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中药学知识|考点(3)中药的作用.性能

前言

中药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特点(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掌握160多种药物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熟悉100多种药物的分类、功效、主要应用、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了解其它药物的功效、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5.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

第三章中药的作用

第一节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中药治病的原理以偏纠偏

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功效

2)副作用,指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不良作用:(1)毒性反应,指药物对身体的损害性反应;(2)变态反应;(3)特异质反应;(4)药物依赖性;(5)致癌、致畸、致突变。

第二节中药的功效

中药的功效是对中药治疗作用高度概括的表现形式。

1.对因治疗功效——治本

包含祛邪、扶正、调整脏腑功能、消除病理产物等方面的内容。

2.对症治疗功效——治标

是指能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出现的某些症状,具有减轻痛苦,防止病势恶化的意义。

3.中药的预防功效:中药烟熏、洗浴、佩带或内服。

4.中药的养生保健功效,如灵芝、何首乌等

第五章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性能性状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

第一节四气

.四气(四性)概念: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与热,寒与凉性质同而程度异。

.作用及意义:一般来讲,

寒凉性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热证、阳证;

温热性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于寒证、阴证。

此外,尚有平性药,是指药物寒、热之偏性不明显,作用较为平和。

.四性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1)四性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四性只反映药物性质的一个侧面。

.注意:

.四性实质是寒热二性。

. 每种药物只能有一种性(单一性)。

.平性指偏性不明显。

第二节五味

1.五味的概念:

指辛、甘、酸、苦、咸五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

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习称五味。

2.五味的作用及意义:

1) 辛味:(气虚、多汗、出血、阴虚阳亢等慎用)

能散——发散表邪-治疗表证;

能行——行血-治疗血瘀证,活血化瘀;行气-治疗气滞证,行气导滞

芳香化湿-治疗湿阻中焦证;芳香开窍-治疗神昏窍闭证;芳香辟秽

2)甘味:(部分味甘质腻的药物易助湿满中,脾虚湿困者宜慎用)

能补-补益-治疗虚证。 能缓-缓急止痛-治疗拘挛疼痛证。

能和-和中-治疗脾胃不和证;调和药性-协调药性、缓和药性

部分甘味药还能解药、食物中毒。

3) 苦味:能泄、能燥(阴虚、气虚、气陷者慎用)

通泄-通利小便-治疗小便不利之证;通泄大便-治疗大便秘结等证

降泄-降泄胃气-治胃气上逆之呕吐;降泄肺气-治肺气上逆之咳喘;

清泄-清泄热邪-治热证

燥-燥湿-治水湿病证-寒湿证(苦温)湿热证(苦寒)

苦能坚阴

4) 酸味:(有实邪者慎用)

能收-收敛-收敛固涩-治疗滑脱病证;能涩-固涩

如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 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尿频等

5)咸味

能软-软坚散结-治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证;能下-泻下作用-治大便秘结证。

6)涩味:

能收敛固涩-用于滑脱证,与酸味作用相似(但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药所不具备的作用。)

7)淡味:

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3.味的来源

A.实践味-真实滋味

B.理论味-由药物的作用推出来的味

4.气与味合参:

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药性和药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质。

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便于指导临床应用。

5.注意:

.每一种药物可有1种或多种味

.主要的味起主要作用

.性味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第三节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2.升浮与沉降的作用:

升浮:属阳,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上、在表,病势下陷者。

沉降:属阴,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下、在里,病势上逆者。

3.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

升浮-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

沉降-多具有酸、苦、咸之味和寒凉之性。

4 .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

1)质地轻如花、叶,大多升浮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2)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大多沉降

诸子皆降,蔓荆子独升

5.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配伍

.炮制,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B.配伍,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6.升降浮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第四节归经

1.归经的概念: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2.归经的理论基础及依据: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

3.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但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

由于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往往并不单纯使用某一经的药物。

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再者,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是从不同的侧面来阐述中药性能的,因此,必须诸方面合参才能较全面掌握性能。

第五节有毒无毒

1.毒性的概念: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狭义)。

西汉以前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毒性就指药物所具有的能治疗疾病的偏性(广义的毒性)。

.药物毒性的临床意义:

A.对毒药用来以毒攻毒,如用某些有毒药解疮毒,除毒疠、抗肿瘤等。

B.对有毒药物应严格控制贮存、炮制、配伍、剂型、用药途径、剂量等,以免中毒。

C.某些毒药的用法要加以注意。

思考题:

1.中药七情配伍关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2.具体用药时应当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3.确定临床用药剂量大小的依据有哪些?
4.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5.
中药用药禁忌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6.
哪些方面是妊娠用药应当注意的原则?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