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当代名中医冠心病之论治2

田乃庚根据脏腑相关理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近年来,活血化瘀之法在医界颇为盛行,据此问世的组方、成药也日益增多,此类治法和方药对某些胸痹心痛也确能取效,然不效者也有之。

田氏认为,《难经·六十难》关于“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之说。深刻地阐明了胸痹的发病关键。《灵枢·厥病》篇所载肝心痛、肾心痛、肺心痛、脾心痛等病名,精确地反映出心痛症虽然病位在心,但往往由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于心,因而致病的道理,故临证时,常常据脏腑相关的理论,通过调整其他脏腑功能而达到治疗心痛的目的。

肃肺化痰,调气行血

心肺同居胸中,肺主气而心主血,气血相贯,心肺相关,“心痛彻背”每与“喘息咳唾”并见,《灵枢·本脏》篇更有“肺大……则善病胸痹”之言。痰浊阻滞,郁闭肺气胸中气机壅塞,胸阳痹阻,心血亦常瘀阻致心痛阵作。治应肃肺化痰,调气行血,方如瓜蒌薤白半夏汤、苏子降气汤、厚朴麻黄汤、泻白散等据证加减。

1:任ⅹⅹ,男,66岁,病历号:12188

患冠心病心绞痛2年,加重2周入院,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10余年。入院时主症:胸中憋闷,心痛阵作,每日发作35次,伴咳嗽喘促,吐痰自粘,纳少便秘。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曾在院外服用活血化瘀,益气通络中药,疗效不显。入院后改用泻肺化痰,调气行血方药,处方:

桑白皮12克、地骨皮10克、瓜蒌15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半夏10克、菖蒲12克、郁金10克、黄芩10克、厚朴10克。

服药3剂,咳喘咯痰减轻,胸痛发作次数亦明显减少,守上方共进20余剂,心痛症停止发作,后加入补肺益肾之品收功,出院时复查心电图亦明显改善。

益气健脾,化湿升阳

足太阴脾之经脉,属脾络胃,“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病

气血生化乏源,无以奉心化赤,心失荣养,或脾失健运,湿浊中生,循经上逆胸中,痹阻胸阳,均可致胸闷心痛。若脾虚气弱者,治宜益气健脾,补血荣心,方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加减。中虚气寒者方用人参汤、保元汤化裁;脾虚中阳失运,湿浊滋生,上逆胸中者,用苓桂术甘汤、理饮汤加减;久泻脾虚,水谷下流,清阳虚陷者,可用参苓白术散和升举清阳之品。

2:患者马ⅹⅹ,女,53岁,病历号:15654

患冠心病心绞痛2年,加重2日入院。已有慢性腹泻5年余。入院前曾在门诊服用活血化瘀、宽胸理气中药及活心丹等,疗效终不明显。入院时主症:心前区憋闷疼痛,日发23次,每次持续3~4分钟,伴脘腹胀满,呕恶纳呆,大便泄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暗,苔白腻,脉濡缓。心电图在心绞痛发作时有心肌缺血表现。证属脾虚湿蕴,清阳不升,治以益气健脾,化湿升阳。处方:

党参12克、黄芪15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扁豆12克、砂仁6克、厚朴6克、煨葛根12克、陈皮10克、甘松10克。

服用10剂后,纳增泻减,胸闷胸痛亦明显减轻,上方加桂枝10克,服用30余剂,心绞痛停止发作。

疏肝解郁,清肝安神

心主血脉,肝主藏血条达气机,明代《薛氏医案·求脏病》云:“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强调肝气失调可致心病。如肝气郁结,气机失畅,气滞血凝,心脉亦阻,可致胸痹心痛,治宜疏肝解郁,行气和血,用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加减常收捷效。若气郁化火,湿热蕴结,亦可扰动心神,瘀滞心脉,治宜清肝泻火,解郁安神,可用丹栀逍遥散、龙胆泻肝汤加减;若郁热伤阴,肝血暗耗,心血亦失濡养,治宜补肝养血,清热安神,可用酸枣仁汤合补肝汤加减。

3:吕ⅹⅹ,女,52岁,1985年4月14日就诊。

患冠心病心绞痛3个月,在当地医院检查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曾服用心痛定、潘丁生及活血化瘀中药,效果不显,就诊时仍有胸痛阵作,胸中憋闷,日发3~5次,每次持续3~5分钟,伴心烦易怒,多梦易醒,口苦目眩。带下黄稠秽臭,少腹压痛,大便秘结,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证属肝经湿热瘀滞心脉,治以泻肝清热,利湿化瘀,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

龙胆草12克、焦山栀10克、炒黄芩10克、柴胡12克、车前子9克、生地10克、泽泻10克、木通6克、当归6克、丹参20克、甘草6克。

服药5剂后,带下减少,胸痛明显减轻,便通眠安,继服5剂胸痛消失。

扶阳填精,交通心肾

心居上焦,属阳主火,肾居下焦,属阴主水,心火下潜以温肾阳,肾水上济以滋心阴,共奏阴阳协调,水火相济之功。且肾中真火又名元阳,元阳温煦可助心阳,故肾病也常引起心痛证发作。《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病者……虚则胸中痛。”若肾中元阳不足,则心阳失助亦随之而衰,心阳不振,心脉瘀滞,胸痛发作。治宜温肾扶阳,方用肾气丸、乌头赤石脂丸、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若肾精不足,心失水滋,致心火偏亢,耗伤阴血,心脉失荣,挛急而痛。治宜滋肾填精,清火安神。方用黄连阿胶汤、六味地黄丸、左归饮等加减。

4:吴ⅹⅹ,男,56岁,病历号:17053。

冠心病心绞痛10余年,加重1年,伴气短乏力,形寒肢冷,大便溏泻,腰膝酸软,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缓无力。入院后先给予理气活血,化瘀通络中药,服药30剂,胸闷胸痛不减,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更甚。详析病机,乃元阳不足,心阳失助,心肾阳虚,寒凝经脉所致。改从温扶元阳,益气和血之方。处方:

炮附子10克、肉桂10克、仙灵脾25克、细辛15克、党参15克、黄芪20克、茯苓30克、丹参20克、檀香10克、甘草6克。

服本方10剂后,胸闷胸痛明显减轻,腰酸、畏寒诸症亦好转。守方继进,加重附子用量为30克、黄芪80克、加干姜5克以助益气扶阳之力,症状日见好转,一月后心痛症状消失。

和胃降浊,斡旋中州

胃居中州,为火谷之海,以和降为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隔络肺,注于心前,胃气和降,心脉亦安。若痰食中积,停滞于胃,胃气失和,不降反逆,循经脉上逆胸中,壅塞气机,痹阻胸阳,治宜和胃降浊,斡旋中州,方用越鞠丸、平胃散等加减。

5:王ⅹⅹ,男,56岁,1980年4月初诊。

患者胸闷胸痛已2年,常于饱食后发作,伴脘腹胀满,纳呆呕恶,舌苔厚腻,脉象濡滑。心电图检查提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此乃痰食壅积胃腑,中州气机窒塞,致胸中气机失畅,治以化湿消食,和胃畅中,选用平胃散加减:

苍术12克、厚朴12克、陈皮15克、神曲10克、焦山楂20克、半夏10克、甘松10克、枳壳10克。

服药5剂后,脘腹胀满减轻,食纳增加,胸闷胸痛亦明显减轻,守方30余剂,心绞痛停止发作,心电图亦较前改善。

利胆降逆,清化痰热

胆附于肝,偏居胁下,其脉布于胸胁,为气机之枢。胆寄相火,常宜清静。若失于清肃通降,则胆火上逆,挟痰热上扰心神,阻滞心脉,治宜利胆降逆,清化热痰,方用温胆汤加减。

6:王ⅹ,男,50岁,1982年初诊。

患冠心病心绞痛2年,在当地治疗不愈,近1月加重,前来就诊。诊时主症:胸中窒闷,胸痛阵作,伴呕恶口苦,纳呆眠差,舌暗红,苔黄腻。此胆热内扰,心脉失和,治以清化痰热,行血通脉,方用温胆汤加减。

陈皮12克、半夏12克、茯苓12克、枳壳10克、竹茹10克、瓜蒌15克、菖蒲10克、郁金10、丹参15克、甘草3克。

服药5剂后,胸闷胸痛减轻,仍感口苦心烦,上方加黄连6克、莲子心9克,服20余剂,心绞痛停止发作,诸症亦愈。

总之,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应本着五脏皆有心痛,不可见之心痛,一味治心,田氏认为,既要重视心脏本脏气血阴阳的病理改变,注意其本虚标实的发病特点,又应重视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对心绞痛发病的影响,伏其所主,审因施治,才能发挥中医辩证论治之特长,提高临床疗效。

(李浩 吴以岭 刘启泉 王占平 郑燕萍整理)

奚凤霖胸痹心胃同治十法

胸痹病常常影响及胃(包括脾),二者有时单独出现,或和并发作,如并见心中痞,胁下逆抢心,诸逆,心悬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脉关上小紧等,此可谓心胃同病矣。

胸痛病常兼见胃肠道症状,中医学认为是由胸阳衰弱所致,胸阳衰弱,同样也可引起脾胃气的不足,而脾失运化,不能化生精微,以致内生痰浊,瘀阻血脉;且营卫,宗气亦无由生成,乃至宗气不足,宗气不足则使胸中阳气式微,不能贯注心脉,影响心脉之血液循环,进而血脉凝泣不通。脉不通则心虚,心虚则胸中冷,胸中冷则膈气虚,膈气虚则胃阳微,胃阳微致脾胃虚弱无能。致一方面湿饮痰瘀繁生,另一方面则宗气不行,血脉凝滞,胸痹病成矣。在阳虚到一定程度时,又可从阴热化,或素质阴分不足,均可表现为阴虚证候。阴虚则又可产生心肝之阳亢盛,脾胃受侮,从而煎灼精血、津液,即成瘀浊阻滞,血脉受病而成为发病之另一因素。

当胸痹并有心胃同病者,其舌象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常见舌质在阳虚证中多淡胖,胖嫩,舌边齿痕,淡紫,紫暗等;阴虚证中多舌体瘦瘪,舌质红或深红,红绛、紫绛、津少、液涸;血虚证中更见舌淡无华。部分还有瘀斑,或舌下瘀筋粗绽紫黑等。舌苔属气滞者多薄苔;寒饮湿聚,苔多白腻,白滑,厚浊;灰黑而润,质淡而胖,更为阳虚寒痹之症;若舌黄焦干,舌质暗红,是为痰热瘀阻,阴津耗伤之象。总之舌苔由白而黄,由黄而焦而黑为病进,反之则为好转。随着病情之转归,舌质、舌苔的变化,必随时审察之。

脉象在诊疗中,亦有重要意义,如脉率之迟数;脉律之不整;脉象之洪细,软硬之不匀等,均为失却正常胃气的病态脉象。阳虚寒凝,脉多见迟,或沉迟,或小紧等;阴虚内热,脉多见数脉、疾脉,但数有虚实之辨,虚者即所谓:“愈数则愈虚也”;气滞多濡脉;痰浊多弦脉、滑脉;血瘀多涩脉;阴寒痼冷可见沉伏;虚寒欲脱多沉微;以及气血衰弱、循环失常的促、结、代脉或参差不调等。总之,还须结合症状,舌象,全面综合分析,则诊断更为可靠。

胸痹轻证,理气化饮,同时并进

症见胸痹不甚或不痛,主要胸中气塞、气短。如饮邪偏盛,上乘及肺,而兼见咳逆,或吐涎沫,小便不利,苔白,脉滑等。治宜宣肺化饮,降气利水,可用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如痰湿阻气,气滞失宣,多兼气滞痞满,甚则呕吐,苔白,脉濡等。治以理气降逆,和胃开痹。用橘枳姜汤主之。然临床上因饮而滞,或由滞而饮停者,往往同时为患,故两方常合并应用,共奏理气化饮,消痞助运之效。若胸闷气郁,噫气不舒,加郁金、越鞠丸;运化不健,苔腻食少,加砂仁、焦三仙;便秘不通,加枳壳,瓜蒌实。

1:张ⅹⅹ,女,46岁。

自述1年多来,常感胸闷,短气,尤其夜间多梦纷纭,睡觉中时发胸闷气憋,如窒息感,每得惊叫一声,方能松快,胸脘隐隐闷痛,噫气不畅,食少倦怠,喉间腻痰,咯吐不利,苔白,脉滑,体格肥盛。乃气滞多痰,胸阳不舒。症属胸痹。治以理气化饮并进。处方:

