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男,64岁,2017年2月13日初诊。
主诉:发热1月余。
治疗肿瘤重症高热不退案
病史: 2015年9月患者因直肠癌伴肝、肺、盆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无法手术,9月29日行“乙状结肠造瘘术”,术后患者拒绝放化疗,在外院服用中药治疗。
11月4日患者发热38.1℃、咳嗽咳痰入住我科,肺部CT示:1.两下肺多发转移,2.肺部感染。根据经验给予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抗感染,效果不明显,后根据痰培养提示真菌感染,给予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患者发热好转,咳嗽也好转。
11月中旬因不能小便行盆腔CT考虑肿瘤压迫所致,行导尿术留置尿管,12月中旬患者又开始发热,给予抗感染后退热,患者出院回家。
2017年1月11日患者因发热39℃再次住院,无明显感染灶,考虑患者长期保留尿管,行尿培养提示大肠埃希菌感染,根据药敏给予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等抗感染效果并不明显,患者时热时止,每天下午1点以后开始发热,寒战,最高39.5℃,下午6点左右汗出退热。
2月13日患者家属请我行中医诊治。(2016年11月7日-2017年1月27我因出差国外,春节后上班详细询问了病史)刻下症:神疲,面色蜡黄,口渴,纳差,眠差,小便黄,大便偏干,舌干红无苔,脉滑数。
辩证:热灼脏腑,气阴两虚
治则: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方药:竹叶石膏汤合小柴胡汤加减
党参50g 柴胡20g 淡竹叶20g 石膏20g
法半夏20g 麦冬30g 生甘草15g 薏苡仁30g
鱼腥草50g
七剂,水煎日三服。
二诊
2017年2月20日,患者发热未见明显好转,但是口渴、舌红减轻,可见薄黄苔,脉滑数。既然症状有改善,上方微调整继服。
党参60g 柴胡30g 淡竹叶20g 石膏15g
法半夏30g 麦冬15g 炙甘草10g 炮内金8g
黄芩10g
七剂,水煎日三服。
三诊
2017年2月28日,患者家属诉从22日未再发热,刻下症:神清,口渴明显减轻,纳可,眠可,小便清,大便微稀,舌红苔薄白,脉缓和有力。
按
患者系恶性肿瘤晚期,体质已虚,外邪易侵袭机体,加之长期输液抗感染,更加损伤机体阳气,气虚不能抗邪外出,与邪交争不胜而发热。反复发热炼灼津液,出汗损伤津液,形成阴津匮乏,气随汗脱。《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患者每天下午定时发热,寒战,证属往来寒热,《伤寒论》第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故而,抓住往来寒热这一证,应用小柴胡汤。《内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用党参补形气也;佐竹叶、石膏,清肺胃热也。加麦冬生津;半夏:《本经》说:主伤寒寒热;大剂量柴胡退热;甘草补中,且以调和诸药也。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