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历代文人书法之廿一 南朝依旧二王风

南朝依旧二王风

公元420年,刘裕在南方篡晋改国号为宋,经历齐、梁、陈四朝,至陈后主为北周杨坚所灭,前后历一百六十九年,史称为南朝。

南朝文人书法,继续沿袭东晋以来的二王书法。南朝缣素流传,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文人士大夫们的要求;加以陆机、卫瓘、索靖、王导、谢安、郗鉴、庾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光炳千秋。清人阮元、包世臣等曾将书法分为南北两派。北派多学碑,书法粗犷浑然,方整严峻;南派多学帖,其书挺拔清秀活泼多姿。南朝刘宋之初,羊欣真书,孔琳之草书,萧思话行书,范晔篆书,号为四妙。随后齐之王僧虔、梁之萧之云、陈之释智永皆步其后尘。

羊欣(370-442),字敬元,是泰山南城人(今魏庄乡南武城),王献之的外甥,官至中散大夫、义兴太守。东晋、南朝宋时著名书法家。羊欣年轻时性格沉静,不与人争强斗胜,言笑和美,容貌举止俱佳。广泛阅读经籍,尤其擅长隶书。羊欣十二岁时,其父羊不疑为乌程令,随父在任所,王献之为吴兴太守,时常支乌程,见欣习书,甚爱之,亲授以笔法。其书深得王氏家传,书艺独俱。人称“羊欣善真书,献之以后可以独步”,故谚语有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有与献之并列之意。


南朝宋 羊欣 采古来能书人名

唐张怀瓘《书断·书断中》称“师资大令,时亦众矣,非无云尘之远,如亲承妙首,入于室者,唯独此公,亦犹颜回之与夫子,有步骤之近。”沈约云:“敬元尤善于隶书,子敬之后,可谓独步,时人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今大令书中,风神怯者,往往是羊也。”由于其举止羞涩,终不似真,故有“婢作夫人”之诮。撰有《采古来能书人名》、《续笔阵图》一卷。传世书迹有《暮春帖》,见于《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丛帖。

王僧虔(426-485年),字简穆,祖籍琅琊临沂,仕宋、齐两朝,官至尚书令,著名书法家。其祖上世代杰出书家,为王导五世孙,王羲之四世族孙,曾祖父王洽善书,祖父王珣善书。王僧虔喜文史,善音律,解星象,工真、行书。

王僧虔书承祖法,书法纤劲清媚,丰厚淳朴而有骨力。《齐书》本传称:“僧虔善隶楷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惟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唐代张怀瓘《书断》称:“祖述小王,尤尚古直,若溪涧含冰,冈峦被雪,虽极清肃,而寡于风味。”窦臮《述书赋》称其书:“致丰富,得能失刚。鼓怒骏爽,阻负任强。然而神高气全,耿介锋芒。发卷伸纸,满目辉光。”墨迹有《王琰帖》,著有《论书》、《伎录》等。


南齐 王僧虔 万岁通天帖

在书法理论方面,王僧虔也有很深的造诣。从现存他的书法论文《书赋》、《论书》等来看,他在书法理论上的独特建树。他提出书法要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在他看来,书法不是一门单纯再现的艺术,它没有具体可见的对象,书法家必须通过感情和想象把不可见的东西化为具体可见的艺术形象。他强调,书法艺术既要遵循一定的规矩法度,又要放开手脚,富于想象,不为规矩法度所束缚,这样才有创造性,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这一主张,实际上对包括书法在内的一切艺术的创作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其次,他提出“天然”与“功夫”,“媚”与“力”这些美学范畴。这里的“天然”,是指书法家的天赋条件,在书法方面的天资;“功夫”是指后天用心学习和书法实践的程度。“力”指书法骨力,是先天才能同后天学习相结合的结果;“媚”是美好的意思,指书法艺术的形象美。他认为,对书法艺术来说,这几种因素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只有把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完美的书法艺术形象。根据这个道理,他对历代书法名家及其作品逐一进行评价,指出他们或天然有余,而功夫不足;或媚气十足,而骨力恨弱。总之,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别人的字都有欠缺,王僧虔自己的字有没有呢?梁武帝说他的字“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看来,他的字在天然与功夫、媚与力的结合上,确实是体现得比较好的。

萧子云(487-549),字景齐,南兰陵人。为萧嶷第九子齐高帝孙。南梁史学家、文学家、最著名的书法家。萧子云从小勤学而有文采,26岁写成《晋书》,30岁任梁秘书郎,后迁太子舍人,著《东宫新记》;后累迁北中郎外兵参军,晋安王府文学、司徒、主簿和吏部长史兼侍中等职。可惜侯景之乱,宫城失守,他逃奔晋陵(常州),饿死于显灵寺僧房。


南梁 萧子云 出师颂

萧子云善于真书草隶,善效钟元常(钟繇)、王逸少(王羲之)之书,而微变字体,自觉功进,其书亦雅。梁武帝萧衍非常推重其书,赞为“笔力骏劲,心手相应。巧逾杜度(东汉草书家),美过崔实,当与元常并驱争先。”萧子云书法名声远播。百济国派使者慕名前来南朝求购其书法作品,萧子云挥毫3日,书30纸与百济国使者。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先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齐高帝时,陶弘景管拜左卫殿中将军。到梁朝时,他隐居句曲山,梁武帝聘他任职,他坚辞不受。后来每当朝廷有什么大事,都要先征求他的意见和看法,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书法家,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陶弘景善琴棋好道术能书画。小时家境贫寒,练字买不来纸笔,四五岁时以荻(象芦苇花似的一种植物)为笔蘸泥练字,持之以恒的坚持,学习书法,据传江苏镇江焦山的摩崖刻石《瘙鹤铭》为他所书。陶弘景其画清真,书法工草隶,尤擅长行书,师法锺繇、王羲之,采其气骨,形成自己的风格。陶弘景著有《与梁武帝论书启》,系与梁武帝论书的信札,讨论锺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优劣,文辞优美,议论深刻,久为世重。书画代表作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传世书迹,尚有《屈画帖》。