枳实10克、陈皮10克、生姜5克、茯苓15克、杏仁10克、甘草3克、郁金10克、薤白头30克、砂仁3克、冠心苏合丸2粒(研细,早晚各1次,吞服)。

复诊,服药3剂,痛减气松,再服3剂后,三诊时,诸症若失,原方减薤白为10克,去冠心苏合丸,续服1周,一般情况良好,食欲精神恢复如常。随访半载,未再复发。

寒饮犯胃,通阳逐饮,痹结乃消

症见胃脘痞塞,气往上逆,牵引心窝部作痛,甚则胸满,呕恶,苔白滑腻,脉象沉紧等。治以通阳化饮,开结下气,用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若因胸痹,气结在胸,胁下逆抢心,宜通阳开结,泄满降逆,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前者以心下痞和心悬痛为主,故以桂枝、生姜通阳散寒,温化水饮,以平冲逆;枳实开结下气,以消痞满;后者病情,不但由胸膺向下扩散到胃脘两胁之间,而且胁下之气,又逆而冲上,则须重用枳实消痞除满,厚朴宽胸下气,桂枝、薤白通阳宣痹,瓜蒌开胸中痰结。由此可知,前证较轻,后者为重。若脘痛嘈杂,痞闷不舒,呃逆气冷,可合良附丸,或加吴茱萸、荜茇、半夏、陈皮等,以加强散寒化饮,温中消痞之力。

2:章ⅹⅹ,男,58岁。

胸闷、咳喘多痰已10余年。近3年来戒除香烟后有明显减轻,冬时易发。半年来胸部时发闷窒作痛,连及两胁,甚则牵引背部,胃脘痞胀,欲作嗳气,心烦欲呕,多涎,舌质淡胖,苔白腻浊,脉沉紧而滑。肺部透视,胃部钡餐摄片,均未见异常,心电图提示T波改变。诊断:冠心病、心绞痛。此由胸阳痹阻,胃阳不足,阴寒饮邪弥漫胸膈,胃脘气机郁滞使然,诊为胸痹,心胃同病。治以通阳逐饮,温中开痹。处方:

枳实15克、薤白头30克、桂枝15克、瓜蒌实15克、厚朴5克、生姜5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开心果15克。

复诊:药进5剂,胸背胁痛约减其半,逆气胸闷脘痞稍有减轻,原方续进5剂,惟瓜蒌实加量为每剂30克。

三诊:证状基本消失,本方制小其剂,用其半量,再服10剂。诸症平复。今已一年,未见痛闷。心电图复查:大致正常。

气滞胸胃,顺气宽中,以开郁结

症见胸膈满闷,胸痞胃痛,嗳气太息,短气,怔忡心悸,情志不舒时发作加甚,苔薄白,脉濡郁不扬等。心气郁滞,胸阳不展,宗气不行,气滞胸胃,郁而不达,治以顺气散郁,开痹宽中。用《绀珠经》之正气天香散(方用乌药、陈皮、香附、苏叶、干姜)主之。若气滞郁久,冷积成聚,并有脘腹疼痛,郁气上冲心胸之间,则宜顺气开郁,温中化积。用《苏沈良方》之丁香烂饭丸(丁香、木香、香附、三棱、莪术、甘松、砂仁、陈皮、甘草、益智仁)主之。若兼寒郁,而气逆痞满,甚则作呕作恶,可加草寇仁、厚朴、吴茱萸、生姜;若兼血瘀,胸脘刺痛,可加丹参饮以活血调气;舌质紫暗者,可加活络效灵丹以化瘀止痛;便秘胀痛,合木香槟榔丸以行气导滞。

3:沈ⅹⅹ,女,54岁。

患者经绝2年多,常因情志怫郁而发胸膈满闷,心胃作痛,嘈杂酢心,短气,心悸,长叹息为快,痛甚时胸脘部有疙瘩攻起,随着痛解而消失,近月来频发,,呻吟床第,不欲纳食,舌质紫黯苔薄,脉濡郁不扬。心电图示:室性早搏,其他检测均正常范围,拟诊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病机为经绝后气血紊乱,冲任不和,加之情志不畅,气郁胸胃,宗气不行,诊为:胸痹,心胃同病。治以顺气散郁,宽中活血。处方:

公丁香5克、广木香5克、制香附15克、三棱莪术各10克、甘松10克、砂仁3克、丹参15克、郁金10克、苏噜子15克、制金柑2枚(早晚各1枚,研细服)。5剂。

复诊:药后胸胃满闷,疼痛减轻,恐惧,忧郁心理经反复开导,亦渐感畅朗。前方有效,毋庸更张,嘱其再服5剂。

三诊:胃胸症状若失,已经起床活动,精神转佳,仍有活动气短,心悸心慌,减轻原有药量,加配养心定志药。处方:

公丁香5克、制香附15克、三棱、莪术各5克、甘松5克、丹参15克、远志5克、干菖蒲3克、郁金10克、磁石30克、朱茯神10克。

间歇再服15剂,诸症悉解。

血瘀气滞,祛瘀行气,必须兼施

症见心胃疼痛,或引臂内痛,痛甚则如绞如刺,痛处不移,寒温不解,胸闷,短气,或窒塞胀满。舌质淡紫,或瘀斑,苔少,舌下瘀筋粗紫,脉象细涩,由宗气不行,血脉瘀滞,胸中阳气痹阻,心胃失于通降。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失笑散合香苏散主之。若胸中血瘀,阻碍气机,兼见肝郁证者,而并见心悸,失眠,急躁善怒,胸不任物等,治以活血祛瘀,疏肝行气。用血府逐瘀汤主之。若遇寒痛甚,则予温中,祛瘀,止痛。用手拈散主之(草蔻仁、五灵脂、延胡索、没药)。若血瘀日久,可致气虚,气虚不已,久必血瘀。故久痛不愈,或反复频作,肢体软弱,苔白,脉缓,治当补气生阳,活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主治。方中黄芪,生用重用,力专性走,补气生阳,使气旺血随行,祛瘀不伤正。配合祛瘀通络诸药,小量轻用,旨在气充血行,瘀去络通之效。

4:刘ⅹⅹ,男,63岁。

高血压病史10多年,于3年前曾患脑血管意外,以后左肢经常麻木,1983年因头晕,心悸,短气,胸闷。心电图检查为:左室劳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血胆固醇213毫克,甘油三酯226毫克,眼底动脉硬化,至19838月突然发生3次胸痛,痛势较剧,含硝酸甘油片始得缓解。以后1月中频发,发时头昏,胸脘痞闷,气短似喘,手足发麻,血压偏高。确诊为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冠心病、心绞痛。近来几乎每日发作,多则日发23次,发时伴有胸闷,气憋、胃脘牵引作痛,痛处拒按,时欲嗳气,甚则呕恶,手足发麻。舌胖紫气,苔薄,舌下瘀筋粗紫,口唇略绀,脉象弦滑,左涩,精神萎靡乏神,气怯短气,体格矮胖。中医辨证为阳虚气衰,宗气不足,痰浊瘀阻,血脉痹阻心胃,不通则痛,治以益气宽中,祛瘀通络。处方:

生黄芪60克、当归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地龙10克、乳香没药各5克、延胡索15克、公丁香5克。10剂。

复诊:心胃疼痛明显减轻,胸膈憋闷好转,原方去公丁香,加丁香烂饭丸30(包煎)。续服10剂后,心胃痛缓解,诸症若失,继予制小其剂,调治半月而获缓解,退休后承担家务劳动,一直平稳,血脂复查正常,心电图示:心肌劳损,血压稳定。

沉寒痼冷,大辛大热,非此不效

症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痛久不愈,伴有四肢厥逆,短气,胸闷,甚则大汗,脉伏,舌胖淡紫,苔白,脉沉紧等。诸阳皆受气于胸中而经气行于背,寒气独盛,攻冲前后,今阳微不运,阴乘阳位,是以沉寒独聚而不通。《丹台玉案》说:“真心痛者,手足青至节,或冷未至厥,此病未深,犹有可救,必籍附子理中汤加桂心、良姜,挽回生气可也”。此证虽疼痛剧烈而持久,但“冷未至厥”时,可用附子、桂心、良姜,温中祛寒,理中补益脾胃,此心胃同治之方也。若痛急而厥,额汗脉伏,必以祛寒温阳,峻逐阴邪之乌头赤石脂丸主治,方中乌、附、姜,一派大辛大热,峻逐阴寒之邪,以扶衰微之阳,止痛之力极强,并用赤石脂,温涩调中,收敛阳气;或合苏合香丸,芳香温通,加强逐寒回阳而止疼痛。若大汗脉微,则须配合参附龙牡汤,益气固脱,回阳敛阴。

5:牛ⅹⅹ,男,54岁。

患高血压病已多年,血压经常在160180/80~100毫米汞柱,同时伴有左臂无脉症,血压在80/50毫米汞柱左右,于1984年时已诊为冠心病,从1985年5月起心痛频繁而剧烈,在部队医院诊为:心肌梗塞前综合症,此后10个月中每日发作,少则2~3次,多则7~8次,每发多在半夜,(23~24点)疼痛,痛时轻则10余分钟,重则1~2个小时,含硝酸甘油片已渐失效,痛剧额汗,肢冷,伴胸闷,气憋,胃脘难受不适,呕恶,噫气,有时腹胀,便难,平时白天基本不发,每至入晚即有恐惧感,从去年3月去沪住院治疗两月,亦未获控制,于1986年5月14日~8月1日,两个半月中门诊7次。初诊时症如上述,不因天气温暖而症减少发。面色淡黄,体格肥盛,焦虑神态,素无胃病,饮食尚可,舌体胖,变有齿痕,质暗红,苔薄白腻,舌下瘀筋紫褐,脉右弦劲,左涩细微,血压:右170/84毫米汞柱,左86/66毫米汞柱。脾胃气滞,阻遏胸阳,瘀浊痹阻,血脉挛急,发生心痛,每发多在夜间,更是阴寒极盛之时,促使痰浊、血瘀、气滞阻隔胸胃,不通而痛。治以温通阳气,辛散阴寒,暖胃宽胸,化瘀祛浊。处方:

制乌头5克、制附子10克、干姜5克、赤石脂30克、荜茇5克、制香附15克、瓜蒌实30克、薤白头30克、紫丹参30克、乳没各5克、川郁金15克。

先服3剂,即获轻,再服3剂,夜间仅发1~2次,痛势痛时均有改善。连续服药3周,虽然仍有小发,已不再用扩张血管药,原法略作增删,共治1个半月后,其间曾有3周未发作,病情渐趋稳定,大剂辛热,必耗元气,转以益气养血,温经通络。

老红参5克、制附子5克、当归10克、桂枝5克、细辛3克、干姜3克、木通3克、香附15克、赤芍15克、陈皮10克、炙甘草5克。

再治1月,诸症若失,7月底时心电图复查示:窦性心律不齐,心肌损害,与前比较原来T波倒置,部分为直立。血压:右152/92毫米汞柱,左126/74毫米汞柱,无脉症亦有好转。乃予益气助阳,养血通脉,和胃理中,补益命门之方,如补阳还五汤、生脉散、理中汤、右归丸加减为丸长期调治。随访1年,症情基本控制。

心肝失调,实者疏肝,虚者甘缓

症见心烦而痛,胸脘胁肋攻窜撑痛,善感易怒,气短,多汗,干呕吞酸,舌红,苔薄黄脉弦滑等。此肝气瘀滞,气郁化火,冲心而发热厥心痛。治以疏肝泄热,行气止痛。用金铃子散加味;也可因肝疏不及,心阳不振,而表现胸痹气短,脘胁不舒,并有情志郁结史者,用甘麦大枣汤治之;若胁下攻窜加醋炒青皮、苏噜子;胸闷气短,加香附、郁金;吞酸干呕,加川连、吴茱萸;肝虚血亏,加当归、白芍、枸杞子、麦冬;怔忡失寐,加枣仁、磁石、朱茯神等。

6:沈ⅹ,女,50岁。

高血压史已7年,血压常为140~160/94~100毫米汞柱。头晕目眩,心悸不寐,反复早搏,1月多来心痛隐隐,胸脘痞闷。纳食胃脘不适,似胀如嘈,嗳气,欠伸,此起彼伏,更加情志抑郁,烦躁不宁,舌红,苔薄黄,脉细弦滑,伴结代。心电图示:频发房早,钡餐透视未见异常。中医辨证为思虑忧郁,心脾两伤,气营亏损,肝郁化火,内脏阴伤津少,心胃同病。治以养心缓肝,和胃解郁。处方:

炙甘草20克、淮小麦30克、大红枣10枚(串煎后食枣肉)、芍药15克、枣仁10克、生地黄15克、生牡蛎30克、合欢花10克、忘忧草15克,5剂。

复诊:药后入睡,心胃症状减轻,早搏减少,前方既恰,续服10剂。

三诊:血压130/86毫米汞柱,症状若失,脉象细弦,律齐,继以原方守治半月而愈。

胆结犯胸,降逆清热,消瘀开结

症见心下疼痛,痛满胸间,痛引肩背,撑胀不适,甚则痛极至厥,伴胸闷,善叹息,呕恶口苦,性燥心烦。舌红,苔黄,口干,脉弦数等。胆居肝下,受肝之余气,内藏精汁,若情志失调,或饮食不节,可使湿滞蕴阻,或气滞湿热,充斥肝胆,疏泄失司,胆热郁结,上犯冲心,横满胸胁之间。治以利胆清热,消瘀开结。治以自拟五金汤,(方中生鸡金末,食后吞服,每次1~1.5克,利胆消石;郁金、金铃子,开郁止痛,海金沙、大叶金钱草,清湿排石)。

若胸脘痞满疼痛,舌黄腻,脉滑数,为痰热结胸,,合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若闷胀痛甚,加延胡索、八月札疏理肝气;兼呕恶者,加左金丸、生姜、竹茹,降逆和胃;若寒热往来,加柴胡、淡芩、清热疏肝;若大便闭结,润肠用麻仁丸;清膈用凉膈散;轻导用小乘气汤;火结硬痛用大承气汤。

