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之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晋朝的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里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伊尹的《汤液经》失传了,幸运的是,陶宏景的《辅行诀汤液经法图》保存在敦煌藏经洞,得以能见天日。而伊尹的《汤液经法图》,恰好保存在陶宏景的这篇《辅行诀》里。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每个脏腑所用药,都有补(体)、泻(用)和化(分别称“木化甘缓、火化酸收、脾化苦燥。肺化辛散,肾化咸润”)3种药性,共形成了15种用药式。我们也可以用图表示。
经释:
肝德在散。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软。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缓。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肾德在坚。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肝木:肝虚—补肝—辛
肝木:肝实—泻肝—酸
肝木:虚实—缓肝—甘
心火:心虚—补心—咸
心火:心实—泻心—苦
心火:虚实—收心—酸
脾土:脾虚—补脾—甘
脾土:脾实—泻脾—辛
脾土:虚实—燥脾—苦
肺金:肺虚—补肺—酸
肺金:肺实—泻肺—咸
肺金:虚实—散肺—辛
肾水:肾虚—补肾—苦
肾水:肾实—泻肾—甘
肾水:虚实—润肾—咸
二、二十五味草木药解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味
木(辛)
火(咸)
土(甘)
金(酸)
水(苦)
木
桂(主)
大黄
甘草
枳实
黄芩
火
椒
旋覆花(主)
大枣
豉
黄连
土
姜
泽泻
人参(主)
芍药
白术
金
细辛
厚朴
麦冬
五味子(主)
竹叶
水
附子
硝石
茯苓
薯蓣
地黄(主)
(五五二十五味图)
味辛皆属木
木中木
桂枝 木上品
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菌桂 木上品
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
木中火
蜀椒 木下品
味辛,温。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久服之,头不白、轻身、增年,生川谷。
吴茱萸 木中品
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
木中土
干姜 草上品
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 ,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木中金
细辛
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
轻身、长年。
木中水
附子
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御览》作痿)拘挛,脚痛不能行步(《御览》引云为百药之长。《大观本》作黑字)。
味咸皆属火
火中火
旋复花 草下品
味咸,温。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火中木
大黄
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
通利水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
火中土
泽泻 草上品
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火中金
厚朴 木中品
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火中水
硝石 玉石上品
味苦寒。主五脏积热,胃张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炼之如膏,久服轻身
味甘皆属土
土中土
人参 草上品
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土中木
甘草 草上品
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 ,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土中火
大枣 草上品
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令出汗。
土中金
麦冬 草上品
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土中水
茯苓
味甘平。
主胸胁逆气(御览作疝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味酸皆属金
金中金
五味子 草上品
味酸温
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金中木
枳实 木中品
味苦寒
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御览作痰,非),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金中火
豉 菜中品
味苦寒
无毒,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燥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山茱萸 木中品
酸平
无毒,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
金中土
芍药 草中品
味苦平。
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金中水
薯蓣 草上品
味甘温
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味苦皆属水
水中水
地黄 草上品
味甘寒
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
水中木
黄芩 草中品
味苦平
主诸热黄疽,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
水中火
黄连 草上品
味苦寒
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御览引云,主茎伤,大观本,无),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水中土
白术 草上品
味苦温
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水中金
竹叶 木中品
味苦平
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
三、五脏补泻方
1.辨肝脏病证治
小泻肝汤:枳实、芍药、生姜。在《伤寒》:去生姜,称之为枳实芍散。
大泻肝汤:枳实、芍药、甘草、黄芩、大黄、生姜。在《伤寒》:去甘草,加半夏、柴胡、大枣,称之为大柴胡汤。
