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十载,青春岁月如歌。
这十年,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城市“颜值”焕然一新,民生福祉改善可圈可点。新的征程,青年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我们每个人,都会和青春有一场相遇。还记得十年前的自己是什么模样吗?还记得这十年身边发生的变化吗?
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今天是第104个五四青年节,我们推出“奋进青春十年”报道,从不同年龄青年的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十年来,他们切身感受到的国家发展变化,看他们是如何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儿科医生李雪梅:
见证重庆儿童健康事业的发展
49岁的李雪梅是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主任,从39岁到49岁,是妇幼保健院儿科发生巨大变化的十年,“我们医院只是重庆儿科发展的一面镜子,折射着整个重庆儿科的巨大变化。”
4月28日上午,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一位年轻妈妈带着两岁的女儿坐在李雪梅面前,孩子呼吸不畅,鼻子通红。妈妈有些焦急,“孩子这样已经好几天了,我原本以为感冒了,但是发现她老是喘。”
李雪梅仔细观察着女孩,发现孩子并没有感冒类似的其他症状,而目前正是春季过敏的高发期,怀疑会不会是过敏引起的呼吸道症状,而且女孩的症状与哮喘也有些相似。随后,李雪梅建议母亲带孩子到该院进行了过敏相关检查和哮喘疾病筛查。最终,孩子确诊为春季过敏。
多年来,重庆一直是全国哮喘发病率较高的城市之一,“10年前,重庆人对儿童过敏和哮喘的认识非常薄弱,而且当时我们的儿科,对哮喘一类疾病也无法很好地治疗。”李雪梅回忆当初,心里感慨万分,然而十年后的现在,情况却大不相同。
现在,重庆多家医院都对儿童哮喘进行了专门研究,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医院还将儿童哮喘列为专科发展。2016年,李雪梅就带领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的同事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设了儿童哮喘专病门诊。
为了更好地帮助家长辨别哮喘疾病,减少孩子被误判的可能,经过李雪梅和同事们多年的努力,他们又在该院儿科门诊推广了儿童哮喘筛查。现在,很多家长都会主动学习儿童哮喘的相关知识,“越来越重视。”
李雪梅说,还有很多儿童疾病都像哮喘一样,这些年越来越被重视,“比如儿童矮小症、性早熟,我们在不断学习,不敢停下来,希望能为更多的孩子减少病痛。”
李雪梅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儿科医生,“很多人第一次见面猜不到我的年龄,说我像40出头,他们不知道那是因为我的内心永远年轻充满干劲,因为还有很多事等着我去做。”
西大教授蓝广芊:
一坨小棉花,揽获800万融资意向
2017年在央视创投节目上,西南大学教授蓝广芊的速凝棉被投资人抢投,一举拿下800万融资意向书,后期更是获得军工项目的青睐。
一坨小棉花,为何能揽获800万融资意向?
“此前我国90%左右的吸收性止血材料市场份额由国外产品占据,我当时关注到这个问题后,就一心想研究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产品。”蓝广芊回忆,2007年刚留校工作的他,开始慢慢摸索这个陌生的领域。
由于经费窘迫,他只能买农贸市场的兔子来做实验,也学会了怎样喂养兔子、给兔子剃毛,甚至看病。那会儿,他所在的学院没有动物房,于是自己掏了一个月工资在学院楼顶围出一个简陋的房间,缺人手就去找自己教的本科生,到处去借空闲的实验室。几乎没有科研经费,那自己掏钱也要干。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0年坚持和不断研究积累,蓝广芊已经从对止血材料知之甚少,到成为快速止血材料申请发明专利最多的第一发明人。
从孤身一人,到成为一支40多人的科研团队带头人,针对体表出血、消化道出血、体内脏器出血等方面快速止血新材料,进行了全方位系统研究和布局;从一个快速止血材料领域的新兵,成为该领域的国家级人才。
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快速止血新材料曾登上CCTV2《创业英雄汇》节目进行展示,相关成果正在落地转化;研发的快速止血新技术被中央军委科技委重点关注;指导的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不断斩获,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全国金奖等荣誉十余项。
“我特别认同一句话,只有坚持,才是弥补因为天分、智商、资源等方面差异导致成功机会的不均等,也只有不断坚持,才是获得成功的唯一路径。回首过去,我会感谢十年如一的坚持。”蓝广芊感叹,“没有‘坚持’打牢地基,再好的东风你也把握不住!”
