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孩子“窝里横 窝外怂”算性格缺陷?不,聪明爸妈仅用2步解决问题

在家霸王龙,出门像条虫

周末,同事英姐带着5岁的女儿蓓蓓来家里做客,优米拿了不少玩具招待小伙伴。蓓蓓眼巴巴地看着客厅的蹦蹦床,偷偷问英姐“妈妈,我可以玩妹妹的蹦蹦床吗?”“可以呀,妹妹的玩具你都可以玩”,我赶紧回答。

后来发现,蓓蓓每玩一个新玩具都要回头看妈妈一眼,妈妈点头了她才会继续玩。于是我调侃“家教够严呀,孩子这么懂礼貌!”。

可英姐却说:“懂礼貌?那是你没见过她在家撒泼打滚的样子!这孩子典型的'在家霸王龙,出门像条虫’!”

仔细想了一下,优米好像也是这样。在家,嗓门大的能把屋顶揭了;一到外面,一句话都不说。不管别人怎么热情,她总是站在那淡淡地看着。小朋友找她玩,她也是躲得远远的,把“窝里横,窝外怂”的精髓发挥地淋漓尽致!

问了一圈周围的人,发现不少孩子都是“窝里横,窝外怂”。有朋友还为此咨询心理医生:这算不算是性格缺陷?

恰好优米也有这方面的困扰,于是我特意去翻了心理学书籍,才知道孩子“窝里横,窝外怂”都是有原因的。

为啥大部分孩子都是““窝里横 窝外怂”呢

很多父母都不明白,为啥孩子会有两幅面孔。其实心理学上对此是有分析的:

先看,“窝里横”是咋回事?

“窝里横”可能来自“遗传”

心理学认为,人在安全的地方更容易放开自我,无拘无束。而进入陌生环境,则会变得恐慌、拘谨。所以,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见到陌生人都会选择约束自己的行为。网上流行一句话“我们总是把坏脾气留给了亲人”,也是这个原理。

对孩子而言,家里相对安全,外出则是暴露在了陌生的环境。他们会习惯性模仿父母对待陌生环境的处理方式,倘若父母在外面本就不是容易放开的人,那么孩子自然就会变得“窝里横,窝外怂”。

“窝里横”可能来自家庭习惯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窝里横”,这其实跟主流的育儿方式有关。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大部分孩子6岁前都是爷爷、奶奶在带。老人对孙辈无尽地宠爱,很难坚持原则,这就给了孩子“窝里横”的土壤。

孩子很聪明,只要“窝里横”得逞过一次,他就会把这一招练得炉火纯青。比如,只要孩子撒泼打滚买过一次玩具,第二次要玩具时就能快速复制上回的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在家里“横”惯了的孩子,往往习惯通过“横”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放在家人身上效果奇佳的方法,对外人根本不起作用,这种落差会让孩子无法适应外界环境。而在外受了压抑的孩子,则会把气撒到家人身上,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所以,制止孩子“窝里横”一定要趁早。

再看“窝外怂”是咋回事?

孩子对陌生环境有天然的抗拒感,尤其一岁半之前的孩子,还处于分离焦虑期,“窝外怂”其实非常正常。这时家长万不可简单粗暴地将孩子推出去,而是要包容孩子的行为,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但如果孩子3岁后,出门还是畏畏缩缩、过于拘谨,那就需要引起注意了。这些孩子“窝外怂”无外乎两个原因:

其一,性格慢热

有些孩子就是天生慢热,优米就是!她一定要确认周围环境不会威胁到自己才会行动。这类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她们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窝外怂”,只是比其他孩子更谨慎些,所以我们建议父母尊重这类孩子的节奏,不要强行破坏,让他用自己的步调去探索世界。

其二,缺乏社交技巧

有些孩子内心是渴望和别的孩子玩的,但苦于不懂社交技巧,就是不敢上去打招呼。面对这类孩子,最好的做法就是家长做示范。

比如,碰到陌生的小朋友,家长可以试着先打招呼,“小朋友,你好呀,今年几岁啦?”“要不要和小妹妹一起玩呀?”等等,再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

如果孩子还不开口,那就从“拜拜”开始,离开的时候让孩子和其他人说“拜拜”。大数据显示,90%的孩子虽然不愿意见面打招呼,但都愿意在离开时说“拜拜”。

“窝里横,窝外怂”家长要如何引导呢?

首先,巧用EPS赶走“窝外怂”

EPS是心理学名词,由美国心理治疗师鲁斯·皮特斯博士提出。他用这个方法帮助很多害羞无法社交的孩子们,仅用3周就建立了社交能力。

E(evaluate)评估,这是EPS的第一步,家长需要对孩子,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一次整体评估:

  • 时间:孩子一天中有没有一个时间段,特别不爱交流。比如,吃饭前?睡觉前?
  • 地点,孩子有没有特别抗拒一些特殊的空间。比如,人多的地方。
  • 人物,有没有一些让孩子感到不舒服的人?
  • 刺激事件,孩子是不是会对一些事情特别敏感,比如,爸妈吵架。

将评估的这些都记下来,找出孩子交流的普遍规律。

P(play)计划:根据前面的记录,刻意地培养孩子社交。比如,错开孩子讨厌的地点、时间,在孩子开心时,让他和好朋友打个电话。或陪着孩子参加一些小团体活动,并及时对孩子的每一个小进步进行表扬。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不要急着批评,而是和孩子一起总结经验,寻求解决方案。

S(skills)技巧。这一步其实和上一步是同时进行的,在和孩子探索社交时,家长需要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比如,初次见面怎么打招呼,离开如何说等等,一旦孩子做到了就给正反馈,慢慢地孩子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其次, 面对“窝里横”要学会:接纳情绪、拒绝无理要求

儿童心理学家黛博拉·麦克纳马拉博士曾说,不要试图阻止孩子发脾气,发脾气是正常的,阻止才不正常。

这句话从侧面理解就是,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窝里横”,一定是通过“窝里横”在表达某种情绪,或者伤心、或者失望等等。

控制情绪的大脑,需要在成年时才能发育成熟,所以小朋友经常是“情绪先于动作”。我们看到的“窝里横”,大部分是因为孩子不懂得如何表达负面情绪。

所以,孩子发脾气时,父母能做的就是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用语言安抚她。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现在有些伤心/生气/失望/愤怒,你能告诉妈妈为什么吗?先肯定再引导孩子主动表达。

如果孩子说不出来,还需继续引导,你可以说:是因为XXX才生气的吗?多试几次,孩子就会知道负面情绪不一定非要靠“横”来表达。

我非常赞同一句话:一个被逼到墙角的孩子只有“横”一把,才能为自己壮胆;而一个情绪常常被接纳的孩子,就会通过“讲道理”为自己辩护

当然,父母引导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底线。《中餐厅》中,赵薇对一位妈妈说:“你不能让儿子有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将来你老了,他也觉得你没那么重要,不能太把孩子当回事。”

很简单的一句话,暗藏育儿的道理。不能让孩子高高在上,就是要家长学会拒绝,一味地迁就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自私、越来越目中无人。如果稍加观察你会发现,往往家里最迁就孩子的那个人,恰恰就是最不被孩子尊重的那个。

当涉及到底线时,一定要坚定地告诉孩子:我能理解你,也非常爱你,但你的要求是不对的,妈妈不能答应。这种坚定,会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

最后想说,面对“窝里横,窝外怂”的孩子,我们一定不能直接就给孩子贴标签,千万要先搞清楚具体原因,再进行针对性引导。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