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作文指导:议论文思辨说理“三介入”法

01

介入对立概念,唱反调!思考不成立的具体条件/原因/理由

【示例一】

《人多力量大》

论点1(正向思考):人多就能形成合力,所谓众志成城泰山可移,集思广益可成大事。

论点2(辩向思考):【先确立对立概念:人多力量小或人少力量大!(人多力量未必大!)——再深入思考:原观点在什么具体条件下不成立!或对立观点成立的具体条件。】

诚然,人多力量大这句名言千百年来已深入人心,但正因为深入人心往往屏蔽了人们的独立思考,其实人多也未必力量大。

其一:人多但心不齐,各自为私,如一盘散沙,如乌合之众,则力量不大,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二:人多但彼此不具有知识结构或技能才艺上的优势互补性,力量不大。就像盖一所房子要有不同的分工,有的善于打地基,有的善于砌墙,有的善于架梁才好。就像行军打仗,有的善于运筹帷幄,有的善于冲锋陷阵,有的善于搞后勤保障才好。如果盖房和打仗之人都只有共同的优点,只会其中某一项,则事难成。

其三:人多,心也齐,但是这些人做事的目的不纯,方法不对,那么所谓的力量大只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大,而不是创造性、建设性的力量大。这样的人多力量大要不得。

【示例二】

《论规则》

论点1(正向):如果世界是一座金字塔,规则便是它的基石。没有规则,大厦将倾。所以遵守规则,人人有则。(论据、论证省略)

论点2(辩向思考):【先确立对立概念:打破规则或未必要遵守规则——再深入思考:原观点在什么具体条件下不成立!或对立观点成立的具体条件】

当然,遵守规则并不意味着死守规则,也可以打破或突破规则。

第一、束缚思想发展的规则可以打破。(论据论证略);

第二、束缚人性发展的规则可以打破(论据论证略)。

总之既要遵守规则,更要向不合理的规则,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落后规则说不。

【示例三】

《善假者成大事》

论点1(正向):一个人,只有善于借助外力,可弥补自身短板,为成功提速。

论点2(正向):一个企业,只有善于借鉴别人的经营思路,才能更好地提升企业效益。

论点3(辩向思考):【先确立对立概念:善假者就一定成大事吗,是否会毁大事。难道成大事非要借助外物吗,不能借助自身吗?——再深入思考:原观点在什么具体条件下不成立!或对立观点成立的具体条件。】

固然成大事,需要借助外物,但是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企业或国家,最终的可持续发展还是要靠自己。

第一、所谓物极必反,过于依赖外物,养成依赖心理,就会缺少自主发展的动力,自身发展就会受制于人。借助外物不是全盘全部的依赖借助,借要有度,对企业而言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二、你所借的外物一旦出现意外或变化,可能让自己满盘皆输。老人常说“信谁都不如信自己”。外物固然可以凭借,但谁也说不清支撑你的拐杖什么时候会折断,你所站的平台什么时候会倒塌。自身的自主发展才是王道和正道。只有自身强大了,才能更好地借,你借的能力变强,范围变广。甚至别人可能会主动借给自己。

02

介入假想敌(敌手刁难),唱对台戏

【示例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非洲谚语)

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走下去。(席慕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孤独的朝圣路》(片段)

或许有人认为个体力量渺小,唯有集体协助,才能走得更远(假想敌观点)。诚然,“团结力量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群体的力量能真正代替每个个体吗?正如卢梭所言,上帝在创造个人的时候,就已经打破了原来的模子。如此看来,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你无法找到另一个人来取代你,那么,你又如何找到另一个人陪你整个长路?

【示例二】

《畸形的“酒桌文化”实乃真凶》

6月19日,在一所不知名的小酒吧中,广东某985大学大一学生王耀栋,死在了一片“加油”声中。他死于酒精中毒,死前,他连续喝下了6杯混合了多种烈酒的“特调鸡尾酒”,总饮酒量1800毫升。当时,酒吧推出了一项“3分钟内喝掉6杯酒则消费免单”的特殊活动,和朋友们在一起的王耀栋,在一片喝彩声中欣然加入了“致命挑战”。(列现象)

有人认为:是酒吧害死了王耀栋,他们不该开展如此夸张的饮酒免单活动;也有人觉得:作为一个成年人,王耀栋不自量力,只能自己承担一切后果;还有人说:王耀栋的朋友们不够关心他;更有人说:那些给王耀栋“加油喝彩”的看客让这个不胜酒力的年轻人下不来台,他们才是事件真正的元凶。(四个假想敌观点)

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都没触及问题实质。没错,酒吧、他自己、他的朋友和周围的看客,都对王耀栋的死负有责任,只要其中一个条件不成立,悲剧就不会发生。但是,涉事各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最坏的选项。面对这种情况,把责任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无法还原整个事件的逻辑。害死王耀栋的凶手,不是哪个具体的人,而是畸形的酒桌文化。(先破后立)

酒文化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然而,事物总有两面,不那么美好的“酒桌文化”也大肆流行了起来。在酒桌文化的语境里,酒不是用来品鉴、享受的,而成了一种让人们用自我伤害的方式来证明“诚意与胆量”的工具。你越是能喝、越是敢喝,就越能受到“酒桌文化”的褒奖与赞美。不顾健康与理智的狂饮,成了“勇气和面子”的象征。王耀栋身亡的酒吧之所以会推出这种“饮酒免单”的活动,王耀栋之所以会“自认英勇”地站出来,周围的人之所以会加油喝彩,背后都有这种酒桌文化作祟。(具体分析原因——why)

