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江苏省盐城中学等G4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调研检测语文试题

G4学校:盐城中学、淮阴中学、丹阳中学、扬州中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卡尔·萨根有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依赖科学和技术的社会中,然而几乎没有人了解这些科学和技术”。应该说人工智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我们每天可能都在接触各种人工智能的应用,但是似乎没有哪一个人完全了解这背后的逻辑和知识架构,似乎人工智能背后仍然是一个“黑箱”,有待于我们去深入了解和研究。当然,不懂人工智能并不会妨碍我们应用人工智能,因为在当前时代,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领域的知识,甚至是某一个具体子领域的知识,这也是专业分工使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们还是需要有专家这个群体的。

②近年来一系列新的概念层出不穷,从基础研究领域的暗物质、暗能量、黑洞到科技应用方面的量子计算、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应该说这一系列科技词汇的背后都有着大量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发挥着支撑作用,如果我们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便可能导致一些“出其不意”的后果。一方面我们对此会持有一种“不明觉厉”的认知,因为“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无异”,如果人们不理解这些科技的话,就会感觉它更像是某种魔法,“脱离了知识背景的技术离巫术本来就不远”。因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更倾向于接受某种科技的成果或者产品,而对这些成果是如何产生的不太感兴趣,“一个人不必知道平底煎锅的内涂层怎么会有一种不粘的属性,对他而言只需拥有一个天真的信念:如果他付了钱,某个工厂里一位穿白大褂的巫师给这个器皿施加的魔法就会灵验”,其实这也是我们需要做科普的一个原因。基于上述方面的结果就会导出第二方面的后果,那就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把这些高科技概念宣传得神乎其神,同时用来欺骗公众,牟取不法利益。

③就此而论,我们就需要加强科普工作,让公众了解这些高科技概念背后的科学内涵,一方面是为了 ,另外一方面,也有助于 。

④曾经有一句很戏谑的话,“人工智能有多智能就有多人工”,虽然有消息曾显示Chat GPT可能已经通过了图灵测试,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到,无论是Chat GPT,还是其他的人工智能应用,都是通过对一些数据的输入而对程序进行预训练,然后不断修正完善的结果,因而人工智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与人的本身还有很大的差异。人类可以根据知识的输入而产生出新的知识,而人工智能离这个目标还有些距离。奶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但是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你给它投喂的东西决定了它的产出,因而训练数据的不透明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从科技向善的角度来说,人工智能更应该把向善作为更高的追求。一方面要避免人工智能的应用给人类带来危害性的后果,另外一方面也要注意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数字化社会给公众生活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同时更要关注公平与普惠的问题,弥合技术鸿沟以及数字鸿沟。

(摘编自王大鹏《打开人工智能的“黑箱”,从Chat GPT走红说起》)

材料二:

①文学的话语蕴藉,对于读者具有特殊的共情作用,恰到好处地运用言意关系。创造含蓄的言外之意,从而达到“情志统一”的理想状态。鲁迅在《秋夜》的开头曾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陌生化的话语实际上建构了一种语境,一种氛围。读者进入到话语体系当中会感受到一种直面而来的孤单、零落感。这同时也是人工智能文学无法创造的语言体系,它无法与作品、读者共情,因此难以开拓新的语言表达方式。话语蕴藉更有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刘亮程《寒风吹彻》中“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这是作为执笔者“人”经过构思和语言加工形成的话语,是个体对于文学世界的凝望,对于生命的感悟。而“机器”只有自然语言处理,简而言之,第一,它是将人类语言数字化,从字符变为数字,接着进行统计,通过“词向量”的形式,使文字得以表达呈现;第二,人工神经网络通过不断训练缩小处理的误差,完善算法,提高输出结果的准确率。也因为没有“人”独有的共情力,疏离了世界对于个体的关照。

②《毛诗大序》中的“情志统一”就是说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意志。在文学活动中,“人”更能达到“情志统一”的状态,也更符合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规范。而“机械”在文学话语蕴藉中,只能利用大规模的数据来剖析读者的心理状态,找到普遍的心理规律,给文本进行抒情性的加工,从而达到一种“交互”的过程。当艺术变得科学,是一种新思维方式的转变,但也使艺术能够被更加精确地观察,消解了文学语言中为了艺术而华而不实的功利性装饰,解构了人们对于艺术光晕的膜拜价值。人工智能“情志离间”的直接性,赤裸裸地拉近了读者对于文学世界的感召,不再神秘和玄幻,而是一种机械性生产。