“新型农民”李伟:
跨过坎坷就能收获成就
今年4月,李伟被共青团重庆市委表彰为“重庆市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而这一切,都要从一个大学毕业生的返乡创业梦说起。
读书的时候,李伟就常去农场做义工,心中一直向往着田园牧歌的生活。2016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李伟便打算回到渝北家乡创业做农业。因为家里刚买了一套房,只东拼西凑到6万块钱,在姐夫老家租了40亩地。
“我大学学的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根本不懂农业,种什么产品赚钱、什么季节什么农产品能卖高价,我一概不知。”那段时间,母亲一直陪着他在地里干活,父亲和姐夫利用在城里打工的空闲时间,回来给他帮忙。
李伟的情况被当地政府知道后,给了他大力支持。渝北区农委相关部门为他申请了大棚、喷灌、水池、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补贴,为他申请相应返乡创业项目的支持。
年轻人心思活、学习快。创业初期的1年多时间里,李伟厚着脸皮向同行请教种植技术,了解市场供需。参与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种植技术、管理技术的培训,到大型基地参观学习。他发现,休闲农业是一个比较有前景的方向。
2019年,李伟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了木耳镇五通庙村,和村支书交流后达成共识,成立重庆留云小筑家庭农场。如今,农场流转土地80余亩,建有连栋大棚5000平方米和避雨大棚30个。以新鲜果蔬销售、亲子采摘为主,种植有草莓、西瓜、番茄等四季果蔬。
2020年6月,农场种植的第一批农产品试着上市售卖,其中的“空中西瓜采摘”火了!西瓜种植方式新奇、瓜形圆润、皮薄瓤甜,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也给了李伟和家人很大的信心。
“人生中会经历很多坎坷,当你跨过它们的时候,你就可以获得属于你的成就。”回忆过往,李伟感慨地说道。在他未来的规划里,农场要有星空露营、草坪婚礼、悬崖餐厅和民宿等。未来十年,他想把留云小筑建设成为渝北乃至全市知名的家庭农场“新样板”!
“风车青年”胡超:
毕业后去高校培养更优秀学生
日前,全球首台165米级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格构式塔架,在山东德州乐陵市成功完成安装,送电至千家万户。这台老百姓眼里宏伟无比的“大风车”,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和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宇航教授团队原创提出结构原型,历时4年理论攻关,由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研制而成。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胡超,就在这个科研团队当中。
为什么要研发这样一个项目?胡超介绍,目前,我国陆上风电面临单机容量不断增大、轮毂高度显著提升、叶片长度持续增加等趋势,塔架结构是保障风电机组安全运行的关键。而如何让风电机组的轮毂高度超过160米,一直是此前的行业难题。重庆大学科研团队从塔筒结构的性能、尺寸限制、成本控制三个维度出发,于2018年原创提出了165米级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格构式塔架这种新型结构,并获得国家专利。
2020年底,团队建立了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格构式塔架结构精细化高效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并于2021年与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示范工程的实施。
研发团队在其诞生之时就面临着重重技术难关:如何提出一整套完善的分析理论与高效的设计方法?如何可靠连接下部格构段与上部钢塔段?
