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日不落帝国日薄西山,海外领地和利益不断收缩,导致皇家海军(RN)舰队规模迅速减少,国防预算大幅削减。1966年英国海军航空兵遭受毁灭性打击,工党政府决定逐步淘汰舰队航空兵(FAA)的固定翼飞机,并取消计划中的CVA-01大型航空母舰,随后英国海军现役航母迅速退役,只有“皇家方舟”号(R09)一直服役到上世纪70年代末,成为英国海军最后的平顶航母。失去航母的F-4“鬼怪”舰载战斗机和“海盗”舰载攻击机被转交给皇家空军,弥补后者因一些关键飞机项目被取消导致的战力不足。
1972年的“皇家方舟”号
这一切都意味着英国海军要首次在失去空中掩护的情况下进行海上作战。
面对工党政府的大斧,英国海军也积极展开自救,在1969年提出“直通甲板巡洋舰”概念,该舰将能执行三项关键任务:部署反潜直升机、海空作战指挥和控制、防空。为了避免刺激敏感的工党政府,英国海军将这种直升机航母小心称为“直通甲板巡洋舰”,并试图通过该舰重新装备固定翼舰载战斗机,因为它拥有面积很大的飞行甲板,既然能搭载直升机,那么也能搭载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战斗机。
直通甲板巡洋舰概念模型
短垂战斗机上舰概念
此前英国海军对短垂战斗机并没什么好印象,虽然霍克公司的P.1127已经进入皇家空军服役成为“鹞”式,但该机孱弱的载弹量、作战半径和亚音速性能让海军摇头不已。随后英国海军决定与英国空军一起推进霍克P.1154超音速短垂战斗机的研制,但该项目最终在互相争夺主导权的军种内斗中变成灾难。1963年8月,英国海军宣布选择F-4“鬼怪”作为舰载战斗机。
P.1154模型
在这样的背景下,P.1127 XP831原型机于1963年2月降落“皇家方舟”号,成为首架垂直降落在军舰上的固定翼飞机,证明了在航母上部署“鹞”式概念的可行性。在整个60年代,随着英美两国对“鹞”式的积极海试,短垂战斗机的舰载操作经验和知识也在迅速积累,到60年代末似乎已经没什么能阻止“鹞”式战斗机上舰了。
P.1127 XP831原型机的上舰测试
“鹞”式上舰
1971年英国空军第1中队的“鹞”式战斗机尽管没有防空能力,但仍被批准上舰部署,并且被分配了战时保护北约北翼(挪威)的重要任务,同时英国空军其他固定翼飞机也被分配了保护海军舰队的任务。
1970年“鹞”GR.1在“鹰”号航母上的测试
但由于海军航母和空军固定翼飞机数量的大幅削减,由英国空军为海军舰队提供全球范围空中掩护的设想被证明不过是幻想,英国海军唯一的机会是在直通甲板巡洋舰上装备为自己定制的“鹞”式。
霍克·西德利公司曾在60年代末向英国政府提出研制专用“海鹞”战斗机的建议,该机将与陆基版本完全不同,官方对此却鲜有兴趣。但在海军施压后,英国政府终于在1972年授予制造商一份“鹞”式舰载战斗机的设计研究合同。
两年后英国海军的研究指出,搭载5架“海鹞”的直通甲板巡洋舰将能在97%的时间里提供一架飞机用于舰队防空,并在90%的时间里让另一架在甲板上随时待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果让英国空军为距基地1200公里的海军舰队持续提供2架F-4“鬼怪”实施护航,则需要12架“鬼怪”和10架“胜利者”加油机的接力作战,这至少需要一支30架“鬼怪”和19架“胜利者”规模的机队。
