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损伤。儿童股骨干骨折的年发生率为 20/。儿童股骨骨折的年龄呈双峰分布,高峰位于2岁和 17 岁。在各年龄组男孩骨折发生率高于女孩。骨折的发生机制因年龄而异:6岁以下儿童为坠落伤,6~9岁为机动车碰撞行人事故,青少年为机动车辆事故。
股骨骨折按照骨折部位分类通常分为转子下骨折、股骨干 (近端1/3、中段 1/3、远端 1/3) 骨折、股骨踝上骨折和股骨远端骨骨折。此外,股骨骨折可分为开放性或闭合性骨折、粉碎性或非粉碎性骨折;根据骨折的形态分为横行、螺旋形和斜形骨折。骨折最常见于股骨干中 1/3,多为闭合、非粉碎性、横行骨折。
长久以来,儿童股骨骨折多数为闭合性损伤传统上采用非手术治疗即可治愈。然而,由于渴望早日康复以恢复正常生活,以及认识到长期固定可能对儿童造成各种负面影响,使儿童股骨骨折的治疗逐渐朝向手术治疗的方向发展。外固定架、肌肉下接骨板技术及髓内针都是目前提倡的治疗方法
除了常见的损伤机制外,股骨骨折也可发生于分娩性损伤,也可由虐待儿童或病理性骨折所致。1岁以下的儿童,70%的股骨骨折与虐待儿童有关若出现以下任一情况,应怀疑有虐待儿童性损伤1病史不切实际 ,2骨折后未及时送往医院就医;3曾有受虐待史 ;4有其他处于不同愈合时期的骨折;5多处急性骨折,6特征性的骨折类型。笔者所在单位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横行骨折与虐待更密切相关,应更加怀疑虐待的可能。
在处置股骨骨折时,应进行彻底的评估,并排除各种复合伤。如果儿童遭受严重损伤造成股骨骨折时,有可能掩盖腹部或其他部位的损伤。应进行仔细的二次查体。据报道,4% 的股骨骨折合并膝关节不稳定,在受伤当时可能难以评估。
股骨干骨折
了解股骨周围各组肌肉群不同的牵拉力,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股骨骨折治疗方法。发生在股骨干近端和转子下的骨折,因失去对骼腰肌、外展肌和短外旋肌群的牵拉对抗,骨折近端通常呈屈曲、外展及外旋畸形。发生在股骨中断的骨折,因内收肌群和伸直肌群完整,骨折远端通常除有某种程度的外旋畸形外,骨折对线满意。发生在股骨踝上骨折时,因腓肠肌过度牵拉,骨折远端呈过伸位畸形。无论采用闭合复位还是切开复位,恢复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关系时,应高度重视这些肌肉的牵拉因素。
明确指出,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法是控制对线及长度,使儿童舒适、家人便利,并尽可能降低骨折造成的消极心理影响。对每一个儿童而言,理想的治疗方法取决于患儿的年龄、骨折部位及类型、家庭环境、医师的知识和能力,此外还需要兼顾经济问题。 等回顾研究了6~17岁儿童股骨干骨折患者,其数据来源于住院儿童数据库 1997~2000 年的住院患儿,该数据库为国家性的、覆盖了美国约半数州的所有住院患儿。在该段时期,对于股骨干骨折的外科治疗(通常包括内固定的使用率) 明显增加;而人字形石膏的使用率下降。这一变化在儿童医院中比在普通医院中更为明显。 等调查了北美小儿骨科学会的成员,了解他们当前对 4 个年龄组的儿童股骨干骨折的首选治疗方式。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对于每个骨折类型,与非手术治疗相比,选择手术治疗的概率相应增加;而手术与非手术的治疗方案选择也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改变。儿童骨科医师一般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采取手术治疗方式,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采取非手术治疗方式。依据年龄选择治疗方案已形成共识。美国骨科医师学会在复习大量文献后,针对儿童股骨骨折的治疗制订了14条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推荐方案。框 36-4 列出了其中有足够证据支持达到推荐等级的5个推荐治疗方法。
