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丛春雨:诊治黄褐斑经验

导读:今天跟着丛春雨先生和刘吉善先生学习黄褐斑的治疗经验。

01

丛春雨先生诊治黄褐斑的经验

一、黄褐斑是脏腑、气血、冲任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丛老认为黄褐斑的产生和人体脏腑失衡,气血郁滞,冲任失调密切相关,是全身疾病的外在反映,必然伴有经、带、胎、产等方面的异常,而且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关系最为密切。

情志所伤:凡情志失调,导致肝气郁结,肝失条达,郁火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不和,气滞血瘀,络脉瘀滞而引起面部黄褐斑,多伴有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过少或稀,经色紫暗或黑,甚则闭经、痛经。

劳伤脾土:凡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而引起脾胃受损,失于健运,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或痰饮渍脏,气血不调,致生黑斑;或食积化热,滞于肝脾脉络,阻塞于面部而生黄褐斑。多伴有月经后期、量少、带下等症。

肾经受损:凡房劳过度,或醉以入房,或烟酒失度,致肾水不足,阴液不能上荣,虚火上熏于面,燥结成斑。

此类多伴有五心烦热,盗汗,月经先期,量少色枯,带下黄稠等。还有肾阳不足,不能温养经脉,寒凝血滞而致黄褐斑,一般为斑色黯黑,伴有月经后期,量少色淡,带下量多,色白质清。若产后或更年期黄褐斑多与肾精亏耗有密切的关系。

二、诊治黄褐斑,强调六辨

丛老对黄褐斑除寒、热、虚、实等全身辨证外,更强调六辨。

辨年龄:若患者为青春期妇女,因其肾气初盛,天癸始至,则发病多为肾虚,常易挟风、挟痰、挟寒;若患者为生育期妇女,因其调理不当,七情过度,常集虚、瘀、郁为一体;若患者为更年期妇女,因其肾气渐衰,脾胃虚弱,阴阳失调,常致相火、虚寒合而为病。

正如丛老常说:妇女一生各阶段,青春发病易伤肾,育龄中年易伤肝,老年渐亏伤脾胃。

辨病程:病程短者,以瘀为主,瘀化则斑易消;病程长者,以虚为主,施补而病乃愈。

辨经带:经、产为妇女之生理特点,临床所见患者除面部有黄褐斑外,常可伴有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带下等。因此需细究经、产,灵活辨证施治。

辨兼夹:即患者之兼见症状,以明所现之黄褐斑与兼见症之先后标本。

辨部位:丛老师据《素问·刺热篇》将面部黄褐斑所现部位与五脏划分为左颊为肝,右颊为肺,额为心,颏为肾,鼻为脾,并认为黄褐斑显现于眼眶周围属肾虚,出现于上唇属瘀阻胞宫。

辨色形:若以浅褐色至深褐色斑片为主,大小不等,匡廓易辨,边缘不整,状如地图或蝴蝶,多属肝脾不和;若以灰褐色斑片为主,形如蝴蝶,境界模糊,其色自边缘向中心逐渐加深,多属脾虚;若以黑褐色斑片为主,形状不规则,匡廓鲜明,则多属肾虚。

三、黄褐斑的治疗

丛老对于黄褐斑的治疗,以调节脏腑、气血、冲任为主,以经、带、胎、产立法,选方恰当,用药灵活。

肾阴亏虚者,方选滋阴益肾消斑汤:生地、生山药、菟丝子各15g,山茱萸、茯苓、蒺藜各10g,粉丹皮、枸杞子各12g,泽泻、黄柏、女贞子、旱莲草各9g,白芷4.5g。

肾阳亏虚者,方选温阳补肾消斑汤:熟地、枸杞子各12g,炒山药、鹿角霜各15g,淫羊藿、巴戟肉、菟丝子各30g,仙茅、黄柏各10g,炮附子(先煎)、白芷各4.5g,蒺藜9g。

肝脾不和者,方选舒肝活脾消斑汤:柴胡、杭白芍各12g,薄荷(后下)、炙甘草各6g,当归、茯苓各10g,土炒白术、益母草各15g,醋香附、橘叶、蒺藜各9g,白芷4.5g。

劳伤脾土者,方选温阳运脾化斑汤:半夏、醋香附各9g,橘红、茯苓各12g,苍术10g,薏苡仁30g,炒山药、白术、党参各15g,白芷4.5g,生姜3片,桂枝6g,白通草1g。

丛老对以妇科病症为主兼有面部黄褐斑的患者,也常选用一些经典方加减治疗。

如以白带异常为主者,常以完带汤为主加减;以月经不调为主者,常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加减;以血热为主者,常用犀角地黄汤为基础方加减。

有肝郁者,常用醋香附、麸炒台乌药、醋青皮、盐小茴香、凌霄花、玫瑰花、合欢花、蒺藜等;有宫寒者,常选盐吴茱萸、盐炒菟丝子、盐炒黄柏、鹿角霜等。

02

刘吉善先生诊治黄褐斑的经验

一、病因病机

刘老认为,本病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有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肝郁:《医宗金鉴》指出:“黧黑、面尘,源于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云:“盖肝性急善怒,其气上行则顺,下行则郁,郁则火动而诸病生矣。故发于上则头眩耳鸣,或为目赤;发于中则胸满胁痛,或作吞酸;发于下则少腹痛疝,或溲溺不利;发于外则寒热往来,似疟非疟。凡此诸症,何莫非肝郁之象乎?”

