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张锡纯之补助元气静坐法

图片

张锡纯(1860-1933年),字寿甫,清末民初的著名中医学家、临床家、教育家,为近代中医学界的泰斗。张氏从医临证数十年,十分注重临床应用,继承创新,反对空谈,崇尚实证,倡导中西医学汇通,其代表着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被称为我国中医界“第一可法之书”。张氏十分倡导哲学(气功养生学)与静坐,认为哲学(气功养生学)是中医的源起和基础,并号召医界身体力行,积极应用于临床。张氏在其着述中大量介绍了气功养生的具体方法、理论依据和临床案例,可谓近代气功养生的先驱者。在自身体悟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张氏提出了一套方法明确、依据充分、验之有效的静坐法,可称之补助元气静坐法。

元气的来源与补助

元气,即生命的本元之气,是气功养生的重要质料。张氏认为元气来源于先天,是生命的根抵,生长之祖气。元气“乃空中真气之所凝结,纯属先天,为太极之朕兆”,“夫元气藏于脐下,为先天生命之根抵,道家所谓祖气也”。

元气来源于先天,孕育于母体,输注于气海,贯通以任督,灌溉以脏腑,为人一生性命之根本。张氏说:“此元气得母荫育,渐渐充盛,以生督任二脉;又渐渐充盛,其气冲开督脉,由后上升;复通于任脉,由前下降,以生全身”,“人当未生之时,息息得母之气化,以贯注于气海。迨其气化充满,即冲开督任二脉,以灌溉诸脏腑”。

人出生后,由于呼吸进食等,任督脉断开,后天元气蕴蓄于气海丹田,成为阳气的源泉,维系一身气化,温暖全身,也为百年寿命之根。张氏言:“丹田为人之中央,内脏元气以维系全身之气化。”“神气充足,丹田温暖,寿命之根自然壮固。”

元气,无形无质,一毫不落迹象,“非后天一切有形迹之物所能补助也”,其中包括药饵和空气(呼吸出入之气)也均不能直接补助。因此,后天元气的培补是十分困难的。张氏考察下来,认为“惟内炼家有补助元气之法,静坐之功是也”。

为培补自身元气以及防治临床病症,张氏在自身实践和不断领悟儒释道三家内炼要旨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呼气为补心肾相交补助元气静坐法”,简称“补助元气静坐法”。张氏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多次反复提及该静坐法,阐述其操作要点,钩玄其练功要诀与注意事项,推敲其意蕴内涵并验证于儒释道经典理论,同时还用诸于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法、功、用临证功法体系。

图片

补助元气静坐法的功法操作

1.无念正觉,天道下济

此静坐法入手时强调自然无为,脑中常保持无念正觉。当静坐时,凝神收心,无思无虑,勿忘勿助,犹如天道下济,自然气化,久久元气(真气)重新充盛机体,这也是内炼家入手补助元气的正法。张氏提到:“当于静坐之时,还虚凝神,常于精明之府,保此无念之正觉。如天道下济,光明仍然,无心成化。久之,元气自有充盛之候。此乃内炼家初步工夫”·;“惟深于内典者,常存此无念之正觉,若天道之光明下济,勿忘勿助,久之能于空中得真,是为补助元气之正法”。

2.呼气为补,心肾相交

人后天的呼吸,是体内气机升降出入的外在征象,同时也是先天元气生化之道的展现。通过自主性呼吸调节,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机体生化状态,从而有可能稍稍补益元气。张氏说:“人之呼吸循环,自然之天机也;为其为自然之天机,故亦有先天存乎其中,而能于元气稍有补益。”一般情况下,呼气时心肾稍稍靠近,心气得以下降,肾气得以上升,心肾能够相交,如此则水火既济,自然补助元气。张氏言:“寻常呼吸,凡当呼气外出之时,其心肾亦必微有升降,虽升降之力甚微,心肾亦必相交而有益于元气。”

