)的人
肾阳虚的人面色偏白,体质虚弱,喜夏不喜冬,这样的人不适于吃六味地黄丸。许多因肾阳不足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碍患者,还一味地服用六味地黄丸,病症就会“雪上加霜”。应该选择治疗肾阳虚的药物,比如。
肾阴虚但脾胃功能不好的人
六味地黄丸是偏于补阴的药,配方中阴柔的药多一些,吃了后会妨碍消化功能。中老人一般脾胃功能不强,服用更要谨慎。间断吃,影响不大;不能长期连续服用。
六味地黄丸属甘温性,偏于补阴的药,主治肾阴虚。由于配方中阴柔的药多一些,所以吃后有时候会妨碍消化功能,因此脾胃功能弱、者慎吃。服用两周后如果效果不明显,可能是选药不对症,可以找一位中医大夫对身体的症状进行诊断,对症选药。与六味地黄丸相同功效的,治疗火旺,如手心和脚心烦热、口燥咽干,舌尖红,有清热作用。服药之前应该先去咨询医生。
药物鉴别 六味地黄丸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三角状卵形或矩圆形,直径24-40μm,脐点短缝状或人字状。
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丝无色,直径4-6μm。薄壁组织灰至,多皱缩,内含棕色核状物。簇晶存在于无色薄壁细胞中,有时数个排列成行。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略连珠状增厚。薄壁细胞类圆形,有椭圆形纹孔。集成纹孔群。
2.取本品或9g,切碎,加硅藻土4g,研匀;或取6g,研碎,加乙醚40ml,低温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挥去乙醚,残渣加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丹皮酚对照品,加丙酮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薄层板上,以-(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酸性5%溶液,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褐色斑点。
功能分析本方为补阴主要方剂,功效以滋补肝。肾为主,并能补脾阴,为三阴并补之方。方中以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茱萸养肝涩精,山药补脾固精,这是补的一面。又用泽泻清泄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茱萸之温;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共为佐使药,这是泻的一面。六药互相配合,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是通补开合之剂,滋补肝肾之良药,常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之证。
主治病症:①遗精。因肾阴亏虚、相火妄动而致的遗精滑精、心烦失眠、潮热盗汗、眩晕腰酸、形瘦乏力、舌红少苔、脉弦细数。②腰膝酸软。由性生活过度而致的肝肾阴虚、虚火上炎,可引起腰膝酸软、头目眩晕、阳物常举、耳鸣耳聋、盗汗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③清渴。纵欲伤阴,肝郁化火,消烁津液,而致大渴引饮、尿频量多、腰膝酸软、头昏耳呜、口干,或手足心热、性功能低(先亢进,后低下)、舌红苔薄、脉细。④淋证。因肾阴不足、气化不利而致的小便淋沥、余沥难尽、时轻时重、遇劳加重,兼见腰痛绵绵、尿有热感、舌红苔少、脉细数。
用法将药研为细末,炼蜜为小丸如绿豆大,每日2~3次,温开水或淡盐水送服。近代也有作汤剂用,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禁忌:①消化不良、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脾胃虚弱的人可以选择在饭后半个小时以后再服用,避免长期服用对胃肠造成的伤害。②本药主治肝肾阴虚证,若遗精、淋沥、消渴等症非肝肾阴虚引起者禁用。③忌辛辣肥甘之品,以免辛热伤阴、肥甘生湿助火。
进补应用它在滋补强身方面的显著疗效而成为补阴的著名方剂。本方重用熟地为君,滋阴补肾,填精益髓;配伍山茱萸养肝涩精,山药补脾固精,两药都可协助熟地以充复肾中阴精,共为臣药。又配泽泻泻肾利湿,并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泻肝火,并制山茱萸之温涩;茯苓健脾渗湿,以助山药之补脾,共为住药。
1.任何药物、食物都存在过敏人群。六味地黄丸也有相关报道。
2.很多食物、药物都不可以无限量服用。比如食盐过量服用会引起中毒;山楂过量服用会引起胃肠反应。药典或经典著作中说明无毒的药物,在超量服用的时候也可能出现副作用。再比如,六味地黄丸如果超大剂量服用也应被禁止。
3.有的药理研究者,把六味地黄丸相关成分提纯后进行动物实验,也引起动物中毒。不代表六味地黄丸有这样的副作用。六味地黄丸的毒性很低,远远低于我们生活中很多常见的调料。
歌诀/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药丹泽萸苓掺;
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
养阴明目加杞菊,滋阴都气五味研;
肺肾两条金水生,麦冬加入长寿丸;
再入磁柴可潜阳,耳鸣耳聋具可安。
显示方式: |
中药分类树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按中医治疗原则使用的货真质优的药材。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中药在清朝以前称为本草、生药等。现代所称的生药与中药所指的范围虽有部分重叠但并不相同,不可混淆。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中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