7:宋ⅹⅹ,女,71岁。

冠心病,心绞痛病史已10年余,冬春时发心痛,在胸骨中段,痛时窒闷,含硝酸甘油片有效。3月多来右上腹时觉有物搁住,隐隐胀痛引背,经B超诊断:慢性胆囊炎,胆结石。1周前因劳累之下,稍食荤油肥肉,胃脘剧痛,连及胸背,惟杜冷丁能缓解一时,并有呕吐,口苦,胸闷窒塞,脘腹胀痛,大便闭结,舌黄垢腻,脉弦数。中医辨证:肝胆湿热郁滞,阻遏气机,升降失调,上冲犯心,胆心互病。治以利胆疏肝,开痹宽中。处方:

鸡金末4.5克(分三次,食后吞服)、郁金30克、金铃子15克、海金沙15克、大叶金钱草30克、川军10克(后下)、元明粉10克(分二次冲)、吴茱萸5克、生姜3克、黑山栀10克、延胡索15克、枳实10克、青陈皮各5克。2剂。

药后大便已通两次,量少不畅,疼痛症状稍轻,续方两剂。

复诊:先后服药4剂,大便得以畅通,上腹痞满硬痛大减,心痛缓解,舌垢浊渐化。原方去生军、元明粉、吴茱萸,加槟榔10克、紫丹参15克、降香5克。再服5剂,症状缓解,准备外科胆囊手术治疗。

阴虚津伤,养阴生津,以潜阳扰

症见心痛,头目眩晕胀痛,升火面赤,胸闷脘痞,干呕口燥,舌红津少,脉细弦数等。病由阴虚不足,津液亏损,肝木失柔,心胃失养,虚火上炎,浮阳亢扰而致。治以养阴而柔肝体,生津而护胃阴,心营心脉得以顺遂,用一贯煎主治(生地、当归、杞子、沙参、麦冬、川楝子)。若燥伤肺阴,而兼干咳少痰,加桑叶、玉竹润燥理肺;浮阳亢扰,而兼头目昏痛,加石决明、牡蛎、青箱子、菊花清肝潜阳;心胃隐痛,加芍药、甘草、香附缓急理郁;大便艰难,加生首乌、天花粉。

8:陈ⅹ,男,65岁。

心前区闷痛、间歇性发作已半月,3天来日发2~3次,痛过胃脘,亦感痞闷胀痛,嗳气则舒,短气胸闷,面赤升火,烦躁口干。舌红少津,苔干黄,脉弦滑数,左甚于右。阴虚于下,阳亢于上,相火偏胜,心阴耗损,肝体失柔,胃失和降,治以养阴潜降,生津和胃。处方:

生地黄15克、当归10克、杞子15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玉竹15克、知母10克、丹参15克、川楝子15克、白芍15克、龟板30克、牡蛎30克。5剂。

复诊:药后心胃稍和,阳亢症象得平,阴津胃液亦复,续服原方5剂。再转方时心痛已解,胃脘亦和,惟大便干结,原方去玉竹、龟板,加生首乌15克、瓜蒌实15克。又5剂。

三诊:诸症悉平。心电图复查陈旧性前壁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减轻,血压基本正常。患者怕吃煎药,改服首乌延寿丹、复方丹参片,治月余,随访半年,未发。

中气困惫,和里缓急,培建中州

症见胸前闷塞而痛,痛过胃脘,喜得温按,饥则易发,进食稍缓,心中悸动,体倦,短气,面色萎黄,舌质淡紫,苔薄白腻,脉濡弱等。病由中州困惫,升降失司,生化无能,胸中之宗气无以支撑,故难以“贯心脉”行呼吸。治以建中补虚,和里缓急。用小建中汤主治,方中芍药之酸苦,泄肝和营;合饴糖以缓急补中,培建中州;更以桂、姜辛温通阳,协和营卫;草、枣甘温补虚,调和诸药。兼气虚自汗,短气甚者,用黄芪建中汤,黄芪要大剂炙用,以升补脾胃之气,以养胸中宗气。故因脾胃宗气亏虚而病胸痹,心痛,心悸,怔忡者常用之。心胸中大寒痛,连及脘腹,上下攻冲,呕不能食,兼手足逆冷,或脉象沉伏,乃中阳衰溃,阴寒内盛之候,用大建中汤主治,方中椒姜,大辛大热,驱阴消寒;佐以参、饴甘温缓急补中,,四药相协,可挽回中阳虚寒重症。

9:孙ⅹ,男,66岁。

冠心病诊已3年,近2月多来,频繁发作胸窒闷而痛,痛连胃脘,发甚时额汗肢冷,胸闷,短气,呕恶,不能食,得温按减轻,噫气稍停,疲乏神少,舌质暗红,中苔白腻,脉濡而涩。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钡餐胃透未见异常。历经宣痹开胸,祛痰化浊,活血祛瘀等法无效。乃重作辩证,认为上述诸症,由于中阳衰惫,阴寒内盛,脾胃气虚,宗气不行,血脉凝滞而痛,现时冬寒频发,更可作为佐证。治以温中补虚,降逆止痛。处方:

老红参10克、川椒5克、干姜5克、饴糖2匙(分2次冲)、吴茱萸5克、草蔻10克、生姜5克、丹参30克、降香5克、甘松10克、公丁香5克。

先服3剂,好转,续服5剂。

复诊:服药8剂,心胃痛即获缓解,苔腻不化,多痰引恶,原方去饴糖,加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又服1周,诸症若失。舌苔尚腻,此中阳已复,血瘀气滞渐行,痰浊留恋不化,转予橘枳姜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调治半月。心电图复查:ST-T波部分压低。

太阴虚寒,温阳祛寒,重在理中

症见胸闷,短气,胸痛,心下痞痛,胁下逆抢心,或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或兼有四肢不温,倦怠声低,舌胖淡紫,苔白滑,脉沉濡,或迟弱等。此证之与建中区别在于建中主于胃,理中主于脾。多因阳气不足,或复因受寒饮冷,郁遏中阳,或过用寒凉攻伐,中气受戕,致脾运失健,胃寒凝聚,寒注于下则传导失司,逆于上则支饮填胸,留于中则心下疼痛。应以补中助阳,以培其本,使阳气振奋,阴霾自散。治用理中汤。方中以辛温之干姜,温化寒滞;白术,运脾燥湿;合参、草益气和脾。若虚寒较甚,而面色晄白,肢冷,或沉睡露睛。可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以加强温阳散寒之力。若腹痛甚者,加木香、小茴香;下利加煨木香、肉豆蔻、诃子;反胃呕恶,加生姜、半夏;尿少虚浮加冬瓜皮、茯苓皮、赤小豆等。

10:岳ⅹ,男,61岁。

高血压10余年,1983年时体检发现隐性冠心病。1984年5月急性心肌梗塞,经上海心血管专家会诊,确诊为冠心病,陈旧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室壁瘤形成,慢性肠功能紊乱。同年7月来院初诊时,心前区常作隐痛,几乎每日发作,发时憋闷,活动短气,伴早搏。肠鸣腹胀。大便溏稀,日有1~2/3~4次不定,晨曦便次为多,腹部还有凉感,温抚较适,面黄少神,舌体胖嫩,质暗紫气,苔薄白,脉右濡涩,左细弦,血压132/90毫米汞柱。中医辨证为脾胃两虚,阳气衰弱,火不暖上,浊阴不化,上犯心胸,宗气不足,心气心脉循行不畅,而致瘀滞胸痹。治以温阳理中,祛浊助运。处方:

制附子5克、红参5克、干姜5克、白术15克、炙甘草5克、川朴5克、草蔻5克、肉果10克、补骨脂10克、丹参15克、砂仁3克、白檀香5克。

先服7剂好转,续方14剂。

复诊:心腹闷痛已解,腹冷腹胀及肠鸣轻,大便有时成形,次数略减,乃脾肾阳衰渐复,心阳得运,瘀浊有化,宗气遂行,原方去厚朴、草蔻,加健脾丸30克(包煎)。续治1月余,症状消失,大便复常,精神恢复,活动登楼亦无短气症象,嗣后继以附子理中丸、参蛭散,调治2月,同年12月心电图复查:与前比较,诊断如上,QRS、ST均无明显改变,T波V2,3,4,5由倒置转为平坦或直立。

路志正调理脾胃治疗胸痹五法

路氏认为,治疗胸痹,除从心肺着眼外,还应追根朔源,从导致胸阳痹阻的根本——脾胃功能失调入手。早在《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即开创了从脾胃论治之范例,如“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此说之人参汤,实即理中汤,其次,象橘枳姜汤,都是从中焦论治,前者温中益气,后者和胃降逆,以达到振奋中阳,驱除胸中寒邪或调理气机,而愈胸痹之目的。

气虚不运者,健脾胃,补中气,中气盛则宗气自旺;血亏不荣者,调脾胃,助运化,脾运健则营血自丰;湿蕴者,芳香化浊,湿祛则胸阳自展;痰阻者,健脾化痰,痰消则血脉自通;中焦虚寒者,温中散寒,寒散则阳气自运,营血畅行。

宗气不足,健运中气

宗气不足之人,多表现为心胸部隐隐作痛,时发时止,心悸气短,动则喘憋,纳呆食少,倦怠乏力,易汗出,面色?白,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两寸尤甚,或见结代。治以五味异功散加味,药如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枳壳、桂枝。如兼有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炒枣仁;腹胀脘闷者,加砂仁、广木香;兼瘀血阻络,舌暗有瘀点者,少佐红花、川芎、丹参。 

患者虽有胸闷,喘憋,胸痛等气机阻滞之症,此系气虚运行无力,而致气滞,治之唯以补虚行滞,不宜用疏散破气之药。正如《罗氏会约医镜》所云:“气不虚不阻”,“凡常人之于气滞者,唯之破之散之,而言补以行气,必不然也。不知实则气滞,虚则力不足运动其气,亦觉气滞,再用消散,重虚其虚矣。

血不养心,调补脾胃

营血亏虚则脉道不充,血行滞涩,常见胸部隐隐刺痛,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头晕目眩,夜来失眠,唇甲色淡,舌淡红或淡暗,苔薄白,脉细弱涩滞,或结代。治以调理心脾汤加减。药用黄芪、当归、白芍、龙眼肉、枣仁、党参、茯苓、枳壳、生姜、大枣。

如舌有瘀点,脉沉涩,瘀血症较明显者,可佐入川芎、丹参以养血活血;如血亏日久,而致阴血俱虚,症见口干、盗汗、夜间烦热者,前方去黄芪,加麦冬、地骨皮;肾阴不足者,加旱莲草、制首乌、枸杞子等药物。

本证头晕目眩,心悸怔忡,是血不养心而致,虽有胸部刺痛,胸闷,舌暗滞有瘀点,脉涩等血瘀见症,但为营血亏虚,血少不运而致脉道滞涩不通,故治疗上不可过用活血逐瘀消伐之品,应养血以行血。正如《医论三十篇》所云:“江河之水浩浩荡荡岂能阻塞,惟沟浍溪谷水浅泥瘀,遂至壅遏,不思导源江河资灌输以冀流通,惟日事疏凿,水日涸而瘀如故也”。调脾胃,滋化源,即“导源江河”以资灌输流畅,如只知活血化瘀通络,必事与愿违。

湿浊蕴结,芳化醒脾

湿为无形之邪,氤氲弥漫,易阻气机,多见胸部闷痛,阴雨天加重,脘痞纳呆,口粘恶心,头晕沉重,便软不爽,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脾主运化水湿,祛湿必先醒脾运脾,方用三仁汤加减。药用:

霍荷梗、厚朴花、杏仁、白蔻仁、薏米、石菖蒲、枳壳、茯苓、半夏、六一散。

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易伤阳气,如中阳不足或热象不显者,宜少佐砂仁、干姜、山药以振奋中阳;如见口苦而粘,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苔黄腻,而湿热偏重者,加黄连、黄芩、茵陈以清热燥湿,但量不宜大。

痰浊痹阻,化痰宣痹

痰浊痹阻之胸痹,以胸部窒闷而痛为特点,或胸痛彻背,背痛彻心,心中痞气,胸满咳喘,痰粘不爽,肢体痠楚,沉困乏力,舌淡暗苔白腻,脉沉伏或弦滑,为胸阳阻闭不通所致。故《金匮》治此急以开痹通阳为法,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或枳实薤白桂枝汤。路氏治疗此证常以上方合小陷胸汤进退之。药用瓜蒌、枳实、半夏、薤白、桂枝、厚朴、茯苓。如心阳虚衰者加附片、干姜;如痰郁久化热而成痰热痹阻者,则以黄连温胆汤加味,药如瓜蒌、枳实、黄连、陈皮、胆星、姜半夏、菖蒲、郁金、茯苓、竹茹。此为应急之用,治标之举,待病情缓解,疼痛减轻,则上方应减药减量,逐渐加入健脾运中之品,最后应以调补脾胃之药物收功(如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异功散等),以杜痰湿滋生之源,固宗气旺盛之本。中气健运则生化之源不绝,中气强健则痰浊湿邪不生。

