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肝硬化属于中医的“黄疸”“胁痛”“积聚”“瘾瘕”范畴;晚期可出现“鼓胀”“血证”“昏迷”等严重并发症。上述各主症可为本病先后阶段的演变发展,也可错杂存在。前人曾有黄疸、癥瘕、积聚是“中满胀病之根”之说。由于久患肝病,又加嗜酒、抑郁等使湿热内蕴,肝脾两伤,肾气受损,以致气、血、水互相搏结而成病。本病的表现有本虚标实,虚实相杂之特点。
肝硬化疾病临床分型辨证论治
1.肝虚血瘀
症状:胁下疼痛或刺痛,胁下痞块较硬,腹胀满,纳差,面色晦滞,头、颈、胸、臂可见蜘蛛痣,或青筋显露,头晕肢麻,失眠多梦。唇舌紫暗。脉细涩或弦细。此型为肝硬化基本病型,多见于肝硬化代偿期,肝脾肿大者。
治法:补养肝肾,化瘀软坚。
处方用药:膈下逐瘀汤合甲煎丸加减。
丹参15克、赤芍10克、桃仁6克、红花6克、香附6克、枳壳6克、青皮5克、鳖甲30克、牡蛎30克、当归20克、白芍20克、生地黄15克、甘草10克、川芎10克、牡丹皮6克、五灵脂6克、乌药6克、土鳖虫5克、川厚朴5克、党参15克、山茱萸15克、半夏5克、白术10克、延胡索(元胡)5克、柴胡3克、桂枝3克。
用药论述:方中当归、川芎、赤药养血活血,与逐瘀药同用,可使瘀血去而不伤阴血;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桂枝、桃仁、红花、五灵脂破血逐瘀,以消积块;配香附、乌药、枳壳、延胡索(元胡)行气止痛;尤其川芎不仅养血活血,更能行血中之气,增强逐瘀之力;用鳖甲、土鳖虫以攻血气之凝结,同气相求,功成易易耳;柴胡、川厚朴、半夏散结气;党参、白术、山茱萸用于扶正,健脾补肝肾;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逐瘀活血和行气药物居多,使气帅血行,更好发挥其活血逐瘀、破症消结之力。
2.肝脾两虚
症状:胁肋隐痛,脘腹胀满,消瘦体倦,头晕少气,饮食减少,面色晦暗,大便时溏、小便少。脉弦细。舌质淡红。多见于代偿期。
治法:养血补肝,健脾益气。
处方用药:一贯煎合六君子汤加减。
生地黄15克、麦冬20克、何首乌15克、枸杞子10克、当归20克、山茱萸15克、川棟子10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山药30克、茯苓15克、鳖甲30克、甘草10克、白芍20克、柴胡3克、枳壳6克、大腹皮10克、延胡索(元胡)6克、北沙参10克。
用药论述:肝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肾阴亏,肝失所养,疏泄失常,气郁停滞,进而横逆犯胃,致胸脘胁痛。本型应以滋养肝肾阴血为主,配伍疏达肝气之品。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益阴养血柔肝,配合君药以补肝体,育阴而涵阳。并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遂肝木条达之性,该药性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症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诸药合用,使肝体得以潏养,肝气得以条畅,胸脘胁痛等症可以解除。
3.肝脾血瘀
症状:右胁肋胀闷不适,时有隐痛或刺痛,劳倦或情志不遂易诱发加重,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红缕、蜘蛛魅,易倦,两胁下可扪及瘩块。脉弦,舌紫暗或有瘀斑点,舌背青筋显露。
治法:疏肝解郁,柔肝活血,健脾,软坚散结消懒。
处方用药:四逆散加减。
鳖甲20克、土鳖虫6~10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柴胡6克、枳实5克、枳壳5克、郁金10克、丹参20克、鸡内金10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甘草6克、炮穿山甲10克。
用药论述:本证多见于早期肝硬化。四逆散是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即柴胡既可疏解肝郁,又可升清阳以使郁热外透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敛,使郁热透解而不伤阴,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用作臣药;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行气散结,以增强疏畅气机之效,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使以甘草,缓急益脾和中,调和诸药,综合四药,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加入土鳖虫、鳖甲直入血分,软坚消癥,对改善微循环,促进肝血流增加,减轻门静脉压力有帮助。炮穿山甲化瘀软坚镇痛之效较佳,很多顽固性肝病,使用此药后疼痛可获减轻。大多数患者用本方肝区痛胀等症减轻或消失,肝脏回缩,肝功能改善。若脾虚明显,如纳差、腹胀、便溏、苔腻者去丹参、郁金,酌减土鳖虫、炮穿山甲之量,以党参易太子参,加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豆蔻5克、厚朴6克;若气滞明显者加青皮6克、大腹皮10克、炒莱菔子10克;若胁痛痞块明显者加鳖甲至30克,加水蛭粉1.5克(吞),三棱6克,莪术6克,牡蛎30克。苔浊腻,舌暗,属痰瘀互结者加芥子6克,半夏6克。注意运用活血化瘀时,须结合患者体质、症状和体征全面分析,辨证运用。若患者体虚,肝脾气血不足,宜佐益气养血。见便溏、苔腻、腹胀,滋柔之养血和血之品暂缓。有出血倾向,活血化瘀宜慎。
