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199 唐诗解读——杜甫之《诸将五首》(其四)

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

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

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

注:

扶桑:指南海周围地区。唐朝,岭南道设有扶桑县,属于禺州。

铜柱:是东汉名将马援所立,玄宗时,何履光用兵平定南诏,曾再次设立东汉马援所立的铜柱。

氛祲:即所谓的妖氛,战乱叛离之气。当时南诏欺瞒唐朝,私下与吐蕃勾结。这两句是说回首望见铜柱所标志的南方疆界,战乱之气依旧没有消歇。

越裳:周代南方古国名,地接交趾。唐时设有越裳县,属安南都护府。

翡:赤雀。翠,青雀。这两样都是交趾所盛产的动物。

南海:唐代时是岭南道中的一县,属广州,其地产珠。这两句是说南方各地被战乱所隔绝,贡赋都断绝。

殊锡:特别的赏赐。

大司马:即太尉。唐朝将太尉、司徒、司空作为三公,正一品官阶。当时中兴诸将当中只有李光弼、郭子仪曾任三公。

侍中:唐门下省有侍中二人,正二品,其冠以貂尾作为装饰,插在左边。这两句是说一般将帅还有节度使,或者加官太尉,或者加上侍中的头衔,冠上都插有貂尾,没有例外。

炎风:指南方疆土,即前四句所说的。

朔雪:指北方的疆土。

天王地:即《诗经》提到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翊:辅佐。最后两句是说诸将得到朝廷如此丰厚的奖励,应该为国效命,恢复国家南北边地故有的版图。

解读:

这首诗与前首诗意相连,诗的前四句述南望所感,言南疆不靖,贡赋不修,今昔对比,无限感慨。后四句含蓄地指出造成上述南疆不靖,贡赋不修的原因,讽刺朝廷用将非人,指责朝廷的军政大权为宦官所左右,诸将却不知报效国家。

黄生说:“首三首皆道两京之事,此首则道南中之事。以'回首’二宇发端,则前三首皆翘首北顾而言可知。他人诗皆从纸上写出,惟公诗从胸中流出,口中道出,而且道时之神情面目,俨然可想,所以千载犹有生气也。”

回过头再说南诏等处,大唐将军曾经在那里复立马援的铜柱。南诏背唐与吐蕃勾结,昏昏的妖气还未销解。越裳国的翡翠已不再朝贡,南海郡的明珠也久无影踪。朝廷已将大司马的官街作为殊荣来封赏,侍中官衔的貂尾头冠也都戴在了将帅的头上。蒙受皇恩的将军们应当知道,南方和北方一样是大唐的土地,要使国家统一,只有忠心耿耿地辅佐神圣的王朝。

“扶桑”本指东海以外之地,此借指南海一带。“铜树标”,后汉时,马援征交趾,建铜柱,作为汉极南地界的标志。“越裳,古南方的国名。唐安南都护府有越裳县。回头远望天南,只见那昏晴的妖氛至今未销。历来越裳进弱翠,南海贡明珠,这些年来早已消息断绝。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与左右常侍、中书令并金蝉珥轺。诸将中得到特殊恩宠的曾官至太尉,这相当于汉代武官的极品——大司马。一般将帅和节度使都加上侍中的头衔。他们该尽忠报国,为恢复大唐江山而效力啊。

杜甫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没有逃避现实,始终忠实自己内心所信仰的理念,这也决定了他的作品尽管充满了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但骨子里却透露着对未来的乐观。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