寒气上逆,温阳理中

中阳虚衰,阴寒内盛,上逆心胸之胸痹,多发于脾胃阳虚之人,又遇寒冷,症见卒然心痛如绞,形寒肢冷,甚则冷汗出,短气心悸,或兼见脘腹冷痛,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治用附子理中汤加桂枝、良姜、半夏,以温中助阳散寒,降逆通络止痛。

胸痹之病因甚繁,证情各异,正如张璐玉所言:“五脏之滞,皆为心痛”。故其治疗应广开思路,不宜固守一端,概以活血化瘀法论治,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取得较满意疗效。

医案

1:贾ⅹⅹ,男,51岁,工人,1976529日初诊。

自述一年来经常胸闷气短,心悸,阵发性心前区疼痛,纳呆恶心,体倦乏力。经某医院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窦性心动过缓(4356次/分),Ⅱ度房室传导阻滞。5天前症状突然加重,急来我院门诊急诊,经给氧和阿托品后好转。现症:胸闷气短,心悸(心率55次/分),头晕,全身倦怠乏力,行走不及百步,恶心纳呆,每餐仅二两,口干而粘,不欲饮,舌胖苔白腻,脉沉迟。证属湿浊中阻,气机不畅,胸阳不展,治宜芳香化浊,行气祛湿,药用:

藿香6克、荷梗6克、杏仁9克、石菖蒲12克、郁金9克、清半夏9克、云苓12克、路路通12克、炒苏子9克。水煎服,5剂。

611日二诊:言服药9剂,纳谷见增,每日9两,腹满不适得缓,头晕恶心胸闷等症均见好转,心率67次/分,但仍心悸乏力,口中粘腻,饮食乏味。既见小效,守方不更。

624日三诊:自述诸症均大见好转,饮食每日1斤以上,胸闷,头晕,恶心基本消失,,心率70次/分,心电图正常。遂以原方去路路通、炒苏子、加白蔻仁、苍白术各9克、生山药12克,以运脾固本。

79日四诊:诸症消失,精神见充,体力增强,已不需人扶单独行走,心率79次/分,原方再进5剂,以巩固疗效。

2:赵ⅹⅹ,女,47岁,1986年11月10日初诊。

胸闷心悸,阵发性胸部隐痛2个月,经西医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房颤,虽经治疗但诸症不减。现症:左侧胸部隐痛阵作,2~3次/日,胸闷心悸气短,周身乏力,腹部胀满,下午尤甚,纳呆食少,面色萎黄,精神萎顿,头晕,易恐惧,舌暗淡,苔薄白,脉沉细数。证属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治宜健脾益气,养血安神。药用:

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连肉12克、山药15克、炒白术10克、云苓15克、炒枣仁12克、广木香9克、枳实10克、远志6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7剂。日2次。

1119日复诊:言服药5剂后,胸闷气短心悸等症好转,胸痛次数减少,腹胀减,纳食增,精神见振,舌暗淡,苔薄白,脉沉细略数。药已中的,原法再进,上方去枳实,加枳壳10克、当归12克。水煎服7~14剂。

126日三诊:自述上方服14剂,近5、6日来胸痛未作,胸闷气短心悸、恐惧感消失,腹胀除,纳食增,精神振作,二便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病已向愈,原方再进7剂,以巩固疗效。

(李连城 整理)

路志正自创五法疗心痹

“心痹”一病首见于《内经》,“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气上则喘”,说明心痹是由脉道不通所致,以心悸、烦满,甚至突然短气窒闷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与现代医学冠心病相类。其病因病机多与寒邪外袭、情志失调、心血痹阻、痰瘀互结有关。路氏却不拘常识,认为脾为心之子,心为脾之母,脾胃有病,可影响于心,脾胃薄弱,饮食不节与心痹亦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时路氏注重脾胃,擅调五脏。总结出治疗心痹五法,疗效斐然。

一、调理心阴心阳法

心痹之人常可伴有脉结代,心动悸。此因心阴虚不能潜纳心阳,或心阳鼓动无力所致。路氏临症多用仲景炙甘草汤加减;并视其阴阳偏颇,调整药物用量。如偏于心阳虚者加重参、桂、姜的用量;偏于心阴虚者则重用麦冬、生地、阿胶、大枣。

二、补脾益心法

症见先有脾虚,继发心痹,以心胸刺痛,心悸气短,纳呆便结或溏,舌淡脉细为辩证要点。病由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无以养心,心脾两虚,或脾虚不运,宗气不生,运血无力,脉道瘀阻发为心痹。路氏治以补脾益心,补脾多用太子参、黄芪、炒白术;养心多用黄精、天麦冬、小麦、柏子仁;安神多用生牡蛎、莲子心。兼症随症加减。若胸痛阵作,胸闷气短加菖蒲、郁金意在开郁通痹;若心烦易怒,口干便结加谷麦芽、枳实、生首乌意在理气消导,润降通便;而丹参合桂枝取其久病和络之意。

三、和胃化浊法

临床以胸中闷痛,头晕昏朦,痞满,口干不欲饮或口苦口粘,喜饮,舌苔滑而腻,脉滑或缓为辨证要点。因胃之经络与心之经络相联,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若饮食不节,胃失和降,清气不升,浊气上逆,蒙蔽心阳则发为心痹。多见于胃纳素佳之人,为实多虚少之症。治以升清化浊,和胃降逆,兼以开胸宣痹。临床路氏升清多用藿荷梗,化浊多用茯苓、半夏、厚朴、陈皮、枳实、谷麦芽,降逆常选杏仁、旋覆花、枇杷叶,开胸宣痹用菖蒲、郁金。兼症则宜加减:体质瘦弱,恐兼脾虚,故加太子参、炒白术以补脾;口干喜饮,咳吐粘痰,为痰热上犯,肺失肃降,故加入瓜蒌、黄连以清热化痰;害于过嗜烟酒,又伤于情志,致使中焦积热挟胆火上攻,可加茵陈以清胆祛热,佐以忍冬藤、赤芍活血通络,甘草、枳椇子调和诸药并解酒毒。

四、调补肝肾法

以胸中绞痛,头晕乏力,心烦多梦,腰膝酸软,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或弦细为辨证要点。因心主血脉而肝藏血,肝肾同源,精血互生;又心肾相交,水火济济,以平为期。若肝肾阴虚,精不化血,心脉空虚,蜷缩挛急,或真阴不足,心火独亢,心肾不交则发为心痹。治以调补肝肾,养血安神。调肝补肾,路氏喜用山药、山萸肉、桑寄生、生牡蛎、制首乌、女贞子、旱莲草、沙参等;养血安神则多用当归补血汤(当归、黄芪)、麦冬、柏子仁、黄精、丹参等,并习用大补药中加入佛手,意在补中有通,滋而不腻。

五、清胆和胃法

症以胸痛,纳呆泛恶,口粘干苦,苔黄厚而腻为辨证要点。因过食肥甘,烟酒无度,冷饮浓茶,使胆胃失和,痰热蕴结,上蒙于心,发为心痹。治以清肝化痰,和胃降逆。多用竹茹、茵陈清胆祛热,半夏、茯苓、苡仁健脾化痰,辅以菖蒲、郁金、枳壳以豁痰开窍,枳椇子、甘草调和诸药并解酒毒等,随症施治。

医案:杨ⅹ,男,35岁。

素体健康,嗜食肥甘,吸烟饮酒,有时每餐意达斤许。一年来,曾因左胸闷痛,稍劳则甚,而多次查心电图,均为多个导联ST段下降、T波倒置或低平,确诊为:冠脉供血不足。患者形体丰腴,精神萎顿,面色晦暗,下颌部有散在痤疮,闻之语声重浊;自述常感胸闷气短,左胸疼痛,稍劳则剧,纳呆泛恶,口粘干苦而不欲饮,便干溲赤,肢体酸重,心烦多梦;舌质暗红,苔黄厚而腻;脉沉细而涩。查心电图,结果同前。

四诊合参,为胆胃失和,痰热蕴结,上蒙于心,脉络痹阻之证。治以清胆涤痰,和胃降逆。药用:

竹茹、茵陈、清半夏各12克、忍冬藤、茯苓各15克、菖蒲12克、赤芍、郁金、枳壳、杏仁各10克、薏苡仁20克、旋覆花9克、甘草3克。5剂。水煎早晚服。同时投以茶饮方:小麦30克、绿豆、赤小豆、六一散各15克、荷叶6克、枳椇子12克。5剂。

以上方为基础,随证略有增损,经治三个月,诸症日减轻,而后消失。复查心电图已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

(吴大真 乔模 王笈 李俊莲 整理)

李聪甫胸痹从脾胃论治四法

李氏据数十年临证经验认为,运用《金匮》理法方药辨治胸痹证,确有疗效,若同时结合脾胃症治理论,则疗效尤著。

胸痹的病位在于胸背。胸乃心肺之廓:“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心肺阳气虚衰或阴寒痰饮阻遏阳气,则胸中脉络痹闭不通,“不通则痛”而发胸痹。故其病症表现主要在心肺二脏,然深究“阳微”和“阴弦”之病机,无不与脾胃之病理有关。

子病累母,健中升清

心乃脾之母。心阳不足,导致脾气虚弱。脾主运化,为水谷精微生化之本。一旦脾胃虚衰,运化失职,无以滋养心阳,是为“子病累母”。即《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所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肺乃脾之子,脾胃虚弱,则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发为肺气失养而瘀滞之病机。心肺同主血气之运行,二脏阳气虚弱,则气血运行不畅而发胸痹。心肺之阳虚,乃由脾胃之气先衰,此类胸痹,治当补脾胃、健中气,清升则浊降,胸痹方愈。

1:文ⅹⅹ,女,71岁。

常发心痛,气候转寒或遇阴雨时发则尤甚。自觉有冷气从胁下上冲心胸,痛在胸部膺乳间。平时常感胸满,心悸,头昏,颈胀,短气无力,形神困倦,食纳差,不得卧。刻诊,脉象虚弦,时显一代,舌质暗红。断为胸痹病。高龄元气衰弱,血失畅流。心主身之血脉,心血虚少,营卫不周,因此出现代脉。虚弦乃老年常见之脉,为经络失荣,脉体不柔的表现。其主要原因是脾胃虚衰,水谷之精微不足以滋养心肺,心肺乏资生之源而气机不利,血难周济,气滞血凝而升降阻,病发胸痹。法当宜中气以和营,养血脉以通痹,方取黄芪建中汤加减。处方:

北黄芪(酒炒)10克、云苓9克、当归身10克、川桂枝3克、杭白芍(酒炒)5克、紫丹参(酒炒)9克、酸枣仁9克、广郁金5克、广橘皮5克、炙甘草5克、淡生姜3克、大红枣3枚。5剂。

复诊:脉舌如前,胸满心痛减轻,精神略振,口味见佳。仍予健中为主,使清升浊降,脾阳健复,肺气得养,心血得滋。前方去生姜、大枣,加西党参(米炒)10克、炙远志3克。10剂。

三诊:脉缓舌淡,形气转佳,胸满心痛均除,夜能安寐,食纳渐增。心脾肺之阳气渐复,予上方去桂枝、芍药,10剂后而恢复健康。

此案病本于脾胃虚衰,表现在胸部,故治疗始终以建中为法。俟脾胃气旺,则心肺阳通而胸痹得除。建中汤去胶饴者,虑其甘味满中。炙甘草虽甘味满中,但因其用量小,可助参芪益气以推动心血流布;又可助桂芍和营卫以畅经脉,合之则不累增满。如因“虚劳里急”,则胶饴在所必用,可知炙甘草与胶饴的功用同中有异。

痰壅饮逆,运脾通阳

脾胃乃水谷与水湿运化之枢纽,上输心肺而后乃至全身。若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津停而为饮,凝而成痰。肺因痰壅而气塞不宣,水饮凌心而心气阻遏,血行不利,胸中之阳气郁滞不通,故胸痹满痛。痰浊停肺,影响及心,反映在胸,而其源仍在脾胃,故治用祛痰、运脾、通阳法。

2:吴ⅹⅹ,男,45岁。

近年来自觉胸中郁闷,常欲太息,胃中嘈杂,时有涎唾。最近病情加重,有胸前压痛感,心悬如摆,短气不足以息。闻声则惊,稍动则悸,心烦失眠,精神困倦,食纳尚可,口干不欲饮,小便频而短。查其体质肥胖,素贪甘脂。脉诊弦而数,舌胖苔白。此属脾失健运,痰饮上凌,以致心阳被遏,肺气郁滞而病胸痹。脉弦数,弦系痰饮上盛,数乃心阳不伸。病由脾气虚而不能散精,反化成痰。逆于肺则唾浊,聚于心则惊悸。治法当以驱逐痰饮为主,兼运脾胃。方用桂枝生姜枳实汤加味。处方:

嫩桂枝5克、淡生姜5克、炒枳实6克、法半夏9克、鲜竹茹10克、云苓10克、广橘皮6克、全瓜蒌9克、薤白头6克、炙甘草5克。5剂。

复诊:数象转缓,苔呈薄腻,胸满略舒,心痛已止,但惊悸仍影响睡眠。津液布化不施,仍由脾气之虚。法当治以辛散,佐以苦温,化饮运脾以护心阳,此为“子来救母“之法。处方:

云茯苓10克、漂白术9克、嫩桂枝5克、法半夏6克、广橘皮6克、炒枳实6克、全瓜蒌9克、薤白头6克、炙甘草5克、九节菖蒲3克。

本方服20余剂,诸症若失。李氏体会胸痹一症,有由于阴寒外袭迫于心阳,使心阳脱绝以致心痛彻背、汗冷肢厥,宜用桂枝、薤白、白酒等为主以通阳开痹者。也有脾虚失运,痰饮内盛,厥气上逆,使心阳孤危,咳唾惊悸,心悬而痛,当用桂枝、枳实、生姜之类为主以涤饮祛痰、运化脾胃者。

心阳衰微,助以扶脾

元气赖后天脾胃充养,元气衰亦能导致心阳虚。在心阳衰微、阴寒上居阳位所致的胸痹,其治疗固以驱寒通阳为主,但若注意扶助脾胃阳气,则取效更捷。

3:王ⅹⅹ,男,52岁。

患胸膺痛连左胁,痛甚两手护胸,呼吸难续,咳息牵痛,背寒肢冷,胸中郁闷,时欲呕逆,不能安卧已10余日。曾进香砂六君子汤、附子理中丸无效,始来就诊。脉弦结,舌苔白滑。诊断为胸痹。病由寒饮窃居胸中,心阳虚而不振,浊阴在上,营血凝涩,法当驱寒逐饮,宣痹通阳。仿用《金匮》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处方:

全瓜蒌10克、薤白头9克、法半夏9克、桂枝尖5克、广郁金6克、云茯苓10克、老檀香9克、炙甘草5克、白酒(分冲)20克。4剂。

复诊:胸痛虽止,但胸满短气,心悸,神疲,不欲食,大便溏,手足冷,脉弦,苔薄滑。寒饮散解,心阳不布,胃气虚弱。法当扶心阳,益胃气,则“火土合德”。原方加减:

全瓜蒌10克、薤白头9克、法半夏9克、桂枝尖5克、广郁金6克、云茯苓10克、当归身10克、炙甘草5克、九节菖蒲3克。10剂。

三诊:脉弦缓,苔薄白,食纳稍增,胸中压痛减轻,手足转温,略能安寐,形气转佳。心主血,脾统血,心脾之血,赖气以行,续当益气养血。处方:

北黄芪15克、当归身12克、川桂枝5克、酸枣仁10克、法半夏6克、紫丹参(酒炒)10克、广郁金5克、广橘皮5克、炙远志5克、炙甘草5克、服10剂后而安。

此案以寒饮上乘为主,故用桂枝、薤白、法夏、檀香之辛温驱寒通阳;瓜蒌、半夏、茯苓以逐饮;炙甘草、郁金、橘皮、黄芪温脾气以助心阳;丹参、枣仁、远志和和心脾,养营血。本案治疗始终顾及脾胃之气。

寒凉外受,辛热温胃

胸痹亦有外受寒凉,恣饮冰冷,胃寒内盛,心肺之阳被郁所致者。其证大多属实,病情较急,治宜辛热温胃驱寒,寒去心肺之阳舒而痹通。

4:邢ⅹⅹ,男,40岁。

因天热当风取凉,又肆饮冰水。一日突然发生心痛彻背,胸痞呕逆,恶寒背冷,痛则四肢发厥,冷汗自出。脉沉迟,舌色淡,面色苍白,来势甚急。此乃“署月伏阴在内”为病,寒淫于内,干犯心胃之阳。仿罗谦甫扶阳助胃汤意。使阴寒去,胃阳复,则心肺之阳郁可宣。处方:

熟附子9克、桂枝尖9克、杭白芍(酒炒)9克、泡吴茱萸3克、广橘皮6克、淡干姜5克、草豆蔻5克、炙甘草3克。2剂。

本方以附、桂、姜辛热同用,大破阴寒,草豆蔻直驱胃中之寒,吴茱萸泄胸中厥逆之气,橘皮理气,炙甘草调中,特用酒白芍反佐以敛阴气而制其妄动,使阴寒散,心阳通而痹痛止。

复诊:一日连服两剂,心胃痛止,四肢温复,汗收呕止,脉来应指弦缓,已能少进稀粥,但心中悸,语声低,气息短。宗气积于胸中,贯心脉而行呼吸,胸中之阳被阴寒所迫,宗气必因乱而致虚。当培补脾胃之元气,意在心阳旺而肺气调。处方:

西党参10克、炒白术9克、熟附子6克、川桂枝6克、酒白芍6克、炒枳实5克、广橘皮5克、炙甘草5克、淡生姜3克、大红枣3枚。服4剂后,诸症悉除。

此案乃外寒内侵,心胃阳闲,痹痛势急,故初用附、桂、姜大辛大热以驱寒。阴寒一去,脾胃元阳之虚显露,续予补益脾胃元气,,用参、术、草、枣建中益气,竟获大效。

(吴润秋 整理)

赵冠英治疗冠心病的一些体会

探求病因,温肾益气为要

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看,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以5060岁为高峰期,此时处在人之肾气渐虚之时。肾阳为脏腑功能活动的根本,肾阳不但可助心阳,又可助脾阳对水谷之精微和津液的运化,心阳失去肾阳的温煦,则致心阳不足,血流失宣,脾阳失肾阳之温煦,久而形成脾阳虚,脾阳虚则运化失司,痰浊内生,阻塞心脉,即发生心绞痛。肾阳和冠心病的关系可以归纳如下:

心阳虚→心脉气滞血瘀

肾阳虚→{ }冠心病、心绞痛

脾阳虚→痰浊阻塞心脉

赵氏在多年临诊观察和冠心病因调查中,发现许多冠心病者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肾虚症状。如腰酸腿软,耳鸣耳聋,脱发健忘,遗精阳痿,畏寒肢冷,便溏溲清,自汗气短,失眠盗汗,脉尺弱等肾虚的症状。基于以上理论,赵氏用温肾益气治其本,佐以辩证加减,经过多年大量临床验证,均能收到显著疗效。

常用益气药:人参、熟附片、刺五加、黄芪、桂枝、肉桂、薤白、干姜、白术、枳壳、麦冬。

常用补肾药:仙灵脾、仙茅、杜仲、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枸杞子、山萸肉、何首乌、女贞子、生地、熟地、五味子、核桃仁、紫河车、旱莲草等。

赵氏体会,应用温阳益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急者治标,缓者治其本,当冠心病的病情处在稳定期和症状不明显时,以治本为主,常用生脉散,保元汤加减。

2、心气虚衰、心功能不全者,则主用温阳益气法,常用生脉散,参附汤加减。

3、心动过缓者,主用麻附细辛汤,生脉散加减。

4、合并更年期症状者,常用二仙汤,冠心Ⅱ号汤加减。

5、依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之理,结合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应用温阳益气法时,均伍以活血化瘀药,两者不可偏废,可收相辅相成之效。

活血药物,要在辩证应用

应用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古今均证明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一大法则。

赵氏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的中药有下列几种:

1、补血活血:当归、丹参、鸡血藤、芍药等。

2、活血化瘀:红花、川芎、益母草、五灵脂、蒲黄、茜草、葛根、月季花、白芷、香附、姜黄、丹皮。

3、攻瘀散血:苏木、水蛭、虻虫、蟅虫、泽兰叶、王不留行。

4、破血祛瘀:乳香、没药、血竭、昆布、海藻、三棱、莪术、穿山甲、郁金、山楂、桃仁、刘寄奴。

赵氏认为运用活血化瘀法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冠心病、心绞痛已知是由于瘀浊瘀血,阻塞心脉所致,故此凡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活血化瘀药为必用药。

2、虽然都是冠心病,但病情有轻有重,病程也有长短之别,心绞痛和其他症状亦不尽相同,患者的体质也有强弱之不同,故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就会出现虚、实、寒、热之不同,这就要求选方用药时,一定要掌握辩证论治的原则。

气滞血瘀兼血虚者,选用养血化瘀活血药:如丹参、当归、熟地、芍药、鸡血藤等。

气滞血瘀以瘀为主的实证,选用具有破瘀活血药如:泽兰、红花、桃仁、血竭、乳香、没药。血瘀较重者,选用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

气滞血瘀兼有热象者,选凉血活血药:如丹皮、赤芍、黄芩、凌霄花等。

气滞血瘀兼有寒象者,选温阳活血药:如苏木、川芎、肉桂、桂枝等。

气滞血瘀以疼痛为主者,选用活血化瘀止痛药:如元胡、五灵脂、罂粟壳、没药、乳香等。

根据中医“气为血帅”,“气行血行”的理论,在应用活血化瘀药时,应适当加入益气药。

活血化瘀为一种“通法”,而冠心病,心绞痛系本虚标实的一种慢性疾患,故此应采取攻补兼施法,尤其是体虚和症状不明显者,更应如此。

探求舌质,舌苔的变化和心肌梗塞的衍变关系

观察心肌梗塞的衍变过程,赵氏发现舌质和舌苔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在舌质方面,约70﹪左右的病例,危重期呈红紫或红暗,少数病人舌边或舌尖有瘀斑,这种舌为内有瘀血,基本上符合心肌梗塞后,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随着病情的好转,舌质瘀血的情况也逐渐好转。还有少数病人,舌中央有瓜子大小的无苔区,即鸡心舌。极少数舌质红光无苔,此两种舌质变化是心、胃阴虚所致,这种变化一般也随病情好转而恢复常态。

舌苔的变化规律是,绝大多数患者于患病1~2天后,舌苔逐渐由薄变厚,3~4天即可达到厚白腻苔,有的变为黄厚腻苔,在舌苔变化的同时,一般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纳差,大便干等消化道症状,第3周以后,食欲好转,舌苔也逐渐变薄,一般到第4周下床活动时,舌苔恢复常态。

分期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赵氏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出辩证分期论治的法则,即首先根据急性心肌梗塞的病理和一般临床演变规律,将其分为三期,即危重期、演变期和恢复期。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期病理特点,结合每个患者的脉症,进行辨证施治和选方用药。关于辩证和分期论治的用药原则如下:

1、危重期(1~60)天以心阳虚损,血瘀痰阻为主,治宜温补心阳,活血化痰。

主方:人参(黄芪或党参)、熟附片、丹参、麦冬、陈皮、三七粉。

辩证加减:心阳虚损较重或心阳虚脱者,重用人参,另加黄芪、桂枝、玉竹等,并静脉滴注参附液。恶心呕吐者,用独参汤代茶,以小量频服的方法,或加姜半夏、砂仁、藿香等。心绞痛频发者,加元胡、细辛、罂粟壳。心律失常者,加炒枣仁、石菖蒲、珍珠母、元胡、当归。

2、演变期(7~21)天以阴阳两虚,气滞血瘀为主,治宜调补阴阳,益气活血。

主方:党参、黄芪、黄精、丹参、山楂、郁金、赤芍、鸡血藤、红花、当归、川芎、三七粉。

辨证加减:阳虚者加桂枝、熟附片。阴虚者加石斛、玉竹、生地等。脾胃失司,纳呆腹胀者,加佛手、陈皮、鸡内金、砂仁等。

3、恢复期以脉络失畅,心气不足为主,治宜活血化瘀、益气养血。

主方:黄芪、黄精、当归、丹参、川芎、红花、郁金、鸡内金、穿山龙、山楂、三七粉。

心肌梗塞合并症的辩证用药原则:

1、心源性休克,治疗应回阳救逆。

主方:静脉滴注参附液。将60~100毫升参附液加入10﹪葡萄糖500毫升中静脉滴注,参附液1日可用200毫升。

口服生脉煎剂,人参、熟附片、麦冬、丹参、佛手。

2、心律失常,主要是心阳虚损,心失所养。治宜益气活血,养心安神。

主方:人参、桂枝、当归、元胡、石菖蒲、丹参、珍珠母、三七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加减。

3、心力衰竭,以心阳衰微,肺肾两虚为主,治宜温补心阳,利水宣肺。

主方:人参、黄芪、熟附片、白术、茯苓、陈皮、葶苈子、桑白皮,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加减。

按照以上用药原则,1980年以前治疗急性心肌梗塞124例,病死率为6%,之后又治疗约100余例患者,证明疗效较其他方法显著。

赵氏所倡分期论治源于中医的辩证和西医的辨病及多年的临床总结,复合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机即:心阳虚损,脉络阻滞和阴阳失调。急性心肌梗塞初期,症状和合并症虽多,但均在分期论治的病机范畴之内。如心绞痛,是由于心阳虚损,血瘀脉阻,不通而痛。心源性休克和低血压状态,前者是心阳虚脱,后者是心阳虚损。充血性心衰,是由于心阳虚损,使脾失健运,肺气不宣,肾气亏虚所致。赵氏认为急性心肌梗塞的分期论治是辩证论治的具体运用。

吴圣农病为阳衰痰瘀治以通补并用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我国位居前列的三大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状为突然阵发性前胸压榨感或疼痛,主要发生在胸骨后部,亦有波及大部心前区,并放射至左肩、左上肢,或沿前臂内侧直达小指与无名指等部位者。吴氏治疗冠心病以温肾阳、补心气为指导思想。分六型辨证施治,确有一定疗效。其六型分治经验如下:

心阳不振,痰瘀痹阻

这类病人,一般都体形肥胖,过食厚味,嗜好烟酒,以致痰瘀聚积,脉络痹阻。临床可见心悸气短,脉沉细或滞迟,舌胖苔厚腻而灰白,表示寒湿痰瘀交结互阻,以致心阳不振,脉络瘀痹而不通则痛。临证常用桂枝、黑附块、瓜蒌、红花、枳壳、广郁金、降香、姜半夏、赤芍、当归、丹参、生山楂、广木香等温阳宣痹、化瘀散结,即使高血压者,亦不避忌。

1:刘ⅹⅹ,男,48岁。住院号24613

心前重压闷痛,下肢浮肿,有高血压史已3年,形体肥胖,面浮色苍,平卧气促,血压170110毫米汞柱。脉沉细而不均,舌胖边有齿印及瘀斑,苔腻。心电图示:不完全左前半支传导阻滞和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眼底动脉硬化Ⅰ~Ⅲ级。证属胸痹,痰浊瘀聚,心阳不振,脉络不利,而致血瘀气滞,湿郁痹阻。治当温心阳以通脉痹,化瘀浊而利水湿,处方:

桂枝9克、降香6克、广木香9克、枳壳6克、瓜蒌15克、红花4.5克、当归12克、川芎9克、丹参15克、茯苓12克、泽泻15克。

此方加减治疗四周,心前区闷痛减轻,面足浮肿消失,但头胀痛不减,苔薄黄,脉细弦。原方酌加山楂15克、荷叶半张、苦丁茶12克、茺蔚子12克等,共治疗2月,体重由161斤减到142斤,血压、血脂降至正常。心向量检查左前半支阻滞消失而出院,5年后随访,病情稳定,并能从事一般劳动。

心脾阳虚,气血不足

本证常见心中空虚,心前隐痛,时或心悸,胸闷太息,怠倦乏力,纳胀畏食,面色萎黄不华,苔薄白,舌淡而胖等。病由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或久病中气受戕,影响生化之源,而致气血两亏,心失所养则怔忡不宁,怵惕不安。常用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茯苓、山药、当归、白芍、远志、枣仁、蔻仁、仙鹤草等益气健脾,补血养心。

2:吴ⅹⅹ,女,52岁,住院号48143

频发胸前闷痛6年,,心悸出汗肢冷,呕吐泛酸胃痛3小时而入院。心电图检查:心肌损害STT波变化,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面色?白,脉濡细偶有结代,舌淡胖,苔薄腻。证属心脾阳虚,饮食不化而为痰浊,阴邪内盛则阳气益虚。治以通阳必先化浊,化浊必先运脾,运脾必须益气,处方: 

炙黄芪12克、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炙甘草6克、路路通9克、广木香6克、檀香1.5克、砂仁(后下)3克、谷芽12克。

投药7剂后,心悸脘痛,心前区闷痛均有好转,夜寐不甚安。原方去路路通、檀香、谷芽,加远志、山药、丹参,再进7剂,纳增神振,诸症渐消,继续巩固治疗1月。复查心电图,除部分STT稍有低压外,余无异常。

心肾阳虚,气逆血郁

证见胸闷心痛,气息喘促,动则尤甚,怔忡不宁,形寒肢冷,面色苍灰,面足虚浮,小便频数。脉沉细结代,舌淡、苔薄白。常用党参(红参)、炙黄芪、黑附块、葶苈子、五味子、煅龙牡、桂枝、炮姜、炙甘草、附桂八位丸等助阳纳气,敛阴养心。

3:俞ⅹⅹ,男,52岁,住院号44095

胸闷喘促,动则更甚,被诊断冠心病已数月,阵发胸痛,肢冷汗出,小便淋漓。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濡不均。心电图检查:左前半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肾阳不足,上则心气不充而心脉不利,下则元气失纳而肺气难降,治节失司,则心血瘀滞。先宜救阳敛阴,用参附龙牡汤意出入,以防阳亡阴竭之变。处方:

党参30克、黄芪30克、黑附块15克、煅龙牡各30克、炙甘草6克、丹参20克、泽泻12克、五味子9克、局方黑锡丹(包)12克。

7剂后,肢温汗止,脉、舌无明显改变。原方出入服14剂,胸闷十去五、六。原方去附子、龙牡,加桂枝、淮小麦。又服半月,早搏消失,自觉无何不适,生活能自理而出院。

年高正虚,气弱血涩

年高体衰以致气失鼓动之力,血失流行之常,形成气滞血瘀,证见神疲体倦,心悸失眠,闷痛短气,自汗盗汗,面色苍白,稍事活动则悸喘不支,脉细数而结代,舌胖尖红。常用炙黄芪、孩儿参(白参)、麦冬、当归、制黄精、生地、首乌、白芍、丹参、红花、炙甘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推动气血,濡养心脉。

4:刘ⅹⅹ,女,70岁,住院号51258

形嬴枯瘦,神情委顿,心悸不宁,虚烦少眠,自汗阵阵,胸痛而闷,有高血压史10多年。舌紫红,脉沉细不均。心电图检查:心肌缺血。年高之体,气阴两衰,故虚损与瘀滞并见。治以益气养阴为主,活血化瘀为辅。处方:

炙黄芪15克、太子参30克、麦冬9克、生地15克、炙甘草6克、红花4.5克、丹参15克、赤白芍各12克。另用生晒参6克,每日代茶。

治疗半月,诸症渐减,偶有心前闷痛,舌边有瘀点,原方加白术12克、失笑散12克、石菖蒲9克等治疗2月,胸闷心痛消失。心电图检查,心肌缺血改善。

心气不足,心脉不利

心气不足,血运不畅,或痰湿内盛,心阳被遏,形成血瘀气滞而发生心悸闷痛。证见心前区闷塞,,短气心痛,乍间乍甚,舌瘀甲紫,脉结代或细弱不匀。系本虚标实之证。

常用桂枝、黄芪、附子、广木香、甘草、桃仁、赤芍、红花、丹参、郁金、降香等温阳补气,活血通络。

5:王ⅹⅹ,女,55岁,住院号57535

高血压史已13年,近日心前闷憋刺痛,四肢不温,心悸自汗。面色苍灰,脉无力不匀,舌淡青紫暗。血压17090毫米汞柱,血脂偏高。心电图检查:房性早搏伴差异,窦房阻滞,结性逸搏。曾用脉安冲剂、苏冰滴丸、丹参等药,病情反复,近日加重而住院,予以温阳补气,活血通络。处方:

川桂枝6克、川郁金9克、降香3克、丹参15克、红花6克、白芍12克、生黄芪20克、朱远志4.5克、紫石英(先下)30克。另服红参6克代茶。

服药10剂后,闷痛肢冷汗出等日渐减轻;但仍脉细、舌淡青、洒洒恶寒。原方去川郁金、白芍、红花,加当归12克、黑附块9克、炙甘草9克。治疗1月余,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乃带药出院。

心阴不足,肝阳上亢

情志内伤,气郁化火,而致心肝阴虚,虚火内扰,阴不制阳,头晕目眩,急躁易怒,心悸烦闷,心前阵发刺痛,夜寐轰热盗汗,口干咽燥,颧红目胀涩,便尖溲赤,舌红少津,苔薄黄,脉弦细数。常用生地、赤白芍、枸杞子、黄精、远志、怀牛膝、黄柏、生石决、生首乌、青黛伴黑栀、益元散等,滋阴潜阳,清肝泻火。

6:龚ⅹⅹ,女,48岁,住院号34906。

有高血压病史近10年,6年前患脑血栓而右半身瘫痪,近期胸前闷痛或伴有放射性肩背部隐痛,口干苦,心悸烦热盗汗,寐不安卧,大便难,尿灼热。脉细弦,舌红苔薄黄。心肝之阴不足,则阳亢火盛,乃诸症蜂起。治予养阴泻火,使相火不燔则心神自安。处方:

生地12克、枸杞子9克、制黄精12克、制首乌12克、怀牛膝12克、知母黄柏各9克、生牡蛎(先下)30克、朱远志4.5克、益母草15克。

服药7剂后,除口苦心悸,夜寐不安外,余症皆减。原方去知柏、益母草,加麦冬9克、磁朱丸(先入)12克,又进14剂。心胸闷痛消失,口干烦热盗汗时轻时重,仍是阴不足而阳有余,守育阴潜阳,安神宁志为法,续治40天,除自感烦热外,,均明显好转而出院。

吴氏认为:对胸痹心痛古人责之痰瘀,实是脾肾阳虚,肾阳虚则心气不足,同时脾失温煦,脾阳虚则痰浊从而滞聚。所以,痰瘀乃其病理产物。吴氏指出:仲景论胸痹心痛,脉见阳微阴弦,责其极虚,是有道理的。故其治疗心痛的原则是以温阳益气或滋阴养血为主,化瘀通络为辅。或先补后通,或先通后补。用药则温不辛散,补不腻滞。可见吴氏治疗本病的指导思想是本虚标实,以阳虚为主,常用黄芪和桂枝补气以通络祛瘀,散寒宣痹。严重者桂、附、干姜同用,佐以白术、甘草、山药健脾化湿以杜痰湿之本。偏阴虚者常以太子参、当归配黄精、麦冬、阿胶等益气滋阴。同时在各类病人中,常配以丹参、红花、茺蔚子、益母草等活血化瘀,潜阳通络,常起到相辅作用。

(毛月雨 徐正福整理)

邓铁涛病多气虚痰瘀 治宜通补兼筹

邓氏认为气虚乃冠心病的病机共性之一。由于气为血帅,阴阳互根,有些患者亦可因心阴不足而致病。而胸闷、心痛、眩晕、肢麻、舌质暗红、苔腻等,皆是气滞血瘀,痰浊内阻心脉的表现,这些因素,在病理上共同形成了一个正气虚于内,痰瘀阻于中的正虚邪实病机。正虚(心气虚和心阴虚)是本病的内因,此为本,痰与瘀是本病继续发展的因素,此为标。前者属虚,后者属实,说明冠心病是一个本虚标实之症,而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冠心病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

“心阳,阳中之阳也”。邓氏在病机上十分重视心阳,心气又是心阳的具体体现,冠心病患者大多以心痛、胸闷、气短为主要症状,联系到临床,邓氏认为:仲景关于胸痹心痛短气病的有关论述和治疗经验是至关重要的。仲景论胸痹着重于阳虚和痰湿,所列方剂大多也是以除痰、宣痹、通瘀、益气为主。又因为气虚痰瘀皆与脾胃有密切关系,故临床治疗,选方用药,邓氏喜用东垣从脾胃论治的思路。在治疗大法上,痰瘀痹阻应该着重于“通”,如芳香开窍法、宣痹通阳法、活血化瘀法等。正气内虚(包括气虚、阴虚)应该着重于“补”,如补气法、温阳法、滋阴法等皆是。实践证明,补法和通法是治疗冠心病不可分割的两大原则。临床是先通后补,或是先补后通,通多补少,或补多通少,或一通一补,通补兼施,均应根据冠心病的各个类型,视具体情况权衡而定,不能只补虚,而忽视疏导痰瘀,也不能一通到底而不予固本扶正。邓氏曾见一些患者单纯长期服用通窍祛瘀药,往往使气短、疲倦、乏力、眩晕等症状反而增加,这是值得注意的。

补气、化痰、通瘀法适用于治疗气虚、痰瘀痹阻型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胸闷、心痛、心悸、气短、肢麻、眩晕、舌苔腻或舌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促、结、代。根据观察,此型临床颇为常见,是一个虚实相兼的类型,用补气、化痰、通瘀法治疗,目的是治标兼护正气之虚,治本兼能豁痰通瘀。

邓氏在临床上选用温胆汤加减进行治疗,基本方是:

法夏9克、云苓12克、橘红4.5克、枳壳4.5克、甘草4.5克、竹茹9克、党参15克、丹参12克。

方中用党参补气扶正,丹参活血通瘀,温胆汤除痰利气,条达气机。方中不用枳实而用枳壳者,是取其宽中下气,枳壳力缓而避免枳实之过分耗气破结。加减法:气虚明显加北芪、五爪龙,或吉林参二钱另炖,或嚼服人参五分,效果亦好。但党参不宜重用,一般不超过五~六钱。因本病虚实夹杂,多用反致壅滞,不利于豁痰通瘀。如心痛明显,可合失笑散或田七末冲服。如脾气虚弱合四君汤。兼阴虚不足和生脉散。兼高血压加草决明、珍珠母。兼高血脂症加山楂粒、首乌、麦芽。兼肾虚者加淫羊藿。兼血虚者加黄精、桑寄生。

上述加减,实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先从一方一法为基础,然后随症变化,加减化裁,于配伍中以通为补,通补并筹,而具体用药,则又比较重视从脾胃入手,这是符合治病必求基本精神的。

