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经过6年的建设,已初步建立了全市“治未病”预防保健网络,并探索出“常规体检+体质辨识+中医经络检测+心理评估+传统治疗”的中医预防保健模式。2014年,在中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接受中医传统方法开展预防保健的人次达12万。
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建“治未病”中心
2008年中山市中医院被确定为广东省第一批“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单位。
到2014年底,中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配备了专职医护人员12人,中医类别人员达95%,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医师5人。“治未病”中心业务用房达3000多平方米。其中,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约1000平方米、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100平方米、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200平方米、健康干预区域、辅助区域约500平方米。
2014年该中心新引进了KY3H中医体质辨识自助系统、SMF-Ⅲ中医脉象诊断系统及心理CT测试终端等大型诊疗设备,目前该中心已拥有红外热像诊断系统、人体成分分析系统,中医体质辨识自助系统、中医脉象诊断系统、心理CT测试系统以及一大批中医传统治疗仪,奠定中医“治未病”服务基础的同时,丰富了传统治疗手段。
探索本地“治未病”服务模式
经过6年的建设,中山市中医院已探索出一套完整的“治未病”服务模式,包括:常规体检+体质辨识+中医经络检测+心理评估+传统治疗的中医预防保。该院设立了五个“治未病”门诊:亚健康门诊、妇女保健门诊、心身医学门诊、健康调养门诊、传统养生治疗门诊。2014年在该中心接受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约10万余人次。
区域中医预防保健体系初步建立
中山市卫生计生局积极探索构建以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为龙头、以镇区医院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的三位一体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2013年成立了中山市“治未病”技术指导中心和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市中医院主要承担了区域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指导、“治未病”项目研究、社区中医药人员培训、业务指导及考核评价等任务。目前已制定中山市“治未病”工作制度,中山市“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治未病”服务内容和流程、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检查评估实施细则等等。每年开展社区指导工作50多次;参加义诊、健康讲座40多人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600余人次;加强了各镇区“治未病”预防保健中心的内涵建设,整合机构内中医药资源,广泛开展体质辨识等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截至2014年底,24个镇区医院以及1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完成“治未病”中心的建设工作,并逐步开展了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和0~6岁儿童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目前所有社区卫生机构均可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诊疗等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经过两年的努力,中山市三位一体的“治未病”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开通了省内首个“治未病”网站
在中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础上,2013年8月开通了省内首家“治未病”网站。网站上开设健康教育专栏和网上交流平台,内容包括健康体检、保健宣教、保健治疗、适宜技术推广以及老年慢性疾病管理等多功能医疗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开展中医健康档案的收集、指导、干预、教学等一系列工作,完善预防保健服务功能,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信息化管理网络体系。此外,该市还举办了“中山市健康大讲堂”“中山市科协论坛”、“香山讲坛”“中医药养生文化展示及体验专场”和“药膳食疗讲座”等各式活动,每年宣讲50余次,直接受益群众达1万余人次。
加强“治未病”服务的社区推广
中山市采用多种手段在社区推广中医药服务。如在各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开设健康咨询门诊、“治未病”辨体调养门诊等,接受居民各种形式的健康咨询,给予正确指导和诊疗养生建议,同时开展针刺、火罐、按摩、推拿、刮痧等简便易行、效优价廉的传统治疗。
此外,中山市还以中医体质辨识为抓手,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对社区居民体质数据进行分析,制定全套中医健康养生宣教方案。
加强中医师技能培训
充分发挥中山市中医院和中医药学会带头作用,开展“治未病”继续教育培训。加强对中医专业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中医“治未病”服务发展现状及主要政策措施、治未病理论的解读、中医适宜技术等方式,采取讲座、培训班、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并在市中医院成立了“治未病”教育培训基地,对专业技术人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进行培训,近3年该中心外派进修学习及参加培训班的医务人员达20余人次。共举行了6次大型培训班,培训1600多人次,接收进修、实习人员100余人,接待参观学习2000多人次。同时还多次组织专家深入镇区进行现场指导和督导,使基层中医药技术人员总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转自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6月29日广东中医月刊栏目。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