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健康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发生堵塞以及冠状动脉功能性的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亦称为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由于发病率及死亡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被称作是“人类的第一杀手”。冠心病是一个多因致病的疾患,影响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主要包括:年龄与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少运动、精神紧张以及遗传、环境因素等。冠状动脉内的斑块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是逐步形成的,除遗传外,我们应尽可能控制和改善生活习惯,减少这些危险因素,以便对抗或推迟冠状动脉阻塞的发生和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据大规模的人群调查表明,冠心病与营养不平衡有一定关系,因此合理的调整膳食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措施。下面我们就冠心病有关饮食的危险因素入手,浅谈冠心病的饮食健康。

1、积极控制血脂

冠心病的发病机理虽然不完全清楚,但目前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与脂代谢异常及胆固醇升高有关,积极控制血脂,配合合理的脂类摄入对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血浆中所含脂类统称为血脂,一般说来,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Ch),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胆固醇主要有高密度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胆固醇(LDL-C)。HDL-C的主要作用是将肝外组织中过多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代谢,防止固醇在组织中过多聚集,目前许多研究已证实HDL-C具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好胆固醇”。LDL-C的主要作用是将胆固醇从肝脏转运到肝外组织细胞,满足它们对胆固醇的需要。但LDL-C较粘稠,流动率慢,由肝脏至其他器官时会沿路累积,容易粘在血管壁上,尤其是氧化型LDL-C,可引起血管内皮炎症反应,促使内皮细胞及巨噬细胞吞噬脂质,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元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坏胆固醇”。甘油三酯主要由长链脂肪酸和甘油组成,其主要作用是参与人体能量代谢,是人体主要的能量储存库,但过多的甘油三酯会使脂肪细胞功能改变及血液粘稠度增加,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所以降低LDL-C和TG成为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措施。要降低血脂就要从血脂的两个来源入手,一是控制饮食,二是降低合成。虽然他汀类及贝特类降脂药在降低LDL-C及TG合成方面已收到较好的疗效,但饮食治疗仍为降脂环节中最重要的内容。

自然界的胆固醇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胆固醇含量多的食物主要有:蛋黄、鱼子、蟹黄、动物脑、动物肝肾等。

一般来说,兽肉的胆固醇含量高于禽肉冠心病的饮食,肥肉高于瘦肉,贝类和软体动物高于一般鱼类,蛋黄、鱼子动物内脏的胆固醇含量则最高。既然胆固醇对人体这么多害处,那我们不吃可不可以呢?事实上,胆固醇人体中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参与许多化学合成,如果过分忌食这类食物,很容易引起营养平衡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正常健康人每日摄入胆固醇应在50~300mg(高值相当于1个鸡蛋黄的Ch含量),而冠心病人则应低于200mg/日。除减少胆固醇摄入外,通过食用可降低胆固醇的食物对降低血胆固醇同样重要。

研究证实,高TG血症常有sLDL-C的形成及HDL-C的降低,[3]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SFA)、反式脂肪酸(广泛存在于人造奶油、面包、饼干以及长期高温加热的油中)、肉类(尤肥肉)和一些植物油(如椰油、棕榈油),会提高胆固醇和LDL-C的水平。不饱和脂肪酸可使胆固醇酯化,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并且能够促进体内饱和脂肪酸的代谢,减轻和消除食物内动物脂肪,所以减少膳食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摄入、适当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能有效减少高胆固醇血症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影响胆固醇的代谢、促进胆固醇的排泄等降低血浆中胆固醇水平;通过增加食物在肠道内的过渡时间、延缓胃排空、减缓或降低脂肪的吸收等机制降低血浆中甘油三酯水平;降低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使进餐后血糖不会急剧上升。玉米、小米、大麦、燕麦、魔芋、米糠和麦粉等杂粮,牛蒡、胡萝卜、四季豆、红豆、豌豆、薯类和海带、裙带菜等根菜类和海藻类,芹菜、玉米、木耳、洋葱、菌类、苹果、山楂、草莓、黄豆芽等蔬菜水果类。

中国营养学会提出中国居民摄入的食物纤维量及范围:低能量饮食为25g/天;中等能量饮食为30g/天;高能量饮食2800 kcal为35g/天。

维生素C和E

促进胆固醇的排泄,防止胆固醇在动脉内壁沉积,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成分,有助于减轻胆固醇对血管的危害。

