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伤寒论》阴性脉症辨治思想探析

刘玉良

《伤寒论》十分重视对病机的阐述,并且时时以病机为核心依据进行论治。其分析判断病机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此中不仅重视对患者所出现的阳性脉症进行多角度的深入辨析,而且更具特色的是仲景也对患者所未出现的脉症(即阴性脉症)给予了同样的重视,进行了精细深入的鉴别辨析与阐述。这些内容非常值得引起重视, 对于临床辨证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本文就《伤寒论》中阴性脉症辨治思想进行深入分析, 以求进一步探索仲景辨证察机思维规律, 提高临床辨证水平, 并引起广大同道对此问题的重视。

1 阴性脉症的文字体现

仲景对阴性脉症的辨析,首先体现于原文中反应阴性脉症的语言文字,最主要和典型的便是以“无” “不”二字为代表的语言表述格式, 其中阴性症状描述如 162条“无大热者”、61 条“不呕、不渴、无表证”等。阴性脉象描述如 113 条“形作伤寒, 其脉不弦紧而弱”等。均是仲景阴性脉症辨治思想最直观的体现。

2 根据阴性脉症判定疾病性质和程度

《伤寒论》阴性脉症的最主要作用,便是据其进行病证的鉴别诊断, 排除相似病证的可能, 以求判定最正确的病机。63 条和 162 条分别提到汗后和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在这两条里,仲景把《伤寒论》中涉及喘的证候进行了鉴别。首先是麻黄汤证,为寒邪闭表、肺失宣降的无汗而喘;再者就是小青龙汤证,是外寒内饮、水寒射肺的咳喘。此二者都是无汗的,因为外有表寒。而63 条和162 条是汗出而喘,这就排除了麻黄汤证以及小青龙汤证的无汗而喘。 “无汗而喘”既是主症,也是鉴别诊断。其次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可以见到喘。这是外感风邪引发了宿喘或者新喘。这两种情况都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来治疗。但是,这两条原文中说“不可更行桂枝汤”,就指明了这个证候,虽然有汗出和喘,但不能再用桂枝汤(包含不能再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另外,阳明腑实热可以迫肺作喘。所以在大承气汤证中有“喘冒不得卧”和“微喘直视”等。而阳明病本身是多汗的,即 196 条“阳明病,法多汗”。但63条和162 条原文说“无大热”,这个阴性症状是个鉴别诊断,说明没有阳明里实大热证。

运用阴性脉症进行鉴别诊断的另一例证为 61 条,主症是“昼日 烦躁不得眠”。这是一个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 知的躁烦证。61 条以“昼日 烦躁不得眠, 夜而安静”的阳性症状为主症,还需结合“不呕,不渴,无表证”的阴性症状,排除病在三阳,方可断为肾阳虚证。 “不呕”排除少阳病胆热扰心的心烦; “不渴”排除阳明里热里实上扰心神的烦躁; “无表证”排除太阳病大青龙汤证的“不汗出而烦躁”。这正是《黄帝内经》“有者求之, 无者求之”的体现, 可见存在的症状须辨证, 不存在的阴性症状也有鉴别诊断的作用,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1] 。

3 根据阴性脉症判断病因、 病证名称和患者体质

仲景还根据阴性脉症判断病因、病证名称和病患体质。149 条“若心下满而硬痛者, 此为结胸也, 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误下后邪已内陷,如果其人素有痰水,热与水结,有形病理产物与热相结,就会发生心下满而硬痛的大结胸证,可治以大陷胸汤。若是患者素无痰水,虽然误下邪陷,仅是心下闷满,但不疼痛,这与有形邪结的结胸证不同,而是正虚邪结、胃气壅滞的痞证,乃根据阴性症状判定病证名称是结胸或痞证。189 条举阳明中风证, 191 条举阳明中寒证, 190 条提出中风、中寒的鉴别诊断。 “阳明病, 若能食, 名中风;不能食, 名中寒”, 之所以据能食、不能食来辨中风、中寒,这是因为胃主纳, 能食标志着胃阳素旺, 阳能化谷,而风为阳邪, 故能食名为中风; “不能食”标志着胃阳素弱, 不能化谷, 而寒为阴邪, 故不能食, 名为中寒。这些均是根据阴性脉症判断病因、病证名称和病患体质的明确例证 [2] 。

4 根据阴性脉症判定病证部位

《伤寒论》中仲景在判断病证部位方面,亦运用阴性脉症予以剖析。152 条太阳中风, 出现下利与呕逆症状,必须表证解除以后, 才可使用攻下方法。如病人出现一系列症状,最后着重指出“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这是表证已解而里邪未除,是据阴性脉症辨别表里病位的例证。

32 条曰: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 必自 下利, 葛根汤主之。”33 条曰: “太阳与阳明合病, 不下利, 但呕者, 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此2 条同样是因风寒之邪侵表,内迫阳明的见证, 所不同的是 32 条是迫于肠, 气不升而下利;