因此英国海军开始强烈要求装备“鹞”式舰载战斗机来执行海上攻击、侦察和全天候防御任务,促使英国政府在1975年5月签订了采购首批24架“海鹞”的合同。以英国政府的想法,这24架“海鹞”应该足够使用了,可以为“无敌”号、“光辉”号和“皇家方舟”号这三艘新型“指挥巡洋舰”每艘装备一个6机“海鹞”小型中队,但谁知最终交付数量将增加到57架。
这份合同还为三架配套的霍克“猎人”双座教练机的改装提供了资金,该机安装上“蓝狐”雷达被作为“海鹞”的武器系统教练机使用,编号T.8M。同时海军还向英国空军借用了一架“鹞”T.2作为飞行教练机。
“猎人”T.8M与“海鹞”FRS.1和“鹞”T.4
“海鹞”的研发
由于资金有限,霍克·西德利公司选择英国空军的“鹞”GR.3作为“海鹞”的研制起点,并确保不对该机进行重大重新设计。“鹞”GR.3在向“海鹞”进化的过程中所接受的改进基本上可被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完成其设计任务所需的改进,另一类是承受严酷舰载操作环境所做的必要改进。
“海鹞”火控系统的核心是费伦提(Ferranti)公司研制的“蓝狐”雷达,派生自“山猫”直升机的“海上浪花”海面搜索雷达。武器系统集成了更大的史密斯平显和具有空空和空地功能的数字计算机。与GR.3一样,“海鹞”也有5个武器挂架,翼下4个机腹1个,此外还能安装两个机炮吊舱。但“海鹞”能发射更多重量的武器,包括AIM-9“响尾蛇”红外制导空空导弹(位于机翼外侧挂架)以及“鱼叉”和“玛特尔”反舰导弹,该机甚至还被批准挂载核武器。
“蓝狐”雷达
“海鹞”的前机身经过重新设计,机鼻雷达罩内安装了“蓝狐”雷达的平板天线,座舱高度提升了28厘厘米,并配备全新的气泡式座舱盖以提供更好的全向视野,这对舰载战斗机来说至关重要。“海鹞”的雷达罩可以向左打开方便航母机库存放。该机的座舱配备了马丁贝克Mk.10零零弹射座椅和新的供氧系统,GR.3上的惯性导航和攻击系统(INAS)也被导航、航向和姿态参考系统(NAVHARS)取代,校准速度更快。
“海鹞”FA.2的雷达罩
“海鹞”安装了推力9.75吨的罗尔斯-罗伊斯“飞马座”104涡扇发动机,并改进了传动箱和发电机,可为航电设备提供更多电力。为了抵御盐雾腐蚀,“海鹞”的发动机和机身制造材料除去所有镁元素,改用不活泼的铝元素,这导致重量略有增加。用于在悬停中控制姿态的反应控制系统(RCS)也经过调整以提高悬停性能,在更小控制输入下就能让喷嘴进行较大幅度的偏转。“海鹞”的机身也为航母舰载进行了加强,但后续服役操作证明这种加强还不够,又对后机身进行了大量补强。
1978年8月28日,第一架“海鹞”FRS.1(XZ450)在约翰·法利的驾驶下完成了在邓斯福德的首飞。之后霍克·西德利又制造了三架试飞用机,分别在1978年12月(XZ438)、1979年3月(XZ439)和1979年6月(XZ440)首飞。
“海鹞”FRS.1(XZ450)
滑跃起飞
“海鹞”研发和上舰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滑跃起飞”(Ski Jump),这是是1973年由英国海军泰勒少校提出的新颖想法,通过在飞行甲板镜头布置一个斜坡,就能增加舰载机升空时的上升速度,此外滑跃甲板还具有降低起飞速度和增加起飞重量的优点。英国国防部与霍克·西德利合作开发了滑跃起飞的计算机模型,并在贝德福德皇家航空研究院建造了一个地面滑跃甲板,于1977年8月5日再次进行了首次滑跃起飞测试,约翰·法利驾驶“鹞”GR.1 XV281成功完成起飞。滑跃甲板角度一开始只有6度,后来逐步增加到12度和20度,尽管最后一种角度对起落架和相邻机身产生很大的应力,但使起飞速度降到了仅仅42节(78公里/小时)!
