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学习一种思维模式——批判性思维

一、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批判性思维是面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断而进行的言之有据的反省思维。

1.批判的要素

2.批判的原则

①对象:理解的宽容原则

以合理性的最大限度理解所批判的对象

——尽量避免误解、曲解、一知半解等等

理解方面出现问题,会严重影响批判的质量

②标准:中立的原则

中立原则就是以无争议的或者绝大多数人认同的标准作为批判的标准,比如:逻辑准则、科学准则、法律准则、道德准则等。

使用立场性标准进行批判,容易产生争议,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境地。

宽容原则和中立原则是确保思维的客观性、公正性与合理性的原则。

③目标:得出好的判断(决断,决策)

基于宽容原则和中立原则所得出的判断,要比以其他方式得出的判断,其质量要高很多。

3.反省思维

——批判是一种反思性的思维活动

例子:苏格拉底的“诘问式”包含三种逻辑方法

(1) 他指出人们对道德名称定义的一些反例

(2) 他依据人们的道德信念做出逻辑推论

(3) 借助逻辑推论指明人有不一致的道德信念。

4.基于反省思维—批判重在自我批判

批判性思维是自我指导、自我规范、自我检测和自我校正的思考

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意味着每个人都按着自己所确信的“真理”而行动。然而,自己所确信的“真理”不就是真理,其中有真理,也有错觉、偏见、妄念、陈规陋习甚至是迷信。我们所确信的“真理”是一个鱼龙混杂的信念系统,但它确实在支配着我们的行动。因而我们需要净化、校正、更新和优化我们的信念系统。

自我改变:既然最听自己的,既然没人能改变你,那就只能寻求自我改变。批判性思维是寻找自我改变的工具。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审验和评估,净化、校正、更新、优化我们的信念系统,以便形成更好的选择和判断,并由此提高我们生活和工作的质量,成就卓越人生。

批判能力=教育+训练:它是一种思维习惯和力量。只有它才能保证我们不出现错觉、欺骗、迷信以及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误解。

二、 批判精神与理性美德

1. 批判精神

独立思考的精神

独立思考:理性的自主;独立精神是批判性思维的前提和最低要求;独立思考不是标新立异,独立于现存知识体系之外的“独立思考”是不存在的。

反思质疑的精神

反思是对思考的再思考,对自己的初始想法或看法进行推敲、审验、评估,找出其中的偏见、错觉、妄念甚至迷信等缺陷(反思需要换位思考所得到的看法为镜子,审查出自己所知中的缺陷);质疑是对观念的真理性和行动方案的合理性持有的疑问。“我相信…,是因为…;我这样做,是因为…。”理由是真的吗?潜在的假设可靠吗?推论合理吗?(质疑不是情感性的怀疑)反思质疑精神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

开放兼容的精神

开放就是拓宽视野、突破局限;自我中心与斯格托玛现象,就是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已经形成的思维方式,来感知和判断眼前的事物,并认为我的感知和判断更好。心理学家把由于集体中关注自我的认知而形成的的盲点叫做斯格托玛(希腊文原意指黑暗、失去部分视野、盲点)

开放精神就是勇于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破除斯格托玛的精神。亨特教授提出“三的规则”:对问题至少要从三种角度去思考,提出三种方案来决定行动,考察三种反驳你的观点,寻找三个例子来解释一个概念,等等。

兼容就是减少分别心,对不同观点一视同仁。兼容优于宽容。宽容是一元价值观之下的宽宏大量,宽容是有限度的兼容是多元价值观之下的海纳百川,没有限度。兼容是一种精神境界,不是不讲原则,没有立场。

开放兼容的精神是精通批判性思维的最高精神境界。

2. 理性美德

-人脑的三种功能:

三种理性的美德:

理性的谦逊=虚心的态度+开放兼容精神

精神是人在思考是表现出来的意志和持久的追求。态度是人在思考时表现出来的当下的意愿和倾向。

理性的执着=专心的态度+独立思考的精神

贪欲导致浮躁,心急导致武断

理性的公正=平和的心态+反思质疑的精神

公正的思考就是对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或者相对立的观点一视同仁,尽量减少受自身利益和自我形象的影响。培养公正的思考离不开平和的心态。态度不平大多与自身利益或自我形象受损相关。

PS:自身利益:在可靠的理由与金钱出现冲突时,会出现态度向物质倾斜。

自我形象:成绩不合格,学生会讲“老师给我一个不及格”;若成绩为90,他会讲“我得了一个优秀”

自私的思考引导我们为当前的信念和思考方式辩护,为谋求私利寻找理由,还会为引起感情上的忐忑不安,理智上的强词夺理。

三、 思维品质与思维技能

1. 问卷设计的一致性

问卷自身以及问题与答案选择之间应当有一致性,其一致性程度越高越好。

例:问题:“本课程教材质量好,适合教学要求,满足自学需要。”

分析:“适合教学要求”与“满足自学需要”之间的一致性差,因为“适合教学要求”与“满足自学需要”必须受到同等程度的认可。否则,被调查者无法在回答中做出准确的单项选择。然而,二者受到同等程度认可的可能性较小。

2. 思维品质

清晰性

清晰性指的是思考问题时的条理和层次要清楚,运用概念和断言表达思想时,概念和断言的意义要清楚。

相关性

针对目前的问题,避免将不想关的问题牵扯进来

一致性

就理性自身的特性而言,清晰、相关、一致是思考的最低要求。诸如准确、严谨、深刻、充足、辩证等理性的要求,都是衡量思考质量的标准。在日常思维活动中,将这些理性的要求内化为思维的品质,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恰当的提问与合理的论证

正当性

消除不可靠的信念,使用真实可靠的理由为信念做出担保,这样的担保是强有力有。

预见性

拒绝盲目行动,行动要具有主动性。

3. 思维技能

再思考-反思

论证。一个主张的好坏取决于支持它的理由和推理的质量,而不是主张本身

评估论证。对论证好坏的评估,其核心就是对理由和推理质量的评估。

评估论证好坏的核心标准:

理由真实、推理符合逻辑规则

评估论证的任务和技能(围绕论证的三个要素,提出批判性问题):

论证三要素:议题和主张、理由和假设、推理

例:中心议题是什么?

在中心议题上的主张或结论是什么?

支持主张的断言或理由是什么?

对议题、主张、理由以及论证语境的表达是否清晰?

理由真实吗?若真实,与主张相关吗?

推论是建立在某种假设上吗?若是,假设合理吗?

从理由得出结论的推理,符合逻辑规则吗?

结论是否超出了理由担保的限度?

是否存在削弱结论的其他证据?

四、批判性阅读的方法与实践

1. 批判性阅读的阶段、目的和任务

2.分析论证结构:

(1)树状图解-

I型(线性;一个论证对应一个断言)

T型(两个或多个论证共同对应一个断言)

V型(多个角度支持一个总的结论)

(2)图尔明模型

① 一个好论证,由六个部分组成

数据:事实、论据(相当于小前提)

断言:被证明的结论、主张、观点

保证:用来连接证据和结论之间的普遍性原则、规律(相当于大前提)

支撑:为保证(大前提)提供进一步支撑的陈述、理由,以表明原则或规律是真的。

辩驳:对已知反例的考虑

限定: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反例,对结论的范围和强度进行限定。

五、 理由和原因

1. 论证的概念

没有论据(主张+理由),只能称之为观点。在很多文本里面,显而易见,根据考证,其实根本不真实,只是一种修辞性的说法。

2. 区分理由与原因

① 给出支持主张的理由论证

给出事物产生的原因因果解释

② 论证和解释都可以“因为”和“所以”来连接

区分论证与解释的标志词。

理由的标志词:根据…;基于…;理由是…

主张的标志词:得出…;推断…;证明…

原因的标志词:归因于…

结果的标志词:导致…

③ 区分的方法:

用“证明”替换“因为,所以”,说得通,表达的是论证;说不通,表达的是解释。

用“导致”替换“因为,所以”,说得通,表达的是解释;说不通,表达的是论证。

3. 总结

好论证:理由真实;推理符合逻辑准则;相关性、因果性、可比性

好解释:一致性;简单性;可检验;不循环

六、前提与假设

1.什么是假设?