几位学者曾对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费用做过比较,费用包括住院费和医生的费用(小儿骨科医师放射科医师和麻醉科医师)。表 36-5 列出了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费用支出情况。由于存在多种变量,表中不同治疗方式费用之间的差异无可比性。不过综合来看,立即或早期人字形石膏固定(牵引后人字形石膏固定)的费用低于长时间牵引后人字形石膏固定、髓内针及外固定架固定的费用。长期骨牵引后人字形石膏固定、髓内针及外固定架固定的费用通常相当,接受此三种治疗方法的患者因旋转畸形、取髓内针或外固定架而再次手术的费用相近。出生至6个月的患儿,可以使用连衣挽具替代髓人字形石膏固定进行治疗 ;连衣挽具具有以下优点 :操作方便、无须麻醉,住院时间短 (< 24h).容易复位、能够调节挽具、费用低,并便于更换尿布、护理及托抱。笔者医院最近报道了使用连衣挽具治疗 6个月以下儿童股骨骨折,发现疗效很好并且很少并发症。然而,在选择连衣挽具治疗前,应认真考虑患儿家长的可信赖度。
许多学者推荐儿童股骨干骨折即刻应用觥人字形石膏固定,此法用于治疗婴幼儿低能量、无短缩无成角的骨折效果更好。尽管罕见,但继发于髋人字形石膏固定的骨筋膜室综合征也时有发生。即刻髋人字形石膏固定治疗高能量股骨干骨折主要的问题是骨折处短缩和成角畸形。在幼儿中,能接受较高程度的骨折处短缩和成角畸形;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严格。
(一)人字形石膏固定
对 6岁以下低能量创伤引起的闭合性股骨干骨折患儿,有学者推荐在双 90° (屈、屈膝 90°)位上进行早期髓人字形石膏固定,以避免短缩和成角畸形。另外,对于低能量股骨骨折,可以使用一种髓关节和膝关节屈曲 45°的行走石膏固定或髓人字石膏固定,石膏固定至踝关节。Flynn等人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行走石膏和传统石膏固定相比有类似结果,能明显减轻家庭照护负担。然而,在门诊病人中,行走石膏早期复位的丢失发生率高。
已报道双90°骨骼牵引和人字石膏取得好结果,虽然笔者医院目前使用该技术的指征是长度 -不稳定性骨折,或者同时损伤导致患者不能使用髓人字石膏,或者不能安全麻醉。如果选择这个治疗过程,骨骼牵引的穿针应该与膝关节中轴平行。
青少年不如年幼儿童能耐受长时间的固定。据报道,10 岁以上儿童采用双 90°牵引治疗时,会发生膝关节疼痛、骨折处成角畸形及维持肢体长度困难;还会发生肢体短缩、下肢不等长、畸形愈合牵引处感染、关节活动减少及肌肉萎缩等不良结果。因此,在该年龄组中首选内固定治疗。
笔者所在研究所对 6岁以下儿童采用骨牵引或皮肤牵引治疗。推荐纵向牵引或 45°牵引,牵引重量51b(11b= 0.454kg) 以上。对这一年龄组的股骨干骨折,不应使用悬吊位皮肤牵引,因其会增加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患儿在牵引期间,应密切监测神经血管和皮肤状况。当骨折的长度和力线达到要求时,患儿病情稳定并且骨痴开始形成,予以人字形石膏固定。6~10 岁是儿童股骨干骨折的高发年龄,通常适用骨牵引治疗,牵引2~ 3周后再用髓人字形石膏固定。
年长或体型较大的患儿,需要骨牵引时,可在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置入1枚 5/64-inch 斯氏针做骨牵引。如果采用胫骨骨牵引,斯氏针应位于胫骨结节、胫骨近端骨的远端,以减少生长素乱和膝反屈畸形的危险。以下两种情况可能需要股骨远端骨牵引:股骨远端踝上骨折因其会继发成角畸形或股骨近端骨折采用双90°牵引导致骨折近端向前移位。如果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髓内针固定,通常不能采用股骨针牵引。
腓神经麻痹是皮牵引或骨牵引及石膏固定的少见并发症。我们采用皮牵引和髋人字形石膏固定治疗的 2岁以下患儿中,2 例发生腓神经麻痹。但大多数患儿会自发恢复。