正在进行滑跃起飞测试的“海鹞”FRS.1(XZ450)
在完成对单座和双座“鹞”的成功滑跃试飞之后,英国海军决定为“无敌”号和“光辉”号安装7度滑跃甲板,这是因为当时这两艘航母舰艏配备了“海标枪”防空导弹,限制了滑跃甲板的角度。最后一艘航母“皇家方舟”号直到1985年才服役,该舰具有12度滑跃甲板并加长12.19米,才能以最大的重量起飞“海鹞”。在1980-81年,“竞技神”号航母(当时被作为直升机航母使用的“半人马座”级航母)也加装12度滑跃甲板以搭载“海鹞”,从1986年起,“无敌”号和“光辉”号接受了12度甲板升级。
马岛战争期间的“无敌”号,同时搭载了“鹞”GR.3和“海鹞”FRS.1
1979年6月英国海军在耶维尔顿海军航空站成立了密集试飞小队,但仅装备了一架“海鹞”FRS.1(XZ451)和以及从英国空军借用的“鹞”T.2(XW927),这是因为制造商遭遇罢工严重影响了“海鹞”的交付。该小队在9月成为第700A海航中队,随后在1980年3月又被改组为第899中队,成为英国海军航空兵“海鹞”部队的总部和训练中队。装备“海盗”的第800中队于1980年3月在耶维尔顿进行了改编,成为第一和“海鹞”作战中队,另一个装备“海盗”的第801中队1981年1月在该基地改编,但此时两个中队仅拥有五架飞机。
组装中的“海鹞”
临危受命
“海鹞”很快就证明了自己的价值。1982年4月英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成立特遣部队远程万里抵达南大西洋,在恶劣条件下与阿根廷海空军围绕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归属大打出手。
在已失去其他固定翼舰载机的情况下,英国海军航空兵的“海鹞”必须在这次“共同作战”(Operation Corporate)行动中扮演关键角色。当时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架舰载战斗机将很快大放异彩,将成为此后几周的新闻头条。
所有可用的“海鹞”和飞行员都参加了这次远征,其中有些飞行员刚完成换装培训。第800中队登上了“竞技神”号航母,第801中队则登上“无敌”号。1982年4月8日,正在耶维尔顿接受换装的第809中队和第899训练中队的人员也分别部署到两艘航母上。
马岛战争中的“鹞”和“海鹞”
在马岛战争中的空战中,由英国海军和空军飞行员驾驶的“海鹞”在空战中击落了至少20架阿根廷飞机,并摧毁了地面上另外几架。“海鹞”在空战中未遭受任何损失,仅有两架被地面火力击落,并发生了四起事故,导致四名英国海军飞行员战死沙场。
在战争中挂载“响尾蛇”出击的“海鹞”
由于“海鹞”及其飞行员做出的杰出贡献,战后有人评价:“没有'海鹞’就没有特遣部队”。
战后升级
虽然英国国防部长在马岛战争之前取消了“海鹞”改进计划,但战争强调了为“海鹞”改进雷达增加超视距空空导弹的必要性。由于成本限制,英国海军没有机会购买麦道与英国宇航联合研制的“鹞II”,因此同意对“海鹞”FRS.1进行中期寿命升级,并与英国宇航和马可尼公司签订了合同。
该机一开始被称为“海鹞”FRS.2,1994年改为“海鹞”FA.2。该机的“蓝狐”雷达被“蓝雌狐”取代,后者是当时最先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具有引导AIM-120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和“海鹰”空地/反舰导弹的能力,并提供了改进的速度信息和远程下视/下射能力,以及超视距多目标攻击能力。
“蓝雌狐”雷达
机身的变化包括容纳新雷达的球形雷达罩,后机身增加34.29厘米的加长段,机翼前缘锯齿也从中间移到翼根。“海鹞”FA.2的航电设备也经过升级,座舱进行了人体工程学升级,并换装改进的“飞马座”106发动机。
