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捏了几千年的陶器,终于快被真正的瓷器取代了,不过秦汉时又把陶器玩出了新高度。
秦代彩绘陶把制陶水平和雕塑技艺提到空前高度,汉代低温釉陶为后世低温釉彩奠定了工艺基础。
彩绘陶是指在已烧成的陶器上用天然矿物颜料描绘纹饰后不再入窑焙烧的陶器。
新石器时代的一些遗址里已有发现彩绘陶,战国、秦、汉时期逐步兴盛。
有些不完美,故宫陶瓷馆没有秦代陶器,为了展现完整中国陶瓷历史,借用一下慈宁宫雕塑馆展出的秦兵马俑吧。
这3件兵俑和马俑出土于陕西临潼兵马俑一号坑,当年周总理让送到故宫,但长期堆在库房,慈宁宫整修开放后,终于站立起来了。
秦兵马俑为大型彩绘陶俑,俑的各部位单独塑形、雕刻、烧造,拼接后再进行整体彩绘。
彩绘未经锻烧,而且绘于涂满俑身的漆层上,因此出土后大多脱落,变成了灰陶,还让人以为兵马俑都是单眼皮,其实是用彩料画的双眼皮掉了。
秦兵马俑造型硕大,手法完全写实,雕塑和烧造难度极大,而且数量众多,在秦代前后均未有此类陶器,被认为改写了中国艺术史。
目前除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外,还有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展出秦兵马俑。
西汉中叶后彩绘陶更兴盛,也多用于明器,但与可能受地中海风格影响的秦兵马俑相比,器型主要为豆、盘、尊、壶、鼎、仓和小型俑等。
西汉彩绘灰陶网格纹高足壶 。
壶为泥质灰陶,撇口、束颈、鼓腹、高足,胎质坚硬,器表磨光、髹漆,腹部凸起4道弦纹。
通体彩绘装饰,颈部和肩部绘斜角雷纹、网格纹,腹中部以红彩、金彩描绘网格纹,腹下部以红彩描绘竖线纹。
两汉时彩绘陶多仿自同时期漆器,色彩有红、赭、褐、黄、绿、青、白、紫等,纹饰以人物纹和鸟兽纹最为常见,洋溢出浪漫主义艺术魅力。西汉彩绘灰陶凸刻龙凤纹带盖双系壶。
壶为灰陶质,撇口,束颈,溜肩,圆腹,高圈足,腹部对称置双环系。
通体彩绘装饰,口沿下颈部绘三角纹,内描绘云纹,圈足画三道弦纹。
腹部以3道凸起弦纹分成上下装饰带,上凸刻龙、虎、朱雀相互追逐于流云之间,下装饰彩绘缠枝花纹。
此壶施彩绚丽,线条流畅婉转,画面生动活泼,所用彩料有红、绿、蓝、黑、白、黄等色,但疑似为后世重施。
西汉时期彩绘陶上还常见漩涡纹、三角纹、水波纹、云纹、龙凤纹等,各种纹饰都按器物的不同形状和部位有选择地使用。西汉彩绘灰陶云气纹辅首耳壶。
壶灰陶质,撇口,束颈,溜肩,圆腹,圈足,上腹部两侧对称置铺首耳。
壶身为灰黑色地,上描绘白色云纹,云纹轮廓以红彩勾边,形成一幅色彩鲜艳、绚美华丽的画面。
战国、秦汉时期是彩绘陶发展的繁荣时期,无论南方和北方,墓葬中都常用彩绘陶器陪葬。这时期盛行方口大腹的钫容器,有铜和陶制品,用来盛酒或粮食。西汉彩绘灰陶云气纹铺首耳钫。
钫为泥质灰陶,方形撇口束颈,溜肩鼓腹,高方周足。附浅覆斗形盖,肩腹交接处对称置铺首。
表面磨光髹漆,在黑色漆面上,以绿彩、红彩描绘纹饰,颈部、腹部绘云气纹,肩部、胫部绘菱形纹。
此陶钫造型端庄,纹饰优美,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墓出土的钫器类似。
战国时秦国出现茧形陶壶,西汉延续烧造,因腹部呈蚕茧形得名。除用作生活实用器外,据传也可在战争时埋入地下,用以倾听远方敌军骑兵马蹄声,俗称听枕。东汉彩绘灰陶条带纹茧形壶。
壶小口,短颈,茧形腹,圈足,腹部以黑彩和粉红彩描条带纹,红彩为后加彩。清宫收藏有多件战汉时期茧形壶,乾隆皇帝对其情有独衷,认为这种器物腹大口小,有利于蓄德的联想。