医案

1:宋ⅹⅹ,男,59岁,干部,住院号13155

8年前开始头晕眼花,并发现高血压,血压波动在170200/110~136毫米汞柱,伴心悸、气短、胸闷、肢麻、乏力,近两周来症状加重而入院。3年前患者在某医院普查心电图二级梯双倍运动试验阳性,诊为冠心病。入院时检查:神清,一般情况尚可,体形肥胖高大,血压230/136毫米汞柱,心率规则,A2P2,舌嫩红稍暗,苔腻,脉弦滑。X线胸部透视:主动脉段增宽、伸长、纡曲。心电图检查:心肌劳损、左室电压稍高。二级梯双倍运动试验阳性。眼底动脉硬化Ⅰ~Ⅱ°。诊断为冠心病,高血压病;中医诊断胸痹、眩晕。认为病由心气不足,痰瘀阻滞,肝阳偏盛所致。治疗从补气化痰,活血通瘀,平肝潜阳立法。处方:

党参18克、云苓18克、枳壳4.5克、橘红4.5克、竹茹12克、赤芍15克、代赭石30克(先煎)、牛膝15克、草决明30克、粟米须30克。

有时方中用北芪30克以降压。经上方随症加减治疗,患者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等症状大为减轻,胸闷消失。血压稳定维持在160~170/100~110毫米汞柱。复查心电图:运动前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二级梯运动试验阴性。其住院88天,自觉症状明显改善,于1976年6月17日出院。出院后继续门诊治疗,病情稳定。(本例患者于血压较高时曾配合用过少量降压药)

2:陈ⅹⅹ,男,47岁,工人。

心悸怔忡间歇发作已两年余。常感胸闷,气短,心前区翳闷,间有疼痛,痛彻肩背,容易出汗,面红,夜睡不宁,食纳不甘,大便干结,两日一解。曾在本市某医院诊为冠心病,心律不整。服西药效果不明显。于19757月来我院门诊治疗。初诊时唇红,舌红嫩,舌苔白嫩黄,脉弦滑、时结。听诊:心律不齐,呈心房纤颤。心电图检查:心房纤颤,心动过速(心率110150次/分),室性早搏。中医辨证:病由营卫不调,心气心阴不足,痰湿阻滞,致使心失所养,胸阳不宣,脉络瘀塞。宜从调和营卫,益气养阴,除痰通瘀为治,用温胆汤合生脉散加减。服药后自觉心悸减轻,睡眠好,但有时仍胸闷不适,口干,大便干结,舌嫩红,苔薄黄,脉缓,偶结。继续服以下方药:

党参15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玉竹30克、天花粉12克、白芍12克、橘红4.5克、云苓12克、炙甘草4.5克、丹参12克。

4个多月治疗,诸症好转,心电图复查正常。但仍间有胸痛阵阵,有时则在上方合用失笑散,现病者一般情况良好,能坚持半天或全天工作。

邓铁涛疗冠心 重补虚 兼顾挟杂

邓氏认为冠心病的病位在“心”,病性有虚实之分。冠心病发病率以老年人为最高,而老年之病多虚。冠心病之虚虽可泛指全身之虚,但以心虚为主要矛盾,而心虚又必累及阴阳气血,因而轻则为气虚血虚,重则属阳虚阴虚。属实者,又有痰阻与血瘀之辨。

虚与痰、瘀三者相互关连,互相影响。因为冠心病患者常为年老体弱之人,气血阴阳俱已不足。气虚不运,水湿不布,则可聚而成痰;又“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推动无力,亦可引起血脉瘀滞,形成瘀血症候。

根据上述认识,邓氏把冠心病分为以下三型进行辨证论治:

一、心阳虚型

症见胸闷、心痛、心悸、气短、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胖嫩,舌苔白润,脉虚无力,甚则四肢厥冷,脉微而细,或脉微欲绝。兼有痰阻者,则见舌苔厚浊或腻,脉弦滑或结代;兼有瘀阻者,其人舌有瘀斑成全舌紫红而润,脉涩、或促、活结代。

对于心阳虚兼挟痰阻者,一般用温胆汤加党参治疗。处方:

枳壳5克,竹茹10克,橘红5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党参15克,甘草5克。对苔白厚、脉结者有较好疗效。兼瘀者,则用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加失笑散(五灵脂、蒲黄)25克冲服。若阳气虚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可选用独参汤、参附汤(人参、附子)或四逆汤(炙甘草、干姜、附子)加人参汤进行治疗。

二、心阴虚型

常见心悸、心痛、憋闷,尤以夜间为甚,此外尚有口干、耳鸣、眩晕、盗汗、夜寝不宁、夜尿频数、腰酸腿软,舌质嫩红,脉细数而促等症。此型患者可用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为主方治疗。处方:

孩儿参18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若心动过速者,酌加玉竹、柏子仁、丹参;期前收缩,脉促者,加珍珠粉2克冲服。若兼痰者,加瓜蒌、薤白;挟瘀者,加桃仁、红花或三七末各2克冲服。

三、阴阳两虚型

症见心痛、胸闷、心悸、气短、畏寒、肢冷、耳鸣、眩晕,自汗盗汗,腰膝酸软,脉虚而细。治疗宜用用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合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或用炙甘草汤(炙甘草10克、党参15克、生地15克、阿胶6克、桂枝10克、麦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枣10枚、生姜3片)加减。阴阳两虚而有痰阻者,宜加温胆汤(枳壳、竹茹、橘红、法半夏、茯苓、甘草),尚可酌加远志、胆星、或瓜蒌、薤白等药;兼有瘀血者,增用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川芎、丹参、三七之属。

兼症治疗

冠心病而兼有高血压者,可于方中选加草决明、代赭石、钩藤、牛膝之属;若气虚较甚之高血压患者,宜重用黄芪至30克;若血脂高者,于方中选加草决明、山楂子、首乌、布渣叶等。若舌苔厚浊兼挟痰浊者,宜加除痰祛湿之品。

此外,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邓氏亦有独到之处。若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剧烈而属痰浊闭阻者,可用冠心苏和香丸1~2枚嚼服;若属阴虚或有内热者,可用人工牛黄0.4克,冰片0.4克,麝香0.2克,同研细末含服;或以参芎汤(党参24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川芎18克、丹参18克、红花10克、陈皮2克)水煎服,亦有止痛良效。

医案

陈ⅹ,男,58岁,工程师。19751019日入院,住院号12469

18年前开始发现高血压。4年前开始,每于饱餐、劳累、情绪激动时,突然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能迅速缓解。自发现高血压后,胆固醇持续增高(7.410.3mmol/L)。检查:血压20/12kPa,心律规则,A2P2。舌淡嫩稍黯,苔薄白,脉弦细。胸透:主动脉屈曲延长,左心缘向左下延伸,略有扩大。心电图:运动前为正常心电图,二级梯双倍运动试验明显阳性。胆固醇8.5mmol/L。诊断:冠心病、心绞痛伴高血脂症;中医诊断为胸痹阳虚兼痰浊闭阻型。治疗方法:补气健脾除痰,兼予养肝,以四君子汤和温胆汤加减。处方:

党参15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甘草4.5克、法半夏9克、竹茹9克、枳实4.5克、草决明30克、桑寄生30克、何首乌30克。患者住院共80天,仅发作一次心前区压榨样疼痛,经服失笑散后缓解。出院前复查:心电图二级梯双倍运动试验阳性,胆固醇5.1mmol/L。病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于1976年1月16日出院。出院后一直坚持门诊治疗,服温胆汤加味制成的丸剂,并坚持适当体育锻炼,追踪7个月,病情一直稳定。

(吴大真 乔模 王笈 李俊莲 整理)

祝谌予冠心病治疗琐谈

冠心病心区痛常表现在胃脘部,因此容易误诊为胃病。从中医辩证来看,冠心病出现胸闷、气短、胃脘部疼痛(嗳气后自感舒畅,疼痛亦可解)、纳食差、有时呕恶、苔白、脉沉滑者,可辨为痰阻中焦,气机不调,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加瓜蒌、薤白;时现心绞痛者,再加菖蒲、郁金。若见心慌、气短、心区刺痛、闷满、口唇舌质均暗或见瘀点、脉见弦细,则辨为心气不足,心血亏损,自制处方:

葛根、红花、丹参、川芎、赤芍、菊花、羌活、党参、麦冬、五味子(葛根、菊花能扩张血管,羌活通络止痛最良)。若见胸闷,心区疼痛,脉率不整,舌质淡暗,脉弦或结,则辨为心阳不足,心阴亏损,方用炙甘草汤加味,(根据症状或加麦冬、五味子,或加瓜蒌、薤白)。若见咳喘气短,四末厥冷,且见浮肿舌质淡暗,脉沉细,则辨为心肾阳虚,水湿上泛,以真武汤为主方酌加葶苈大枣汤或加瓜蒌、薤白:心区痛者加菖蒲、郁金。

据以往经验,临床诊治冠心病均经西医确诊。所见证型不外以上四种。凡见有血瘀象均加丹参、赤芍、川芎、当归诸活血药。通过辨证施治则疗效满意,单一用药则不如辩证为佳。

曹惕寅论治重宣肺解郁,调畅气机

曹氏认为:心绞痛之发作,皆由厥气逆冲,猝然而发,发无定所。或属于肾,为阴火上冲;或属于脾,为中焦阻滞;或属于肝,为木火郁发;或属于肺,为上焦闭塞,他经之阴火、郁火、实火激发本经之火;他经之厥气冲动本经之气;气火交并,刚易冲逆壅塞,而致心绞痛。是以气火之窜扰,为心绞痛发病之机制。

临床观察心绞痛患者,肥瘦皆有,丰腴之躯,固属痰湿重;瘦弱之体,亦因阴虚火旺,常易灼液炼痰。痰热交结,气机壅滞,营血阻遏,扰及心主,而猝发心绞痛,是以痰热之为患,亦为心绞痛发病不可忽视之因素。至于火炽热甚,血液受炼,每致稠粘瘀滞;或因阳虚寒重,血液凝滞,瘀阻脉络,心失所养,发为绞痛,亦为心绞痛发病之重要因素。凡此种种,气火、痰热、血瘀,皆为心绞痛发病之机转。临诊之际,宜审视而辨别之。

心绞痛以心痛为主证,其痛猝然而作,刹时而定。观其病状,起自虚里之穴,牵引在胸之膺,波及左肩臂,散延于左手小指之侧,循手少阴心经之经络,抽掣引痛。审其病机,每由气火逼迫,痰热胶结,瘀凝阻遏,扰乱心宫,猝发绞痛。曹氏认为治疗心绞痛,当以疏导心经厥逆之气,为首要之务。治宜清热化痰,行气和络,活血化瘀,宣窍宁心。方用致中汤。

若偏于气郁痰壅,治宜利胸膈,化痰浊,和气机。方用宣和汤。

若偏于火炽热甚,郁火挟痰气而上逆。治宜平肝清心,泻火化痰,宣肺理气。方用清宫汤。

曹氏认为心绞痛之治疗,疏导心经厥逆之气,固属重要,但解除他经诱发之因素亦不可缺。

若肝木阴亏水少,阴虚火旺,郁火上逆。症见头晕眼花,多梦,躁怒,胁痛气胀,腹滞溺赤。偏于虚,治用滋肝潜阳汤;偏于实,治用泄热调气饮。

若脾上湿重运迟,厥气横肆。症见嗳气、呃逆、腹胀,大便溏结不定,小便积滞则溺白,积热则溲赤。治宜化脾湿以助运,宣胸膈以利气。方用宣泄汤、汗郁汤。

若肺金痰浊凝结,气机不利,症见咳逆频频,痰吐稠粘。治宜宣肺气,豁痰浊。方用宣气汤、清化汤。

若肾水不足,封藏不固,症见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腰疼脚肿,小便日少夜多。治宜壮水主之,方用潜阳汤。封固肾关,方用固肾煎。

上述诸法,根据病情,参合应用,务在求“通”。气血畅通,心得濡养,绞痛则无由得发。“万病惟求一通”是曹氏平生治病宗旨。曹氏认为心居膈上,属上焦,论治重在心肺,用药贵乎轻灵。多用宣肺解郁理气之品,取其轻可去实之意。若重用滋腻之味,则虑其心气受阻;若偏于香开,则虑其化燥伤阴。不可有丝毫之疏忽。

主症用方

一、致中汤

丝瓜络10克(红花1克泡汤同炒)、白灯心1.5克(西血珀末1.5克同伴)、连翘心10克(延胡5克泡汤同炒)、远志肉4.5克。

二、宣和汤

生紫苑4.5克、白杏仁12克、枳壳4.5克、郁金4.5克、干菖蒲4.5克。

三、清宫汤

上川连1.5克、竹沥夏10克、瓜蒌皮12克、枳壳4.5克、郁金4.5克、竹茹10克、石决明15克、杭甘菊6克、煨天麻2.5克、连翘心10克、竹卷心10克、黛灯心1.5克。

辅佐用方

一、肝症方

滋肝潜阳汤:

大生地12克、制首乌15克、黑元参12克、煅牡蛎30克、炙鳖甲15克、石决明15克、左金丸3克(吞)、丹皮4.5克、连翘10克、杭菊12克、白芍12克。

泄热调气饮:

连翘心10克、黑山栀10克、青皮4.5克(醋炒)、煅瓦楞粉30克、枸橘6克、川楝子10克、通草3克、白茅根30克、黛灯心1.5克。

二、脾症方

宣泄汤:

炙紫菀4.5克、白杏仁12克、枳壳4.5克、半夏10克、陈皮6克、生苡仁12克、六曲12克、炙鸡内金10克、春砂仁1.5克(后下)。

开郁汤

白蔻仁4.5克(后下)、枳壳4.5克、青皮6克、木香6克、六曲12克、保和丸12克(包)、泽泻10克、炒谷芽30克。

三、肺症方

宣气汤:

生紫菀4.5克、牛蒡10克、白杏仁12克、远志肉4.5克、枳壳4.5克、桔梗4.5克、通草3克、枇杷叶12克(包)。

清化汤:

瓜蒌皮12克、白杏仁12、冬桑叶10克、黑元参12克、生蛤壳30克、冬瓜子15克、黄芩10克、竹茹10克、枇杷叶12克。

四、肾症方

潜益汤:

都气丸12()、龟板胶15克、黑元参12克、煅石决明15克、灵磁石15克、煅牡蛎30克、桑麻丸12克(包)、杭菊6克、钩藤10克(后下)、远志肉4.5克、川石斛12克、竹沥夏10克。

固肾煎:

杜仲10克、金毛脊12克、川断12克、桑寄生15克、补骨脂4.5克、菟丝子10克、沙苑子12克、车前子12克(包)。

随症加减止痛法

1、心绞痛闷极可服苏合香丸14丸或半丸。服后可以瞬时止痛,其效不逊于硝酸甘油,且无副作用。

2、心腹绞痛可服失笑散6~10克。

3、心痹痛极可服拈痛散(延胡索、五灵脂、草果、没药各等分),酒调610克。

4、胸痛不已可服姜附散(酒炒良姜、酒炒香附各等分),每服6~10克。

5、胃脘当心而痛可服荔香散(荔枝核炒焦3克、木香2克共研细末),白开水或黄酒调服。

6、心气痛可服四香散(小茴香1.2克、木香1.5克、沉香1.5克、香附1.2克共研细末)白开水调服。

7、中脘痛,气闷者可服通郁丸(酒炒香附90克、乌药60克,共研细末,煮煎饼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克。

8、灼心痛可服煨枣核子两枚,纸包煨,细嚼,生姜汤送吞。

9、心慌,手足无所措,可服猪心血拌炒紫参。

10、心荡不宁,心悸不眠者可服磁朱丸3克吞服。

医案

1:孔ⅹⅹ,女,49岁,1961年3月2日初诊。

左膺作痛,连及左臂外侧,背佝偻,腰俯屈,呼吸气短,言语低微,头晕汗出,胸闷咳嗽,痰吐浓稠口干淡,大便2~3日一行,小溲尚利,脉弦滑。心肝之火交并,挟痰气冲逆为患。治宜清泻心肝之郁火,疏导壅滞之痰气。处方:

瓜蒌12克、白杏仁12克、枳壳4.5克、连翘心10克、远志肉4.5克、竹沥夏10克、黑山栀10克、火麻仁泥2.1克、白蒺藜12克、煨天麻2.5克、丝瓜络10克(红花1克泡汤同炒)、煅石决明30克、黛灯心1.5克、泽泻10克。

37日二诊:药后痰吐较利,大便畅得,良以得通而获效。惟右膺之绞痛,尚时见发作,胸闷,脉弦滑。当乘机投以致中汤,一鼓而定之。

瓜蒌皮15克、白杏仁15克、枳壳4.5克、煅石决明30克、竹沥夏10克、煨天麻2.5克、丝瓜络10克(红花1克泡汤同炒)、连翘心10克(延胡5克泡汤同炒)、白灯心1.5克(西血珀末1.2克同拌)、黑山栀10克、远志肉4.5克、火麻仁泥2.1克。

317日三诊:药后心绞痛已释。惟胸次气分尚未平复,便通溲利,脉弦滑。再宗前旨出入之。

白蔻仁2.5克(后下)、枳壳4.5克、瓜蒌皮12克、白杏仁12克、丝瓜络10克(酒炒)、赤芍10克(酒炒)、白蒺藜12克、桑枝30克、煅瓦楞30克、竹茹10克(延胡5克泡汤同炒)。

323日四诊:口干已,胸次适,心绞痛连日未作,便通溲利。心肝郁火渐得清泄,冲逆痰气日见消平。当再相机巩固之。

磁朱丸12克(包)、远志肉4.5克、白杏仁12克、瓜蒌皮12克、枳壳4.5克、丝瓜络10克(延胡5克泡汤同炒)、白菀仁2.4克(后下)、竹茹10克、白蒺藜12克、赤芍10克、桑枝30克。

孔某素体丰腴,痰湿恒多,且性情急躁,肝火偏亢。平日大便艰行,通降失常,火无由得泄。资助心肝之火鴟张,挟痰气冲逆,客于心经,气壅血滞,经气不行,厥而猝痛。故本致中汤宣和汤诸旨以治之,佐以通下,腑行畅,痰火得以清泄,厥气易于平复,心绞痛随之而平定。

2:吴ⅹⅹ,男,49岁,1960年7月31日初诊。

3个月来,心绞痛频作。发时延及左臂,甚则汗淋脊背,心悸胸闷,头晕眼花,便艰溲少,脉弦。痰浊蒙蔽,气或冲逆。法当化痰浊,清气火,处方:

瓜蒌皮12克、白杏仁12克、连翘心10克、竹沥夏10克、枳壳4.5克、竹茹10克、石决明30克。

药后一昼夜,心绞痛未发。仅8月1日晚11时许,稍有痛感,但较前减轻,并无汗流脊背等现象。

82日二诊:心绞痛稍定,惟感尚易发作,头晕目眩,心跳胸闷,便通溲少,脉弦。病经3月余,体弱病杂,气火易于冲逆,痰浊每多壅滞。法当宣肺化痰,平肝降火,行气止痛。

瓜蒌皮12克、白杏仁12克、连翘心10克、竹沥夏10克、枳壳4.5克、竹茹10克、煅石决明30克、杭菊6克、丝瓜络10克(乳香、没药各4.5克同拌)、通草3克、鲜荷梗30克。

87日三诊:迭近宣肺化痰,平肝降火,行气止痛之剂,心绞痛已释。惟胸次尚嫌不畅,泄热豁痰以清心,平肝宣肺以和络。

瓜蒌实15克(打、姜汁炒)、薤白头4.5克(酒浸去苗)、竹沥夏10克、白杏仁12克、枳壳4.5克、郁金3克、煅石决明30克、杭甘菊6克、煨天麻2.4克、黑山栀10克、淡黄芩4.5克、通草3克、丝瓜络10克(乳香、没药各4.5克同拌)、鲜竹沥30克(冲服)。

此证,乃困于肝肺之厥气冲逆,肺气窒,则痰浊壅滞,阻遏胸中之清阳;肝火旺,则营液受灼,顿时气血瘀塞胞络;头晕目花,为郁火什逆;便艰溲少,为津少气滞。谋肺气肃降,图肝火之清泄,求痰浊之疏化,为不易之法。俾痰化热泄,气机通畅,心绞痛亦随之而释。

(林功铮 整理)

张琪益气为主疗胸痹

张氏通过观察大量的病例,认为胸痹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为心气虚,由于心气虚无力推动血液之运行,而生瘀血痰浊,活血化瘀、去谈通络只是治标权宜之计,益气养心方为治“本”之策。

本病属气虚血瘀者较多,益气活血为最常用治法。前人唐容川谓:“血属阴……其行也,气运之而行也”。心主血,血之运行端赖气之所统,所谓“气为血之帅”。张氏爰此而主以益气,辅以活血化瘀或化痰通络之品,每收显效。

益气以人参、黄芪为主。人参,《本草纲目》谓有补气宁神,益智养心作用,尚可通血脉。黄芪,可补诸虚不足,亦为补气之要药。参芪配伍,补气作用尤强。辅以红花、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气旺血行,其痛可止。

如疼痛频繁发作,多出现口干舌燥阴分不足之症,可加麦冬、葛根、五味子以养阴生津。

张氏1976年曾治一胸痹病人,李某,男,62岁,干部,冠心病一年余,病情加重二月,。曾用潘丁生、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及中药瓜蒌薤白汤及活血化瘀之剂均无效。症见心前区憋闷,绞痛频繁发作,持续时间较长,有时达23小时,面色青暗,全身疲倦无力,心烦懒言,厌食少眠,舌紫暗苔薄,脉弱而短促。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全。辨证为心气虚衰,瘀血阻络。治以益气为主,佐以活血化瘀。处方:

黄芪40克、党参35克、当归20克、赤芍20克、川芎15克、红花15克、丹参15克、葛根15克、麦冬30克、五味子15克。

服药50余剂,心电图恢复正常,诸症消失。

本病之病机为气虚血瘀。如辩证血瘀明显,标急于本时,亦可先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为主以治标,适标证缓解后,再以益气以图本。但活血化瘀之剂不宜久服,因本病本虚标实,活血化瘀药久服易损伤正气,多见病人体力不支,胸闷憋气反而加重,于此张氏体验颇多。认为切不可以活血化瘀剂为治疗此类病证之万灵圣药。

胸阳不振,痰浊阻络亦为胸痹病因之一,瓜蒌薤白半夏汤为治疗此类胸痹的主要方剂。张氏体会有一部分此类胸痹,单用此方疗效不显,遂据本病本虚标实之病机,加用人参、黄芪益气之品,胸痹憋闷气短等症逐渐获得缓解,心电亦随之改善。张氏时以参芪与温胆汤同用加郁金、菖蒲等,疗效亦佳。1977年曾治一赵某,男,59岁。夙患冠心病,近日发作胸痛彻背,气憋胸闷,全身衰弱,气力不支,舌尖紫,苔薄腻,脉左短促,右沉细。心电示STv1-v5下移,T波倒置。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为胸阳不振,疼湿痹阻,治以益气通阳宣痹,处方:

红参15克、黄芪40克、甘草10克、瓜蒌20克、薤白20克、半夏15克、五味子10克、桂枝15克、郁金10克。

服药7剂,病情大见好转,再进5剂,心绞痛一直未发作,心电ST段已恢复,T波低平,继用前方以巩固疗效。

此外有一部尚分胸痹病人,因久服活血化瘀之剂,伤气耗阴;或素体阴虚,而见气阴两虚之证。气虚无力推动营血运行,阴虚则营血不能濡润,心失所养。张氏认为此类胸痹以“不荣则痛”为病机特点,治宜益气养阴为主,药选人参、五味、沙参、玉竹、麦冬、生地、花粉等益气养阴,少佐丹皮、丹参以活血通络。如1975年所治一男患华谋,65岁,干部,75815日初诊。87日工作中发生心前区紧束感,随后心绞痛频繁发作,伴有呼吸困难,住入某院。经心电图诊断:前间壁心肌梗塞。中西医抢救8天,病情仍不稳定,谷草转氨酶300单位,心电图ST段抬高,血压9060毫米汞柱。初时病人神志清,心前区憋闷,气短促,口干喜饮,五心烦热,睡眠欠佳,食欲不振,舌暗红,光净无苔,脉沉涩。辩证属气阴两亏,脉络瘀阻,处方:

红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生地25克、元参15克、丹参20克、丹皮15克、陈皮5克、麦芽15克。

831日复诊,心前区舒畅,其它症状明显减轻。气阴复,脉络通,仍以前方增减,去陈皮、麦芽,加花粉15克、沙参20克。服药10剂,诸症均见大好,继以益气养心之剂善后。

张氏治疗胸痹每从补肾健脾,以助气之生源中求之。心主火,肾主水,心肾相互制约,为正常生理现象,心肾阴阳俱虚,制约失常,则出现胸痛憋闷,肢麻痠痛,气短心悸,畏寒,五心烦热,腰痠尿频,眩晕健忘,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弱等一系列证候,临床观察多为冠心病合并脑动脉硬化或脑梗塞者,且近年来较为多见。治疗此类冠心病张氏常用地黄饮子加味收功。曾治一赵某,体肥胖,素有冠心病,两个月前因过劳突发心绞痛,呈压榨样钝痛,胸闷气憋,头晕腿软行走无根,口干舌强,痰多稠粘,脉弦滑,舌淡红,苔白腻。血压200/120毫米汞柱,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全。辨证为心肾阴阳俱虚,宜地黄饮子加味治之。

熟地40克、山萸肉20克、石斛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菖蒲15克、远志15克、枸杞子15克、玉竹15克、肉苁蓉15克、肉桂15克、附子15克。水煎服。

服后头晕大减,两下肢较前有力,舌见软,口干亦轻,痰减少,自诉多年来口干痰多,从未有现在如此情况。连服20余剂,心前区痛消失,心电图示供血不全有明显好转,此方又服数剂,病缓解出院。

张氏观察到胸痹有应心脾同治者。例如饭后则心绞痛发作,或腹胀便溏,消化不良与心绞痛同时并见,此为脾虚子盗母气治疗必须心脾兼顾方能有效。曾治一孔姓病人,每心绞痛发作必腹泻,食少纳呆,脘胀满,凡活血化瘀、益气活血及宣痹通阳俱无效。用桂枝、甘草、薤白以助心阳,人参、白术、茯苓、山药以益气健脾,服后痛减腹泻止。继用此方连服10余剂,痛除腹泻亦随之而愈。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