英国宇航将两架FRS.1改装为FA.2原型机,ZA195于1988年9月首飞,随后是1989年3月首飞的XZ439。之后所有FRS.1都被升级为FA.2,此外还订购了18架新飞机。首架“海鹞”FA.2在1993年4月交付,最后一架在1999年初交付。
“海鹞”FA.2 ZA195
英国海军于1993年6月在博斯坎比顿成立了FA.2的作战评估小队作为第899中队的分支。1994年10月该机首次交付第801中队,1995年初开始交付第800和899中队。
满挂AIM-120的“海鹞”FA.2
谢幕
马岛战争之后,“海鹞”FRS.1和后来的FA.2继续在英国海军的小型航母上服役,参与了到世界各地的航母部署,并参加了90年代的海湾战争和北约针对南斯拉夫的军事行动,以及2000年的塞拉利昂联合行动,表现出色。
2005年第801中队的“海鹞”四机编队
因此当英国国防部于2002年宣布“海鹞”将在2006年退役时,令人许多人感到震惊。按照英国海军的计划,F-35B“闪电II”将在2012年服役,而“海鹞”要想继续服役必须接受昂贵升级,特别是发动机要针对炎热和多沙环境进行优化,在付出重大代价后只能换来延长6年服役寿命,根本不具备成本效益。
第800中队在2004年首先解散,随后是2005年的第899中队,然后是2006年3月的第801中队。在F-35B服役之前,为了填补“海鹞”留下的空白,英国海军航空兵被命令和英国空军组成联合部队在航母上操作“鹞”式空军型,但后者于2010年的提前退役让英国海军彻底失去了固定翼舰载机。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研发和试飞的延误,F-35B直到2018年9月才登上英国海军的“伊丽莎白女王”号新航母,距离“海鹞”退役整整过去了12年,显示了英国政府的短视。
登上航母的“鹞”GR.7
最后的“海鹞”
尽管有阿根廷(!)、伊朗和澳大利亚先后对“海鹞”表示出购买意向,但最后印度海军成为该机唯一的出口客户。1972年7月,霍克·西德利的双座演示机“鹞”T.52 G-VTOL/ZA250前往印度进行了演示评估,其中包括登上“维克兰特”号航母(前英国“大力神”号),随后印度政府在1979年订购了“海鹞”FSR.1来取代老旧的霍克“海鹰”舰载战斗机。
在1983年至1986年间,印度海军接收了23架单座的“海鹞”FRS.51和4架双座的“鹞”T.60,2002年又接收了两架“鹞”T.60用于补充损耗,这两架飞机是经过翻新的英国空军二手货。
“海鹞”FRS.51
“海鹞”FRS.51装备了“维克兰特”号航母,并从1987年其开始登上“维拉特”号航母(前英国“竞技神”号),前者滑跃甲板角度为10度,后者14度。印度“海鹞”主要装备第300“白虎”中队,此外还有第551和552两个训练中队。
印度政府曾几次尝试购买英国海军二手FA.2或者将现有“海鹞”升级到FA.2标准,但前者在转让美国技术方面遇到了困难,而后者则在成本方面遇到了困难。最终,印度人在00年代中期选择了对“海鹞”进行有限升级(LUSH)的计划,为该机配备以色列Elta公司的EL/M-2032多模雷达和拉斐尔公司的“德比”超视距空空导弹,将服役寿命延长至2015年左右。
“海鹞”FRS.51 LUSH在4.75g转弯中发射以色列“德比”空空导弹
经过33年的服役后,印度“海鹞”到2016年只有11架具备作战能力,印度海军决定在此时全部退役该机。当年3月6日,“海鹞”飞离“维拉特”号航母的甲板,抵达果阿海军航空站封存。
印度“海鹞”的退役仪式,旁边是米格-29K
至此“海鹞”全部退役,最后一架完全由英国制造的喷气式战斗机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