4.肝郁湿阻
症状:腹胀,按之空空然不坚,食后胀甚,嗳气胁满,胁痛部位不定,胁有痞块,尿少或下肢浮肿。苔偏腻,脉弦。
治法:疏肝散结,运脾燥湿。
处方用药:四逆散合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加减。
柴胡6克、枳实5克、芍药20克、甘草6克、枳壳10克、土鳖虫6克、陈皮6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苍术10克、厚朴10克、炒白术10克、郁金10克、青皮6克、茯苓6克、大腹皮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肉桂5克、附子6克。
用药论述:若大便干结加全瓜蒌20克、槟榔10克、枳实6克;若便结而脾虚者,加白术30克;兼脾阳不振,便溏、舌淡,加附子10克;若湿从寒化,腹胀大,按之如囊裹水,腹皮不急,形寒喜热,面㿠白或萎黄,面肢浮肿,便溏,苔白腻,加草豆蔻10克,木香10克,肉桂6克,附子10克,砂仁5克。加配金匮肾气丸(炮附子、熟地黄、山茱英、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肉桂)以补肾气增加正气。
5.肝阴不足
症状:右胁肋隐痛或刺痛,形寒面黧,头晕乏力,腰酸,尿黄少,或腹大膨满,里热皮灼,腹皮紧,口燥咽十,大便十结,以现热额红,或面、额、鼻准多见血缕红痣,盗汗,五心烦热,失眠心悸,时或鼻衄龈血。舌红或红绛少津,苔净或光剥,脉细或细弦数。
治法:育阴柔肝,活血软坚。
处方用药:四逆散合参麦地黄汤合一贯煎加减。
柴胡6克、赤芍10克、白芍20克、丹参20克、枳实6克、枳壳6克、太子参30克、生地黄15克、麦冬20克、北沙参10克、川棟子10克、枸杞子15克、牡丹皮10克、鸡内金10克、甘草6克、土鉴虫6克、楮实子10克、泽兰10克、黑料豆10克。
用药论述:取枸杞子、黑料豆柔养肝脏;泽兰、牡丹皮和络宁血,以防出血;楮实子性寒,味甘,入肝、脾、肾,滋阴清肝利水,用于腰膝酸软、虚劳骨蒸、头晕目昏、目生翳膜、水肿胀满。肝肾阴虚较甚症见眼睛干、涩、胀痒、视物模糊者加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菊花等滋补肝肾;若衄血加墨旱莲20克、白茅根30克,仙鹤草30克、三七粉3克(分冲)、茜草10克、栀子6克;烦躁失眠,潮热盗汗,水亏火旺者加酸枣仁、女贞子、百合、墨旱莲各15克,知母6克,地骨皮10克,龟甲10克,五味子6克,首乌藤(夜交藤)30克;若舌红苔腻,或有便溏脘痞,口干不欲饮属于阴虚湿重者加厚朴花6克,薏苡仁(20克)、芦根20克、藿香6克等芳化和阴而不燥之品,再入桂枝3克以通阳化气,助膀胱气化,以阳行阴;若血瘀明显者,忌破瘀攻逐,而当养血滋柔,和营消瘀,可加当归、红花、桃仁各10克;便结者加火麻仁15克,郁李仁15克,生何首乌10克,玄参20克,必要时可暂加大黄3~6克;若低热不退加整甲15克,青蒿15克,知母6克,白薇6克,银柴胡6克;若湿热留恋,尿黄加黄柏、猪苓各6克,路路通20克,半边莲10克,茵陈30克,金钱草30克,白花蛇舌草15克,白茅根15克;若脾虚便溏者去生地黄、牡丹皮、川棟子,减丹参,加薏苡仁30克,山药30克,扁豆20克,党参30克,白术20克,谷芽15克。
应该注意,此证临床颇不少见,易反复,恶化较快,多伴有水、电解质失衡或腹水感染,正气消耗较多。利水则伤阴,滋阴则助湿碍脾,攻逐则易诱发感染、出血、昏迷,尤其阴虚伴内热血瘀者。治疗较棘手,故选方用药要极为小心,瞻前顾后。此时要重视运用扶正祛邪,扶正注重“先后天之本”的运用。此种情况下,先天之本注重运用香砂六君子汤,后天之本注重运用金匮肾气丸。对待阳虚、阴虚时注重运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对虚实兼夹者,此时祛实邪如湿热、血瘀、外感等,要注意标本和先后缓急的恰当运用。治疗过程中始终注意脾胃功能,必须注重胃气,不能一味养阴生津。夹湿应芳淡醒脾为主,勿过用香燥、苦化和渗利,以防更伤阴津。
6.肝肾阴虚
症状:午后潮热,两额微红,盗汗,手足心热,身体消瘦,倦怠无力,口燥咽干,常见齿、鼻出血,蜘蛛痣,肝掌,大便干,小便色黄。舌黄少苔。脉弦细而数。常见于代偿期有出血倾向者。
治法:滋补肝肾,清热凉血。
处方用药:六味地黄丸加味。
生地黄30克、熟地黄30克、山药30克、茯苓12克、山茱英15克、牡丹皮12克、丹参20克、当归15克、沙参10克、白茅根30克、茜草根15克、甘草6克、枸杞子15克、菊花10克、地骨皮10克、知母6克、黄柏6克、白芍20克、枳壳6克、柴胡3克、鳖甲20克。
