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孩子们叛逆、厌学的青春期让人头疼不已,许多家长好奇这一时期孩子为何会发生这些变化。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行为由大脑中“本能、情感和思维”三个不同区域决定,青春期正是孩子们大脑发育的高峰,此时若受到环境的高压影响,大脑功能会因紊乱而出现“青春期问题”;不过家长可以通过合理的手段,转压力为动力,激励大脑为孩子带来出色表现。
文丨Luna 编丨Travis
青春期,一个困难重重的时期,对孩子和家长来说,似乎都是麻烦的代名词。
这个时期,孩子们逐渐脱离对父母的依赖,开始追求自己的个性,种种亲子问题接踵而来,许多矛盾也都在这时期爆发。
有的孩子有心事也不愿意和人说,总是一个人躲在房间里;
有的孩子变得厌学,抵触写作业,父母软硬兼施都没办法;
有的孩子被网络、游戏、社交占据了全部生活,学习却不管不顾……
这个时期的孩子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会做出这么多激烈的反应?
要理解孩子的行为,对早已脱离青春期的成年人来说是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大脑的生长发育,来了解孩子们行为背后的原因。
在《不可思议的青少年大脑》一书中,来自英国的临床心理学家贝蒂娜·霍恩、简·吉尔摩和塔拉·墨菲就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解释了孩子大脑的秘密。
父母总是关心孩子们身体成长发育好不好,学习好不好,但或许会忘了,孩子们的大脑其实也还在发育之中,本能大脑、情感大脑与思维大脑在危险和安全的不同情境下各司其职。
高压力的环境,具有威胁感的沟通都在压抑着孩子大脑的健康成长,也限制了他们的表现。但是,如果能够充分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让孩子能够从情感中得到依靠与激励,他们的大脑将会带领他们做出出色的表现。
01
在不少养育方法论中,都提到家长要和孩子共情,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但是,这该如何做呢?当孩子做出旁人都觉得匪夷所思的选择后,家长要怎么才能克制自己的怒火,不问出这样的话——“你为什么这么做?你当时到底在想什么?”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家长因为孩子不理智的做法而生气,可是,当家长因为出离愤怒,而用这种责备的语气问话时,不也正是被自己的情绪控制了吗?
背后的原因其实显而易见——每个人的大脑并不会时时刻刻都能理性思考。相反,思考对于大脑来说甚至称得上是一种奢侈,“感觉”才是大脑最优先的反应。
都说行为是大脑功能的窗口,通过了解大脑,家长或许就能更容易去理解孩子做选择的原因。
美国神经学家保罗·麦克利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三合一脑”的框架,用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描述了大脑的三个不同区域——本能、情感和思维——是如何影响人的决策的。
本能大脑在危机中占据主导地位。当人在受到威胁时,包括非常焦虑或者压力非常大的时候,本能大脑就会优先发挥作用,应对危机——它会选择战斗、逃跑或者原地不动。有些交通事故中,人们会在原地呆若木鸡,看似不合理,但正是本能大脑做出的反应。
情感大脑负责感受并激励。人对任何体验的反应都会由情感大脑来评估,如果是危机,那么接下来就会由本能大脑来接管;如果是安全的环境,那么思维大脑就可以登场了。情感大脑还会存储对事件的情感记忆,可以加快学习速度。
思维大脑进行思考并推理。顾名思义,这部分负责理性思维,并且一直到25岁左右才会发育完全。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情感大脑的作用:情感大脑有很强的记忆能力,会将事件与特定的情感联系起来,让人更快做出反应。比如不小心被火炉烫到,下次就会记住不要再这样做了。
这个能力可以帮助孩子学得更快,但也可能成为学习的阻碍。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在养育过程中,学习的成果总是家长很重视的,尤其是长久以来作为考核标准的分数、排名等数据。
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一种沉重的压力,孩子们自己也会担心自己能不能学好。这就导致了思维大脑在不断与情感大脑、本能大脑争夺支配的优先权。
但是大脑做决策必定有先后,不可能一边指挥身体逃跑(逃离危险),一边做数学题。这两者必须有先有后。毫无疑问,大脑认为安全是第一位的,如果连最基本的安全都不能保障,做数学题还有什么意义?
