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的提纲中》提出要坚持从“感性的人的活动”,也就是从实践活动中理解人,要在人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生活世界中去认识人的本质。从这个理论出发理解教育问题,就是要以人——社会——教育三维互动的关系为前提,克服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和孤立片面的思想模式,建立系统的和联系的观点对待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课程协同发挥作用。所有专业学科都可以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一是要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
协同的目的是产生超越各个要素单独作用的整体效益,产生协同作用的前提是各个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是整体育人的理念
整体思维超越单向度思维,孤立思维和片面思维的阈值,以整体的视野关照思想政治教育,对影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实施的各种要素进行整合、融合和统合,形成一致效能、同质效力和同向效果。
三是发展育人理念
以发展的眼光和生成性思维对待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特定时空结构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方式方法都要因势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兴。在当前的情况下,实现各学科和课程的有效衔接,实现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是各个学科和课程教育的重要内涵和基本要义。
在课程思政的视角下,大思政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准确定位和功能明确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各个课程的思政资源,优化教育环境、拓宽教育的渠道,发挥所有教育主体的协同作用,并将理论与实践、教师与教材配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高度集成与融合的思政教学观。表现在教育系统集成性教育内容与方式的开放性和教育过程的延伸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在宏观上整体把握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扩大辐射范围,秉持全面思政教育,立体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理念。
一是要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引领作用
在课程思政的一体两翼架构中,传统思政课处要发挥主渠道、主课堂的显性功能,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二是要拓宽通识课的思政内涵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就要根植学校的学科特色,引导、鼓励教师打破思政学科和专业学科的界限,以培育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是非辨别能力,美丑鉴赏能力等开发通识课的思政教育资源。
三是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资源
完善课程思政体系,要将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各个学科的独特视域、理论和方法,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03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基于情感、习惯、记忆以及地缘和精神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有机体,每个共同体成员具有共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彼此相互依存,亲密互动形成共同成长的整体。
教育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教育信仰,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或组织基于一定的行业规范,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志同道合的团体。
列宁在《论国民教育部的政策问题》一文中充分肯定教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作用,认为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都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因此一定要提高教师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育人目标要求,需要高校所有课程的教师形成一个共同体推动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合作交流。
从机制上看,一是要通过认知沟通形成合作共同体。教师本人的成长和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都需要高校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充分合作。
二是要建立协作构筑实践共同体。实践作为教育的归宿,是每个教师的教育效果的检验标尺,实践的复杂性和开放性要求高校教师积极关注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充实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更有温度和力度。
三是要形成精神共同体。高校教师虽然有不同的学科背景、专业特长和智慧特质,但是在育人的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具有相同的教育对象和共同的志趣和价值追求。在这三个维度上,高校所有教师实现了目标的一致和实践的统一,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现代课程论之父拉尔夫·泰勒深刻阐述了课程资源的利用问题,提出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的资源。伴随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的深化,高校的思想政治资源开发要做到:
一是充分利用其它各门专业课的育人资源。
不仅社会科学中关于道德伦理、美学艺术、辩证思维的内容博大精深,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中关涉到伦理价值、道德责任和家国情怀的内容也是浩如烟海。
二是要充分利用各门课教师的主体力量。
所有课程教师,不管是专业课、公共课、通识课还是实践课,教师都在其教育环节中发挥着价值引导,情感传递和道德示范的作用。要按照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改变有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甚至以错误言行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倾向,避免德育与智育、体育相互脱节现象。
三是要加强“课程思政”课程设计。
课程的开发设计就要从大学生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进行系统设计,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注重“术道结合”,深度拓展教学内容。另外课程设计中要注意课堂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在网络深度探讨,角色体验与情感模拟、翻转课堂等探索当中,引导大学生通过体验式思考,实现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与行为认同。
END
来源:大学之
上一篇
阅读名言【12112】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