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当一个人跌入人生的谷底,从前的一切都被彻底打破,就如同地震过后的,一片狼藉。
想要重建人生,有如脱胎换骨,那种挫骨扬灰的痛楚,自然不言而喻。
但已经没有退路,只能从绝境中寻找出路,在无望中寻觅希望。
01
多读书,以富养灵魂。
读书改变命运,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清朝末年,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朝廷摇摇欲坠。 为了力挽狂澜,举办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其中一项,就是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招收免费学生,学习海军、海防事务。
彼时,家道中落的严复,尽管到福州船政学堂求学并非科举正途,但学校足够丰厚的奖学金,且毕业后还能找到一份混饭吃的工作,实在是救命稻草。
为了谋生,年少丧父的严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从此跨入时代的洪流。
在福州船政学堂求学的五年,勤学苦读,毕业之后,被选派去欧洲留学,深入接触西方社会,后来成为传播“西学”的重要人物。
留学归来之后,严复被洋务派聘用到北洋水师学堂担任总教务长长达20年,培养了大批人才。
学贯中西的严复,其办学主张和理念与当权的“洋务派”并不合拍,索性,他就开启了知识分子的救国之路:他创办《国闻报》,与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唱和,为维新变法造势,也刊载了大量他本人的译著。
比如,在赫胥黎《天演论》的译本中,严复根据自己对原文的理解,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句总结达尔文主义,阐明自然、社会、国家的演化规律,鼓舞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国人奋起斗争。
严复还将翻译工作的标准总结为著名的“三条原则”——信、达、雅。“信”就是忠实于原文,“达”即把原文的内容恰如其分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原意;“雅”指翻译的文采简明优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翻译工作者。
严复从落魄中走来,通过读书,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因其不遗余力地实践“教育救国”,改变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命运,也为时代进步与变革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所以,当一个人走投无路的时候,发狠读书,总能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只要你舍得付出,一定能通过读书闯出一条路来。
02
巧借力,以壮大势力。
刘备在创业之初,可谓颠沛流离。
没有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就甘愿放下“中山靖王之后”的身段,到处“挂靠”,相继在公孙瓒、袁绍、刘表的地盘,甘心情愿当一个“打工人”。
在一次次“混战”中,他始终都没有迷失方向,也没有丧失自己“光复汉室”的信念。
所以,哪怕刘备“挂靠了”很多地方势力和豪强,但为的并不是“占股分红”,而是奔着自己的理想去的。尽管被打得到处乱窜,还是逐渐打响了名声,吸引了一大批人才和“粉丝”,得以“羽翼渐丰”,从而和平地与“挂靠公司”分手,自己“另立门户”创业去了。
人在职场,那些从最初的“一文不名”到后来的“独当一面”的人,都不是平白无故地成为“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经历了数不清的摸爬滚打,才渐渐“闯出一条路”来。
在那些听人差遣、任人摆布的日子里,一方面,要耐得住性子,忍辱负重;一方面,要坚定如磐,为梦想蓄积力量。
就算是寻常的普通人,但凡熬过了“卧薪尝胆”的蛰伏期,但凡有过“头悬梁锥刺股”的经历,总会在某一天,迎来人生的蜕变,如同破茧而出的“蝴蝶”,振翅高飞。
03
严律己,以强健身心。
这世间,最公平的莫过于时间。
在同样的二十四小时内,勤奋的人,能将有限的时间写满意义;而慵懒的人,则只会眼睁睁地看着时间悄然流逝,在蹉跎中,变得一无所有。
一个人越是跌落到人生的谷底,越应当对自己“严格”起来,制定出“打好翻身仗”的时间表、路线图、计划书,不折不扣的完成,从而收获一个愈加成熟、优秀的自己。
畅销书作家严歌苓,刚去国外时,语言不通,经济不济,她便一边打工,一边苦读。
哪怕已经三十三岁“高龄”,严歌苓依旧从头开始学习英文,从只会单个字母,到高分通过考试,再到养成英语思维,用英文写作,实现了华丽的蝶变。
在外人看来,严歌苓是不折不扣的“学霸”和天赋异禀的作家,而只要她自己知道,那是多少个想要放弃时的又一次坚持,是每一天强迫自己端坐在书桌前,必须完成规定字数的“习惯”。
人生跌落谷底,看起来是“摔了个大跟头”,实则是上天给了人们一次逆袭的机会。
真正厉害的人,不会一味抱怨和沉沦,而是以此为契机,重新规划和定位自己的人生,并为之付出全部的心力,去创造一个自己想要的未来。
04
结束语:
人人都渴望能够“一帆风顺”,但现实的人生,却充满了坎坷,挫折常常不期而至。
在那段人生的“至暗时刻”,用读书点亮梦想,用自律重塑形象,总会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总会遇到愿意伸出援手的“贵人”,到那时,就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