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治胆寒的温胆汤(二)

治胆寒的温胆汤(二)

刘志龙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二、对温胆汤作用的后世的误读

温胆汤的作用是什么,看似一个很小的问题,但是历代医家对此争论不休,下面列举一下代表性医家的观念,如:

1.温胆

⑴明代吴崑《医方考》曰:“胆,甲木也,为阳中少阳,其性以温为常候,故曰温胆。竹茹之清,所以去热。半夏之辛,所以散逆。枳实所以破实。陈皮所以消滞。生姜所以平呕。甘草所以缓逆。”

《千金方》温胆汤确实为温胆而设,这是姚僧垣《集验方》的创方愿意。只不过吴崑认为温胆汤之“温”乃是通过清热而达到的目的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他耍了一个滑头,把竹茹摆在最前面,可原方中辛温的四两生姜及三两陈皮,远比辛凉的二两竹茹和二两枳实之用量重,吴论并不能自圆其说。

治胆寒的温胆汤(二)

2.凉胆

⑴清代罗东逸《古今名医方论》曰:“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喜壅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夫病后,或久病,或寒热甫退,胸鬲之余热未尽,必致伤少阳之和气,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熇蒸而不宁也;热呕吐苦者,清静之府以郁实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土家湿热反乘而木不得升也。如是者,首当清热及解利三焦。方中以竹茹清胃脘之阳,而臣以甘草、生姜,调胃以安其正,佐以二陈,下以枳实,除三焦之痰壅,以茯苓平渗,致中焦之清气,且以驱邪,且以养正,三焦平而少阳平,三焦正而少阳正,胆家有不清宁而和者乎?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若胆家真畏寒而怯,属命门之火衰,当与乙癸同源而治矣”。

⑵清代张秉成《成方便读》曰:“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得其春气温和之意耳。”

⑶清代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亦云:“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温和之温,非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而怯温之,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

罗东逸、张秉成、吴谦都说温胆汤无温胆之品,命名温者,乃温和之温,非温凉之温也。实凉之也。由此可见所论非《千金方》温胆汤,而是《三因方》之温胆汤。

此外,三者皆言方以二陈加竹茹、枳实(枳壳),此说有误。温胆汤的最早出处见于姚僧垣的《集验方》,后《千金方》《外台秘要》转引得以存世,且二陈汤最早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方类,是南宋绍兴年间续添的方子。关于它的组方和功用等原文如下:“二陈汤,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上为?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因此应该说《三因方》温胆汤当是由《千金方》温胆汤加茯苓、大枣而成,且罗东逸、张秉成、吴谦皆遗漏了大枣这味药材。

治胆寒的温胆汤(二)

3.祛痰

⑴清代汪昂《医方集解》曰:“此足少阳、阳明药也。橘、半、生姜之辛温,以之导痰止呕,即以之温胆;枳实破滞;茯苓渗湿;甘草和中;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金即所以平肝木也。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

⑵清代王清任《血证论》曰:“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竹茹清膈上之火,加枳壳以利膈上之气。总求痰气顺利,而胆自宁”。

⑶民国张山雷《中风斠诠》说:“胆怯易惊,是痰延内盛,而古人谓之痰延沃胆者,以痰浊为浊阴所凝结,因谓寒者,非真寒也,是以方名温胆,而并无一味温药。”

汪昂所说当为《三因方》温胆汤,只不过《医方集解》中原文有“加姜煎,或加枣”,且解说中遗漏一味大枣,由此可见汪昂认为枣乃可有可无之物,他说本方主治乃“治胆虚痰热不眠,虚烦惊悸,口苦呕涎。”并通过导痰清肺以治痰热,而达“不寒不燥而胆常温”之效。王清任亦认为“痰气顺利,而胆自宁”且遗漏一味大枣。张山雷认为温胆汤所温之寒,此寒非真寒,乃因“痰延沃胆”也。

从中我们可以推断罗东逸、张秉成、吴谦、张山雷四位当未细读过《千金方》。因为《千金方》原文所载:“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明确指出温胆汤病机乃因“胆寒故也”,方以生姜四两为最大量,主治“虚烦不得眠”。 吴、罗所说的温胆汤,都是《三因方》的温胆汤。他们不知《三因方》虽沿用《千金》温胆之名,但已经部分地改变了原方性质,成为平调胆胃之剂,主治也由“胆寒”而移至“痰涎”和“气郁”变生的诸证上了。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