3.意气相随,凝神归根

此静坐法在保持无念正觉的基础上,每呼气外出时,当收敛心神,引导心气下降,会于肾中元气,如此则息息归根,自然性命得固。张氏说:“人之元神在心,人之元气在肾。欲心肾相交者,须于有意无意之间,运心中元神随呼吸之气息息下降,与肾中元气会合。”值得注意的是,该静坐法要求呼吸和意念相伴相随,每当呼气之时,意念内观自身,两者同时下沉丹田,从而培补肾元。张氏说:“呼气外出之时,心中元神默默收敛,内气下降,与肾中元气会合浑融,不便随呼气外出,则息息归根。存之又存,而性命之根蒂自固也。”

4.静坐功深,宜采阳生

待静坐功深,元气充盛,元阳充足,自然有征兆呈露,气机外动,阳事兴举。此时多在睡眠之时,偶然知觉,急当起坐,行静坐法,收回元阳,防止外泄。张氏记载:“迨至静坐功深,元阳充足,征兆呈露,气机外动,此时又宜用采阳生工夫。然阳之生也,多在睡眠之际。偶然知觉,宜急披衣起坐,先急呼气数口,继徐呼气数口,又继则徐而且长,细细呼气数口。且当呼气外出之时,宜将心中识神注意下降,与肾气相团结;呼气外出之时肾气随呼气上升,自与下降之心神相遇。此道家所谓吸升呼降之功,亦即巽风倒吹之功,以收回元阳。”

5.水到渠成,打通任督

人未生之时,元气得母气荫育,自然贯通任督;人出生之后,元气来源既停,任督所以不通。若习练此静坐法,日久元气充足,又可重新开通任督。

张氏说:“气通督任者,纯凭先天内炼工夫,一毫不着后天迹象。迨至日积月累,元气充足,勃然而动,冲开督脉以通任脉,有水到渠成之妙。”张氏的“补助元气静坐法”强调“调心为上,呼气为补,意气相随,逐步功深,打通任督”,是一个非常完整、规范、严谨的气功养生功法。气功锻炼是通过主动性自我身心调摄手段(包括调心、调息、调身),遵循基本生理原则,通过不断熟练掌握技巧,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控自我生命,激发康复痊愈潜能的养生祛疾妙法。在中医学史上,历代卓有成就的大医家几乎都精通气功学术。

图片

补助元气静坐法的练功要诀与注意事项

1.凝神入气穴

该静坐法在呼气时,要求意念相随,同时下沉丹田,使心肾相交,这个做法的要诀在于凝神入气穴。凝神入气穴是气功养生术语,意即收摄心神,内观自身,意守身体某处气穴,一般是丹田。张氏说:“人之神明固可由脑至心,更可以诚意导之而行于全身,是以内炼家有凝神入气穴之语。诚以孟子谓志能帅气,即神能帅气;神明照临之处,即真气凝聚之处”。

那么,如何凝神入气穴呢?张氏提到:“其法每当静坐之时,闭目存神,默运脑中,自然之知觉随目光下注丹田,《丹经》所谓凝神入气穴也,《佛经》所谓北斗里看明星也。”凝神入气穴之时,类似于将睡未睡将醒未醒的状态。这种状态暗合宇宙天地无中生有之机,因此元气可得些许补助。张氏所言:“所谓后天之先天者,其将睡未睡及将醒未醒,若有知若无知之时是也。盖斯时也,万虑皆空,神气归根,心肾相依,直与道家凝神入气穴景况无异,故于昼间元气之消耗者亦能些些补助”。

2.宜用元神

人之神明包括脑中元神和心中识神。该静坐法旨在补助元气,需用先天元神。先天元神者,脑中无念正觉也;无思无虑,返虚入浑,自然虚灵,然后返观内视,性光下照气穴,若天道光明下济,无心成化,元气自然生长充盛。诚如张氏所言:“故善用此功者,但用脑中之元神,不用心中之识神。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灵而曰虚,仍属先天。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虚,灵既不虚,则已落后天矣。元气本为先天之气,惟常照以先天之性光,则元气自然生长,阳事自然兴举矣。”