为了解决这些技术性难题,胡超跟随团队里的老师和同学一次次开会讨论、一次次修改方案、一次次推翻重来。在接连攻克了研发设计、仿真模拟等难关险阻后,又经历了20余次的反复选型、模拟迭代、受力分析,再综合考虑制造成本、运输限制等各种因素,最终团队从100余套方案中,确定了综合指标最优的结构初步方案。
“两年奋战,我的科研与实践能力突飞猛进!”胡超说,博士毕业后,他希望去高校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为国家重要前沿科研领域奉献一份力量,并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学生。
社区民警欧恬歌:
身上的警服是一种责任
“小欧警官早!”一走进渝北同兴社区,路过的居民热情地朝着欧恬歌打招呼。她笑眯眯地回应,并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警服。这身帅气笔挺的制服,欧恬歌已经穿了八年。
从小,欧恬歌就对警察这个职业充满憧憬。2015年她考入警校,毕业后,她来到了两路派出所,成为一名社区民警。
这个初出茅庐的小警察跟在师傅身后,挨家挨户地走访居民,进行“一标三实”工作——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
掌握了基本技能后,她开始独自拜访,利用下班时间入户走访。有时敲开门,居民还会误以为是骗子。欧恬歌也不泄气,增加了走访频率,跟居民们聊家常,增进感情。并与网格员、楼栋长交流,采用手绘地图这样的“笨办法”加深记忆。很快,她就熟悉了社区具体楼栋的位置,大家也都认识了这个扎着马尾辫爱笑的“民警小姐姐”,经常会往她手里塞个水果、递瓶水,有时还会邀请她一起吃晚饭。
凭着一股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的韧劲,欧恬歌从青涩腼腆的新警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多面手”。
欧恬歌管辖的同兴社区有1700余户常住居民,大多是老年人,出租房屋多,人员流动大……要想得到居民的认可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学习。做了社区民警后,欧恬歌才知道,每一件被解决的小事背后,社区民警都付出了大量努力。
如今1700多户居民,有一半小欧都添加了微信,还能喊得出名字。
欧恬歌也感受到,这些年来,社区民警的工作从最初“两条腿,一支笔”有了更多更新的手段。比如互联网自主申报、正在推广的二维码门楼牌号、实住人口靶向推送、电子户型图采集……同时,居民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高。“一个社区的安定,不仅靠社区民警在推动,更靠群防群治,多方一起发力。”
身上的这身警服,已经从帅气成为了一份责任。“希望社区民警成为咱们居民最欢迎的人!”说到自己的愿望,欧恬歌俏皮地笑了。
青年企业家周羽:
做大数据应用创造价值的深耕者
“我的成长和我们企业,与数字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周羽是四川泸州人,来重庆已18个年头,在这里挥洒了汗水,付出了热爱和期待。在西南政法大学念大二时,便半工半读进入立信数据,负责数据项目管理。
“我很热爱这份工作!”满怀着热情,他毕业后继续留了下来,通过不断积累实战经验,提升自身能力。周羽从最初的数据采集员岗位,到项目管理、子公司总经理、再到现在成为经理人。
十多年来,周羽见证了企业的成长和数字化转型的蜕变。公司从一家只有十多人的团队,一步步成长为几百人的中西部龙头企业、全国排名前十、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让周羽特别骄傲的是,他带头研发的智慧社区居家养老平台中“居家养老救助系统”获得了专利授权,并在渝北区仙桃街道进行应用示范。这是一个将科技与养老产业结合,整合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等多种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精准化、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项目已应用服务近2万名老人,预计很快将逐步覆盖全市老年群体10万人以上。
让他骄傲的不仅是该系统的成功研发,更是因为实实在在帮助了人,让数据信息产生了服务的价值。
周羽总是不断尝试与突破,他希望在一座幸福的城市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他常跟团队打气说,做好原有数据产业的同时,尽可能开辟新赛道,将科技创新运用、服务到更多场景中去!
