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医案
李某,女,67岁。
2016年5月23日初诊:
主诉:背部灼热十余年。
现病史:患者40年前,炎夏时多用冷湿毛巾敷背,10年前始感到背部灼热,热甚不寐,时而背热烫醒,两大腿前侧亦发烫,目干,动则汗出,时胸闷,纳食可,大便调,小便灼热感。舌质淡暗略胖,边齿痕,苔淡黄薄腻而燥有泡沫。脉左关尺细滑浊微弦,左寸浮;右尺细滑略沉弦,右关细弦略滑,右寸滑浊上浮。
既往:1990年因“骨结核”行肋骨手术并化疗一年余。
诊断:三阳合病,湿浊化热化燥。
治法:和解少阳,透邪外出,兼清湿热。
处方:小柴胡汤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柴胡12克,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党参15克,炙甘草6克,桂枝15克,炒白芍15克,葛根30克,黄连5克,天花粉20克,防己15克,生牡蛎15克。*7剂。
2016年5月28日复诊:
自诉:服上药后背部灼热感减轻60%左右,夜间不再热醒,小便灼热感缓解。刻:仍目干涩,流泪,口干不欲饮,大便调,舌质淡暗,苔淡黄,舌中部略燥。脉左细滑浊略弦,左寸上略浮;右细滑浊而弦,右寸上浮。
处方:守上方天花粉改30克,牡蛎改20克。*7剂。
2016年6月17日复诊:
自诉:服药后,背部灼热感消失。刻:仍轻度目干流泪,纳食可,寐安,大便质偏稀,量少,日一行,小便色稍浑浊,但小便灼热感减轻,舌质暗红边齿痕,苔略燥。脉左细滑浊略沉弦,右滑浊略弦散,左寸上浮。
处方:守上方加枸杞子15克,薏仁20克。*14剂。
后随访,未见明显不适,嘱其避风寒,禁生冷。
慢性病从表论治浅析
《黄帝内经》言:“邪气之至,疾如风雨,善治者治皮毛,”当今之世,感寒之因繁多,人患病虽久而长,然常兼表邪,或有恶寒畏风之症,或但脉浮而无症。医者不识脉者,见其恶风寒则施以益气温阳补肾之法,内阳虽足,外邪未去,病不见解。此为:虽安内而未攘外,外仍侵扰,内难久安。故见病首当视其有无表症,有表当先解表,而后再施他法。
一、本案辨证思路分析
本例患者“背部灼热十余年”,病程已久,只从主诉,今人多滋阴清热之法,然观其病史和现症,可知其并非阴虚内热之证。
病史:
①40年前,炎夏时多用冷湿毛巾敷背:夏日,人阳气浮越于外,腠理俱开,此时贪凉,则寒气闭塞肌腠,因当时患者年轻力壮,正气旺盛,虽感寒湿之邪而未发病;【外感】
②26年前因“骨结核”行肋骨手术,并化疗一年余:致使人体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内伤】
③内虚已成,外邪仍存,正气不卫,邪气入侵,病症即显。
从病史来议,病因为寒湿。然寒湿困遏肌腠,日久郁而化热,故见背部灼热之症;热扰背部阳经,气血运行均受影响,火性上炎,使内在气机不得收敛,故热甚不寐;两大腿前侧为阳明所行之处,亦灼热难耐,可知病起于太阳,波及阳明;目干,可知少阳亦被邪扰;又其小便灼热,舌胖,苔薄黄腻,又燥有泡沫,可知邪为湿浊兼化热化燥。由此可知,其证属:三阳合病,湿浊化热化燥。选方小柴胡合桂枝加葛根汤,三阳同治。使久郁之表得解,气机自调达,故七剂而背热减轻十之有六。
二、凡病有表,必先解表
皮毛腠理,为人与外界信息沟通和交换的通道。春时阳始生,人之孔窍渐开,气血津液感此春生之势,亦合之而生发外布;夏时阳升腾,人之孔窍大开,内之浊湿外散,内得以通。此皆是天人相应的现象:天时通过皮肤腠理的开阖调整人体能量气机。若此通道被邪气闭遏,内外不通,天气无以养人,人无天养,能量渐损,病症由起。故善治者,必先审其天人之道通否?通畅后,阴阳流转才能进行;不通则内外不透,闭塞难解,阴阳难合。凡病,有表,必先解表。
导师评语
此案深契六经辨证之理,一般慢性病多从脏腑辨证,乃后世中医之流弊。经言:“治病必求之于本”,“本”即阴阳。《伤寒论》从《内经》之旨,将“阴阳”细分为“三阴三阳”,即六经辨证。六经赅内外表里一切疾病。此案看似里证,实则表证,若用六经去细细分析,不难鉴别。足太阳膀胱经即循行背部,加右寸脉浮,足可断为表证确矣!——王茂泓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