3.意双则和

心肾相交者,须呼气外出时,意念同时引导心气下降,肾气上升,心肾始能相互交融;即“一念在心,一念在肾”,称之为“意双则和”。张氏提出:“此法须心肾互相交感,不惟心感肾,肾亦感心。当呼气外出之时,肾中元气原自上升,宜少加主宰之力,俾其上升之机稍大,始能与心中下降之元神欣欣相遇,互相交感。则一念在心,一念在肾,抱朴子所谓'意双则和’也。”

4.文武相济

静坐之时,若意念散乱,心神易走;此时脑中元神难以保持无念正觉,不妨暂用后天识神,主动引导心气下降,肾气上升,欣欣然若己有得。在气功养生学中,运用元神称之为炼文火,运用识神称之为炼武火,元神和识神相互配合的方法可称之为文武相济。张氏说:“盖静坐之时,用脑中元神,所谓文火也。采阳生之时,用心中识神,所谓武火也”;“若静坐时心神易走,宜暂持以后天工夫,用心肾交感之法,使心降肾升,意念欣欣,如婴儿姹女之相恋。移时,其心不外驰,可再用功如前。此乃文火、武火相济而为用者也。”然而,文火武火之间有轻重主次之别,平时静坐仍需重视脑中元神。

“诚以内炼之功以先天为主,以后天为辅。识神虽属后天,实能辅先天元神所不逮,故可用之以收一时之功也。”除以上述强调意念运用的练功要诀之外,该静坐法还有两个注意事项:一是勿忘勿助,“此法要处,在勿忘勿助。盖忘之则一曝十寒,工夫间断;助之则着于迹象,已落后天。”二是戒谨色欲,“然此法功候不可太过,使热力炽盛,宜休息行之。又宜清心宽欲,戒谨色欲,涵养真水与真火相济,始能有效。”补助元气静坐法的理论依据与经典印证自从创立“补助元气静坐法”后,张氏念念不忘于兹,不断从儒释道三家经典中领悟求证该静坐法的意蕴内涵。张氏认为,补助元气静坐法与佛家的“无所住而生其心”、道家的“黄婆媒合婴儿姹女之理”与“呼吸分明了却仙”、抱朴子的炼气法以及《内经》中语句“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等理论和方法具有一脉贯通性,俱是呼气为补心肾相交。

补助元气法的有力佐证

1.印证于佛家“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云:'无所住而生其心。’当日佛家六祖即因此一语而悟道,则此语之妙可知。盖无所住之心,即脑中虚灵之元神也,所谓无所住而复生其心者,谓此虚灵之元神,时随目光下照。虽若天道下济光明,无心成化,而仍觉与下焦元气有欣欣相恋之情。其心自不他走,且不落顽空。”张氏从医学角度出发,领悟出佛家经典语句“无所住而生其心”具有元神内照,形神相合,自然成化的妙谛。

2.印证于道家“黄婆媒合婴儿姹女”之理

“道家以肾为婴儿,心为姹女,脾为黄婆。每当呼气外出之时,肾气随呼气上升,是婴儿欲有求于姹女也。当此之际,即借脾土镇静之力,引心气下降,与肾气相会。此所谓心肾相交,即道家所谓'黄婆媒合婴儿姹女’之理也。”“此际之一升一降,而心肾交矣。内炼家会合婴儿姹女之功,即交心肾之功,亦即补助元气之功也。”张氏仍从医学角度出发,妙悟道家“黄婆媒合婴儿姹女”的实质在于心脾肾相合,其中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交会于中焦脾土,如此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先后天相得,生化有源,生生不息。

