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说1973
1973年1月27日,越战结束,越美签订越南和平协议。而仅仅过了9个月不到的时间,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随后,严重的石油危机事件爆发。
在危机爆发之前,世界经济还处于1973年的黄金水平时期。当时,世界人均收入的年增长速度为4.5%。按照这一速度,个人收入水平在16年内就能翻倍,在32年内能翻两番。世界人民满心欢喜,期待着日子会越过越好,迎来一个光明的未来。
然而,好时光突然就一去不复返了。多变和动荡成为常态,稳定反而成了例外。在欧洲、拉丁美洲和日本,直到20世纪末,平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还无法达到1973年之前的一半,生活水平也无法得到显著的提高。在非洲的大部分地区,收入水平几乎没再提高,北美的情况也大同小异。
专家政治论
20世纪70年代被重新解读为经济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突然的崩塌让人们对繁荣的共同体验很快褪去,通货膨胀到处肆虐,人们对于政府改善生活水平的信心也开始动摇。
而在这之前,一直都有一种“专家政治论”,即过去人们对政府的信心源于背后强大的智囊团,囊括了经济学家、战略规划家、运筹学专家等等,似乎很多的政策都是建立在他们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推导之下的。
就像我们在投资过程中,也会一味地觉得,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就一定会加息一样,政策有时候也不一定就有效。
三驾马车“投资、消费、进出口”,不一定哪一个都能坚挺。
经济学家席勒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他坚持认为,经济是“一个理性的整体”。政府的工作不是运行经济,而是运用它的税收和购买力来进行调整,以使其达到最佳状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使用投入产出法这样的工具,对政府出资修建高速公路如何影响经济进行分析,还需要利用线性规划来揭示减免哪个税种能创造最多的就业机会。掌握最新的统计分析工具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能够通过分析数据来得出关键的结论。
经济如何运行
在我们投资里,一直都说5年一个小周期,10年一个大周期,经济就像轴轮上的齿轮一般,波动循环。
经济需要产生交易的行为,而人性的复杂性导致了交易行为的复杂性,形成经济运行的动力主要是三个部分:
第一,生产率的提高;
第二,短期债务周期;
第三,长期债务周期。
1973年中东石油战争爆发,石油成了稀缺资源,而在工业化时代,工厂的运行都离不开能源。工厂停工、工人失业、消费力疲软。也出现了《大转折》一书中描述的现象:星期天,在街道上,王妃的车子都停在公园的一角,这是一个特殊的“无车日”。
这年,日本的出口越来越大,可是越出口,亏得越多,日元汇率如现在俄乌战争后一样,崩了。。。。。。产品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萎缩,1973年是被动的,而今年却是为了卖出产品主动贬值。
淘汰旧产业,迎来新经济
环保与经济建设正在较量。
1971年,以色列那会儿还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国家,当时以色列外交官说:“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位于发达国家,他们已经陷入了享乐主义的深潭,他们崇尚消费,追求象征着社会地位的符号被层出不穷的现代小发明所奴役,却将人类的精神价值抛诸脑后。”
传统落后的产业在市场经济的催化下,逐渐倒闭了一波,剩下来的工厂升级转型,变得更为强大。如同现在我们强调的碳达峰,现在的新能源产业。科技行业等,尽管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的创新是漫长的,但是新经济的发展必定会创造新的利润。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