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迹职场,人们更注重一些能看得到的能力,比如,专业技能、管理能力、业务能力……这些都是可以看得到的能力。
因为这些能看得到的能力,可以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比如,加薪、晋升、被认可、被需要等等,这些都是显性的硬核能力,也是职场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不过,还有一类隐性“软实力”,往往被人们忽略,这些“软实力”或许不会带来明显的好处,但却会在工作、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起到作用。
想必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些人相处起来感觉十分“舒适”,可以放松下来,可有些人相处起来却感觉十分别扭。
与别人相处时,能给对方一种“舒适”的感觉,很容易让对方放下戒备心,无论是合作还是协助,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试想一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能力或许不是最强的,但就是想与他合作。具备这样能力的人,往往更容易成事。就像人们夏天愿意待在凉快的地方,冬天愿意待在暖和的地方一样。
谁能让别人感觉到“舒适”,谁就赢得了先机。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与某人相处,抛出的梗对方都能接住,交流中没有任何不适,别以为自己遇到了知己,最大可能是对方在向下兼容。”
能让别人感觉到“舒适”,大概率是高维度兼容低维度,就像成年人会让着“小朋友”一样的道理,但同龄人之间,就很难有这样的效果。
所以,相处时让别人感觉到“舒适”看似不会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但作用却不应该被忽视。
前段时间,收拾房间偶然发现上大学时用的手机,诺基亚8250,那时攒了一年的钱才买到的手机,虽然现在充满电还能用,但是除了打电话、发短信,已经完全脱离了这个时代对手机的需求。
同理,人也是这样,如果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不能持续“优化”自己,哪怕优点十分突出,也一样会被时代所淘汰。
当然大多数人都知道终身学习是不断“优化”自己的路径,却不知道该学什么,或者说进入职场后,前面学后面忘,感觉好像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
事实上,不断“优化”自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每学习一点,就像在黑夜里点燃一盏灯,虽然照不清前路,但也正因为“持续不断”,一盏盏灯被不断点亮,脚下的路也会越来越清晰。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讲,没背景、没资源想要出人头地,必然会付出更多。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就已经超越了90%的同龄人,甚至可以把那些起点高于自己的人甩在身后。
可试想一下,有多少人做到坚持一件事做5年,10年,甚至更久呢?比如,读书、摄影、设计、法律、写作……这些有益的事情找到一件坚持去做,持续深耕,日后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之所以坚持一件事很难,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对抗”不了前期付出带来的失望与收获极少。比如,写了文章没人看,读了一本书没感觉到有提升……再看到别人因为某件事收获颇丰,然后开始转换赛道。
于是人们总是无法坚持一件事情,还会冠以“计划赶不上变化”的说法,事实上,在这个套路过剩的时代,坚持做一件事,并且能深耕细作,总会有出头之日。
就像写字都会写,但书法家却少,说话都会说,但演说家少。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简单,只有坚持去一件事,才能让自己从“平凡”进化成“非凡”。
从小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在告诉我们人的潜力无限,只要我们肯努力、尽全力,就能有比较满意的收获。
可是进入社会,步入职场会逐渐发现,人力终有尽,现实总是那么残酷。于是想着“不逼一下自己,都不知道潜能在哪里。”于是很多人误入歧途,固执地以为只要去做,就应该得到回报。
可惜每个人的情况并不相同,人跑得再快也跑不过汽车,可是有些人非要跟汽车赛跑,这就是典型的对标错误。
其实人应该学会与自己和解,因为只有承认自己力有不逮,才会找到进步的方向,只是憋着一股劲,凭着一口气,就想胜出,那成功未免有些太简单了。
与自己和解,承认自己的不足,才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而不是只把眼睛盯在自己身上。就像人们把认知分为四个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以为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心存敬畏;知道自己知道,抓住规律;不知道自己知道,空杯心态。
人们总是用“忠言逆耳利于行”当成自己情商低借口,大家都是俗人,谁又不喜欢听顺耳的话呢?所谓的“忠言逆耳利于行”,最终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众所众知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但是因为那个人是魏征,如果换一个人,宫女或者太监像魏征一样“忠言逆耳”,下场不难想象。
懂得赞美,用顺耳的话表达正确的观点是一种能力,可以更好地达成目标,何乐而不为呢?“忠言也可以顺耳”不是非要逆耳,这是提供“情绪价值”的表现方式。
赞美别人不是无脑的赞美,而是能恰到好处,让别人可以欣然接受。比如,你跟一个胖子说,你身材真好,那就不是赞美,而是调侃。
所以,赞美他人也是职场人应该具备的技能,经常会被许多人忽略。
行走职场,大家在比拼显性能力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这些隐性的能力,而真正的显性能力,往往无法把大家之间的差距拉开,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能力,往往是那些被人们忽略掉的能力。不过,只要开始,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会晚。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