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条辨: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第65条辨解释:发了汗以后,病人出现脐下跳动不宁,似奔豚将要发作的征象,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
我们前面学了桂枝甘草汤发汁以后,是在心下悸,桂枝和甘草如果再加上了茯苓和大枣就是更进一层了,汗透发的时候,把肠胃津液都发出去了,下焦的水又往上冲。结果就是“脐下悸”,奔豚的力量很强,都是水的问题。水在下焦的时候,要靠茯苓把水排出去,再靠大枣把肠胃的津液补回去。所以第65条是桂枝汤吃太多了。平常不会有这种现象,大部份是下焦有停饮的人,水气比较重停在下焦的人才会有。
64条和65条,这两条都是发汗以后,但是发汗的力量不一样。64条是麻黄汤发汗以后,胸阳没了,所以感觉到心下悸。65条是桂枝汤发汗发太多,肠胃的津液没了,水不够,肚脐的地方就开始跳,就准备发奔豚了。
第64条的情形,会发生在如果吃麻黄汤太过,把肺中的津液伤到,就会产生心下悸;而65条的情形,会发生在如果吃桂枝汤太过,把肠胃的津液伤到了,就会有脐下悸的现象。
伤寒论的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是发汗以后,病人出现脐下悸动,可能会有奔豚的现象发生,这两个其实就是桂枝甘草汤是吃麻黄汤太过,发汗以后,由于病人身体本来就虚,津液来不及补,结果堵在了心下,造成了心下悸;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是吃桂枝汤太过,发汗太多,准备要发奔豚,但是还没有发奔豚。所以,两者出现的动悸的位置不一样。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其实就是在桂枝甘草汤中多加了两味药,一味是茯苓,一味是大枣。茯苓在本草里是可以去烦,但是,大家对茯苓普遍的认知就是利水利尿,其实茯苓色白入肺,有滋润津液的功能,不但能利水,还能除烦,张仲景很喜欢用茯苓来除烦。
桂枝汤发汗太多,肠胃的津液没有,水不够,肚脐以下的这个地方开始跳动,就有可能引发奔豚,所谓奔豚,就是病人觉得有一股气从少腹往上冲到胸,直达咽喉。
中医有一个概念,就是在肚脐这个地方,以肚脐为中点,定出一个东南西北来,肚脐中间属脾,肚脐的上方属肾,肚脐的下方属心,肚脐的左边属肝,右边属肺(如上图),在肚皮上做八卦针灸的时候,也是这样划分的,只是把这个东南西北分出来以后,再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也就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