③但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人的劳动和技术的产物,文学、艺术与技术不是对立的,它们需要更多的交互和博弈,以一种全新的高度存在于文学话语蕴藉当中。

(摘编自夏雪《人工智能文学的本质探究——算法主义与文学审美的对话与博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懂人工智能背后的算法并不妨碍我们应用人工智能,因此人工智能的运算逻辑和知识架构只是专家的事情。

B. 不断涌现的科技新词汇、新概念,常常被传得神乎其神,它们是科学研究成果重复叠加的结果。

C. 因为人工智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人的本能还有很大差异,无法拥有“人”的感情,所以它们需要预训练。

D. 文学创作中,人是用个体感悟世界,人工智能是利用大规模数据找到普遍的心理规律,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的产出大多决定于人类的“投喂”,所以善恶的发展还应由人类决定。

B. 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旦失去控制,将会使技术鸿沟与数字鸿沟的问题日益凸显。

C. “情志离间”能拉近读者对于文学世界的感召,会比“情志统一”更受欢迎。

D. 随着算法主义与文学审美更多的交互与较量,人工智能文学将会迎来更高层次发展。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用来举例论证“表达上的‘小’中蓄‘大’”观点的一项是( )

A.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唐·栖蟾《牧童》)

B.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唐·白居易《对酒》)

C.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汉•《孔雀东南飞》)

D.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宋·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4. 请在材料一第③段横线处填写两条结论性语句。

5. 微软小冰正式出版100%人工智能创造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诗作整体表现不俗,微软小冰将1亿用户教会她的喜怒哀乐等人类情感,通过10个章节以诗词形式进行了呈现,当然,编辑们也对其作了一些修正,比如,“有燃从风雪的街心随着流漫”一句中,编辑将“有燃”改成“悠然”。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C 3. C

4. ①更好地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②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5. ①人工智能能凭借数据输入,使艺术被精准观察,能够创作优秀诗歌。②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感激发和个人思考,利用人类独有的语言体系,改善人工智能文学。③科学与艺术并不对立,是不断交互和博弈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因此人工智能的运算逻辑和知识架构只是专家的事情”错,原文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们还是需要有专家这个群体的”。

B.“它们是科学研究成果重复叠加的结果”错,原文是“应该说这一系列科技词汇的背后都有着大量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发挥着支撑作用”,并未说是“科学研究成果重复叠加的结果”。

C.“因为……所以”因果倒置。原文“……都是通过对一些数据的输入而对程序进行预训练,然后不断修正完善的结果,因而人工智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与人的本身还有很大的差异”,可见因为人工智能是“预训练”,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人的本能还有很大差异”。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会比‘情志统一’更受欢迎”无中生有。原文“‘情志统一’就是说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意志。在文学活动中,‘人’更能达到“情志统一”的状态,也更符合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规范”“人工智能‘情志离间’的直接性,赤裸裸地拉近了读者对于文学世界的感召,不再神秘和玄幻,而是一种机械性生产”,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材料二“话语蕴藉更有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刘亮程《寒风吹彻》中‘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这是作为执笔者‘人’经过构思和语言加工形成的话语,是个体对于文学世界的凝望,对于生命的感悟”可知,“小”中蓄“大”是指内容看似简单或者语言看似浅显,但蕴含着对世界、对生命的凝望和感悟,道理深刻。

A.通过对牧童描写,暗含对自由自在生活的人生向往,能够体现“小”中蓄“大”。

B.大意是说,人活在世界上,就好像局促在那小小的蜗牛角上,空间是那样的狭窄,还有什么好争的呢?人生短暂。就像石头相撞的那一瞬间所发出的一点火光,人生就这样过去了。人生不论穷富,不必太过于斤斤计较,应该尽量放宽胸怀,随时保持心情的愉快,这才是处世之道。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能够体现“小”中蓄“大”。