等描述了应用小腿固定牵引以降低双90°人字形石膏固定期间的股骨骨折短缩畸形从而发生了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他们列举了致病因素,如牵引力、高度及压力 (图 36-126)。由于存在发生这一破坏性并发症的可能,在使用双90°人字形石膏固定期间,应避免使用小腿固定牵引,应当使用其他替代方法固定。
(二)外固定架
有学者推荐使用单臂及环形框的外固定架治疗儿童和青少年股骨干骨折。据报道该方法对 3 岁至骨成熟的患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该固定方法也经常会引起多种并发症。 等比较了4 种固定方法 (弹性稳定髓内针、绞锁髓内针、钢板及外固定架) 后,发现由外固定架引起的并发症最多。外固定架治疗儿童和青少年股骨骨折引起的主要并发症有复位失败、再骨折和深度感染。最常见的轻微并发症是针孔或针道处感染。文献报道外固定架治疗患者引起的再骨折发生率为 2%~33%。再骨折被认为是外固定架长期固定的有害作用所引起。取外固定架时,骨皮质上桥状骨痴的数量(正侧位X 线片上)和再骨折率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等报道了闭合性股骨干骨折外固定架固定患者再骨折率为 1.8%,而开放性骨折或切开复位后外固定再骨折率为 20%,他们得出结论认为外固定架本身不是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其他被提出的再骨折危险因素包括开放性骨折、双侧骨折长时间使用固定架。导致再次骨折尚不明确的危险因素包括骨折类型、活动状态、固定器类型固定针的型号及数量。
使用外固定架固定是治疗股骨开放性骨折的常规方法。最近一篇关于外固定架和髓内针(包括钢性和弹性髓内针)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发现,髓内针治疗后的并发症较少,尤其是较少发生内翻畸形和再骨折。两种治疗方法的感染发生率相同。应考虑应用髓内针固定,特别是 I级开放性骨折。若选择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股骨骨折,操作中要小心谨慎.术后处理也要精心,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三) 髓内针
有报道称,应用弹性不锈钢或软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骨折具有减少对家庭生活的干扰、缩短住院时间、早期独立行走及返回学校的优点。由于人们更频繁地应用内固定治疗股骨骨折该方法已成为普遍流行趋势,其适应证扩大到更年幼的儿童不足为奇。应用弹性髓内针的年龄下限还没有确立(见AAOS 指南,框 36-4),但是每种固定方法(如连衣挽具、人字形石膏固定) 均有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最适年龄段,该方法在该年龄段无手术并发症的风险。等人研究总结了215 例2~6岁的患儿,他们分别用弹性针或愤人字形石膏固定,具有相同的并发症和愈合率,应用弹性针能更早进行活动和行走。他们认为弹性针是这个年龄阶段应当采用的合理治疗方案,特别是存在高能量损伤机制时。推荐长期随访 (至少24 个月),以监督过度生长,并密切监视儿童的活动。力线不良和下肢不等长是应用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骨折常见的并发症,但很少会引起功能障碍。有报道称,不稳定性骨折和年龄较大患儿应用软弹性针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有一个研究发现,使用软弹性针治疗稳定性骨折引起并发症的概率由52%降至23%。另外的研究发现,使用不锈钢弹性髓内针比软弹性针可以显著降低骨折畸形愈合率、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和总治疗费用。
