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探春发起了海棠诗社,向宝玉等人发出了邀请函,大家都兴高采烈地踊跃参加,连李纨也被动员进来,她还自告奋勇地“绑架”了王熙凤,不仅让诗社在大观园名正言顺地开展起来,还有了经济基础。正当姑娘、媳妇们热火朝天地准备着,却急坏了一个人,她就是薛蟠抢来的媳妇香莲,也是宝钗的大嫂子,她也眼巴巴地要加入海棠诗社。
宝钗虽然不反对她参加诗社,但是香莲却连韵脚和平仄都不懂,宝钗就让她拜黛玉为师,黛玉倒是欣然应许,但是却不让香莲读陆游和李商隐的诗,嘱咐她说: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其实黛玉却喜欢李商隐的一句诗:留得残荷听雨声,后人也因为这一句而对残荷多有吟诵。那么黛玉为何不让香莲读李商隐的诗呢?这还要从他的学诗经历开始说起。
李商隐是晚唐杰出的诗人,安史之乱后,盛唐从此开始衰败,经济环境的改变必然也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但是毕竟唐朝的基础非常雄厚,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传承,李商隐就是晚唐时期在诗歌艺术上力挽狂澜的一个典范。
他二十七岁时中了进士,做过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官,主要的经历却是辗转于各个权贵人物间做些幕僚,难以发挥李商隐的平生抱负,常常觉得郁郁寡欢。但是因为文采卓越,李商隐也得到过一些士大夫的赏识,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令狐楚,一位骈体文的专家。
受他的熏陶,李商隐的诗句中经常用典,有时为了写出一首诗,家里书桌和地上铺满了书籍,就是为了查阅资料,引经据典。这些典故虽然让诗歌更加出彩,但也让他的诗晦涩难懂,就连喜欢李商隐的鲁迅也曾批评他的诗用典过多。
李商隐从小家境贫寒,失去母爱,他一心希望能出人头地,施展才华。然而幕僚的身份使得他难以实现理想,于是他的诗里也会流露出这种悲观的思想,比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还有诸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与其他诗人不同,李商隐的诗不仅很多无题,文字艰深,而且让人读后感到很凄凉伤感。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再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白郁闷时可以借酒浇愁,杜甫虽然忧国忧民,却可以直抒胸臆,心中焦虑也可以排遣。王维常常寄情山水,参佛求仙,也不会落落寡欢,而李商隐则是不仅因为牛李党争让他官场失意,而且感情生活也总是受挫,更重要的是李商隐的早期性格比较孤僻和内向,使得他的诗歌作品虽然技巧上构思缜密、寄托遥深、语言清丽,但是风格上却是贯穿了伤感的主旋律。
李商隐的诗歌体彩广泛,有政治、咏史、状物、还有大量的无题诗。李商隐非常善于描写细节,他一直在美好与悲伤之间转换,很多主题涉足很深,对人生的价值以及生命的意义都有触及,让人们在吟诵的同时,不得不深入地思考很多。
比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还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再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其实李商隐最大的特点是执着,李白可以飘逸和放纵,杜甫可以现实和忧愤,王维也可以禅意和超脱,但是李商隐却一直追求坚持不懈。“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也许这些就是李商隐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