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美国天主教会
美国现有34个大主教区,61名大主教,338 名主教,53000 名神甫,其他神职人员约20万,信徒5700万人,教堂近2 万座,教区修院90座,修会修院229 座,大学243 所,中学1418所,小学7865所,医院737 所,护士学院141 所,养老院615 所,孤儿院168 所。天主教徒超过100 万人的城市有芝加哥、洛杉矶、波士顿、纽约、底特律、费城等。美国天主教徒主要是爱尔兰人、意大利和波兰人的后裔,黑人天主教徒约200 万人。占美国天主教徒总数的4 %,另有1 /3 是拉美天主教移民。
天主教在美国历史上曾是少数派,19世纪中叶美国只有300 万天主教徒,到本世纪初发展到1700万,在1945年到1962年这段时间里,天主教徒从2000万到4000万。与此同时,天主教徒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早期美国天主教徒大多是蓝领阶层的劳动者,经济地位低下,占人口多数的新教对天主教曾抱有很深的成见(直到1984年美国才恢复了与梵蒂冈中断了117 年的外交关系),但近30年来美国天主教发生了重大变化,信徒的经济成分上升到中等收入的阶层,受教育程度也随之提高,成了美国化的罗马天主教。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于当代世俗化思潮的冲击,由于大批拉美移民的涌入,美国天主教会及其处于不同阶层的普通信徒都面临诸多挑战,从而使之内部分化,形成许多派别,主要有传统派、新保守派、自由派和激进派。
以希契科克和马丁为代表的传统派极力主张天主教恢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那种较集权和较集中的状况中去,他们并不反对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各项决定,然而希望大公会议前的天主教传统能得以恢复,他们对当今美国的主流文化持批评态度,认为天主教徒必须严格遵守各种道德规范,尤其必须遵守性道德的规范。在传统派中,以勒菲弗尔大主教为代表的极端主义者,公开指责梵二会议是对法国大革命理想的投降,并拒绝一切形式的泛基督教主义和宗教间的相互合作。
新保守派的代表人物有韦戈尔大主教和斯塔福德等,他们反对传统派的主张,认为传统派的主张与时代潮流相悖,天主教会在文化方面的当务之急是创建一种具有宗教背景的公众哲学,以加强和改进美国的民主制度。新保守派拥护教皇约翰——保罗2 世的社会学说,赞同罗马教廷1984年和1986年反对拉美解放神学的二个指令。
自由派赞同新保守派的某些观点,但其核心思想不仅积极主张社会现代化,而且还主张天主教会也实现现代化,他们认为天主教会应成为一个自由和自愿的组织,反对那种使天主教保持中世纪专制主义制度的主张,有人甚至提出要用世俗的代议制民主模式来改组天主教会,即一切成员都享有立法保护的权利,教皇和主教皆由教会的各级代表机构选举产生;废除教职的终身制,各级神职既可以结婚,也可以自愿放弃神职;妇女不仅可以担任神职,还可以担任主教;教区应由神职人员大会集体领导,在教会内实行分权制;教徒可以不遵从天主教会有关生育、堕胎、离婚的规定。近10余年来,自由派在美国天主教会中一直很活跃,主要代表人物朋麦克布莱恩主教和柯伦主教等。
激进派是伴随60年代的学生革命运动出现的,他们大都是天主教会内较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对当时盛行于美国的民权运动和反对越南战争的和平主义运动提出了一些强有力的主张与思想。目前,欧洲绿色和平组织的活动方针在美国天主教激进派中较有影响,即主张为被压迫者的权利而斗争,反对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提倡创造精神,反对建立在原罪说之救世说基础上的过时精神。激进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多罗西- 戴,丹尼尔,贝里根与福克斯等。
美国是个多种族的国家,民族问题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天主教会内部,特别是黑人问题和拉美移民问题。早在美国天主教教会创建之初,就有了黑人天主教徒,如今全国2890万黑人中,天主教徒有200 多万,主要聚居在路易斯安那、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底特律和洛杉矶等地区,黑人神甫约300 人,在校修生亦约300人。当代社会种族主义在天主教会内仍有一定市场,在一些白人占多数的社区,黑人进堂望弥撒只能坐在后排,一些宗教性的集会也不邀请黑人信徒,如此种种使许多非洲裔天主教徒难以忍受,他们大都积极投身于60年代争取民权的运动。1968年成立的黑人神职人员全国委员会和黑人修女全国委员会,为黑人争取在教会内应有的地位。1987年有1500名代表出席了黑人天主教徒大会;1989年黑人神甫斯托林斯断绝与梵蒂冈的联系,建立独立的美国非洲裔天主教会,加利福尼亚大主教布里奇斯圣其为主教;另一名黑人神甫格林宁则于1990年创立" 穷人之父圣马尔丁" 教会。这二个教会都吸引了不少黑人天主教徒。
拉美裔天主教徒具有数量多、平均年龄低和家庭人口多等特点,他们移居美国后大都保持自己原有的天主教风格,但其本民族的神职人员却没有相应地移居美国。在宗教生活的语言、风格与习惯等方面,都有诸多差异和不适应,在拉美人占很大比例的一些教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拉美人担任教会公职,也没有在教会所属部门(诸如医院、学校、社会服务机构)任职;一些教会通常在教堂的地下室、学校礼堂或小教堂为拉美人举行特殊的宗教仪式,而不能理直气壮地在正式教堂中进行,从而使拉美信徒产生二等公民的感觉。随着民权运动的深入发展,拉美天主教徒自主意识增强,在1976年底特律召开的第一次全美天主教教友大会之前,拉美天主教徒已经召开了二次全国性会议,即在美的拉美神职人员组织的" 教士协会" 和在美的拉美修女组建的"LasHermanas"。与此同时,美国的一些主教发起了"融合教区" 运动,得到普遍的响应和努力,即吸收拉美移民进入现存教区,用西班牙语为其主持弥撒和其他一些宗教仪式,并敦促美国神职人员学习西班牙语和熟悉拉美文化,以此接近信徒和指导他们的宗教生活。许多拥有众多拉美信徒的教区都设立了西班牙语教友办事处。
梵二会议以来,美国天主教会内部除了民族问题之外,还面临许多世俗社会带来的挑战,离婚、性解放、婚前性行为、堕胎、节育、司铎独身、女性铎职、同性恋、爱滋病、神学上的分歧、以及教区神甫严重短缺(19313 个堂口中有1183个没有堂神甫)。天主教会内一些人对此提出了许多改革主张,教皇保罗- 约翰2 世为解决这些问题于1979年和1987年二度访美。然而教皇与美国主教们之间意见分歧,美国各地主教要求有女性" 神甫" ,要求批准神职人员结婚,指出现行教规早已无法满足美国天主教徒的需求。但教皇坚持任何与教廷相左的意见都是一项严重的错误,而教皇反对改革的态度使天主教内大多数教徒不满。据1987年《洛杉矶时报》的民意测验,957 名接受测验的天主教徒中,90%的信徒认为天主教徒与教廷的政策若有分歧并不违背做一个虔诚天主教徒的身分;60%的信徒反对教廷禁止女性铎职的立场;只有25%的信徒认为节育是罪恶的;大多数信徒认为教皇的说法已跟不上美国天主教的思想,他们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美国天主教的主要组织机构有美国司铎联会全国协会执委会(111 个教区,27000 会员);马利诺外方传教会;公教青年组织;公教工人运动;耶稣会;哥伦布骑士团;天主教主教团华人牧民中心;全国黑人主教神职人员决策委员会等。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