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个人学习体会,非学术文章)
立春了,东风吹,肝木生,这个节气就是要养肝的时候,肝脏有一条经络,叫足厥阴肝经。所以在中医时在,一讲足厥阴就是指肝经,一讲肝经就是说足厥阴。
简单地说,足厥阴肝经这个名词中,“足”是指这条经络是起于足下,这个好理解。“肝经”是指肝脏的经络,这个也好理解。而“厥阴”就有点让人不好理解了。
为什么肝经叫厥阴呢?
“厥阴”这个词有点让人费解。要理解它的含义,还得从汉语的字义来理解。厥阴在汉语中为多义词,在中医中指穴位名、一种疾病或经脉。但为什么古人用这个词与肝脏,肝经联系起来呢?
“厥”的字形中它的“厂”部是山崖的意思,“欮”部是向上冲的意思,合起来的本义是指发射石块,它是一个会意字,取“欮”的音作为读音。你可以想像一个人在山涯底下向上发射石头这样来理解它的本义。后来,厥的字义就引伸得很多了,其中厥也表示短,缺,少的含义。中医里讲厥阴的厥,就是指短缺的意思。而阴字,代表着阴阳二气中的阴气。“厥阴”的意思就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转化的过程。它刚好与阳气中的少阳相对应。
那么为什么中医要用“厥阴”来表示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呢。原来,早在易经里就将宇宙中气的状态分成阴阳二气,并按阴阳二气的大小划分成各个层次: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样形成一个阴阳二气的消长循环。厥阴就是阴气最后的阶段,也是阴气最少的阶段。张仲景称这种阴阳运动为六经,黄帝内经以天人合一的思想,结合它成书之前的人体生理实践活动和医学观察,将六经应用在人体,把人体的肌表层表示为太阳,肠胃层为阴阳,胆与焦为少阳,肺脾为太阴,心肾为少阴,肝与心包为厥阴。这是易经的阴阳理论在中医里一个伟大结合,是通过无数年医学观察并不断总结的结果。所谓易医同源,一点不假。
既然厥阴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那为什么与肝经搭上关系呢,并用它来命名肝经呢。古代人观察天体运动与自然气候变化时,将大自然的阴阳二气运动用后天八卦来表示,当阴阳运动到丑寅这两个位置时,宇宙中北斗七星的斗柄刚好指向东北方向,这个时候刚好是东风吹,一阳初生,大地回春,所以有话说“柄指东北为立春”,也因为对应八卦图上的方位,刚好是寅的位置,也有话说“柄指寅为立春”。
人与自然是同步的,此时人的身体也一阳初生。而一天中的十二时辰也是个小宇宙的阴阳运动,也是同步的。这个一阳初生的之前,也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在十二时候刚好处于丑时这个位置,而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这个时辰是气血向肝脏回流,肝经发生作用的时候。因而将肝经定义为厥阴阶段。显然,厥阴肝经这个词最初是源于天文学观察,通过八卦推演,将这种阴阳运动状态精确到人体的结果。既有天人合一,取类比象的辩证逻辑,也有实践观察。如下图:
也由此可以看出,东方也对应春天,春天也对应当内脏中的肝,而肝就是阴阳六经的厥阴阶段所在器官。如果肝脏出了问题,人体的一阳就初生不了,会给整个生命带来最严重的后果,所以肝癌是所有内脏癌证中位列恶性之首,很难医治。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