C.告诫世人要记住他们的悲剧,避免再次发生。用直白的议论表达对焦仲卿和刘兰芝悲剧的同情,没有“小”中蓄“大”的特点。

D.写红药年年复生,扬州的繁华却再也不见。蕴含着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能够体现“小”中蓄“大”。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由“如果我们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便可能导致一些‘出其不意’的后果”“‘一个人不必知道平底煎锅的内涂层怎么会有一种不粘的属性,对他而言只需拥有一个天真的信念:如果他付了钱,某个工厂里一位穿白大褂的巫师给这个器皿施加的魔法就会灵验’,其实这也是我们需要做科普的一个原因”可知,公众如果缺少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就可能被蒙在鼓里,因此可知,加强科普工作,让公众了解这些高科技概念背后的科学内涵的目的之一是:更好地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由“基于上述方面的结果就会导出第二方面的后果,那就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把这些高科技概念宣传得神乎其神,同时用来欺骗公众,牟取不法利益”可知,加强科普工作,让公众了解这些高科技概念背后的科学内涵的目的之二是: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微软小冰正式出版100%人工智能创造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诗作整体表现不俗”,而材料二“当艺术变得科学,是一种新思维方式的转变,但也使艺术能够被更加精确地观察”,可见人工智能能凭借数据输入,使艺术被精准观察,能够创作优秀诗歌。

题干中“编辑们也对其作了一些修正,比如,‘有燃从风雪的街心随着流漫’一句中,编辑将‘有燃’改成‘悠然’”,而材料二“文学的话语蕴藉,对于读者具有特殊的共情作用,恰到好处地运用言意关系,创造含蓄的言外之意,从而达到‘情志统一’的理想状态”,可见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感激发和个人思考,利用人类独有的语言体系,改善人工智能文学。

题干中微软小冰和编辑共同完成了优秀诗集,而材料二“文学、艺术与技术不是对立的,它们需要更多的交互和博弈,以一种全新的高度存在于文学话语蕴藉当中”,可见科学与艺术并不对立,是不断交互和博弈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幸福

陈忠实

从外面回来,门上贴着一张小纸条儿:“叔,我爷叫你星期日到我家来。一定要来。”署名是“幸福”。

幸福,是房东家的孩子,我前后两次在小杨村驻队,都住在他家。

周日,我去了小杨村。那幢熟识的砖腿门楼下,搭着席棚,喜庆的气氛洋溢在小院的空气里——是给幸福订媳妇吧?

房东杨大叔跑出来,瘦长条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流动着欢悦的浪花,说:“咱幸福考上大学[注]咧!”

“叔!”幸福脸上泛着红晕,腼腆地笑着,悄声抱怨说:“你看我爷张罗……”瞧着爷孙俩快活的神色,我却追寻起记忆中幸福的影子。

四年前,我来到小杨村,队长宝全把我安顿在幸福家。前年,我又来到这里。那天,幸福奶走出来,拍打着衣襟,慈祥地笑着。

“幸福呢?”我问。

“吆车送菜去了。”大婶喜悦的眼光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难受神色。

“他怎么会吆车?”我不由一愣。

记得我头一次住进这个家,十五六岁的幸福正读中学,长得细条条个儿,见了我,羞怯地低着头,跑到他住的厦房里去。

我住在厦房南间,和幸福是隔墙邻居,住过半个多月,幸福从来没有跷过我的门槛。

一天,他却破例走进我的房子。顺炕站着,问我:“你过去念过的中学课本还在不在?”

“唔,说不定。”我毫无准备,又怕他失望,“大约还在,不会全的……”

“你礼拜天回去,给我捎来。”他说,“听说老课本深,我想试试。”

我找了几本残存的数理书,带给幸福。之后的夜晚,总看见邻居窗上亮着灯光。

期间,我常常听见村里人说到幸福的聪明,我半信半疑,直到看见一个景象。

是个星期天,队里要分当月的粮食,会计把幸福叫走了。仓库门口,中年会计坐在桌子旁,一手提着笔,一手打算盘。幸福坐在会计旁边,袖着的双手搭在桌沿上。会计念过一户的人数(按五级定量,人数折合后有整有零),就急忙拨拉算盘珠儿。幸福薄薄的嘴唇嚅嗫一下,侧过脸报出一个数字。会计和他算盘珠儿的数字对照,没错,就给过磅的社员大声呼报……

他怎么会赶大车呢?他那细条条个头儿,比姑娘还腼腆、还柔静的样子,说话像蚊子一样的细声,怎样呵斥、驾驶那些活蹦乱跳的骡马二骡子呢?

“这娃野了!谁也管不下!”大婶烦怨地说。

这天晚上开完会,我和宝全队长搭伴走。半圆的月亮贴在南塬上空灰蓝的天上,朦朦月光洒在街巷里,一股淡淡的香味弥漫在清冷的空气中。宝全蹙蹙鼻子,哈哈笑着转过头,说:“这几个崽娃子,又煮狗肉哩!你闻,多香!走!”