汉代低温铅釉陶器也属于陪葬用明器,造型多仿同时期的漆器和青铜器,最早出现于西汉关中地区,东汉时盛行全国。西汉酱黄釉刻划水波纹铺首耳陶壶。
壶仿铜壶造型,撇口、束颈、溜肩、鼓腹,外撇圈足,肩部及腹部各刻划两道弦纹,腹部刻划水波纹。通体施酱黄色釉,釉色浓郁古朴,釉层均匀,釉面光亮可鉴,纹饰具有汉代独特的装饰风格,体现出汉代釉陶艺术所取得的成就。
汉代釉陶属于低温铅釉,多以绿、黄褐或棕红色为主,釉面光泽较强。东汉酱黄釉凸刻狩猎纹盘口陶壶。
壶盘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实足平底。
内外施酱黄色釉,釉面匀净光亮。上腹部在弦纹带内凸刻狩猎纹,林中有飞奔的龙、虎和羊等。
战汉器具上流行狩猎纹,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状况,汉代多采用凸刻技法装饰。
秦、汉社会神仙思想弥漫,上层贵族企盼长生不老。充满神仙象征意味的云气纹成为汉代最具代表性的装饰纹样。东汉黄釉绿彩云气纹盘口陶壶,为灰陶胎,盘口、束颈、溜肩,鼓腹、圈足,通体施酱黄色釉,腹部以绿彩描绘云气纹。
陶犬是东汉墓室中常见明器,常被摆设在房舍模型门前,起看家护院作用。东汉酱黄釉陶犬。
陶犬通体饰酱黄色釉,呈侧身俯卧,双耳竖起,眼睛凸出,张口露齿。
它似乎察觉到有动静而昂首狂吠,看门狗忠实履职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看上去是只小狗,但也显得矫健有力,原地站立着,双耳竖立,双目圆睁,凝视前方。
东汉绿釉陶犬。
它似听见远处声音而张嘴狂吠,露出的牙齿愈发增添其形象之凶猛可怕。此犬作工虽朴素,但形象刻画却异常生动,给人以自然写实之美感。
汉代釉陶主要以氧化铜和氧化铁为呈色剂,用氧化铅助熔,在氧化气氛中经700至900℃低温焙烧而成。釉中含适量铁就呈现黄褐或棕红色,含适量铜则呈草绿色。东汉绿釉刻弦纹铺首耳陶壶。
壶撇口、束颈、溜肩,扁圆腹,腹下承以外撇八方高圈足。肩部对称置铺首耳,腹部刻3道弦纹。胎呈土黄色,通体施低温铅绿釉,釉呈瓜皮绿色,造型模仿同时期的青铜器。
青铜樽或樽式炉也是秦汉青铜器的常见器型,汉代釉陶进行大量仿制烧造。东汉绿釉凸刻狩猎纹铺首耳熊足陶樽。
樽通体施黄绿色低温铅釉,身呈筒形,直口、平底,外壁中腰对称置铺首耳,下承以3只熊形足。
樽的口下和近底处各凸起一道弦纹,紧挨上下弦纹各有模印菱形方格纹,之间雕刻狩猎纹。
内底中心戳印柿蒂纹,环以戳印的4个瓦当纹和4条鱼纹,瓦当纹和鱼纹相间排列。
东汉绿釉刻弦纹龙首柄陶櫆。方口、深弧腹、平底,口沿一侧置龙首柄,近口沿处刻一道弦纹。
内外施低温铅绿釉,外底无釉,釉面泛银白色盐类,应为北方出土。
先秦文献中将方形粮仓称为仓,圆形粮仓称为囷。汉代中小型墓中常见囷形釉陶器,既是墓主财富象征,也是墓主人家庭出身、地位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东汉绿釉刻弦纹熊足陶囷。
囷通体施低温铅绿釉,顶部呈伞状,均匀分布20条放射状凸线纹,其间用波线示意出叠压的瓦纹。桶身,腹部饰3道凸弦纹,平底下承3个熊形足。
清代宫廷大量收藏陶瓷,以品类繁多、造型丰富、流传有绪、自成体系而著称。
东汉绿釉刻弦纹铺首耳陶壶。
壶灰陶胎,施绿色低温铅釉。撇口、束颈、斜肩,鼓腹,腹下收敛,下接高圈足。肩部刻划弦纹,两侧对称置铺首耳。
颈部錾刻乾隆三十四年己丑新春御制诗《咏陶尊》:
陶土得成尊,何殊凿地存。豆迈古曾厕,耕稼此同原。
抔饮罩然望,象施且漫论。祖丁将父乙,直可视儿孙。
问一句,谁还记得瑞克、明美和丽莎?
那个冲向遥远太空的夏天。
可曾记得爱。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