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由注水肉、地沟油、吊白块腐竹、增白剂面粉“打造”的食品,2005年前后不时见诸报端。吕梁临县一位7岁男孩,由于吃了村里小卖铺出售的食物中毒,2005年3月15日前夕不幸离开人世。
关注食品安全,斩断健康生命背后的杀手,是每一个山西晚报记者的责任。
从2005年起,每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夕,山西晚报社都会抽调精兵强将,深入现场调查,揭露消费黑幕,直击民生痛点。
通过出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特刊的形式,用媒体的力量,揭开一些和民生密切相关行业不诚信的秘密,唤醒制假售假者的良知,从而净化社会消费环境,让大众科学消费、理性消费、安全消费。
策划人语
关注食品安全,是因为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山西晚报关注食品安全,就是向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宣战,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通过关注食品安全,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共同维护食品安全,共享美好新生活。
——郑书成
明知采访难 更要把事实告诉读者
2005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际,山西晚报记者深入一线,运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消费者权益。从那时起,山西晚报每年都会扛起消费维权大旗,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战。从那时起,郑书成就作为特别报道行动的成员,一直坚持了十多年。
多年过去,他仍然清晰地记得2005年消费者权益日主题为“健康、维权”。“2005年,我刚转到经济部做记者,就遇到了山西晚报要做消费者权益日的策划,心中有期待,也有忐忑。”郑书成说。从成为一名经济记者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肩上的责任有多重,他期待着深入消费侵权事件,力挺伸张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当然,“更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
2005年山西晚报“3·15”特别策划,在当年的3月4日拉开序幕。在十多天时间里,山西晚报记者在全省11个市现场接受消费者投诉,与消费者互动,为消费者维权。“我当时深入忻州、朔州、大同、阳泉4地,记忆中消费者咨询的问题,许多与食品有关。”郑书成说。
其实,可以这样说,山西晚报每年的“3·15”特别策划,几乎都有食品安全方面的报道。其中的重磅报道更是需要山西晚报记者排除阻力、承受压力、明察暗访、深入调查之后获得第一手准确信息。
这些报道明知难采访,为什么还要做?
“我觉得应该让消费者知情,应该把真实的新闻事实告诉读者。通过报道,避免消费者及他人受到伤害。”郑书成说。
郑书成曾经写过一篇关注垃圾猪的报道。当时有读者报料,这些靠采食垃圾育肥的猪,先后被卖到省内及周边省份。人们经常食用这样的猪肉,危险极大。
想见诸报端,首先就要扎实采访,掌握证据。“外围走访了一个多星期,2007年3月初,我以批发猪肉为名,来到太原市郊的一处垃圾场外。”见有陌生人出现,看场人格外警惕。他上下打量一番,用力摆了摆手,转身就走。门口的黑狗恶狠狠的样子,让人不能向前。
暂时离开后,郑书成又换了个地方,在路边等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搭上一辆垃圾车,才进入垃圾场。倾倒的那一刻,近千头猪条件反射般撒开腿,争先恐后地朝垃圾奔抢而去。深入现场,郑书成终于拿到了证据。
“别看养这么多猪,全部卖了,我们从来不吃,太脏!”养殖户的这句话,更让郑书成吃惊,他深知要客观记录,忠实履行一名记者的责任和担当。
相关报道刊发后,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执法人员查封了垃圾场,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追责。食品监管部门负责人还通过山西晚报,介绍“垃圾猪”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提醒消费者注意。
用特殊的方式 守护百姓舌尖安全
“做新闻记者,就是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守护着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郑书成说。
2007年的报道,是郑书成记忆中最难的一次。当时,为了揭开劣质酱油黑幕,郑书成与同事根据线索,从太原调查到朔州,再追查到省外,最终了解真相、取得证据,完成采访任务。
当时有知情者报料,太原市场上销售一种酱油,这种酱油外包装和一种名牌酱油相似,“但烹饪时效果不太一样,总感觉自己上当了。”
郑书成联合同事们一方面从批发市场上买到这种酱油,送到相关部门质量检测,另一方面,开始了源头追踪。
3月初的北方,春寒料峭。“当时天下着雪,路上很滑,车走走停停。我们追到外省的一座城市,按酱油包装上的地址寻找,车却开进了体育场。”15年之后,说起当时的情况,郑书成依然感觉惊心动魄。
生产厂址是假的,联系电话也是假的,行进中用来跑腿的车也开始冒烟……当时,已经晚上9点多,肚子还没填饱。“我们就像雾海中迷航的孤船一样不知所措。”
不得已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采访还得继续。“线索断了,就从零开始寻找。”郑书成说。既然酱油在市场上出现,总有人多少知道情况。想到这一点,郑书成开始跟当地各大调味批发市场批发商聊天,终于探明了生产酱油的地方。
一路摸到实地,郑书成眼前的生产厂房竟然是蓝棚简易房,厂门口没有厂名。面对卫生条件极差的场景,他心想,一定要把黑幕暴露出来,才能让更多人免于其损害。
经过系列调查,郑书成发现这种劣质酱油就是焦糖色素+水+盐制作而成的,不到一个小时即可制作完毕,其余营养成分几乎是零,有害菌超标严重。而传统的酱油,需要3个月甚至半年时间才能做出,工序复杂。
相关报道在当年的山西晚报“3·15”特刊上刊发。稿件刊发后,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批发市场中留存的酱油下架封存,对问题商家也进行了责任追究。
读者支持 是前行的最大动力
“2005年的‘3·15’报道中,《7岁男孩猝死,疑为食物中毒》《牛奶掺假招数多》等多篇文章,都是关注食品安全的。”郑书成说。
从校园门口小商店里的辣条,到问题餐具;从吊白块腐竹到劣质杂粮面粉;从牛奶掺假到虚假、夸大的保健品宣传……山西晚报“3·15”特别报道,多年来一直关注食品安全。
为了掌握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第一手材料,山西晚报在每年的3月初都会开展“万元有奖征集线索”。通过山西晚报“3·15消费维权投诉平台”受理消费者投诉,并派出记者进行采访报道,联动有关部门,为消费者维权。
山西晚报同时邀请执法部门负责人做客山西晚报,通过热线电话答疑解惑;食品安全相关疑问,也是百姓最关心的。每次开通热线,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山西晚报会在全省各地开展联合行动,记者跟随执法人员,对食品加工黑作坊、问题食品生产企业进行打击。
维护消费者权益,倡导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鼓励引导消费者依法主张自身权益……2005年开始,多年来山西晚报“3·15”特别行动,备受好评。每年山西晚报“3·15”特刊,都被广大读者争相传阅。特刊出版后,执法部门积极行动,制假窝点当场取缔,问题商品下架封存,央视“3·15栏目组”,曾多次联系山西晚报,希望线索共享,共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回首做过的‘3·15’报道,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经历挫折后仍信心百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面对食品安全、假冒伪劣时奋然前行。”郑书成说。
被业界称之为“中国揭黑记者第一人”的王克勤先生说:“自己必须先是一个人,然后是一个公民,最后才是记者。”每一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山西晚报的特别报道不曾缺失。从2005年至今,山西晚报记者暗访、调查、披露,彰显着一份报纸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在方方面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山西晚报记者 周红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