3.印证于抱朴子炼气法

“尝观抱朴子有炼气之法,先自鼻间吸气满腹;停片时,又自鼻间吸气少许;遂即自鼻间徐徐呼出所吸之气。气出时愈慢愈好。若以纸条粘鼻尖下,当鼻孔出气之时,其纸不动方佳。愚向不知此法之用意,今乃知此即交心肾之功,亦即呼气为补之功。”张氏从抱朴子的炼气法中,又进一步印证了其呼气为补心肾相交的补助元气静坐法。

4.印证于道家“呼吸分明了却仙”

“道书谓'呼吸分明了却仙’,诚为见道之言也。果参透呼吸升降之奥旨,顺呼吸之自然,而少加以人力主持,傅心降肾升之力息息互相凝结,有不延年益寿者乎?”张氏从道家语句“呼吸分明了却仙”当中悟出呼吸对于生命自然的重要性,又进一步确认了其采用呼吸交通心肾来培补元气的信念。

5.印证于内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后读《内经·四气调神篇》,至'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数语,益恍然悟会。乃知所谓'若伏若匿’者,即引心火下行也;所谓'若有私意者’,是既引心火下行,复伴心肾之气互相交感,而有欣欣之意也。道家会合婴儿姹女之法,即从此语悟出。所谓'若已有得’者,丹田真阳积久,元气壮旺活泼,守脐不去,此实为己之所得,而永久不散失者也。”张氏认为,《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冬三月的养生法“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其意蕴在于心神内敛,与肾元相合,也即心肾相交,如此则生意欣然,永久不失。这个方法同时也是道家会合婴儿姹女的修炼要旨。

6.印证于人之生理“畏冷身蜷卧”

“人之心肾相交,即能生热,而心肾之相交每在呼气外出之时也。盖当呼气外出之时,其心必然下降,其肾必然上升。此际之一升一降而心肾交矣。是乃呼吸间自然之利益,以为人身热力之补助也。”“人之畏冷身蜷卧者,是其心肾欲相交以生热也。至于病热,其身恒后挺,是心肾欲相远,防其相交以助热也。果参透此中消息,以后天补助先天,不但由此悟却病之理,更可由此悟养生之理,寿命之悠久,可在把握中也。”

补助元气静坐法的临床效用

张氏在临床上观察到病人“畏冷身蜷卧”,认为其生理机制在于心肾欲相交以生热。张氏悟出,人之心肾相交,必待呼气外出时,心气下降,肾气上升,如此心肾相交,则呼吸之利益生,而人身之热力盛。张氏高度评价了自己的这一心悟,认为若能参悟呼吸交通心肾之理,不但却病,更可养生,并且“寿命之悠久,可在把握当中”。补助元气静坐法的临床效用张氏在悟创“补助元气静坐法”后,积年修炼,始终认为该法补助元气,化生元阳,老当益壮。张氏以自己的切身体验,谈论到“愚资禀素强壮,心火颇旺,而相火似有不足。是以饮食不畏寒凉,恒畏坐凉处。年少时不以为意也,迨年过四旬,相火之不足益甚,偶坐凉处即泄泻。因此,身体渐觉衰弱。……遂于每饭之前服生硫黄少许以补相火。颇有效验。然旬余不服,则畏凉如故。后见道家书,有默运心火下行,可温补下焦之语。效而行之,气机初似不顺。乃于呼吸之际,精心体验,知每当呼气外出之时,则肾必上升,心必下降。于斯随其下降之机,而稍为注意,伴其心肾互相交感。行之数日,即觉丹田生暖,无庸再服硫黄矣。……因悟得《内经》此节真旨,遂专心遵行。今年已七十有三矣,膂力精神毫不衰老,即严冬之时食凉物、坐凉处,亦毫无顾忌。”张氏自悟得呼气为补心肾相交的补助元气静坐法后,专心遵行,终获良效,表明该静坐法确有温补元阳,培植精神之妙用。

除了自己身体力行之外,张氏还不遗余力向自己的亲人、朋友、患者推荐该静坐法。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记载了运用该法治愈黎明泻、寒饮证、外感病,同时有助于强壮元阳和治疗梦遗等。