《素问》亦强调“女子以肝为先天”,有很多年轻的黄褐斑患者,或是单位骨干力量,或由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精神抑郁,情志不畅,急躁易怒等,导致肝气郁结,而形成肝郁体质。

肝失条达,郁而化热,灼伤阴血,血行不畅,可使颜面气血失和,滞而为瘀,反映于面部而成本病。

此型患者大多表现为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焦虑或抑郁,或月经不调,少腹胀痛,或头痛目涩,或颊赤口干,或小便涩痛,或自汗盗汗,或肢体疼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虚数。

肝肾阴虚:《外科正宗》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面,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佳不泽”。

此类患者由于烦劳过度导致阴血暗耗,肝皆不足,精血不能上承,颜面失养成斑。

临床多表现为阴虚火旺证象。症见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两颧潮红,五心燥热,舌红少苔或舌燥津伤,脉象细弱或虚弦等。

同时,由于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肝肾阴血亏虚,则肝体失养,疏泄失常,则易伴肝郁之证。

外邪侵袭:此类患者多表现为皮肤瘙痒、发红、脱屑,色斑位置多表浅,舌尖红,脉象数或浮数。

《诸病源候论》说:“面黑者,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斑”。

现代女性感受外邪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使用了含有剥脱剂、铅汞、激素类化妆品,或日光暴晒,或春季易受风邪,如花粉过敏等外邪引起。

湿浊内蕴:女子经期或经期前后易受风邪外袭,或过食生冷,或素体脾虚易酿生湿热而致本病。

此类患者每多皮肤油腻,痤疹起伏,或咽部黏腻不爽或有带下病,或渴不欲饮或不渴,或身重肢倦或胸闷不饥,舌淡,苔白腻,脉象弦细或濡。

与《诸病源候论》所云:“面黑者,或脏腑有痰饮,令气血不调,或涩或浊,致生黑。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湿浊渍脏,则外显于表,痰湿聚于上焦,则额、眉心黑;痰湿困于中焦,则鼻翼黑;痰湿停于下焦,则唇周、下颌黑”相似。

二、疏肝理气法

疏肝理气为刘老治疗黄褐斑的第一要法。

临床常用丹温方加味:柴胡10g,茯苓、白芍、益母草各20g,甘草6g,白术、当归、丹皮、炒栀子、陈皮、法半夏、枳壳、竹茹、柿子叶、冬瓜子各15g。

伴有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延胡索、葶苈子、王不留行以疏通气血,调津和液。组方既根除了病因,又治疗了变证。因药性偏燥,实证用之,每奏奇效。

三、滋水涵木法

刘老常用一贯煎加味以滋养肝肾,使肝体得养,肝气得舒,气血畅达,面黯得除。

药用北沙参、麦冬、当归、瓜蒌仁各15g,生地、枸杞子、石斛、白芍各20g,川楝子、乌药各6g,薤白10g,百合30g。

刘老在一贯煎方中加用瓜蒌仁、薤白、乌药理气化痰,又恐香燥破气之品,伤及阴血,故加百合、石斛、白芍、百合滋阴润燥,用石斛助沙参、麦冬润养肺胃,用白芍助当归、枸杞子养血柔肝。

全方重在滋阴,即可行无形之气,又可祛有形之痰。诸药合用,使虚损得以补,实邪得以除,从而达到脏腑得安,气血调和,色斑得除。

四、祛风养血法

“祛风当养血,血行风自灭”。

刘老治疗外邪侵袭引起的色斑,常用荆防方,既体现了治风与治血双管齐下治疗原则,又使血行风灭,肌肤得养,面黯得除。

药用荆芥10g,防风12g,白芷、天花粉、麦冬、赤芍各15g,升麻9g,生地20g,甘草6g。

方中天花粉、生地、麦冬清热生津润肺燥;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赤芍配天花粉、生地、麦冬使血热得清,血瘀得行,津液得生,阴血得补;

荆芥、防风相须为用,为祛风解表的常用组合,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者,均可使用;白芷善祛皮肤游走之风,治周身寒湿疼痛;升麻散火郁,解火毒,引诸药直达病所。全方合用,则气血调和,诸症自去。

五、利湿化浊法

《诸病源候论》曰:“若皮肤受风,外治则瘥,腑脏有饮,内疗方愈也”。

刘老常用三仁汤加减治疗内有痰湿,外受风邪的黄褐斑患者,每多奏效。尤其适用于产后、经期或有妇科炎症的黄褐斑患者。

药用杏仁、法半夏各15g,白蔻仁、厚朴、通草、竹叶各6g,薏苡仁、滑石各18g。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用于湿温初起及暑温挟湿之湿重于热证。

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使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可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使三焦分消为君药。

另以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助君药利湿清热为臣药。法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为佐药。

综观全方配伍特点有宣上、畅中、渗下之功。

临床用时还常在方中加减黄芩、猪苓、茯苓皮、枇杷叶、川贝母、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除湿邪之品,以加强色素尽快消除。

同时,还善于博采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取蚕茧、土茯苓等药,辨证用之。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皮肤病中医经验集成》,徐三文、梁延平、唐岛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0.4。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