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不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的企业中,技术类从业者会成为为产品服务的附庸,从而在职场中,被迫接受更低的话语权,更低的职场地位,以及更低的职场天花板。
— — 我说的(滑稽)
程序员,包括其他各行各业的工程师岗位,咱们一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类职业的特征:
他们是在各行各业中从事技术类岗位的劳动者,也就是大众口中的“技术人员”。
硬件软件类,研发类,工艺类,包括美工之类的工作岗位都属于这个范畴。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非技术岗位,产品运营,市场营销,活动策划,项目管理,销售,售前售后服务之类的岗位都属此类。
除此以外,公司还需要很多职能岗位人员,人力资源,财务,法务公关等为其中的代表。
在现实社会中,这三类岗位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过职能岗位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行,所以这里咱们重点探讨前两类,因为前两类岗位与公司需要获利的商品直接相关。
资本世界的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是劳动生产,另一个则是商品流通,这两个过程决定了一家企业是否成功,无论是实体的产品还是虚拟的服务。
基于劳动生产和商品流通这两个过程,企业可以反向思维,逆推得知赚取利润的两条路线:
第一条路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提升商品本身的质量。
或者通过投入研发成功实现了软硬件性能的提升,让商品质量变得更好。
或者通过工艺优化成功让新型商品投入量产或者产能良率提升。
这条路是由技术岗位的从业者承担的。
第二条路是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想办法让商品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比如销售人员成功软硬兼施赢得客户合作认可,卖出大量订单。
再比如市场人员通过营销方式为自家商品积累大量忠实用户,无论是商品本身还是周边都能被忠实用户大量买走,从而创造营收。
这条路径则是由非技术岗位的从业者承担的。
对于企业来说,两条路径只需要把其中一条做到极致,即可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企业。
第一条路的极致是“技术壁垒”,由于自家商品在质量上高度领先甚至无人能及,导致整个细分领域市场基本被自家独吞,ASML的芯片光刻机,微软的操作系统,谷歌的黑科技,台积电的高制程工艺就是典型代表。
第二条路的极致则是“流量经济”,由于自家商品有着大量用户的支持,只需要挖掘用户需求即可借此大量获利,“抖音”“拼多多”“王者荣耀”之类的APP就是其中的翘楚。
当然了,像“苹果”这种两方面都做的不错的企业也是存在的。
而当企业重点选择某一条发展道路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应的从业者更加受到企业的重视。
一家靠商品技术壁垒优势获利的公司,为了维持自家商品的技术优势,必然需要技术人员的持续工作和研发的持续投入。
那么在这家公司中,技术岗从业者必然是受到重视的,如果你是这家公司的程序员或者工程师,你的职场前途应该不错,如果你是这家公司的销售,你的岗位是相对比较边缘化的,当然这可能意味着你很清闲。
而一家重视用户积累的公司,为了留住自家的大量忠实用户,必然需要在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
那么在这家公司中,非技术岗位从业者就将占据主导地位,如果你在这家公司从事市场营销,广告宣传之类的工作,你是大有可为的。
而如果你是这家公司的技术工作者,你的角色大概率会是配合非技术人员,并从技术上想办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我国绝大部分企业都属于第二条路,甚至客观地讲,我国尚无完全依靠第一条路发展壮大的公司。
而且靠第二条路发展壮大的公司也是少数,我国更多的企业,是两条路都不知道怎么走的外包公司和代工厂。
在走第二条路的公司中,技术人员成为了辅助性的角色,工作目的也是配合市场等非技术部门,为争取更多的用户而努力。
例如,数据挖掘从业者的工作内容,是配合市场部门,帮助市场部门分析用户偏好,让企业能够更好的把握用户画像,好针对性地制定产品。
例如,高端大气的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其工作内容主要是从技术角度为用户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喜欢小姐姐的用户,算法工程师们要精确地把小姐姐跳舞的视频推送给他;喜欢云养猫的,算法工程师们要精确地让这个用户刷新首页后全都是逗猫遛狗的视频。
包括软件开发,美工等岗位的从业者,也需要听从市场产品等部门对用户的精准分析后,按照非技术部门提供的需求进行产品的更新,技术人员成为了“没有思想的工具人”。
而在非技术部门在企业主要商品的话语权上占据主导时,职场前途也将被非技术部门占据先机。
绝大部分企业的技术人员,在升职天花板上并不如产品,市场,采购,销售之类的非技术岗位,财务,人力资源,法务之类的职能岗位,更是凭借职务之便在升职上存在明显优势。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技术人员,大概率一辈子都会从事执行层工作,没有晋升管理层的机会,相当比例的公司,甚至连技术部门的基层管理者都是职能或者非技术岗位背景。
其实这一点企业也是间接承认的,为了弥补技术人员在升职上的硬性不足,绝大部分企业都有意调高了技术人员的薪资待遇,互联网程序员的工资能高出产品运营不少,制造业的工程师薪资待遇也要略高于HR财务之类的岗位。
一些企业还专门设置了针对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路线”,随着技术等级的晋升,员工虽然还是“资深工程师”之类的基层员工身份,但是可以因为等级的提升获得更高的薪资待遇,这也算是企业管理优化的努力尝试。
不过和职场前途天花板相比,上面的这些优化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有事业心的员工可能还是更在乎主管经理这类领导层职位,这驱使很多技术人员会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中途跳到非技术岗位去,然后寻求晋升管理层的机会。
这种非技术岗和职能岗占据晋升优势的情况,又会反过来让技术人员的职场处境更加艰难,企业也会更偏向“第二条路”。
当非技术岗和职能岗占据一家企业大部分中高层管理的职位后,它们也会反过来影响整个企业的文化。
具体而言,非技术出身的高管,会用自己认知内并不准确的判断,对其他业务指指点点,也就是俗称的“外行指导内行”,而技术部门是被指点的那个。
例如,很多企业的高管都是由财务出身的人担任的,财务出身的人对财务数字更加敏感,知道公司要想生存或者成长,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财务指标,但是对公司运作的具体细节并不是很了解。
所以在财务担任高管的企业中,企业的各个部门会有一系列量化的考核指标,例如要创收多少多少,盈利多少多少,多长时间内做一个多大的项目等等。
然而,技术人员对企业的贡献通常难以量化计算,很多研发类的工作本身也不应该追求快速回报。
上面的这些硬性指标就会强迫技术部门去做“短平快”的项目,这又导致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更加薄弱,企业也会更倾向于靠“流量经济”赚钱的路子。
然后,这些企业的技术人员就会变成下面描述的这种样子。
加班泛滥:在技术工作投入产出比低的情况下,为了达到考核指标,只能疯狂加班。
没有话语权:非技术部门投入产出比更高,创造的利润更多,嗓门自然也就比技术部门大。
中年危机的普遍性:企业会认为技术部门性价比低,对企业的贡献也不够直接,当技术人员年龄较大或者企业需要确保财务指标时,技术部门会成为裁员的重灾区。
只能说,我国的产业升级之路,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对技术人员的重视上,还是任重道远啊。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