我未必想吃狗肉,却被一种好奇心驱使着,跟着宝全走进一个独庄孤园门。瞧见靠墙的一张方桌上,摆着一只大瓷盆,几个青年围着桌子,撕嚼着狗肉,大声笑着,看见宝全,并不畏怯,嘻嘻笑着:“队长,算你运气好,还有一条腿……”我却一眼瞅见靠墙坐着的幸福,心里一震。

幸福侧身对着我,低着头。我叫了一声,他“嗯”了一下,并不看我。短暂的难堪之后,幸福又伸手撕下一块狗肉,轻狂地笑着。他的眼里,腼腆、羞怯、甚至有点像女孩子般妩媚的神色早已褪净,一股野气在那长长的黑睫毛上浮游,头发蓬乱,衣裤邋遢。这哪是我记忆中的幸福!

我和幸福一路回来。一进门,他懒散地靠在被卷上,很疲惫,很烦厌,似乎希望我快点走开。我偏做出一副下榻的姿式,用时间和忍耐,终于打开了幸福的嘴巴……

幸福,出生在筹办农业社的热火年月里,受了半辈子苦的爷爷,给新生的孙子起了个带着时代色彩的名字——幸福。

幸福在农业社的菜园里长大。及至坐到高中班的教室时,他对数理课发生了难以遏止的兴趣。毕业回到村里,他干活踏实,宝全队长常常指定他负责某一项少数人做的单线活路;更不用说,会计拉他去清理工分账和现金账,电工点名叫他去拉下手,幸福简直成了个小能人。不久,幸福进了科研站,他的心全被蔬菜栽培上严格的技术措施和有趣的生态现象迷住了!

眨眼到了春天,试验站采取新式育苗法取得成功,县里在小杨村召开现场会,却批评说科研站只搞业务,是修正主义的科研路线……

一年一度的大学招生开始,经过繁杂的形式,定下了幸福。但是第二天又传出确凿的消息:不是幸福。

幸福在科研站小小的土围墙里呆不住了,赶大车去了。三挂马车,六个青年,进城送菜拉稀粪,夜晚杀狗聚餐,打拳练武……

杨大叔和大婶只怕孙孙变瞎了,自己劝,把亲戚友人请来劝,全没有效果。

一阵胡弦响,我回头,和幸福赶大车、嚼狗肉的几个青年走进院子,提着板胡,拿着鞭鼓、梆子。他们看见我,嘻嘻哈哈说:“啊呀,你鼻子真灵!从城里也闻见这儿的香味咧?”

“我闻见狗肉咧!”

“你闻不见了,‘狗肉铺子’关门啰!”

一庭院的男女老少哄笑起来。

鞭鼓急雨般敲打起来,梆子砸出清脆的响声,二胡手在调弦……

好!听小杨村自乐班的乱弹吧!

1979年4月(有删改)

[注]1977年冬,中断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恢复。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主人公的名字作为小说题目,又插叙了名字的由来,既有助于刻画主人公的形象,也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 借助“我”的观察视角,展现分粮食时会计和幸福一个紧张一个潇洒的计算姿态,通过对比突出表现幸福的聪明。

C. “半圆的月亮贴在南塬上空灰蓝的天上”是对南塬自然环境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小杨村人艰难的生存环境。

D. 小说结尾聚焦于和幸福一起赶大车、嚼狗肉的几个青年的群像上,预示更多的青年将如幸福一样迎来新的希望。

7. 对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神态的描写,下列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瘦长条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流动着欢悦的浪花”,运用通感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杨大叔发自内心的无比的喜悦之情。

B. “脸上泛着红晕,腼腆地笑着”是“我”眼前的、也是“我”记忆中幸福的神态,“悄声抱怨”则隐晦地表现了幸福的一丝不安。

C. “喜悦的眼光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难受神色”,看似矛盾的神态描写细腻地反映了杨大婶复杂的内心活动,引出下文。

D. “一股野气在那长长的黑睫毛上浮游”,与“头发蓬乱,衣裤邋遢”的外貌描写相呼应,展现幸福不为人知的丑陋的一面。

8. 回忆是本文最大的叙述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好处。

9. 陈忠实曾就自己的创作谈到:“这个或欢乐或痛苦的一次又一次过程,铸成不同人物不同的心灵轨迹,自然就会呈现出各个人物的个性来。”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 C 7. C

