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药上,治疗法轨依据厥阴风木在泉,肝气有余,金虚木侮,病变重心在于肺金不足,木气相对亢盛,临床可见燥邪犯肺,肺阴不足;肝气犯肺,木火刑金;肝乘脾虚,痰饮内停的证候。
1
厥阴在泉,燥邪犯肺,肺阴不足
基本资料:本证主要是外感燥邪,或温热之邪犯肺化燥伤阴而致。燥邪易伤肺津,故病位大多在肺。因风燥伤肺,肺火清润;或燥热伤肺,肺络受损;或温热之邪犯肺,肺脏气阴受伤,津液不足以敷布全身,筋脉皮肤失养;或肺热燥盛,耗液伤津故表现咳嗽、咳血、衄血、痿证、消渴等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痰稠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咽喉疼痛,口鼻干燥,心烦口渴,胸满胁痛,脉虚大而数。舌红苔薄黄而干,舌干少苔,脉弦细或细数,或脉大无力等。
治疗法则:岁厥阴在泉,木气太过,恰逢秋燥之气,由于肝气上冲于肺,肺气不得下降,出现气喘短息,胁肋窜痛,脉弦等症。用佐金平木法,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气上逆,使肺气下降则肝气随之条达疏畅,愚用喻嘉言《医门法律》之清燥救肺汤,随证佐之。
清燥救肺汤:生晒参,麦门冬,冬桑叶,生石膏,苦杏仁,紫苏梗,桑白皮,地骨皮,胡麻仁,真阿胶,生甘草。全方共奏佐金平木,清肺润燥,益气和中。(应平台规则,去掉剂量)
处方释义:
本方所治乃温燥伤肺之重证。秋令气候干燥,燥热伤肺,故头痛身热;肺为热灼,气阴两伤,失其清肃润降之常,故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口渴鼻燥;肺气不降,故胸膈满闷,甚则胁痛。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均为温燥伤肺佐证。治当清宣润肺与养阴益气兼顾,忌用辛香、苦寒之品,以免更加伤阴耗气。
方中重用桑叶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为君药。温燥犯肺,温者属热宜清,燥胜则干宜润,故臣以石膏辛甘而寒,清泄肺热;麦冬甘寒,养阴润肺。石膏虽沉寒,但用量轻于桑叶,则不碍君药之轻宣;麦冬虽滋润,但用量不及桑叶之半,自不妨君药之外散。君臣相伍,宣中有清,清中有润,是为清宣润肺的常用组合。
人参益气生津,合甘草以培土生金;胡麻仁、阿胶助麦冬养阴润肺,肺得滋润,则治节有权;苦杏仁、紫苏梗苦降肺气,理气开郁而散结,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兼能调和诸药,是为使药。全方宣、清、润、降四法并用,佐金平木,气阴双补,且宣散不耗气,清热不伤中,滋润不腻膈。
2
厥阴在泉,肝气犯肺,木火刑金
基本资料:厥阴风木在泉,肝气太过,反侮肺金而发生肺病。患者因于郁怒伤肝,情志抑郁,化火犯肺,或肝经有热循经上逆犯肺,导致肺失清肃所致。本证属实证,为肝肺同病,肝病在先,上犯及肺,形成木火刑金,或灼伤肺络,咯血如注,故多属急危重证。
主要临床表现:咳嗽阵作,气逆,咳痰黄稠腥臭,咯痰不爽,甚则咳吐鲜血;或见胸胁胀痛,喜太息,急躁易怒,头晕目赤,烦热口苦;妇女乳房作胀,月经不调,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弦数。
