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正文

在华销量遭遇“滑铁卢”,“日系三强”不灵了?

文 | 华夏时报 于建平

欢迎供稿 | Autodealer@163.com

11月,日系品牌在华销量遭遇“滑铁卢”,供应链危机犹存下日系品牌也遭遇严重冲击。

日前,本田、日产相继交出销量成绩单。据本田中国公布的最新销量数据来看,11月本田在华终端销量78126辆,同比下滑42.84%,已连续四个月同比下滑。而日产方面,变现同样疲弱,11月中国区销量47983辆,同比下降52.5%。而丰田汽车方面,11月交付新车14.4万辆,同比下滑18.4%,尤其是一汽丰田,销量跌幅在两成以上。

销量遭遇“滑铁卢”

本田、日产两大品牌的所面临的局面与11月份车市整体下行不无关系。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坦言:“11 月车市并未出现 ‘翘尾 ’ 行情,当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达到了 65.3%,疫情已波及很多主要消费市场,如广东、北京、河南、重庆等,据经销商反馈 11 月销量远不及预期。”

今年前11个月,本田在华累计销量1234610辆,同比下滑11.36%。日产为974715辆,同比下滑20.2%。将数据拉开纬度而看,似乎揭露了更多问题。

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山崎庄平表示:“持续的芯片及零部件短缺和因新冠疫情加剧导致的重点城市管控等,对公司销售带来了持续影响。”

丰田方面也表示,疫情蔓延让经销商的经营受到限制,导致客户大幅减少。11 月底,受疫情封控影响,多家在华车企工厂面临停产或减产。丰田官方表示,公司正在调整其在中国工厂的部分生产(减产)。

本田则认为,中国销量持续下滑原因是受疫情和全球半导体短缺影响。位于武汉的东风本田3座整车工厂11月28-29日两天曾暂停生产。

可以发现,上述三家车企在华销量表现均指向了疫情和供应链不稳定的影响。独立汽车分析师李旭之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疫情和芯片短缺是之前时期车企所面临的普遍化问题,为什么大部分自主品牌车企销量却是同比大增。日系品牌销量大幅下滑绝不是偶然,与车型的销量失败密不可分。”

“日系品牌在华销量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原材料芯片供给不足原因,也有新能源市场起步晚等状况,更深层次的是今年细分车型表现力不佳,未来国产品牌的崛起将会加剧日系品牌在华的竞争。”汽车分析师李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日系品牌在今年依然推出诸多车型,例如威飒、卡罗拉锐放、日产艾睿雅等车型,但这些举措并未能推进日系品牌在今年下半年的在华市场销量。

此外,今年6月中国政府推出的30万元、2.0L排量以下车辆购置税减半政策,原本被视为对以燃油和油混车型为主的日系车构成重大利好,然而其此后的市场表现却与预期形成了鲜明反差。

李伟表示:“日系品牌对于销量不及预期归咎于疫情与芯片短缺是十分片面的,合资品牌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也有日系品牌车辆自身的问题,例如智能化不足,车机系统更新缓慢,产品用料差,底盘不稳等问题,这些都是日系车销量下滑的内因。而外因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逐步加深,日系品牌布局电动化较晚市场份额大幅降低。”

电动化布局缓慢

在自主品牌集体走强的同时,日系品牌正在经历丢城池失阵地的阵痛。

近两年,日系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正逐渐下降。乘联会数据显示,2020年,日系车的市场份额一度达到了24.1%,达到峰顶创下了入华以来的最高记录。到了2021年,日系车市场份额同比下降了22.6%,下滑了1.5个百分点。而今年10月,日系车的市场份额已经跌破20%,只有18.9%。

另一方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的市场份额仍在持续上涨。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在35.7%。今年前十个月,中国车的市场份额大幅上升至46.4%,10月的份额更是超过了50%。

自主品牌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新能源汽车的贡献。李旭之认为:“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提升是借助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曾经日系品牌主打省油俘获一大批忠实用户,无论在省油终究在新能源汽车面前不值一提。自主厂商已深耕新能源多年,技术也在不断完善。此外,日系品牌遇到的海外市场危机却与特斯拉有直接关系,被特斯拉抢走最多份额的汽车品牌就是丰田与本田。”

近两年新能源汽车火爆,比亚迪销量飞速增长,月销量一度突破20万辆。除此之外,国内市场还涌现出众多销量表现极佳车型,例如极氪01、广汽埃安AION S等车型均销量过万。

传统燃油车市场不断萎缩,新能源汽车布局正在加深。日系品牌似乎对纯电车型并不感冒,导致在新能源市场销量惨淡,无论是本田e:NP1 极湃1,还是日产Ariya艾睿雅等新能源日系车,艾睿雅上市首月仅卖出456辆。

目前来看,日系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不利处境或将延续,尽管日本三大巨头车企纷纷表示将加大电动化投入,但电动化进程仍落后于中国车企,当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日系品牌的破局难度将会不断攀升。

李旭之认为:“日系品牌纯电车型智能化不足,产品投放不够激进,车型产品力仍过于保守。在电气化大背景下,日系品牌能否‘亡羊补牢’仍是未知。”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