8. ①打破了常规的叙述方式,有利于形成小说的波澜,如“我”在庆祝幸福上大学的喜宴上回忆有关幸福的故事,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回忆中有回忆,使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如文中由对两年前幸福的回忆,引出对四年前幸福的回忆;③回忆与现实交错,表现幸福在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使得人物更为立体,更有利于揭示主题。

9. ①少年时代,农业社的热火年月,给了幸福学习的机会,他积极向上;②搞科研被批评又不被推荐上大学,幸福一度消沉,自暴自弃;③恢复高考,幸福终于考上了大学,他重拾自我,积极有为。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反映了当时小杨村人艰难的生存环境”错误。此处就是环境描写,选项把它与“艰难的生存环境”联系起来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通感”手法鉴赏不当,是比喻,把脸色的笑容比作“欢悦的浪花”。

B.表现了“幸福的一丝不安”分析不当,“幸福脸上泛着红晕,腼腆地笑着,悄声抱怨说:‘你看我爷张罗……’”,虽然是“抱怨”,却是幸福的“抱怨”,写出幸福考上大学之后的喜悦,没有“不安”。

D.展现“幸福不为人知的丑陋的一面”分析不当,幸福搞科研却被批是“修正主义路线”,考大学又被换了下去,他有些自暴自弃。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写作特色和审美意蕴的能力。

常规叙述方式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而小说则打破了这种叙述方式错,开头写收到幸福“留言”,到幸福家去,原来幸福考上了大学,引出了“我”关于幸福的回忆,“瞧着爷孙俩快活的神色,我却追寻起记忆中幸福的影子”。这样写一是打破了常规的叙述方式,有利于形成小说的波澜,而是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幸福考上大学是有“故事”的;

小说回忆中有回忆,如“四年前,我来到小杨村,队长宝全把我安顿在幸福家。前年,我又来到这里”,然后写大婶告诉“我”幸福吆车送菜去了,引发“我”对于四年前初见幸福的回忆“记得我头一次住进这个家,十五六岁的幸福正读中学,长得细条条个儿,见了我,羞怯地低着头,跑到他住的厦房里去”。可见这是由对两年前幸福的回忆,引出对四年前幸福的回忆,使得使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

回忆与现实交错,表现幸福在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如四年前的幸福“长得细条条个儿,见了我,羞怯地低着头,跑到他住的厦房里去”,两年前的幸福“他的眼里,腼腆、羞怯、甚至有点像女孩子般妩媚的神色早已褪净,一股野气在那长长的黑睫毛上浮游,头发蓬乱,衣裤邋遢”,而现在的幸福“脸上泛着红晕,腼腆地笑着”,这些写使得人物更为立体,更有利于揭示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这个或欢乐或痛苦的一次又一次过程,铸成不同人物不同的心灵轨迹,自然就会呈现出各个人物的个性来”,意思是过程的欢乐或者痛苦,会使人物心境不同,因而呈现出不同的个性。

如幸福的少年时代,“幸福在农业社的菜园里长大。及至坐到高中班的教室时,他对数理课发生了难以遏止的兴趣。毕业回到村里,他干活踏实,宝全队长常常指定他负责某一项少数人做的单线活路;更不用说,会计拉他去清理工分账和现金账,电工点名叫他去拉下手,幸福简直成了个小能人。不久,幸福进了科研站,他的心全被蔬菜栽培上严格的技术措施和有趣的生态现象迷住了”,农业社的热火年月,给了幸福学习的机会,他积极向上;

“眨眼到了春天,试验站采取新式育苗法取得成功,县里在小杨村召开现场会,却批评说科研站只搞业务,是修正主义的科研路线……一年一度的大学招生开始,经过繁杂的形式,定下了幸福。但是第二天又传出确凿的消息:不是幸福幸福在科研站小小的土围墙里呆不住了,赶大车去了。三挂马车,六个青年,进城送菜拉稀粪,夜晚杀狗聚餐,打拳练武……”,后来“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正跟一群青年吃狗肉,“他的眼里,腼腆、羞怯、甚至有点像女孩子般妩媚的神色早已褪净,一股野气在那长长的黑睫毛上浮游,头发蓬乱,衣裤邋遢”,搞科研被批评又不被推荐上大学,幸福一度消沉,自暴自弃;

结合注释“1977年冬,中断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恢复”可知,恢复高考,幸福终于考上了大学,“幸福脸上泛着红晕,腼腆地笑着”,他重拾自我,积极有为。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