富含VC的食物:樱桃、番石榴 、红椒、黄椒、柿子、青花菜、草莓、橘子、芥蓝菜花、猕猴桃。

富含VE的食物:豆油、芝麻油、花生油、小米、葵花籽油、玉米面、棉籽油、菠菜、色拉油、猪瘦肉。

成年人必须要摄入VC量为100mg/日,VE量为14mg/日。

植物固醇

在肠道内可以与胆固醇竞争,减少胆固醇吸收,有效地降低血液中的LDL,而不影响血液中的HDL。

植物油:玉米胚芽油、芝麻油、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等。

豆类:黑豆、青豆、豆腐、豆浆等。

谷类:紫米、薏仁米、荞麦米、青稞、小米、玉米等。

蔬菜水果:菜花、西兰花、油麦菜、橙子、橘子、山楂等。

每天植物油摄入量以25克为宜。

每周至少保证三顿豆类,每次摄入量在50克以上。

成年人每天摄入谷类食物300~600克。

每天吃蔬菜400~500克、水果100~200克。

不饱和脂肪酸

使胆固醇酯化,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改善血液微循环,防止脂肪沉积在血管壁内,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增强血管的弹性和韧性。

蔬菜:大蒜、洋葱、大葱、花菜、韭菜、姜、萝卜、西红柿、冬瓜、海带、紫菜。各种蘑菇如香菇、花菇等。

豆类:黄豆、赤小豆、绿豆、蚕豆、豌豆、芸豆等。

植物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红花籽油、印加果油、茶油、橄榄油、芥花籽油等。

鱼类:甲鱼及各种海鱼等。

水果:菜果、山楂、橘子等。

奶类:酸奶。

坚果:葵花子、芝麻、核桃、杏仁等。

原则是低脂饮食,使脂肪比例仅占总热量的15%~25%,饱和脂肪(肉类等)、多种非饱和脂肪(植物油等)和单一非饱和脂肪(菜籽油和橄榄油等)3种脂肪的最佳分配比例7:10:13。从饱和脂肪中摄入的热量,应减少到总量的7%以下;从多种非饱和脂肪中摄入的热量,应减少到总量的10%以下;从单一非饱和脂肪中摄入的热量,则可增加到总量的13%以上。

高脂血症患者、已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及并发症(如冠心病、脑卒中等)的患者、有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均为低脂饮食的适宜人群,即使血脂在正常范围,也要控制血脂水平,[5]2011年ESC/EAS血脂指南则明确指出,极高危患者的LDL-C目标值需要控制在70 mg/dl(1.8 mmol/L)以下和(或)LDL-C下降>50%,高危和中危人群的LDL-C目标值分别为mmol/L)以下水平。

2、积极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人群每5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可见高血压在我国的发病率是相当高的,这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2011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人群中,钠盐的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而钾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膳食钠/钾比值与血压的相关性甚至更强。我国14组人群研究表明,膳食钠盐摄入量平均每天增加2克,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2.0mmHg和1.2mmHg。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均每天盐摄入量12-15克以上,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

血压的饮食控制建议:

低钠

钠盐摄入

富钾

除食用低钠高钾盐外,富含钾的食物也应多食用,如豆类、冬菇黑枣、杏仁、核桃、花生、土豆、竹笋、瘦肉、鱼、禽肉类,苋菜、油菜、大葱、香蕉、枣、桃、橘子等。

补钙

血钙保持正常水平可维持平滑肌细胞内外钙代谢的平衡,避免血管平滑肌的痉挛,从而达到有效预防血管硬化、降低血压的目的,因此应多吃些富含钙的食品,如黄豆、葵花子、核桃、牛奶、花生、鱼虾、红枣、鲜雪里蕻、蒜苗、紫菜等。

热量控制

饮食安排应少量多餐,避免过饱,高血压患者常较肥胖,必须吃低热能食物,总热量宜控制在每天8.36兆焦左右,每天主食150-250克冠心病的饮食,动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各占50%。高血压患者三餐的热量分配应该为: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

限制饮酒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限制饮酒量则可显著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不应超过25克;女性不应超过15克。不提倡高血压患者饮酒,如饮酒,则应少量:白酒、葡萄酒(或米酒)与啤酒的量分别少于50ml、100ml、300ml。

