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衣食住行看平度风俗变化

衣食住行看平度风俗变化

平度历史悠久,文化蕴深厚,历经千百年传承、积淀下来的民间传统文化,内容丰富,门类齐全。随着时代的变迁,平度的民俗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研究平度民俗多年的陈传瑜先生表示,平度民俗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民俗得以传承与发展,还有一些民俗已经消亡或正在萎缩濒临消亡。

服装更时尚、更舒适

平度境内居民受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影响,不同时代、地域、阶层、职业之间,衣着观念存有一定差异。据陈传瑜介绍,清代,富人家春秋季多戴红顶瓜皮帽,穿丝绸或细布长衫,外罩马褂,脚穿夫子梁鞋(有单梁和双梁)。冬天多戴瓜皮帽或毡帽,穿棉袍,外罩马褂,足蹬皮靴或毡鞋。有一种特殊的棉裤,叫“叉裤”,没有裤裆,只有两条腿儿,套在单裤或夹裤外面,既节省,又跑路方便,是干脚力活的人冬季常穿的。

建国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衣着逐步向时装化发展。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青年男女着直筒裤、喇叭裤、牛仔裤为时髦,上衣流行西装、运动装、棒针毛线衣,穿军便服者渐少,老年男子仍穿中山服较多。从上世纪末开始,各种款式新颖、艳丽的中青年女子服装亦于老年妇女中流行。“现在,人们穿什么的都有,美观、舒适、得体成了平度人穿衣的新追求。”陈传瑜说。

粗粮又成好东西了

说到饮食习俗,平度人素以谷类为主食。“民国时期,贫穷人家一般年景,农忙时一日三餐,冬闲时两餐。以高粱、地瓜为主食,兼食杂粮。多磨成粉,做成饼子,或熬稀饭。也有用瓜干面烙饼、包包子的。”陈传瑜介绍说,建国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城乡人民逐渐以细粮为主。“现在地瓜面等粗粮又成了好东西了。”

建国前,山区和城镇贫穷居民没有饮茶的习惯,只有少数殷富家庭饮茶。建国后至上世纪60年代,饮茶者也不多,只有在节庆或待客时方饮茶。到了70年代,饮茶者增多。80年代后,不仅以茶待客,且有部分居民饮茶已成嗜好。

“平度老百姓有几种自制食品很有特色。比如说面酱醮大葱,这是平度人喜爱的吃法。”陈传瑜说,“面酱有好多种,其中以豆面、玉米面和麦子面混合做成的酱为上品。平度面酱咸中带香,香中带鲜,口感绵长,回味无穷。”

红色屋檐橛子独一无二

据陈传瑜介绍,旧时的平度民居,无论是富户的高房大屋,还是穷人家的低矮草房,其屋檐橛子都是红色的,跟北京的故宫和佛道的寺庙宫观的屋檐橛子一个颜色。这是因为平度在宋代出过状元宰相蔡齐,历史上凡出过状元的县份,按封建礼制,允许当地黎民百姓建房使用红色屋檐橛子。这种风俗在胶东地区是独一无二的。

“至于居民家庭起居用具摆设,平度与胶东其他地方大同小异。建国前,富裕之家家具摆设考究,八仙桌、太师椅、条山几等,布设于客房、寝房之内,家具多用紫褐色大漆油刷。一般农民家庭备有箱、柜、桌、杌子等,颜色均为褐色。”陈传瑜介绍说,“上世纪70年代以后,各类传统家具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大衣橱、方桌、写字台、等家具,颜色为米黄色。”

80年代以后,新婚家庭多数备有沙发、茶几、组合柜、席梦思床,家具采用颜色艳丽的宝丽板镶面,会客间一般设有沙发、茶几、电视机等,卧室配有组合柜、挂衣架。迈入新世纪后,电冰箱、电脑等高档电器逐渐进入城乡家庭。

结婚可插“状元花”

“在平度,有‘当日女婿比皇上,当日媳妇赛娘娘’之说,所有官轿都得给迎亲花轿让路。”陈传瑜说,“平度宋代曾经出过状元蔡齐,据说因此被皇上特许,凡平度地盘的新郎、新娘结婚当日,允许新郎头插‘状元花’,新娘可着一品诰命夫人装饰。这在胶东婚嫁习俗中,平度为独一无二的特例。”

迎亲当日,新郎披红插花,鼓乐伴随,旗、锣、伞、扇开道,去女家迎亲。新娘身穿蟒袍,腰围玉带,乘‘花轿’由傧相陪送,随‘官轿’同回男家。陈传瑜说。“这个习俗在建国初期还存在,现在已经逐渐消失了,平度人结婚吸取了西方的很多特色,比如说穿婚纱等。”

“民俗没有严格的定义,它的时代性很强。像以前平度地区有庙会之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东西都已经消失了。像舞龙舞狮这些民间艺术现在仍得以保留,而鞭鼓、跑灯则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陈传瑜说。(文 / 半岛都市报平度记者站 张程)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