有报道称,弹性带锁髓内针可以更好地控制中轴和旋转不稳定性,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改善预后、减少愈合时间及负重时间。该髓内针由铁合金构成,能通过外侧转子进入股骨管腔允许塑性变形,其近端和远端分别用 4mm的螺钉锁定。该治疗方法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转子异位骨化(约 14%);没有关于病人使用弹性带锁髓内针发生主要并发症 (畸形愈合、再骨折及骨坏死) 的报道;而其他固定方法(标准弹性髓内针、外固定架锁定加压接骨板和钢性髓内针) 与之相比,11% 的患者发生主要并发症。推荐小转子远端骨折和股骨远端板至少4cm以上的近端骨折使用弹性带锁髓内针治疗。
据报道,钢性髓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股骨干骨折愈合率较高,住院时间及固定周期较短,因而比非手术疗法具有更好的心理、社会、教育及一定的经济优势。笔者对 30例年龄在 10~15岁(平均年龄 12.3岁)的青少年其 31处股骨骨折使用髓内针治疗的结果进行了回顾研究,发现 31 处骨折全部愈合,且无转子过度生长、外翻畸形或股骨颈狭窄;其中 2例患者发生股骨过度生长,超过 2cm (分别为 2.5cm和2.8cm):其他并发症包括1例切口远端表面感染,静脉给予抗生素治疗后愈合 ;1 例腓深神经分布处、1例阴部神经分布处皮肤感觉减退2 例患者神经问题均自发恢复 ;3 例惠者内针近端有轻度异位骨化 ;1 例惠者发生无症状的股骨节段性缺血性坏死,直至骨折后 15 个月X 线片上才表现出来。笔者所在研究所在治疗 12 岁及以下的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研究中,从大转子尖部顺行插入绞锁髓内针治疗,并且证明骨折无畸形愈合,无双下肢长度差异,无股骨头缺血坏死。 等人后续报告.治疗儿童和青少年股骨骨折20 年的经验表明从大转子尖部插入的顺行钢性绞锁髓内针治疗股骨骨折,并发症发生率低,没有股骨头缺血坏死。由于笔者治疗的患者并发症较少且愈合率较高。结合其他研究报告,因此笔者相信绞锁髓内针是治疗青少年 (12~16岁)股骨干骨折和具有畸形愈合高风险患儿(比如肥胖或不稳定骨折) 的合理选择。
为了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风险,重要的是在进针和去除髓内针过程中减少剥离大转子尖部,且不能向大转子内侧延伸,注意避免向关节囊或梨状肌窝剥离。青少年大转子的尖端或年龄较小儿童的大粗隆尖的侧方应作为髓内针的入点。大转子尖部作为入路时,仅有 1 例报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并且侧方入点没有任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报告大转子尖部作为入路避免了分离梨状肌窝周边和外侧颈升动脉的起点,该动脉位于梨状肌窝的内侧。髓内针的近端应留有一定长度 (不超过1cm),以便日后取出。髓内针可在术后9~18个月,经X线证实骨折愈合后将其取出防止骨过度生长覆盖髓内针近端顶部。髓内针的长度和直径会限制该技术用于治疗儿童股骨骨折,但小型儿童型髓内针 (直径7mm)的问世扩大了该方法的应用范围。我们使用的儿童型髓内针在近端有横向内锁式螺钉,能够减张;避开大转子,且针的远端有较多的针孔,以避开远端板。直径最小的髓内针很坚固,通过骨折处时会很困难。
(四) 接骨板固定
几位学者曾报道应用加压接骨板治疗儿童和青少年股骨骨折,主要指股骨骨折伴发严重颅脑损伤多发性损伤、股骨近端骨折、远端骨折及粉碎性不稳定骨折。与过去使用的切开接骨板技术相比,肌肉下接骨板技术较少进行肌肉下剥离,已被许多人所主张,可减少手术时间、失血、难看的瘀痕以及对骨折生物学的破坏。几项研究表明.锁定加压接骨板比弹性针在治疗转子下骨折、股骨远端骨折、或长度不稳定的股骨骨折具有相同或更优异的结果,可减少愈合时间,降低主要或次要并发症发生率,可尽早恢复活动。有报道的并发症包括下肢不等长、再骨折、钢板断裂、增生性瘫痕和旋转力线不良。另外,总结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治疗85 例骨骼未成熟股骨干骨折,30%的远端骨折和 12%的所有骨折后期发展为股骨远端外翻畸形笔者主张要密切随访,一旦骨折愈合就拆除钢板。