愈黎明泻 张氏的发兄张敬亭行该静坐法四五日间,觉丹田生暖,黎明泻遂愈。“仆自去秋,黎明泄泻,屡治不效,自疑无药可医矣。偶与发弟寿甫言及,寿甫授以吸升呼降、以心温肾之法。初试之四五日间,觉丹田生暖,由斯工夫加密,泄泻遂愈。”

愈寒饮证 张氏朋友戈翔高习该静坐法,年余而觉丹田常暖,热力充身,寒饮证愈。“余患寒饮证,发则喘急,不坐亦不卧,服药无效。间习道家运气之方,亦无大验。戊申冬,友人张君寿甫告以吸升呼降之说,余乃忧然悟。悟而喜甚,如获拱璧,依法习之,今年余矣,觉丹田常暖,热力充于周身,而病遂霍然已。”顿解外感, 丁习仙试吸升呼降法、行路三十里,外感顿解。“庚戌春,因事北上,路感风寒,鼻息热而疾涎郁胸。食梨一颗,下焦觉凉,痰热如故。遂于丰中试吸升呼降法,约行三十里,觉心爽体舒,外感顿解。”

壮旺元阳

李漪田行吸升呼降法,旬日下焦元阳壮旺。“先生授以吸升呼降之法。习之旬日,顿觉下焦元阳壮旺。”

可治梦遗

有方书曾载提气治梦遗法。“有人患此病,百药不效,有僧教以自尾间将气提起如忍大便之状,且耸肩缩颈如用力顶重物,其病遂愈。”[2]439张氏认为僧者所言,“仿佛若道家逆转河车工夫”,“此道家因向道者不能尽除其欲心,致有梦遗之病,乃设此意通督任之法。遵而行之,可以清心寡欲,可以秘气藏真,虽系后天有迹象工夫,以之修道规不足,以之治病则有余也。”张氏认为,倘若再结合前文所述吸升呼降法,其治尤验。“欲行其法者,当收视返听,一志凝神,使所吸之气下行归根。当其吸气下行之时,即以意默运真气,转过尾间,循夹脊而上贯脑部。略停一停,又乘气外出之机,以意送此气下归丹田。真气之升降,借助于呼吸之外气,而实与呼吸外气之升降,息息逆行。《丹经》所谓巽风倒吹也。如此呼吸如环,督、任流通,气化团结,梦遗自除也。”

元气生于先天,易伤难养,是后天康寿之根本,非药饵所能补助。张氏在学验俱丰的中晚年悟创“补助元气静坐”法,对此十分得意,念念不忘于兹,不仅身体力行专心遵行并推荐给亲朋好友,而且时刻留意求证于经典理论,终使其成一理、法、方、用体系完整的优秀气功养生功法。张氏一生着述写作颇丰,补助元气静坐法的相关论述文献分布在各册着作当中。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汇总分析,提炼出该功法的操作手段,钩玄其练功要诀与注意事项,并汇总张氏对该功法的理论引证和临证应用,完整系统地再现了“呼气为补心肾相交补助元气静坐法”。通过这一综述概论,希望能给临床医生或患者提供一种治疗食药不逮的虚劳亏耗病症的妙法。

另外,张氏从医学角度出发,对“补助元气静坐法”进行了详尽而又反复的论证,其语言清晰直白,丝毫没有玄学家那般的隐晦,因此本文多直接引述。张氏这种坚持不懈的实证求索的治学态度,实值得当代中医学习借鉴。

图片

论医士当用静坐之功以悟哲学

张锡纯

今时学校中学生多有用静坐之功者,诚以静坐之功原为哲学之起点,不但可以卫生,实能沦我性灵,益我神智也。医者,生命所托,必其人具有非常聪明,而后能洞人身之精微,察天地之气化,辩药物之繁赜。临证疏方,适合病机,救人生命。若是则研究医学者顾可不留心哲学,籍以沦我性灵、益我神智乎哉?思生平访道,幸遇良师益友指示法门,而生平得力之处,不敢自秘。特将哲学静坐之真功夫详细言之,以供诸医界同仁。