病机分析:厥阴在泉,因于肝气犯肺、气逆咳嗽为特征。肝气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阵作,咯痰黏稠腥臭;肝失条达,气机郁滞,则胸胁胀痛,喜太息,急躁易怒;肝火上炎,则头晕目赤,烦热口苦;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乳房作胀,月经不调; 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弦数或濡数。此乃肝郁化火内热之象。
治疗法则:肝肺同病,责之于肝,兼有肺虚的病证,盖肝为将军之官,中藏相火,肝气偏旺、肝实最易化火,且肝木生心火,火为金之仇。治疗上当以清泻肝火、清降肺气为法,名为:清金制木法。愚擅用清金化痰汤,随证佐之。
清金化痰汤:北黄芪,肺知母,枯黄芩,金荞麦,桑白皮,地骨皮,麦门冬,白茯苓,化橘红,苦桔梗,生甘草。全方共奏清金制木,清降肺气以泻肝火,清热解毒以行气化痰。(应平台规则去掉剂量)
处方释义:方中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茯苓健脾利湿,湿去则痰自消;更以金荞麦、桔梗清热涤痰,宽胸开结;黄芪、麦冬、知母益气养阴,清热润肺而止咳;黄芩、栀子、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火,甘草补土而和中。故全方有化痰止咳,清热润肺之功。适用于痰浊不化,蕴而化热之证。
3
厥阴在泉,肝乘脾虚,痰饮内停
心痛支满,两胁里急,意谓肝气不舒之肝胆病候,厥阴在泉之年,肝气偏胜,乘犯脾胃,痰饮内停,因而在临床上可见肝病及脾或肝脾同病症候,《金匮要略》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足明肝与肺有着关系密切。
首先,肺居上焦,其气肃降;肝居于下焦,其气升发,共同维持气机之升降。肝藏血,调节全身之血;肺主气,治理一身之气。肝肺二脏,一气一血。对调畅气血至关重要,其次,二者在经络上相联,如《灵枢经脉》中说:“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可见肝与肺密切相关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影响。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升发与肃降互相制约,互相协调,才能维持人体气机升降功能正常运行。《丁甘仁医案》谓:“肺体属金,臂若悬钟,鸣声在钟,撞钟在木。”
本证患者因外感咳向内伤咳转化的阶段,此时咳嗽日久,病程迁延不愈,多在2~3周左右,甚则更长。其病机素体肝气偏胜,乘犯脾胃,以致三焦气机不畅、湿痰内阻、肺失宜降。或湿邪粘腻难解,也可化热化燥而咳喘。或因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肝用太过所致阳郁不宣,升降失调、肝胃不和者,其病胃气不下行而转上逆而病喘咳。
或因性急多怒,肝胆气逆上干;或因肾虚不摄,冲中之气逆而上攻,而胃受肝胆冲气之排挤,其势不能下行,转随其排挤之力而上逆。上则为胀满,下则为便结,此必然之势,久则然证歧出,或为呕哕,或为呃逆,或为吐衄,或胸膈烦热,或头目眩晕,或痰诞壅滞,或喘促咳嗽,或惊悸不寐,种种现证头绪纷繁,则治之愈难。
主要表现为:咳嗽少痰,反复缠绵,遇冷或进食油腻后加重反复,咳声重浊,夜间加重,痰稠不易咳出,口粘,胸闷,脘胀,食无味或纳差,口不渴或口渴饮水不多,小便少,或小便黄、稍不利,大便似了未了,不畅不爽,舌尖边红,舌边齿痕,舌苔滑腻,脉弦滑。