33 条为犯于胃,气上逆而呕吐。 “不下利”提示病位不在肠。这是结合阴性脉症判断病位在胃或肠的例证。73 条曰: “伤寒, 汗出而渴者, 五苓散主之;不渴者, 茯苓甘草汤主之。”五苓散证的口渴,是因水气停蓄,脾失转输,膀胱气化不利, 津液不能上布所致;茯苓甘草汤证也是里有水气停蓄,不过水停的部位是在胃中,水津尚能敷布,所以不渴。以上也是根据阴性脉症判断病位(膀胱和胃)的论述。

221 条证情比较复杂, 因而有部分注家认为是三阳合病, 但细绎原文, 虽然个别脉证与太阳、少阳近似, 而实际并不相同。如脉浮而紧,一般多见于太阳表证,然而表证必有恶寒,今不但不恶寒,而且反恶热,这是阳明热实证的主要标志。可见这时的脉浮而紧绝不是太阳表脉,而是阳明气分热盛邪实,热盛于外故脉浮,邪实于里故脉紧。此中阴性症状“不恶寒”起到了重要的判定病位作用。

251 条“得病二三日 ,脉弱, 无太阳柴胡证”, 说明邪不在太阳和少阳。那么, “烦躁、心下硬”证属阳明胃实无疑。277 条“自 利不渴者属太阴”, 282 条的“自 利而渴者属少阴”。可见“下利”一证是太少二阴所同,其辨证要点在于口渴与否。因太阴脾阳虚弱,病则从寒湿而化,寒湿之气弥漫,太阴属脾家寒湿,所以自利不渴;少阴属下焦肾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所以自利而渴。此为据阴性症状“不渴”判断病在太阴。

5 根据阴性脉症判定疾病性质和程度

仲景较多地运用阴性脉症判断病证的性质及程度。130 条曰: “脏结, 无阳证, 不往来寒热, 其人反静, 舌上苔滑者, 不可攻也。” “无阳证”指没有发热、口渴等里热证候, 也没寒热往来等少阳证候。说明脏结证的属性是纯阴无阳。141 条病在太阳, 治当发汗解表, 反用冷水喷洒或灌洗的方法治疗, 其肌表之热被冷水郁遏不得解除, 更加心烦不安, 肌肤上起粒如粟米状, 想要喝水, 但又不是真正口渴,治以文蛤散。意欲饮水由于烦甚,但里无燥热, 所以“反不渴”(阴性症状), 这是表阳郁遏之烦与里热伤津之烦的鉴别要点。 “寒实结胸”指结胸证的性质属寒属实, 与热实结胸完全相反, 与热实结胸的主要区别是“无热证”这一阴性症状。228 条曰:“阳明病, 下之, 其外有热, 手足温, 不结胸, 心中懊憹, 饥不能食, 但头汗出者, 栀子豉汤主之。”为阳明里实热证。 “不结胸”指没有心下痞硬疼痛等证, 也就排除了结胸证。因为心中懊憹,但头汗出,也可见于结胸证。因此“不结胸”这个阴性症状, 在这里颇有鉴别诊断意义, 为根据阴性脉症判定疾病性质。292 条少阴病吐利,是阴盛阳微的见症,假如兼见手足逆冷,不发热,甚或烦扰不宁,那是阴阳离决的恶候。本条犹幸“手足不逆冷”, 是乃中土之阳气尚强,为运用“手足不逆冷”的阴性症状判断邪气与正气的程度。

6 根据阴性脉症判定疾病是否传变

对于判断病证是否已经传经或者其他传变,阴性脉症往往会提供重要启发与判断依据。仲景也多运用阴性脉症来判定病证传变情况。一般情况下, 如果出现了另一经的脉症(即阳性脉症),则为传经或传变;如果没有另一经的脉症(即阴性脉症),则未有发生传经或传变,而不拘泥于日 期长短。如 5 条曰: “伤寒二三日 ,阳明、少阳证不见者, 为不传也。”患外感病二三日 , 按照《素问·热论》的计日传经说,二日 应传阳明,三日应传少阳。可是二日 并未见到“不恶寒,但恶热、口渴引饮”等阳明证,三日并未见到“口 苦、咽干、目 眩”和“往来寒热”等少阳证,则可断定病邪仍在太阳,而没有传变。于此,充分说明了病情是否传变,应以证候为据,包括出现的阳性脉症,也包括未出现的阴性脉症,决不可以日 数印定眼目[1] 。

23 条曰: “太阳病, 得之八九日 , 如疟状,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其人不呕, 清便欲自 可, 一日 二三度发。脉微缓者, 为欲愈也。”本条首先提出太阳病得之八九日 , 说明病程较长, 据“发热恶寒”知表证仍在, “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乃正气驱邪,数与邪争的缘故,并非真正的疟状。鉴于“如疟状”颇似少阳证,也有邪传少阳的可能,如何鉴别呢?根据病人“不呕”的阴性脉症, 就排除了少阳证; “热多寒少”是不是邪内传阳明, 据病人大小便正常(清便欲自 可)的阴性脉症, 又排除了阳明证, 从而可以断定病程虽然较长, 寒热虽然不太典型, 而仍是太阳表证, 并未发生传变。270 条曰:“伤寒三日 , 三阳为尽, 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能食而不呕”既有阳性症状, 也有阴性症状, 表明胃气调和,邪就不会传入三阴,从而断定三阴不受邪。