夫静坐之功,当凝神入气穴,人之所共知也。然所谓神者,实有元神、识神之别。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静坐者,当其凝神入气穴时,宜用脑中之元神,不宜用心中之识神。盖用识神,则工夫落于后天,不能返虚入浑,实有着迹象之弊。释家景禅师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又南泉禅师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此皆言不可用心中识神也。

用元神则功夫纯属先天,有光明下济、无心成化之妙。元神者,脑中无念之正觉也。《阴符经》云:“机在目。”盖目连于脑,目与脑中之正觉融和,即为先天之性光。用此性光下照气穴,是以先天之元神助先天之元气,则元气自能生长。是以佛经有“北斗星里看明星”之语。又,《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菩萨二字,佛经恒借以喻气海元阳之气。故柳华阳注云:“观乃我正觉之中灵光耳。菩萨即是慧命如来,大发慈悲,教大众时时刻刻关照此菩萨。菩萨得受此灵光之慧力,久则自然如梦觉,融融然如熏蒸,活活然如盆珠。”观柳华阳注心经之文,益知静坐时用元神之妙。

迨至静坐功深,元阳充足,征兆呈露,气机外动,此时又宜用采阳生工夫。然阳之生也,多在睡眠之际,偶然知觉,宜急披衣起坐,先急呼气数口,继徐呼气数口,又继则徐而且长(欲呼气长必先将气吸足),细细呼气数口。且当呼气外出之时,宜将心中识神注意下降,与肾气相团结;呼气外出之时肾气随呼气上升,自与下降之心神相遇,此道家所谓吸升呼降之功,亦即异(按:疑为巽)风倒吹之功(拙著第三期第二卷处方编中,敦复汤后论其理甚祥,宜参观),以收回元阳。

盖静坐之时,用脑中元神,所谓文火也。采阳生之时,用心中识神,所谓武火也。由斯而论,静坐之时用文火,当名为凝神照气穴;至采阳生时用武火,方可谓凝神入气穴。盖照惟照之以神光,不着迹象,故为脑中元神;入则念念注于其处,已着迹象,故为心中识神。如此区别言之,将顾名思义,阅者自易领悟也。

至于用识神以采阳生而不嫌其暂时着迹象者,诚以内炼之功以先天为主,以后天为辅,识神虽属后天,实能辅先天元神所不逮,故可用之以收一时之功也(张紫阳悟真篇所谓文武火左右分者,乃双修者之文武火,用法与此论中所言者文武火迥异)。

从此文火、武火互用不熄,气海之元阳充实旁溢,督脉必有骤开之一日。此时周身如醉,神情如痴,统体舒畅,愉快莫可言喻,道家所谓药产者是也。从此功夫纯粹,药产屡见,又可由督脉以通任脉。盖通督脉可愈身后之病;通任脉可愈身前之病,督任皆通,元气流行,法轮常转,精神健旺,至此可以长生矣。

特是督脉之通,火候到时,可纯任天机之自然;至由督脉以通任脉,火候到时,又宜稍助以人力。至于火候如何为到,人力如何运用,此中原有师传口诀,至为郑重,不可轻泄;而愚幸得真传,不肯自秘,拙著《衷中参西录》第八卷之末论治梦遗运气法,于意通督任法后,更论及实通督任之功,言之甚详。阅者细观,自能领会,兹不复赘。

静坐工夫至此,骨格变化,聪明顿开,哲学会悟,若或启诱。如欲籍医学救世以求功德圆满,自能妙悟非凡。临证审机,触处洞然,用药调方,随手奏效。既能寿身,又能寿世,凡我医界同人,何弗于静坐之功加之意乎!

整理自《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一卷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