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李东垣“阴火理论”之甘温除大热,泻阴火

继而上一篇文章我们探讨了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其药类法象,以人法天地。

在补中益气汤方后加减中,有一条:心烦而乱,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

气虚之病人为何会有心烦?—因肾水不足,不能制心火,心火不降,故心烦不已(肾火旺用黄柏,肾水亏用生地,肾火旺加肾水亏使肾水不足)。

另有一条,如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则愈。用朱砂安神丸亦为泻心止心火。

从此条加减中可看出李东垣的另一个理论,即阴火理论。

问:何为阴火?阴火为虚为实?阴火位于上焦、中焦、下焦?

从李东垣的书中可以看出,阴火,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伐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从此可用看出,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元气盛则阴火退,元气虚则阴火进。

此处张景岳批为:火与元气不能两立,那寒与元气能否两立。当然也是不能,由此又引入李东垣的另一个概念,即他所说的内伤初为热中,后为寒中。热中是李东垣的主要研究领域,他的补中益气汤就是为了热中而设立,他说:补中益气汤,上一方加减,是饮食、劳倦、喜怒不节,始病得之,则可用之,若末传为寒中,则不可用。

第一个阶段是热中,此时有阴火,故名热中,用补中益气汤,第二个阶段是寒中,此时无阴火,为寒与元气不两立,此时应用四逆辈理中汤。故而,热中即有阴火。

《黄帝内经》中云:'血并与阳,气并与阴(血偏盛与外,气偏盛于内),则为炅中(炅即是火);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喜怒'。又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住,阴阳喜怒。此时气有余便是火'。后黄帝问曰:'阴虚生内热何也?'答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焦)不通,胃气热,热气熏于胸中,故曰内热'。

这两条可能是李东垣的立论基础,即使脾胃失调,寒热七情内伤,而导致气并于阴,气并于下,而致上焦不行,下焦不通,此之气有余与气机不畅,而阴火得生。

由此可推出阴火之四大病因:一是谷气不盛,脾胃气虚;二是影响三焦,气机升降失调;三是气机郁滞;四生火。便是气有余便是火。

病因为中焦脾胃之气不足,不能升浮外达,以中焦为中心的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化火。元气不足为本,阴火为标,阴火也为元气不足导致的标证。

阴火为郁滞所得之火,故其为实火,但脾胃虚衰之人,其实火伤血伤津伤阴而导致出现虚火(如当归六黄汤,即用泻实火又用泻虚火之药)。而阴火畅通三焦,上中下三焦,里外皆有。

从症状来看,阴火可以有以下表现:

  • 热而傍晚反而减轻,怕风怕冷;
  • 虽头疼脸热但是时作时止;
  • 虽烦躁凡是身体乏力懒惰;
  • 虽嗓子干口渴却喝了冷饮肚子胀;
  • 虽心烦意乱但不谵语;
  • 虽食欲不振但有时候却饭量大增;
  • 舌苔浮黄到舌质不绛,或者有齿痕;
  • 脉洪大但重按无力。

其治疗方法是: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助春升),是令阳气升,上出于阴分(阴火是阳气下陷,气机郁而化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令走九窍也。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