材料二: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颜率A曰B不敢C欺D大国E疾F定G所从H出I弊邑J迁鼎K以L待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休,美好之意,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永保无疆之休”的“休”意思相同。

B. 九鼎,相传为大禹时所铸,夏、商、周三代将之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宝器。

C. 危国,意思是面临着危险的国家,与成语“危言危行”中的“危”的意思相同。

D. 弊邑,意思是偏僻的小城,常用于对自己国家或守地等的谦称,文中是指周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楚王的无理询问,王孙满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表现了他的睿智忠诚。

B. 颜率在秦国发兵索取九鼎时,向齐国求救,用献鼎为诱,巧妙地借兵,退秦救国。

C. 颜率回顾了当初武王伐殷获九鼎,运输耗费大,为此替齐王担忧,以解决其难题。

D. 齐王打算借道梁国或楚国运输九鼎,颜率认为不可行,因为两国都早有问鼎之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2)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14. 材料一中王孙满的回答,是为了让楚国放弃索鼎,王孙满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EI 11. C 12. C

13. (1)我东周君臣内部尽力谋划,(认为)将九鼎交给暴秦,不如送给大国(您)。

(2)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所以我私下在为大王担忧。

14. ①在德不在鼎,认为君王贵在修德;②鼎应为周天子所有,君臣之序不可动摇。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颜率赶紧解释说:“我不敢欺骗贵国。大王尽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敝国随时听候命令迁出九鼎。”

“颜率曰”,主谓结构,“曰”引出后面说话内容,此处断开;

“不敢欺大国”,为省略主语的主谓宾结构,单独成句,后面断开;

“弊邑”作“迁鼎以待命”的主语,前面断开。

故三处句读为BEI。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德行美好光明/永远保持无尽的美善。

B.正确。

C.“意思相同”错误。危险;正直。句意: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D.正确。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为此替齐王担忧,以解决其难题”错误,结合原文“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可知,颜率并非真正替齐王担忧,设身处地帮齐国解决运鼎难题,颜率是让齐王知难而退,巧妙地将违约责任推给对方。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内”,内部;“计”,谋划;“不若”,不如。

(2)“纵”,即使;“何途之从”,宾语前置句,从哪条路;“私”,私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可概括出,在德不在鼎,认为君王贵在修德;

结合“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邴,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可概括出,鼎应为周天子所有,君臣之序不可动摇。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庄王攻打陆浑之戎,于是到达洛水边,在周王的疆界检阅军队。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楚庄王问鼎的大小与轻重。王孙满说:“这决定于君主的道德而不在于鼎的本身。往昔夏朝正当有德的时候,远方的人把各种东西画成图像,九州的长官贡献了铜,铸成鼎,把各种东西的图像铸在鼎上,各种事物都得以备载,让人民认识神道与邪恶的东西。因此人民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不详的东西。魑魅魍魉,这类鬼怪都不会遇到,因而能够使上上下下的人们和睦相处以领受上天赐予的福分。桀德行昏聩惑乱,鼎迁到商朝,经历了六百年。商纣王残暴肆虐,鼎迁移到周。德行美好光明,鼎虽小,分量很重;如果奸邪昏乱,鼎虽大,分量很轻。上天赐福给明德的君王,总有终结的日子。成王把鼎安顿在郏鄏,占卜的预言说可传三十代,享年七百年,这是天意决定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材料二:

秦国发兵逼近周境索取九鼎,周君为此忧惧不安,将此事告诉了颜率。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秦王暴虐无道,要兴师威胁周君,并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内部寻思对策,认为与其将九鼎交给暴秦,不如送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赢得美名;如得到九鼎这样的重器,又获得巨大的宝贝。希望大王能认真考虑!”齐王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军因此退兵。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时,周君又一次忧虑不安。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东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甘愿将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从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颜率说:“不行。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沙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不行。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之中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哪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周王室也正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九鼎,并不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的,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九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还需要有士兵工匠等人力、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作为配套。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但)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所以我私下在为大王担忧。”齐王说:“贤卿多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颜率赶紧解释说:“我不敢欺骗贵国。大王尽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敝国随时听候命令迁出九鼎。”齐王只好停止索要九鼎。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王守仁

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愠见。

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

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两句运用孔子“在陈绝粮”的典故,表现自己谪居时的生活窘状。