病机分析:其致病之由在肝气犯胃,胃气上逆而不降,气机不畅,升降失调,或肝郁日久,气郁化火,而致肝胃郁热,或肝气郁结,气不行血,或病久入络,气滞血瘀;或肝木克土,中运失职,痰浊内生,或情志怫郁,悲伤忧思过度,肝郁滞脾、心阳郁结,壅胃而肝、脾、肺之气亦因之郁结。肝叶撑张则为胁肋胀痛,情志心烦多怒。血不化则为水,脾不输精,肝不行水,则生痰、生饮,嗳腐吞酸,食减化迟,大便作燥,不燥则泻。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少阳,三焦也。两肾之间为焦原,三焦从此发生,更由肾而上连于肺,肺为水之上流,肾承水之下流,自上而下皆少阳联属,是一腑而独帅二脏也。膀胱受三焦之水为津液、为溺,故更属之,可见肺、肾、膀胱、三焦之关系。三焦功效独大,无可与匹,故较他腑为绝而称孤。孤,君主自称之词,意谓五脏以心为君,六腑以三焦为主。以上种种皆因肝气偏胜,胃气不降,郁热浊气上逆,阳化风动,血脉不利而为瘀,津失输布而生痰饮湿浊。
治疗法则:魏荔彤《伤寒论本义》云:“少阳之用柴胡使阳明之邪以少阳为出路也;少阴用柴胡使少阴之邪以厥阴为出路也。肝胆同木,属阴阳邪正之升降俱由于此,故三阳以少阳为初,而三阴以厥阴为尽,非由此而别无门户矣。此仲师神明于四逆散列入少阴篇,实属阴阳升降之故也。治疗时要参考《温病条辨》中的告诫,兼有表邪不尽者,不可过汗,以免伤阳,见苔黄腻口渴大便不爽者。不可以为火热而攻下,以免伤脾阳,咽干苔腻者,不可滋润过度,以免病邪更难解。法于佐金平木,疏肝理脾,温阳化饮。
处方:北柴胡,炒枳实,生白芍,筠干姜,生甘草,五味子,制地龙,生麻黄,紫前胡克,桑白皮,地骨皮。全方具有寒热平调,燮理升降之功能,主要为伍共奏宣肺开郁,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之作用。(应平台规则,去掉剂量)
处方释义:肝气偏胜,乘犯脾胃,则大便糖稀,排便不畅不爽,肝与大肠相别通,肺与大肠相表里,热结胃肠,腑气不通,肺火不泻,邪热难清。在治疗上,脏病治腑,上病取下,通下泄热之二法引火下行,使胃肠积热从大便而出,法当开上郁,佐中运,利肠间,宣通三焦,故而用麻黄能开肺利水,开提肺气则托举大肠,利小便则实大便;心火刑肺,则肺之津液不下行,郁于胸中而成痰矣。
人身之气,左升右降,木火乘肺,肺不能降,则升亦不升而胁中痞矣。前胡味苦气寒,清心降气,肺气降则升者亦升,而痞愈矣。前胡味苦清心火,所以主痰满胸也,故前胡能清宣肺气,肺气得宣则肠中之气顺,津液下承则实大便,使里急得缓,便意得除,泻痢自止。与麻黄二药配对为伍,开天气而惠风和畅,合地气而大地敛藏,既能清降胸中郁热痰浊,又能消心腹邪热气结,具有降火消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肺者,阴经也,而所以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者,实阳为之运也。若内外之寒邪相合,阻遏阳气,阳气之郁于内者欲发越而不发越,则咳病生焉。干姜乃辛温横散之品,所以横散内郁之阳气而解散相合之寒邪者也。然肺之阳气固贵有以发越于外,而尤贵者有以退藏于密。盖非发越无以为退藏之用,非退藏无以为发越之根。干姜虽能解散寒邪,而辛温太过设无物以监制之,则肺为娇脏,畏热畏寒,而寒去热留,反耗阴精,变为喘促等症,未可知也。
仲景以五味子配之,五味虽酸涩甘苦咸毕具,而酸涩为多。本草言其入肾而有纳气之功,肾者肺之子,正肺气退藏之所也。用之一以制干姜之辛热,一以保肺家之精液,一以使肺气下归于肾,而藏子宫,得金水相生之妙。观仲景于伤寒证中,凡兼咳嗽者,即小青龙、小柴胡等汤,必加五味、干姜,可知五味、干姜乃治咳之圣药。用五味子所以保肺之体,用干姜所以达肺之用,诚有缺一不可者。
细考《金匮》治咳五方,止有一方不用干姜,而所不用之故,全在冲气之逆与不通,進退其间,原不在咳满禁忌之例。至于五味,则断未有不用者。今人不知五味与干姜并用之妙,又不解其与表散药并用则有敛而不敛之权,执定表邪禁用之说,置而不用,无怪乎治咳者之百无一效也。