南梁 陶弘景 瘗鹤铭

《瘗鹤铭》原文就崖书石,故其行之疏密、字之多寡、大小俱不雷同,参差错落而有奇趣。用笔撑挺劲健,圆笔藏锋,虽是楷书,而略带隶书和行书意趣。字体厚重高古,用笔奇峭飞逸,结体宽博舒展,上下相衔,如仙鹤低舞,仪态大方,飘然欲仙。《瘗鹤铭》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为隋唐以来楷书的风范。

释智永(生卒年不祥),俗姓王,名法极,陈、隋间会稽僧人,善书法,尤工草书;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后。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常居永兴寺阁,临池学书。闭门习书三十年。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阁上潜心研习了30年。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年百岁乃终。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书法高足。

对于智永的书法,历代书家评价不一。乐安薛氏云:“智永妙传家法,为隋唐间学书者宗匠”;都穆《寓意编》云:“智永真草千文真迹,气韵飞动,优入神品,为天下法书第一”;解缙云“智永瑶台雪鹤,高标出群”;韦续《九品书人论》云“智永正草,品上之下”;宋人编的《宣和书谱》说智永“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唐)张怀瓘《书断》云:“智永师远祖逸少(逸少,王羲之字),历纪专精,摄齐升堂,真、草惟命。夷途良辔,大海安波,微尚有道(有道,书法家)之风,半得右军(右军,指王羲之)之肉。兼能诸体,於草最优。气调下於欧(欧阳询)、虞(虞世南),精熟过于羊(羊欣)、薄(薄绍之)。”张怀瓘将古今善书法者分成三品:神品、妙品、能品。智永的行书入能品,隶书、章草、草书皆入妙品。可见智永书法成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然而李嗣真的《书后品》却认为“智永精熟过人,惜无奇态”。对此,苏轼《东坡题跋》另有一说:“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观陶彭泽(陶渊明)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苏轼又说:“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型,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於绳墨之外矣。云下欧、虞,殆非至论。若复疑其临仿者,又在此论下矣。”


南陈 智永 真草千字文

《真草千字文》系智永的代表书作,历来对它评价颇高。该帖北宋时宣和内府仅存七卷,南宋至今唯有一卷。流传下来的《真草千字文》墨迹只断烂了开首两行,其他都尚称完好;至于缺的部分,也已根据关中本补全。所谓“关中本”,是宋朝大观三年时薛嗣昌根据长安崔氏所藏真迹,於大观已丑(公元1109年)摹刻上石,又称为“陜西本”,原刻石今日尚存西安碑林,据说“颇极精工,无复遗恨”,可说是善本,但感觉和墨迹相比稍差一些。《真草千字文》法度谨严,一笔不茍,其草书则各字分立,运笔精熟,飘逸之中犹存古意,其书温润秀劲兼而有之。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又如苏轼所评:“精能之至,返造疏淡。”此书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继承并总结了“二王”正草两体的结体、草法,从体法上确立了它的范本作用。

南朝由于禁碑,碑刻数量不多,但也有一些墓志,如《吕超墓志》、《刘怀民墓志》、《刘岱墓志》等;有少量的碑刻,如《萧憺碑》、《爨龙颜碑》;摩崖则有《瘗鹤铭》等。《爨龙颜碑》立于刘宋大明二年(458),与东晋的《爨宝子碑》合称“二爨”。爨道庆撰文。因其碑比《爨宝子碑》大,故又称“大爨”。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评谓“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爨龙颜碑》已经基本删汰了隶书的笔划形貌,但在点划的穿插布置上,仍留有许多隶书的意味,致使结构倾倒欹侧、长短错落,初看似极稚拙,而细细品味,却又含有高古浑朴的妙趣。《瘗鹤铭》,南梁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刻于丹徒焦山西麓摩崖上。今残存八十八字。世传为陶弘景书。其字姿态雍容安雅,如闲云野鹤,有飘然远举之致。宋黄山谷誉为“大字之祖”,清刘熙载认为“其举止历落,气体宏逸,令人味之不尽”。王澍云:“其书法虽已剥蚀,然萧疏淡远,固是神仙之迹。……大字如小字,唯《瘗鹤铭》之如意指挥,斯足当之。”《刘怀民墓志》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立石,全称《宋故建威将军齐北海二郡太守笠乡侯东阳城主刘府君墓志铭》,山东益都出土。铭文十六行,每行十四字。《刘怀民墓志》书风古朴厚重,结体疏朗自然。其字体是隶书到楷书的过渡。《萧憺碑》,南梁普通三年(522)立石,全称《始兴忠武王萧憺碑》。徐勉撰文,贝义渊书。康有为评其字如“长枪大戟”。书风卓伟雄强,体势宽博,与唐初《等慈寺碑》有相似处,可见南朝楷书已经进入了一个较高的阶段。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