(五)并发症
儿童股骨干骨折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下肢不等长,通常由损伤的股骨过度生长所致。过度生长的确切原因仍不清楚,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骨折位置、手的优势侧别及其骨折端重叠程度等有关。年龄似乎是最恒定的因素,但股骨近端1/3 骨折及斜形粉碎性骨折也与较大高过度生长速率有关。根据 的经验,年龄>10 岁的患儿更可能发生短缩畸形;而年龄在210 岁的患儿更可能发生过度生长,特别是使用牵引治疗更易发生。采用牵引或没有牵引的髓人字形石膏固定治疗可导致显著的短缩畸形。若牵引时间不够长,在石膏固定期间发生>2cm 的短缩是可以接受的。尽管儿童股骨干骨折后会发生成角畸形,但通常会随着生长再塑形。可被接受的成角畸形角度尚有争议:表 36-6列出了各年龄段通常可接受的成角畸形范围。已有报道骨牵引针靠近或穿过胫骨近端砺板、过度牵引、牵引针孔感染及长时间石膏固定后,可导致胫骨近端的膝反屈变形。此种畸形如无膝关节功能障碍,则通常推迟到1年后行截骨矫形。文献报道有1/3 ~ 2/3 的股骨干骨折患儿并发旋转畸形,但大多数为轻度旋转畸形 (°),且无症状,故极少需要治疗。
儿童股骨干骨折的延迟愈合及不愈合较罕见.但开放性骨折、骨折伴有节段性骨缺损或软组织嵌入骨折端及转子下骨折牵引复位不良者,往往会发生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石膏固定治疗的年幼儿童股骨骨折所发生的延迟愈合,应继续石膏固定直到形成连续性骨痴。偶有少数年长儿童的骨折不愈合可能需要植骨和内固定治疗,而 10~ 12 岁以上的儿童更适合内锁式髓内针固定。笔者注意到,随着弹性髓内针的广泛应用,其相应的并发症也增多。除了常见的并发症如延迟愈合、畸形愈合、下肢不等长外,还有手术并发症,包括内植物失败导致内翻畸形、髓内针脱出合并或不合并皮肤破损、膝关节僵直及化脓性骨关节炎等报道应用弹性髓内针治疗78例儿童股骨骨折患者后有 45例发生并发症,多数并发症较轻,且未引起严重后遗症。
弹性髓内针治疗股骨骨折引起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 :
年龄在10岁或11岁以上,体重超过 49kg。肥胖与创伤位置的并发症或骨折处的复位失败有关 (肥胖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为 40%)
钛合金髓内针 :铁弹性髓内针发生畸形愈合的概率高于不锈钢髓内针。
转子下骨折。
25%以上的股骨干粉碎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
多发性损伤:弹性髓内针引起的并发症,多数可通过小心谨慎的手术技术及精心的随访预防
髓内针插入点的疼痛可通过不弯曲髓内针而避免 。要靠近骨组织剪断针尾,留出但又足够的长度形成突起,以便于取出如果针的远端发生明显移位,可通过在连接处取出髓内针或再次手术将髓内针向骨髓腔继续推进。
使用钢材质的髓内针及型号匹配的髓内针可避免骨折畸形愈合,骨折所占骨干长度在 25% 以下的粉碎性骨折术后必须进行外固定,应细心留意骨折部位和髓内针的最终位置 (治疗转子下骨折时髓内针可更多地插入到近端)。
复位丢失是严重的并发症,需要考虑再次手术及其他固定方法。
神经损伤可以通过谨慎使用牵引,尤其是骨折手术台来避免。
表浅切口感染的预防可通过手术期间使用抗生素,并避免髓内针过量露出插入位。
股骨远端骺板骨折
股骨远端骺板骨折比其他部位板损伤少见只占下肢板损伤的 7%。在股骨远端,- I型骺板骨折引起的板早闭比其他部位更为严重。隐匿性- I型骺板压缩性骨折导致骺板早闭也多见于股骨远端。
股骨远端- I型骺板骨折除非发生移位,一般几乎不需要手术治疗。这些骨折更多地是由机动车事故或体育活动中遭受内翻或外翻应力损伤所致,其中多数骨折并无移位。张力位 X 线片有助于鉴别侧副韧带撕裂与I型骨骺分离。- I型骺板骨折最为常见,多发于年长儿童。尽管可以发生前后位的移位,但侧方移位更为多见。股骨远端骺板I型骺板骨折引起的板早闭比其他部位的I型骺板骨折更为常见。