五味子配干姜五味子酸温收敛,上咳平喘。干姜温脾肺之寒,使脾能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不致停蓄为患。用干姜杜其生痰之源,五味子以治标。两药伍用,一收一散,相互制约,以免过于发散耗伤肺气,又防酸收太过敛肺遏邪之弊。治疗寒痰犯肺,咳逆上气,肺寒咳嗽,痰稀而多。甘草味甘,性平,通行十二经,生者泻火解毒、润肺祛痰,炙者能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干姜味辛,性热,入心、肺、脾、胃经,辛开温通,能走能散,功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痰,温经止血。两药相伍,取甘草之甘平补中,用干姜之辛热复阳,辛甘合用,脾胃健,痰饮化,中阳复,使寒邪散,脉络通,血归经,诸症解,病体康复。温中补虚散寒;温肺补虚祛寒;温脾化饮消痰;扶正湿经止血;回阳通脉救逆。
本方临床用于治疗厥阴在泉,肝气偏胜,乘犯脾胃而咳喘,或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肝用太过所致阳郁不宣,气机不畅,升降失调、肝胃不和所致诸证,数十年来,通过使用本方对慢性久衰之不易恢复诸病,疗效至为显著,虽病情各有轻重之不同,甚至病各亦有千差万别之异,只要病机一致,关键是脉见微细,即属于适用之范围。
具体在使用时,亦均是依据脉微细之脾虚气弱,病机病理,客观要求以疏肝缓中为突出者,符合久病“疏土建中”之大法,莫不立竿见影。如感冒咳嗽、吐衄,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变异性哮喘,肺气肿;抑郁症之心烦失眠,头疼头晕,心悸心慌,习惯性便秘,胆汁反流性胃炎、胰腺炎、糖尿病之肺消、慢性胃炎、胃肠炎、呕哕、呃逆,胃溃疡、急性阑尾炎、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胆囊炎、乳腺增生、输卵管阻塞等疾病。
近年来试用于咳嗽、慢性气管炎症,在急发的高潮时期得以平复;缓解时期,即以前胡四逆散预服,使缓中舒肝之力显示,则心肾得安,机体生机复健,以消除其周期性发作之根基。本方遵循古方既定理法作适当的化裁,使古方古法得以发扬光大。
现已到了9月中下旬,其实秋的气息还是不太浓重,不过此时有了一个太阳寒水的客气,此时应该可以用一些治疗风寒感冒的药物,比如麻黄汤、荆防败毒散之类的。如果疗效不好,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肉桂,附子之类的热药。
2022年的冬季,将会比往年更加的寒冷,寒冷的时候从11月上旬开始慢慢呈现,因为寒冷的气候很多时候会导致心脏问题,会导致风湿性疾病加重的问题,还有不少老慢支等寒性疾病集中爆发。
在运用经方的时候,以下几类方剂可以重点考虑,如果是心脏问题,那么可以是四逆散加上理中丸,苓桂术甘汤等方剂的使用,如果怕冷严重,那就是加入肉桂、干姜、附子;如果是老慢支之类的肺系疾病的爆发,则是用上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各半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剂,发作期缓解之后,就可以用附子理中丸之类的补中的药物,当然此时也可以用一些补中益气汤加减使用。
寒冬的腊月,温度超级低,但是不影响爆发流感,如果此时有流感,那也是风寒型的流感,在治病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宣肺,可以用人参败毒散之类的方剂,也可以考虑用麻黄汤之类的方剂,不过或多或少都应该加入一些肉桂,附子之类的药物。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