理解了大脑的运作机制,或许就能帮助家长们挑一个和孩子谈话的好时机。
如果孩子正因为考得不好而难过,因为被同学戏耍了而生气,为学不好而感到焦虑,那么这时候的任何长篇大论哪怕再有道理,孩子都听不进去——他们的思维大脑这时候并没有主动权。
02
在加拿大和新西兰的部分地区,除了家庭成员以外,青少年在车内最多只能与一名同龄乘客同车。这条规定和孩子们的大脑有关系吗?
答案是肯定的。
前面提到,人做决策的方式取决于三个大脑谁占主导。
根据心理学家劳伦斯·斯坦伯格的经典双系统理论,人在青少年时期的社交场合中,也就是有同伴在场的时候,思维大脑没有足够的肌肉力量来做出及时的合理反应,也不能超越情感大脑的强大动力和驱动力。
这就意味着,同伴的存在,会让孩子的情感大脑占据主导。
此外,喜欢冒险也是青少年的一大特质。尤其是当冒险和同伴两个因素共同存在时,情感大脑的奖励敏感区会更加活跃。
这就导致,孩子们会在和同伴相处时,更容易受情绪大脑支配。
劳伦斯·斯坦伯格曾进行了一项玩驾驶视频游戏的研究。
游戏中,遇到交通灯时,可以选择冒险前进(获得更多积分,但可能会撞车),也可以选择等待(避免撞车,但积分较少)。
实验对象分为四组:
独自游玩的成人、
独自游玩的青少年、
觉得有同龄人在旁观的青少年、
觉得有成年人在旁观的青少年。
结果表明,觉得有同龄人在旁观的青少年,是冒险次数最多的。
这就不难理解开头的那条驾驶规定了,与一群同龄人同车,孩子更容易选择冒险,而在驾驶中这通常意味着危险。
但这也给了家长关于教育的启示:能不能让“同伴”与“冒险”两个因素,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更多动力呢?
当然可以,因为学习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冒险——从本质上来说,孩子缺乏知识,这在同伴面前是一种脆弱。孩子天性喜欢冒险,需要的是成年人结合他们的情境,保护他们,也锻炼他们。
一是鼓励正面风险。情感大脑的奖励敏感区活跃起来,会促进孩子的行动。因此,不妨给他们一些激励或奖励,不一定非要是物质上的,身份提升和精神鼓励也是不错的选择。
比如孩子想要竞选学生会主席。与其给他敲警钟,一味强调负面结果,不如换个措辞,鼓励他去尝试。
(X)去年的主席也在竞选,如果你落选了,会感觉很不好受。
(√)你可能不会当选,但是没关系,下次就更有经验了。这是很好的一次尝试。
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不要让孩子害怕失败,而要鼓励他,即使失败了,也可以从中得到提升。
“你已经准备了很多,考试分数不是评价你能力的结果,而是让你从错题中知道自己遗漏了什么地方,是一种快速查漏补缺的方法。”
二是仔细评估风险。家长对帮助孩子规避真正的风险和危险责无旁贷,但是怎么劝解孩子非常考验人。
比如几个孩子一起相聚玩耍,但是没有成年人在场,家长想劝孩子不要去。这时候,如果直接宣布自己的决定“谁知道他们会干什么?你绝对不能去”,会给孩子带来危机感,本能大脑将会主导。
要让孩子理解自己的处境和家长的考虑,一定要和孩子共同探讨具体的场景和风险:“有朋友的父母忙进忙出照看着是可以的,但是完全没有大人在场照看,对小孩子来说是非常危险的,遇到了紧急情况可能会没办法处理。”
03
根据“三合一脑”理论,思维大脑是进行理性思维的智慧所在。但是只有合适的环境下,它才会发挥自己的决策作用。
英国德比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保罗·吉尔伯特描述了影响思维大脑的三个因素:
首先是安全,当年轻人觉得自己很安全时,会更善于动脑。
其次是驱动力,当青少年主动想要做好某事时,表现会显著提高。
最后是感觉/情感,它可以让人快速了解环境,并采取行动确保自己的安全。
“舒适区“——学习者感到安全,但因为根本没有挑战,所以也没有在学习;
“学习区”——学习者不断学习和成长;
“恐慌区“——学习者压力很大,学习受到阻碍。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