等用兔子进行实验研究发现,股骨远端骺板横断面积的 7%遭到破坏,可导致永久性生长障碍和股骨短缩畸形。干骺端三角形骨折块 (-征)下方的那部分板通常无损伤。如果干端三角形骨折块位于内侧,由于外侧骺板损伤闭合可发生膝外翻畸形;如果三角形骨折块位于外侧,则可发生膝内翻畸形。
-型骨折很少见。移位的程度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因为如果未恢复解剖力线可导致关节不协调;若骺板未获得完全复位,则会形成骨桥。- V型骨折更是少见,但也要求准确复位。伴有干骺端三角形骨片的此种骨折,因为骨桥形成增加了骺板早闭的可能,治疗更加麻烦。只有当晚期出现骺板早闭时,才回顾性地做出- V型压缩性骺板损伤的诊断 和 对这种股骨远端骺板均匀致的提早闭合是否是真正的压缩性损伤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种均匀的骺板早闭可能是其他机制,如长时间的固定或一些未认识的机制所致。骺板的边缘可发生撕脱性损伤,尤其以内侧多见。当侧副韧带近端附着处撕脱时,一个包括软骨膜及其深层骨组织在内的碎片可从股骨上撕脱。虽然此种损伤不常见,且无危险,但可导致局限性骺板早闭。如果骨桥引起的骺板早闭发生在骨生长板的最外边缘,可发生严重的成角畸形。
-分类法作为股骨远端骺板损伤机制和预后的指征,其指示价值尚有争议。许多学者注意到,其对多数I型和亚型骨折的指示作用较好;然而有学者报道,在某些I型和I型骨折中其提示结果不够满意,多次引起可测性生长障碍等研究了73 例股骨远端骺板骨折患者发现- 分类法及骨折移位均是最终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
通常在全身麻醉下对 I型和I型骨折进行复位,并用大腿石膏固定及骨盆带维持复位不稳定骨折用钢针固定。应注意骨折复位后可能发生再移位特别是发病时向前移位的骨折 (图36-139)。使用胫骨近端克氏针和牵引弓可使闭合复位更加容易复位应 90% 依靠牵引或反牵引,仅 10% 依靠杠杆作用或手法。除股骨远端 - I型和I型骨折外,多数I型和I型骺板骨折不需要解剖复位,因为骨折发生时穿过骺板临时钙化带,保留骺板细胞能与骨髓一起生长。如果骨折未完全解剖复位,但达到了可接受的力线和位置,可期望骨折能够愈合,肢体将生长满意,并可以获得塑形,特别是 10岁以下伴有 20°向后成角畸形的儿童,将经过塑形而矫正。在接近骨骼发育成熟的年长儿童只有轻度的前后位移和 5°以内的内外翻畸形可被接受。按照 的经验,接近解剖复位,即使晚期可能需要截骨矫形,也比使用粗暴或反复手法复位更能接受。对年长儿童也可进行闭合复位,但由于其固有不稳定性,可能需要X线透视下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来维持固定 (图 36-140)。针应交叉固定干骺端以防止骨旋转。在极少的情况下.-型或I型骨折因软组织入,闭合复位则不能获得满意结果,需要切开复位和内固定在青少年,较大的干骺端骨片 (骨片)可用2枚空心螺丝针固定- I型和V型骨折要求解剖复位,如果闭合复位不能达到解剖复位,则是切开复位和内固定的适应证。
对于亚型骨折可接受的移位程度尚未形成一致意见,但多数学者报道认为 2mm及以下是闭合复位可接受的移位程度。笔者相信,如果外科医师认为切开复位能实现减少移位的程度,则有理由切开复位。CT 扫描和 MRI对没有移位的关节内骨折有助于做出判断,及评估进一步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型骨折发生生长障碍。52%的患儿下肢不等长超过 1.5cm。尽管固定治疗生长障碍的发生率 (58%) 高于不固定 (63%),但临床上固定治疗下肢显著不等长的发生率 (27%) 低于不固定治疗(37%)。所有股骨远端板骨折的儿童都应定期复查,直至骨骼发育成熟。由于板早闭伴有短缩畸形、成角畸形或两者兼具,所以有必要进行对侧肢体骨阻滞术。骨桥形成引起的成角畸形在股骨远端板骨折中常见。需要采取骨桥切除、对侧肢体骨骺阻滞及截骨术,矫正肢体不等长和成角畸形。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