新鲜果蔬

高血压患者每天吃1斤至1斤半的新鲜蔬菜2~3个水果,对患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在血糖控制平稳的前提下,可选择低糖型或中等含糖的水果,包括西瓜、苹果、猕猴桃、草莓、梨、柚子等,每日进食200克,作加餐食用。

粗纤维食物

粗纤维食物包括各种杂粮、芹菜、韭菜、蒜苗、黄花菜、香椿、青椒、毛豆、茭白、竹笋、洋葱、芥菜、苹果、梨、葡萄、杏、山楂、草莓、橄榄、红枣、粟子、核桃、花生、木耳、蘑菇、香菇、茄子、海带、紫菜、海藻等。

此外,因忌盐的饮食很不好吃,不易坚持;俗话说“淡而无味”,为了使高血压患者在饮食中能坚持减盐,现介绍一些减盐增咸措施,比如:加醋增咸、用香辣调味品增味、用稀释酱油保味减盐、用牛奶减盐增咸、把淡味菜当主食吃减盐、吃烤味食物减盐。

高血压患者、冠心病患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高血压的高危人群均应重视血压控制,使血压控制在140/以下。

3、积极控制血糖

糖尿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病率较高。且多表现为冠脉弥漫性病变、多支病变、远端血管病变、小血管病变、循环较差等病变特征,常伴有内皮功能障碍、高凝状态,并常有糖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脂代谢异常等代谢综合征,所以控制血糖即降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6]糖尿病饮食调控目标为使血糖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维持或达到理想体重,使血脂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预防和治疗急、慢性并发症,全面提高体内营养水平,增强机体抵抗力。饮食控制血糖与血脂及高血压控制有一些相同之处,可配合参考。

血糖的饮食控制建议

合理进餐习惯

进餐要定时、定量,至少3餐/日,3餐比例可各占1/3,也可为1/5、2/5、2/5,对于注射胰岛素或易出现低血糖以及病情控制不好的病人,还应在3次正餐之间增添2次或3次加餐,即从3次正餐中匀出一部分食品留作加餐用,防止低血糖发生。3餐饮食要搭配均匀,每餐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供能应占总热能的60%左右,采用复合碳水化合物,控制单糖和双糖的摄入,最好选用吸收较慢的多糖,如荞麦、燕麦、莜麦、玉米渣、土豆、山药、南瓜、薯类、藕等,主食宜粗细杂粮搭配。

食物多样性

一般为谷类、蔬菜、水果、大豆、奶、瘦肉、蛋、油脂等八类。每天都应吃到这八类,每类食品选用1种~3种。

控制总热能

总热量的25%―30%应来自脂肪和油,碳水化合物供应占总热量的55%―65%,蛋白质不多于总热量的15%。糖尿病人的热能供给以维持或略低于理想体重为宜,因此不论是肥胖者或消瘦者均应控制体重在理想体重范围内。

蛋白质的质量适宜

应适当增加植物蛋白,尤其是大豆蛋白。优质蛋白占40%~50%。优质蛋白中,动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各占50%。

多食富钙的食物

人体胰岛β细胞需要在钙离子作用下才能分泌胰岛素,且由于糖尿病患者多尿,钙的排出量增多,所以富钙食物能增加胰岛素释放。

高纤维食物

能促进胃肠道蠕动,防止便秘,并能改善糖尿病人细胞的糖代谢,增加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使血糖下降。如:薯类、苹果、燕麦、竹笋、番石榴、芹菜、香菇等。

糖尿病病人及糖耐量减低人群都应积极控制血糖,使血糖控制在目标值,中国2型糖尿病控制指南推荐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3.9C7.2 mmol/L,非空腹血糖:_

总的来说,冠心病患者常合并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即使不合并这些病,亦应在此饮食上注意做到“四低两高”,即低盐、低脂、低糖、低热量和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另一方面,冠心病患者也应注意营养平衡,不可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造成新的不平衡.古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充,五畜为益、五蔬为助”,就是告诫人们注意膳食平衡,不可偏食。冠心病是一个慢性的发病过程,预防和控制冠心病亦是一项需每个冠心病患者及高危人群长期坚持的工作,饮食健康是首要措施,配合调整生物钟、适当运动、良好心态及药物治疗等,将冠心病危险因素降至最低,就会降低冠心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提高控制率,所以,管住嘴才能管住心,广大冠心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