小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枣(一方作薯蓣)。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加茯苓、甘草,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大补肝汤:桂心、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一作牡丹皮)、竹叶、大枣(一作薯蓣)。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竹叶,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2.辨心脏病证方
小泻心汤:龙胆草、栀子、戎盐。
大泻心汤:龙胆草、栀子、苦参、升麻、豆豉、戎盐。
小补心汤:栝楼、薤白、半夏、白酨浆。在《伤寒》:称之为栝楼薤白半夏汤。
大补心汤:栝楼、薤白、半夏、枳实、厚朴、桂枝。在《伤寒》:去半夏,称之为枳实薤白桂枝汤。
又辨心包病证方
小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在《伤寒》:称之为泻心汤方。
大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芍药、甘草、干姜。在《伤寒》:称之为泻心汤,去干姜称之为芍药甘草汤。
小补心汤:代赭石(一作牡丹皮)、旋覆花、竹叶、豆豉(一作山萸肉)。
大补心汤:代赫石(一方作牡丹皮)、旋覆花、人参、甘草、干姜、竹叶、豆豉(一作山萸肉)。在《伤寒》:去干姜、竹叶、豆豉,加生姜、半夏、大枣,称之为旋覆花代赭汤。
3.辨脾脏病证方
小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在《伤寒》:称之为四逆汤。
大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黄芩、大黄、枳实。在《伤寒》:去枳实、黄芩,称之为四逆汤及大黄甘草汤。
小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术。在《伤寒》称之为理中汤或丸。
大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作牡丹皮)。在《伤寒》:去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变称理中汤。
4.辨肺脏病证方
小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在《伤寒》:去大黄、芍药,加大枣,称之为称葶苈大枣泻肺汤。
大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甘草、黄芩、干姜。在《伤寒》:去大黄,加大枣变称葶苈大枣泻肺汤、黄芩汤和甘草干姜汤。
小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方作细辛)。
大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作牡丹皮)、细辛、地黄、竹叶、甘草。
5.辨肾脏病证方
小泻肾汤:茯苓、黄芩、甘草。
大泻肾汤:茯苓、黄芩、甘草、芍药、干姜。在《伤寒》:去茯苓加大枣,称之为黄芩汤和甘草干姜汤。
小补肾汤:地黄、竹叶、甘草、泽泻。
大补肾汤:地黄、竹叶、甘草、泽泻、桂枝、干姜、五味子。
6.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方
泻肝汤:救误用吐法。枳实、芍药、代赭石、旋覆花、竹叶。
泻心汤:救误用清下。黄连、黄芩、人参、干姜、甘草。在《伤寒》:去甘草,称之为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泻脾汤:救误用冷寒。附子、干姜、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在《伤寒》:去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称之为干姜附子汤。
泻肺汤:救误用火法。葶苈子、大黄、生地、竹叶、甘草。
泻肾汤:救误用汗法。茯苓、甘草、五味子、桂枝、生姜。在《伤寒》:去五味子,称茯苓甘草汤。
7.小补五脏方
养生补肝汤:蜀椒、桂枝、韭叶、芍药、芒硝、麻油。
调神补心汤:旋覆花、栗子、葱叶、豆豉、栀子、人参。
建中补脾汤:甘草、大枣、生姜、饴糖、芍药、桂心。在《伤寒》:称之为小建中汤。
宁气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芥子、旋覆花、竹叶、白酨浆。
固元补肾汤:地黄、山药、苦酒、甘草、薤白、干姜。
8.大补五脏方
大补肝汤:养生补肝汤加羊肝。
大调神补心汤:调神补心汤加鸡心。
大建中补脾汤:建中补脾汤加牛肉。
大宁气补肺汤:宁气补肺汤加犬肺。
大固元补肾汤:固元补肾汤加猪肾。
四、大小二旦六神方
《辅行诀》记载:“陶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具体方证为:
1.正阳旦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饴糖。在《伤寒》:称小建中汤。
2.小阳旦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芍药。在《伤寒》:称桂枝汤。
3.小阴旦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在《伤寒》:去生姜,变称黄芩汤。
4.大阳旦汤:黄芪、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饴糖、人参。在《伤寒》:去人参,变称黄芪建中汤。
5.大阴旦汤:柴胡、人参、半夏、生姜、甘草、大枣、黄芩、芍药。在《伤寒》:去芍药,变称小柴胡汤。
6.小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在《伤寒》:称麻黄汤。
7.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石膏。在《伤寒》:称小青龙汤。
8.小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在《伤寒》:称为白虎汤。
9.大白虎汤: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甘草、粳米、生姜。在《伤寒》:去生姜,加人参,称竹叶石膏汤。
10.小朱鸟汤:黄连、阿胶、芍药、黄芩、鸡子黄。在《伤寒》:称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11.大朱鸟汤:黄连、阿胶、鸡子黄、芍药、黄芩、人参、干姜、苦酒。
12.小玄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在《伤寒》:称真武汤。
13.大玄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人参、甘草。在《伤寒》:去甘草、生姜,称附子汤。
五、开窍救卒死方证
《辅行诀》曰:“陶隐居云: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仙人有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其五方为:
1.点眼以通肝气方:矾石。
2.吹鼻以通肺气方:皂角、细辛。
3.着舌以通心气方:硝石、雄黄。
4.启喉以通脾气方:赤小豆、瓜蒂、盐、豆豉。《伤寒》:去盐,称瓜蒂散。
5.熨耳以通肾方:戎盐、豆豉、葱白。
上一篇
张琪:中风-10种治法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