王耀栋不是第一个死在酒桌前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我国都有超过10万人死于酒精中毒,在这份“死亡名单”上,不仅有王耀栋这样的年轻人,也有正值盛年的中年人,本应颐养天年的老人。害人的“酒桌文化”超越了年龄的界限,也超越了职业、身份、地位的界限,从无业游民到富商巨贾,从知识分子到政府官员……酒桌面前,“众生平等”,谁也无法逃脱。(酒桌文化危害——why)

王耀栋之死并不偶然,只要畸形的“酒桌文化”继续流行一天,就还会有新的受害者出现。在个案的视角上,我们可以把这些人的死归咎于他们自己或具体责任人,但在宏观层面,社会的不良风气才是让悲剧不断重演的根本原因。只有移风易俗,让社会认清畸形“酒桌文化”的危害,才能阻止下一个“王耀栋”走向死亡。(怎么做——how)

03

介入让转句式,唱白脸

【示例一】

不要安于现在的自我,而要追求心中的梦想(论点)。鲁迅不安于救治国民的身体疾患,从而铸就了刚毅伟大的民族魂;袁隆平不安于水稻亩产千斤的“极限”,从而颠覆了世界权威;“超级女声”来自平民,却敢于挑战卫视舞台,从而在神州大地掀起了“想唱就唱”的狂澜(论据:点例排比)。可见,那些不安于现状而勇敢逐梦的人,最后都在自己人生的履历上画上了精彩的一笔(例后归纳总结)。

当然,追求也有可能失败,可是何必斤斤计较于结果呢?(让转分析:让自己的观点更严谨些)美丽在起点,在终点,更在沿途的风光,更在拼搏中的问心无愧。凡·高追求自我,却最终走向了萨都的草坪,用枪声宣告了自己生命的结束;屈原追求爱国,却最终投身于汩罗,化作楚国的一缕冤魂。纵然他们失败了,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那失败的悲哀不也是一种美丽吗?那失败的追求不也是一种坦荡吗?

一位名人曾说:“一个执著追求的人,整个世界都为他让路(引用分析)。”正因如此,爱因斯坦成就了旷世奇迹,哥白尼让地球为之振荡。纵使像李白、杜甫这样一生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业而终不可得的失败者,也为我们留下了盛唐诗歌最灿烂、最珍贵的篇章。虽然他们一个抱月而终,一个苇席蒿葬,可毕生的攀登,矢志不渝的追求,还是让他们彪炳史册,光耀千秋。(引用说理)

【示例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记者问钢琴大师格拉芙曼,在教了许多中国学生、造访中国将近四十次后,对中国琴童及其家长,有没有特别想说的话。格拉芙曼说,“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尤其要争第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自觉地强调这种观念。”竞争,难道不是必要的吗?争做第一,难道还有什么不好吗?

你对上述问题有何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与权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诚然,竞争在有些时候是必要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不竞争,就落后”“不竞争,就死亡”!而且,有的时候,通过竞争可以使自己实力得到增长,使自己更高,更快,更强。然而,竞争在某些时候是不必要的。不涉及到生存,不涉及到发展,不涉及到进步,争权势,争虚名,争利益,这些就是不必要的,不仅不必要,而且不正当,不正义。可见,“竞争,难道不是必要的吗?”这话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正当,正义,就必要;不正当,不正义,就不必要,而且是非常地不必要!忽略了“争什么?”的前提条件,国人在什么事情上都趋之若鹜地去竞争,难免就会让格拉芙曼之类的外国朋友说,“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了!”一个“太”字,就告诉我们,他觉得,国人在竞争这个问题上,不辨有无,不分好坏,不分时地,不管对象,不顾一切。这是要不得的。

【示例三】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日前,在成都街头出现了一个幼童,背着书包骑在牛背上,穿着长衫的父亲则在前面牵着牛。这一幕被网友拍下来迅速走红网络。“父亲醉心国学让儿子骑牛上学”的话题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是我们日常生活内容,我平时去银行、菜市场都是骑驴去。”这位父亲表示,自己此举确实实在践行国学文化,并非炒作。

针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结合你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2.自拟标题;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践行而非“践形”》

近日,有“父亲醉心国学让儿子骑牛上学”的话题引起广泛讨论。对此我认为,践行国学文化要落到实处,不宜过分注重形势。践行别的事也是如此。

传诵经典,弘扬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固然是好事。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中的精髓自有很多值得我们吸收。但我认为“骑牛上学”并不是一种好的方式,首先,时代在发展变化,交通工具也在不断革新。骑牛骑驴是过去旧有的交通方式,不仅费时,还不能够保证牛,驴不会出一些状况,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我认为这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其次,这样做并没有真正践行到国学文化。骑牛骑驴能够让孩子学到些什么?除了在路上时引起路人的注意,我认为并没有切实地能够学到的东西。因此,不论初衷是什么,都要落到实处,不宜过分形式化。(让转式)

如今世界是一个地球村,文化交流频繁。孔子学院遍布各地。在《中国诗词大会》中也不乏外国人研究古诗文化,在学好汉语的同时还学好了古诗,令人称赞和惊讶。像孔子学院是真正传播了国学文化,让人们学习经典,读经典成为有教养有品德的人。我认为这才是将践行做到了实处。(how)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