7 根据阴性脉症预判症状与病机

仲景还根据阴性脉症预判症状与病机。197 条“阳明病, 反无汗而小便利, 二三日 呕而咳, 手足厥者, 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 头不痛”为阳明中寒,饮邪上干的辨证。196 条“反无汗”是阴性症状, 由于久虚津伤; 197 条“反无汗”属于中寒阳虚, 挟有饮邪; 197条的辨证要点, 在于伴见“呕、咳、肢厥、头痛”, 这是就已知测未知的辨证方法, 对提高问诊技能极有启 发帮助。为了确切证明中寒阳虚, 其时小便利又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依据,开始即提出“小便利”,以示不可忽视。总之,“反无汗而小便利”,是中寒阳虚的必见症候,是否有水寒上逆, 又以呕、咳、厥为依据, 因此根据“不咳、不呕、不厥”这几个阴性症状,判断也就不会有水寒上逆的头痛了。198 条“阳明病, 但头眩, 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 咽不痛”, 阳明病的辨证要点之一是不恶寒, 阳明中风的辨证要点之一是能食。本证不恶寒而且能食, 其为阳明中风证无疑。由于风热之邪上扰,所以头眩,犯肺所以咳嗽、咽喉必痛。假使不咳,表明肺未受邪, 据此“不咳”之阴性症状, 判断咽亦不痛。另外, 从上条“不咳、不呕、手足不厥”, 来判断头不痛, 与本条根据“不咳”者判断咽不痛的诊断来看,充分体现出证候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也表明临床根据阴性症状综合辨证的重要意义。

8 根据小便利否进行水血、 发黄病机推论

小便利否为典型的一对阳性、阴性症状, 仲景便据此推论水血病位以及发黄病机。124 条曰:“太阳病, 六七日 ,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 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太阳病六七日 , 邪陷于里, 最易发生结胸, 现在反没有心下硬满疼痛,这就排除了热与水结的结胸证,即“反不结胸”。根据病人狂乱不清的特点, 可能是下焦蓄血证, 应当兼有小腹硬满,提示必须结合问诊和腹诊。然而小腹硬满,并非蓄血独有的腹证。因此, 又提出了“小便自 利”这个阴性症状作为不是蓄水的重要证据, 从而判断为下焦蓄血证。126 条“伤寒,身热, 少腹胀满”, 照理应当小便不利,根据现在反而“小便自利”,这个阴性症状推断这是下焦蓄血而非蓄水的病机。125 条这种蓄血发黄不同于临床常见的湿热郁蒸发黄, 湿热发黄大多小便不利;蓄血发黄, 气分无病, 膀胱气化如常, 则小便自 利 [3] 。这个阴性症状是蓄血发黄与湿热发黄的鉴别要点之一。

9 阴性脉症为应出现而未出现之关键点

仲景在辨证察机之中, 还十分擅长运用已有的脉症,推测若是某一病机的话,则应该出现某些脉症,如果应该出现而未出现某些脉症,则会提供另一种病机的思考与判断, 这种思辨方式非常值得总结。而应出现却未出现的脉症, 恰恰是阴性脉症的诊断价值。120 条“太阳病, 当恶寒、发热, 今自 汗出, 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 以医吐之过也”, 太阳病本来应当恶寒发热, 现在虽然自汗出,却无恶寒发热,说明不是太阳伤寒表证。而且关上脉细数, 颇似由表传里的里热证, 实际是胃阳损伤的虚寒证。121 条曰: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 不欲近衣, 此为吐之内烦也。”太阳病治以吐法,但太阳病当有恶寒症状,现在反而没有恶寒,并且不想多穿衣服, 这是因为误吐而产生内烦的缘故。196条曰: “阳明病, 法多汗, 反无汗, 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多汗是阳明病的特征之一,因为里热熏蒸, 逼迫津液外泄。现在反而无汗身痒, 如虫行皮中状,这是因为正虚津液不足, 欲汗不得, 所以说此为久虚故也。这些均是运用应出现而未出现的阴性脉症, 来明确辨析病机。

10 结语

《伤寒论》在辨证察机中,体现了对阳性脉症和阴性脉症的同样重视。仲景通常是以普遍定律和某个事实先行条件的陈述作为前提,从中演绎推测出阴性脉症的诊断意义。病机的抽象科学指在思维中抽取对象的各种本质属性(阳性脉症)而舍弃一切非本质属性(阴性脉症)的逻辑方法。病机的确立是通过搜集原文的病机信息,然后综合分析阳性和阴性脉症,从中抽象出疾病的本质内容的思维过程 [4] 。《伤寒论》对阴性脉症病机的推测思辨, 便是这种病机抽象论的集中体现。其内容丰富成熟而精深独到,且不拘一格,方式多样,充满了辨证论治的思辨和哲学智慧。这些思辨方法和经验, 对于辨证论治水平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均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值得我们不断研习。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