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接上篇:
04.
青铜时代的巴国
青铜时代是指人类主要使用青铜工具和兵器的时代。我国各地区的青铜时代大体相当于历史上的夏、商、西周、春秋等时期。
这时期的古代巴渝地区刚进入青铜时代不久,青铜器的使用并不普遍,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器皿仍是陶器,并且制作水平和工艺技术较新石器时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05.
巴国春秋
重庆人文脉络悠长,巴人创造的巴文化是重庆文化的根脉。
然而,巴人究竟从何而来?谁又是巴人的祖先呢?这些重大的问题,学者们却众说纷纭,没有得出了一个统一的答案。
在众多答案中,其中的一个较为确信的,是综合考古发掘与文献资料得出的,发源于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的说法。
巴国在夏朝时称“巴方”,商朝时称为“巴奠”,年年向商朝纳贡,
后因不满商朝的压迫,
于公元前11世纪,参加了武王伐纣,在西周初期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称“巴子国”。
地域大致在陕南的汉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一带。
东周时期,巴国受到楚国西进的影响,政治中心逐步向今西部地区转移,丰都、涪陵、重庆、合川、阆中等地都曾经成为过巴国的政治中心。
其中,
都江州(今重庆渝中半岛)的时间最长,也是其鼎盛时期。
由于巴国自形成以来,便与战争有着密切联系,因而,
巴国出土的青铜文物,也大多以兵器为主,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战争色彩。
比如,下图中的这把柳叶青铜剑,剑薄而锋利,是近身搏斗的利器,彰显出巴人勇猛无畏的性情。
06.
巴国遗存
战国中叶后,楚国不断向巴国发起进攻,巴国步步败退,连接丧失了大片的领土,被迫退守鱼复地区。期间,加之巴国内乱,军备力量空虚,终于在公元前316年春被秦国所灭。
巴国虽然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但是巴人在三峡地区所留下的大量的遗存,却没有消失。它们的存在像是一种无声的提醒,告诉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存在。
1. 商周时期遗存
商周时期巴文化的重要地点,
有巫山双堰塘、万州中坝子,万州苏和平,忠县中坝,忠县老舌鸟冲、丰都石地坝、涪陵镇安等地。
总体来看,其文化遗存:
- 以陶器、石器、骨器为主,青铜器尚不普遍;
- 造型流行平底、圈足、少山足器、小平底罐、高领壶、乌柄豆、灯形壶等等。
- 磨制石器为小型、规整、精心磨制的斧、凿等等,
- 骨角器以双堰塘发现的最为精致。
- 铜器则主要以工具和饰品为主 ,还有少量的用于存放器物的容器。
2. 春秋战国时期遗存
春秋战国时期巴文化的重要地点,
有云阳李家坝、云阳平扎营、开县余家坝、巴县冬笋坝、忠县中坝、忠县半边街、万州大坪等地。
出土的器物以柳叶形剑、虎纹戈、柳叶形矛等青铜兵器为主
,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除了兵器以外,还有用于礼乐、生产、生活的器具。
07.
巴人经济活动
巴人属于山地农耕与渔猎相结合的民族,这是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又由于其地处大江大山,船、栈桥、索道等交通工具在巴人的心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不仅会在生前使用船只,还会将他们的棺椁制作为船只样式。
另外,三峡地区由于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盐产区,因而,盐业的经营也是巴人的重要经济来源。汉语中的“盐巴”,便来源于此。
下图展示的是重庆忠县中坝遗址区出土的花边黑底罐,有学者推测他们是当时巴人使用过的重要的制盐工具。
先将盐卤水装在大陶罐子里放在炉火上加热,随着水分的蒸发,再一次向罐子里加入卤水;待到水分快要蒸发完时,再将其注入这些小罐子里,利用灶台余温将其温干,贴在罐面上的这些晶体,便是能够供人食用的食盐了。
而根据三峡考古开展的古代盐业考古,专家们发现,
古代巴人至少从西周时期便已经开始从事盐的开发与加工了,这比文献记载的李冰广都盐井早了整整700余年。
08.
巴人乐舞
巴人尚武善舞,早在商代末年参加武王伐纣的战斗中,就以“歌舞以凌殷人”著名。周代纪念武王伐纣的“大武舞”即取材于巴人的武舞。
汉高祖定三秦后,依旧以巴人之师为前锋,并命宫廷学其歌舞,以“巴渝舞”称之,后经过多次演变,使用到隋朝,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宫廷舞蹈。
除了武舞,巴人民间歌舞形式也是丰富多彩,其中配合歌词的踏歌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形式,影响及于现今巴渝地区的“踢踏舞”与土家族的“摆手舞”。
在巴人遗址中,还出土了一套由14件造型相近,大小递减的青铜钟组成编钟,可以敲击出音阶较为复杂的音乐,架子的两端及立柱的顶部装饰有虎头造型的铜装饰,是一套巴国王室使用过的军乐器。
以上,便是对远古巴渝展区的介绍。
巴文化是重庆地区进入文明的第一个文化,是重庆地域文化的根。
巴国虽然已经灭亡,但是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却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直至汉武帝时期,才告一段落,成为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一篇,灵遥则将继续为你带来重庆建市展区的游览。
敬请期待吧~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