今年,他的团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产品和服务在全国的领先性和创新性,助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努力不是为了成功,我只想做一个不断创造价值,与大家共同奋斗的人,做一个能积极影响、带动他人的人。”这是周羽对自己未来的期待。
律所合伙人王爽:
切身感受法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王爽的性格跟她的名字一样,直爽、大气。这个来自辽宁省抚顺的姑娘,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在同样以耿直闻名的山城重庆,找到了归属感和自己的位置。
考大学填报专业时,王爽只觉得当律师是一个“社会地位高”的职业,收入也一定很高。
直到她无意间经历了一件事:有一年她坐火车,遇到邻座有一名神情沮丧的男子,看上去焦虑又痛苦。简单聊天之后,王爽得知他刚受了严重的工伤,准备去成都治疗。得知她是律师后,有点怯生生地问了一长串问题:“我这样的情况可以找单位报销医药费吗?”“有机会得到赔偿吗?”王爽立即给了肯定的答案,帮男子解答了所有关于维权的问题,并给了专业建议。
很长一段时间后,当王爽几乎忘记了这件事时,她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传来男子激动的声音:“王律师,我维权成功了!医药费有着落了!要不是你的话,可不知道会怎么样啊……”
王爽心中很有感触。她只不过是帮了一个小忙,却给对方这样大的影响。
从业十多年,王爽也切身感受到了法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2020年颁布的《民法典》标志着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成熟与完善。重点、新兴领域纷纷立法,特别是电子商务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推动法治手段化解市场风险。互联网+诉讼模式,网上立案、网上开庭等全程网络化,让诉讼更便捷,更高效。还建立了公益诉讼制度,有效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大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很多时候大家都知道可以通过什么渠道去维权,去立案。现在大家都懂得了拿起法律武器。比如以前员工被公司不合理开除,转身就直接走人,现在都知道寻求法律保护,对方该付的费用一分钱都不能少。”
多年来,王爽一直记得火车上的那个夜晚,在灯下认真聆听她普法的那个男子。“被人需要,是作为律师很幸福的事情。做个好律师,一直做下去……”
摄影师陈思晓:
用镜头记录城市巨变
重庆女孩儿陈思晓在工作之余,最喜欢做的便是拿起手中的相机,用镜头记录城市的美好,她也是中国民族文化数字文库的签约摄影师。“十年,我从少年成长为青年,生于斯,长于斯,重庆在我眼里变得更加立体、丰满,我眼中的她美得隽永而富有生机。”
4月25日午后,春光明媚,在共青团重庆市渝北区委员会工作的陈思晓背着相机匆匆走过中央公园的林荫大道,看见一位身着白纱裙开心转圈起舞的阿姨,不远处她的爱人正蹲在地上耐心抓拍,“感觉那一幕特别美好,为这种可爱的生命力感动。”她停下脚步,将这一幕记录了下来,做成了小视频送给了他们。
在她的相机里,有许多这样美好的画面。江北嘴的码头边,一位父亲带着女儿玩水;中央公园的梅花树下,一对恩爱的夫妻并肩赏梅自拍;中央公园的大草坪上,正在拍摄婚纱照的新人相视而笑……这些美好的瞬间都被陈思晓拍摄下来。
陈思晓的成长足迹和她的镜头一样,见证着城市的变迁。陈思晓记得,那时上学路上,从家这边花卉园站到学校那头大庙站的公交车总是人挤人,她背着书包常常贴在车门边,屏息看着沿途街景,希望快点到站。
十年前,陈思晓搬到了民安大道附近居住,当时周边的生活配套还不算完善,去超市购物需要乘坐超市专设的接驳车。现在,三条轨道交通线路的站点就在家门口,无论是交通还是购物,生活都非常便利,环境舒适宜居。
陈思晓的镜头里,华灯初上,位于江北红旗河沟附近的新壹街高楼耸立。那条街她曾走了十年,从孩童走到中学,成长过程中亲眼见证着周围一栋栋老旧居民楼拆除,新式商业体拔地而起。
除夕夜,陈思晓的镜头记录下了重庆两江交汇处盛大而美丽的新春焰火,她相信这是重庆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与憧憬,“十年青春,我用镜头追光山城,见证腾飞的重庆、可爱的重庆,作为重庆青年,我愿让青春在这片热土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本版文图·据上游新闻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