论证中未表达的前提称为假设。前提是明确表达出来的;假设是被省略的前提,以及前提得以成立的深层根据。

2. 假设的分类

预设-判定一个陈述真假的必要条件

例:这杯子中有酒

省略的前提-又称“填空者”

例:这杯里的酒不太香

支撑假设-使前提成立的深层根据(使②成立的必要条件之一)

例:我的嗅觉正常 ;我没有喝多…

掌握正确的推理形式,有助于寻找填空者。牢记论证可见结构中的理由和主张,关注那些足以影响支持主张力度的假设。被人长期默认的假设也可能是错误的。挖掘假设的价值在于训练和提高理解力,识别深层的谬误。

七、 含糊、虚假和关联性谬误

1. 含糊不清、歧义和混淆概念

概念、语词、断言、语句出现语义上的含糊或歧义,称之为含糊不清的谬误。诡辩就是利用词语在不同意义上的使用,或是利用两个词语在语义上的相似或部分相同,来达到混淆或者偷换概念的目的。

2. 理由虚假、绝对化、非黑即白、遮盖论据、捏造证据

3. 关联性谬误

诉诸人身-人身攻击(因人废言、因人立言)

诉诸同情

诉诸恐惧-诈骗电话、抢盐

诉诸不胜任的权威-滥用权威者的言论和身份。其实在很多方面是没有权威的

诉诸众人

八、 转移论题和弱归纳的谬误

1. 转移论题

熏鯡(转移读者或听者注意力等方式转变议论的主题,推出一个已经转变的议题相关的结论来完成他的论证。):转移前后议题有微妙的联系;将所议论的主题,转向那些足以能吸引听者注意力的话题,如性、犯罪、死亡等;放烟幕弹。烟幕弹是堆砌问题或者将问题极度复杂化,直到当初的问题淹没在“烟幕”中。

稻草人。即歪曲对方的观点,或者将对方的观点极端化,或者捏造一个假想敌,而事实上这个敌人并不存在。这样“虚”的论证更容易驳倒。

以错制错

2. 轻率概括与误用数据

过度概括、样本没有代表性(样本容量、随机抽样)、滥用数据(数据不可比、数字陷阱-伪造数据)

3. 弱类比和假因果

弱类比(类比推出的论证关联性不够强)

以时间先后为因果

单因谬误(多种原因引起的结果,论证者只选择其中的一个作为产生原因的解释)、滑坡的谬误(结论的提出依靠的是靠不住的连锁反应链,没有充足的理由认为这种连锁反应将会在实际中发生。蝴蝶效应-初始条件极小的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九、 批判性写作的方法与实践

主要任务:

① 陈述选题(议题、论题、问题)

② 表明主张(立场、观点、建议)

③ 提供理由(事实、数据、原理、原则)

④ 反驳(对支持相反立场的论证进行反驳)

-----------------------------

组织论证的图尔明模式

① 对主题和问题的介绍:内容、基本主张或结论、适用范围

② 提供证据来支持论证:证据一、证据二…

③ 提供保证表明证据何以支持结论:保证一、保证二…

④ 提供支撑保证的事实和理由:根据实践和理论说明保证的合理性

⑤ 回答反驳和反例

⑥ 结论:概括论证和结论要点,指出论证的意义,使读者印象深刻

分析保罗·克鲁格曼的文章《原谅和忘记?》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