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类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是作品中固有的。“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高考考纲对学生能力的最高层次的考察,是学生真实水平的较量。它要求学生从人物形象、环境氛围、时代背景、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是指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应。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经典,往往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需要进行超越性的、深层次的解读,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作家的情感,不纯粹是个人化的情感,它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甚至通向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文学作品所蕴涵的作家博大深层的世界,非常值得探索。

1.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国在自身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一是团结统一的传统,二是独立自主的传统,三是爱好和平的传统,四是自强不息的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有人借助传统的词语,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有人另作概括,指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要是: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主张建立和谐的社会人伦关系,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3.中华民族心理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除此之外,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还有: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官本位心理,道家文化影响下的消极遁世心理,佛学文化影响下的舍己为人心理;还有爱面子心理,天人合一追求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心理,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恋家心理,过年过节与家人团聚心理,父母希望儿女出去闯荡、有出息能幸福生活又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矛盾心理,儿女不愿过多受到父母的束缚又想尽孝不忍其伤心的心理等。

如:04年的《草堂·诗魂》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是历史的幸运,还是历史的不幸?这是中华民族长达2000年的封建王朝统治的特有产物。再有如李白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却也只落得“明朝散发弄扁舟”;辛弃疾虽有“赢得生前身后名”抱负,却只能“对酒挑灯看剑”,慨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柳永尽管才情横溢,却也只能“奉命填词”去;另有苏轼、白居易……有几个文人志士的传世佳作不是在他最失意落魄的时候写成的?这一文化现象只能是中国这块特殊的土壤上特有的产物,深深地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印迹。

例2:07年的《麦天》中的民谣“麦梢黄,女看娘”、集市“忙农会”、麦客赶麦场、母亲麦忙后的追节,表现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纯厚、和谐;08年的《侯银匠》中的花轿、侯银匠对侯菊特浓的父爱、07年湖北高考试题《日月行色》富有生活气息的方言、中国农村女孩特有的羞涩等等,而这些中华民族特有风俗人情,传统心理,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再塑造,也是对中国传统的人性美,人情美高度赞美,意味深长。同样,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也必然打着本国民族心理的烙印。

4.中华民族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人文精神有时又包含文化、风俗、民情等。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人生活在世界上面临的基本矛盾有三个: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矛盾,由此导致的价值也有不同类型和层次。人的价值可分为人的自我价值、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自然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在于人格;人的社会价值在于对社会做出贡献;人的自然价值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益于自然生态的积极平衡。

作品蕴含的人文精神是以对人类自身的关注为主要内容,对人类共同的生存和发展利益为最高准则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人类有史以来不断形成、积淀、丰富的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文明表现。从广义视角看,人文精神同样具有超越民族、地域的特点,为全人类所共有,其本质是一种自由的、自觉的、超越的精神。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所以, 高考所选文本更注重选择主题健康积极的文本,其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再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思想态度,体现了新课标教学对探究能力的重视和关切。

例1:06年的《一幅烟雨牛鹭图》。文本极力渲染那幅烟雨牛鹭图: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从不同的角度抒写一幅烟雨牛鹭图蕴含的美。但就是这样一幅精美绝伦的举世佳作却即将因日益发达的现代文明而消失。作者眷念这诗意朦胧的古老农耕文明气息,为其即将消失而惆怅;但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乡村向城镇、城市,向现代都市的演变,是历史的必然,是不可回避地事实。反应了现代人既向往都市文明又渴望回归自然矛盾心态,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矛盾。

例2:07年的山东卷《灯火的温情》:“有时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而且“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作者极力刻画内心的孤绝感,甚至是“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可谓孤绝到了极点。人生路上的孤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因为“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是物质文明迅猛发展的不和谐的畸形产儿,虽谈不上“国相攻,家相略,人相贼”,但人与人之间少了一点慈爱。但作者并没有放弃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和追求,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人很难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

“探究文学作品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可以从“一积累,两善于”入手。

“一积累”指积累有关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相关内容。

“两善于”指:

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从社会的角度、政治的角度、教育的角度、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的角度来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根据文本内容多方位联系,选择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的视点。可以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然后分别以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掘的目的。

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获得个性化的理解;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分析文本的历史意义;联系社会现实,分析其现实意义等。


典例:2018年全国卷

有声电影

老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紅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 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

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入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 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 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 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 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現,可谓一语双关。

5. 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折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6分)

6.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4.C 【解析】“思想意识转变过程”这一表述有误,通读全文可知,面对新事物,主人公们的思想意识并未有丝毫转变。

5.①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

②听说真有新奇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

③也不真想看电影,不愿进一步了解,实质上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心态;

④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6.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

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

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

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

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

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阿Q正传》问题设计:

1.阿Q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个深入人心的经典人物。试结合文章,分析阿Q的形象特点。

2.阿Q的生存法宝是“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原因,一直吸引着读者的关注。请你从总结未庄的环境入手,分析其成因。

3.鲁迅先生的语言总是那么耐人咀嚼。请鉴赏下列语言表达的妙处。

(1)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2)他睡着了。

4.我们现在需要“精神胜利法”吗?请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

【答案】

1.被压榨得一无所有的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无名、无姓、无籍贯 、无家庭、无固定职业、无固定居所;质朴勤劳、狭隘守旧、自尊自大、卑怯自贱、自欺欺人

2.成因:①未庄人孤陋寡闻,眼界狭窄,闭塞固执,排斥异端;②未庄人冷酷无情、闲散无聊、欺软怕硬。

3.(1)“不幸”写出了阿Q赌博赢钱之难得,赢了钱反而遭遇莫名其妙的痛打,赢的钱一文也不曾拿到。这样独特的经历让阿Q有些痛苦,但他打自己耳光,又“得胜”了,所以作者用“几乎”来形容他的失败。

(2)表面上写阿Q在经历赌博赢钱被打又失去所有的钱后,在自我麻痹中睡着;实际暗示了阿Q生活在黑暗中而不自知的麻木。

4.观点一:需要的,我们现在所处在压力山大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可以让我们缓解压力。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比别人好,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挫折,如果没有一点阿Q精神的话,恐怕就会被郁闷的情绪击倒,心理压力会很大,会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无法面对亲朋好友。

观点二:不需要,这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会让人一直消沉。阿Q精神只会诗人因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

观点三:任何事情就像硬币一样都有两面性,生活中,要辩证对待。阿Q精神”并非坏事,它内含科学性;对于心理失控的人来说,它是一剂良药,使我们能放松自己的心情,从中获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但阿Q精神不是时时都能用的,如果我们时时都用“阿Q精神,那么就会丧失进取意识,缺乏敏锐的发展观,我们的人生将会失去意义。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