B. 作者向农人学习种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甚至还幻想出丰收后的场景。

C. 末两句尤能表现作者对农事活动的投入,可见其隐居决心之坚定。

D. 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轻松地袒露个人内心,给人以不疾不徐之感。

16. 该诗作于王守仁“龙场悟道”时期,生动地体现了儒家“道在伦常日用之中”的观念。诗中体现了哪些“道”?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虽然经历磨难困苦,但仍要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②遇事切忌慌张抱怨,需要以积极的措施解决;③虽自身处境不佳,仍能关注他人他物的仁爱情怀。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可见其隐居决心之坚定”理解错误。由首联“谪居履在陈”可知作者是被贬官降职到此处,并没有隐居的想法。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句“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愠见。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可知,在绝粮的艰苦条件下,作者表现出了与士兵不同的精神状态,士兵们面有不满,而在作者看来,还有荒田可耕种,而且农具还容易买到,这就很不错了,可以开荒种田,以解断粮之难,由此体现的“道”可以概括为:虽然经历磨难困苦,但仍要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可知,面对断粮的处境,决定开垦荒田,对于一个为官者,是不擅长稼穑的,但作者并没有一筹莫展,遇事抱怨,而是积极的向当地的农人请教,多多学习模仿来进行种田,由此体现的“道”可以概括为:遇事切忌慌张抱怨,需要以积极的措施解决。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可知,作者想到丰收以后要用它请客设宴,收割遗下的颗粒留给乌雀,多余下来的粮食散发给穷困人家。由此体现的“道”可以概括为:虽自身处境不佳,仍能关注他人他物的仁爱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舞女人数之多,歌舞之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是王维《画》中的诗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作为能干忠诚的名臣,广受文人士大夫爱戴,古诗文中赞颂他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舞殿冷袖 ②. 风雨凄凄 ③. 小鸟时来啄食 ④. 人至不去 ⑤. 三顾频烦天下计 ⑥. 两朝开济老臣心(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袖”“凄”“啄”“烦”“堪”。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除了吃春饼,这一天还要“啃春”,好像残冬是顽石一块,不动用牙齿啃噬它,春天的气息就飘不出来似的。我们啃春的对象就是萝卜,萝卜到了立春时,柴的比脆生的多,所以选啃春的萝卜需要费一番周折,既要看它的模样,又要看它是否丰腴,汁液是否饱满。很奇怪,嘴里就会荡漾着一股啃过春后才有的恰似春天草木复苏的清香的气味。立春一过,离清明就不远了。人们这一天会挎着篮子去山上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篮子里装着染成红色的熟鸡蛋,它们被上过供后,依然会被带回到生者的餐桌上,由大家分食,据说吃了这样的鸡蛋很吉利。而谁家要是生了孩子,主人也会煮了鸡蛋,把皮染红,送与亲戚和邻里分享。所以我觉得红皮鸡蛋走在两个极端上:出生和死亡。它们像一双无形的大手,一手把新生婴儿托到尘世上,一手又把一个衰朽的生命送回尘土里。所以清明节的鸡蛋,吃起来总觉得有股土腥味。

18.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3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 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啃春”引号的用法一致的是( )

A.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

B.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C. 包身工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D. 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

【答案】18. 啃过春后,嘴里就会荡漾着一股清香的气味,恰似春天草木复苏的气息。 19.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首先提取出句子主干句:嘴里荡漾着气味。可加上一些简单的修饰语,改成:嘴里就会荡漾着一股清香的气味。

再看修饰语,“啃过春后才有的”,可变成状语“啃过春后”放在句子最前面;“恰似春天草木复苏的”,可在末尾加上“气息”,变成“恰似春天草木复苏的气息”。

调整顺序为:啃过春后,嘴里就会荡漾着一股清香的气味,恰似春天草木复苏的气息。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啃春”引号表特定称谓。

A.表示引用;

B.表示反语;

C.表示强调;

D.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着城市的扩张,许多先民 ① 的植物,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葛就是其中之一。

周人重视葛布的生产,《周礼》中就有专门负责葛的官职“掌葛”。不过,秦汉之后,葛的生产便逐渐 ② 。( )?简单来说,葛布没有丝织品轻,没有棉布柔软贴身,没有麻布洁白,而且制作成本又远高于其他织物,其不流行并不奇怪。

除了用葛纺布,( )。从《周书》的记载便可发现,那时的人们便以葛的嫩叶制作葛羹。 ③ ,葛花菜与葛根粉仍为人们熟知。

此外,葛根晒干之后,也是家居常用感冒药葛根汤的原料。虽然葛根汤漆黑的汁液看起来难以下咽,却因其能强身健体而深受人们的欢迎。加了砂糖熬煮的葛根汤,略微黏稠又带点甘甜,对于孩童来说,即使没有生病,( )。

20.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根据下面要求,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1)在①③处各填写一个成语。

(2)在②处从“衰落”与“败落”中选一词填写。

22. 请以转折复句的形式,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答案】20. ①葛布为何不再流行?