7.瘀热结黄
症状:面色晦黄,身困目黄久不消退,烦躁失眠,鼻衄,两胁刺痛,胁下痞块,脘腹胀满,纳呆,腹胀或拒按,或腹水,腹皮绷急,烦热,口干口臭,不欲饮水,大便秘结或溏垢,小便短赤甚或灼热涩少。舌多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多见于代偿期急性发作者。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化瘀。
处方用药:犀角地黄汤合茵陈蒿汤合四逆散加减。
水牛角20克、生地黄30克、赤芍15克、牡丹皮10克、茵陈60克、栀子6克、大黄10克、白茅根30克、茜草根30克、金钱草30克、鳖甲30克、郁金10克、甘草10克、土鳖虫6克、枳壳6克、丹参15克、炮穿山甲10克、车前子10克。
用药论述:方取茵陈蒿汤清热利湿,与土鱉虫、炮穿山甲为伍,可入血分,化瘀结而利水道,使瘀热从二便泄出。其中大黄和赤芍、茵陈、鳖甲、炮穿山甲属于必用之品。大黄促进胆汁分泌,且与茵陈合用有很好的利胆、泄热、退黄的协同作用。赤芍在有血分瘀热明显,肝痛顽固或有心神症状时宜重用,为凉血泄热、清解瘀热之主药;茵陈、金钱草非量大不能退其久蕴不净之黄疸,但要注意利湿能伤阴,故可适当配用枸杞子、黑料豆、女贞子、墨旱莲等以纠其偏;若热性明显者:加生地黄30克、金银花30克;此证多属于顽固性黄疸,尤其伴肝内、外梗阻性黄疸,瘀胆型肝炎,胆汁郁积性肝硬化或伴腹水感染者,治疗非如一般黄疸腹水之易。
8.脾肾阳虚
症状:肝脾肿大,肚腹膨满,朝宽幕急,水腻如囊裹水,状如蛙腹,按之濡软,下肢浮肿,面色萎滞淡黄或㿠白,形寒肢冷,神倦体乏,纳呆便溏或解不通爽,尿少色清,腰腿酸痛。舌胖大淡暗或淡润,边有齿痕,苔白滑腻,脉沉细。
治法:健脾补肾温阳以助气化,疏利水气。
处方用药:实脾饮、真武汤、附子理中汤、金匮肾气丸加减。
附子10克、炒白术15克、肉桂5克、茯苓30克、生姜皮10克、木香10克、大腹皮10克、干姜6克、党参20克、黄芪30克、半边莲15克、薏苡仁30克、椒目6克、熟地黄30克、山茱萸15克、山药3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枳实5克、枳壳6克、砂仁3克、甘草6克。
用药论述:本型患者全身状况较差,但运用中药反应较好,虽病程迁延经久,但变生血证、昏迷的概率较小,因此预后尚好。脾肾阳虚,气不化水,寒水内蓄,治疗以温补为主,适当加入化气行水药,不过于清利,所谓“离空当照,阴霾自散”。若偏脾阳虚,加党参、黄芪、山药、白扁豆各20克;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仙灵脾)15克,仙茅10克,鹿角片10克,菟丝子15克,巴戟天15克。本方扶正于先后天之本,临床应用效验平稳。
9.血瘀水泛
症状:腹胀大(有腹水),腹壁青筋暴露,胁下有硬块,按之不移,形体消瘦,不欲饮食,面色晦黑,或见齿衄,大便溏而色黑,可见蜘蛛痣、肝掌,小便不利。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沉细弦涩。多见于失代偿期。
治法:化瘀行水。
处方用药:实脾饮加减。
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20克、茯苓皮30克、大腹皮30克、三棱10克、赤芍15克、丹参30克、鳖甲30克、茜草根15克、泽泻30克、防己10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配合攻逐水饮之法,用十枣汤治疗:甘遂10克,大戟10克,芫花10克,三药共为细末,以大枣10枚煎水送服,每次1克,每日或隔日1次。用药时视体质状况,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以腹泻次数不过为度。
10.阳虚水泛
症状:腹胀大,有水,或下肢浮肿,面色晦暗,畏寒肢冷,四肢倦怠,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见于失代偿期。
治法:温阳行水。
处方用药:理中汤合五苓散、金匮肾气丸加减。
附子10克、干姜5克、肉桂10克、党参20克、白术20克、猪苓15克、泽泻30克、茯苓15克、车前子15克、白芍20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熟地黄30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牡丹皮6克、桂枝6克、陈皮6克、半夏6克、砂仁5克、菟丝子15克、巴戟天10克。
用药论述: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理中汤补虚回阳,温中散寒。五苓散具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的功效。也可以配合针灸,取足三里、阴陵泉、太白、水分、三阴交,用灸法。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