②古人还利用葛制作食物。

③也具有十足的诱惑。

21. (1)①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③时至今日

(2)②衰落

22. 虽然葛布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葛作为一种食材依然在发挥其作用。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由后文“葛布没有丝织品轻,没有棉布柔软贴身,没有麻布洁白,而且制作成本又远高于其他织物,其不流行并不奇怪”可知,这是在解释葛布不再流行的原因,所以前面应是提问,可填:葛布为何不再流行?

②由“除了”可知此处应用“还”承接;由后文“葛羹”“葛花菜”“葛根粉”可知,这都是说的葛的食用,可填:古人还利用葛制作食物。

③由“即便”可知应用“也”承接,由“微黏稠又带点甘甜”可知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饮料”也很有吸引力,可填:也具有十足的诱惑。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

(1)①由后文先民对葛的利用可知,葛这类植物对于先民来说十分常见,可填“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③前面是《周书》记载的人们对葛的食用,再结合后文“仍为人们熟知”可知是强调到今天还在食用葛,可填“时至今日”。时至今日:意思是直到今天。

(2)②前面说“周人重视葛布的生产”,由“不过”可知这里形成转折,再由“其不流行并不奇怪”可知,葛的生产由兴盛逐渐败落了,可填“衰落”。衰落:事物由兴旺变得败落。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和句式变换的能力。

第一段是说“葛”这种植物退出了人们的视线,第二段介绍了葛布不再流行,由此可概括出:葛布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三段介绍了葛的食用价值,“葛花菜与葛根粉仍为人们熟知”“葛根晒干之后,也是家居常用感冒药葛根汤的原料”,是说葛在现在仍然有其食用价值,在发挥作用,可概括出:葛作为一种食材依然在发挥其作用。

然后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连接,如用“虽然……但是……”,可表达成:虽然葛布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葛作为一种食材依然在发挥其作用。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零零后直博生王俊本科期间去乡村小学支教,发现乡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使得他在回校后通过走访调研、学术研讨等方式继续深入研究。二十大期间,面对采访,他感慨自己完成了从“被告诉社会是怎样的”到“自己看到社会是怎样的”这样一种转变。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关于“被告诉”和“主动看”,你有着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次写作是引导考生正确理解“被告诉”和“主动看”的关系,在理解两个关键词内涵的基础上阐述对“被告诉”和“主动看”关系的认识,以解决个人、国家和人类在日常生活、求知探索、参与社会实践、未来发展等层面的实际问题。考生理解了“被告诉”和“主动看”的内涵及关系,才能理解材料的意旨,才可能进一步联系历史、现实和未来,从对概念的探讨转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提升自身思想及行动,更好地服务时代、社会、祖国。

材料中第一句话写零零后直博生王俊本科期间去乡村小学支教,“主动看见”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二句话写支教经历的意义价值:使得他在回校后继续深入研究。第三句话写感慨:完成了从“被告诉社会是怎样的”到“自己看到社会是怎样的”的转变。本材料思考“被告诉”和“主动看”的转变,强调“主动看”的价值和意义:相对于以前被老师、家长、同伴或者书本等告知社会是怎样的,自己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从而了解到的社会能带给自己更深刻的感触,能够触动自己主动思考、研究。

写作时,需要围绕“被告诉”和“主动看”的关系这一写作主题展开思考。另外“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说明材料中乡村教育只是一个领域,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拓展写作外延,任选一个领域谈论“被告诉”和“主动看”的关系:可以是比较哪一个更好,可以是思辨二者辩证统一,也可分析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但是不能否认“主动看”的积极意义。但不管选择哪个领域,都不得偏离“被告诉”和“主动看”这个核心。行文时可以侧重于其中一个方面,但不可将二者完全割裂开来。

立意:

1.“我”在天地间,而非穹庐中。

2.在实践与“主动看”中得真知。

3.强化主人翁意识,学会主动看世界。

4.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要紧跟时代节拍,切合时代要求。

6.事实胜于雄辩,真金不怕火炼。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