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读《名老中医之路》 此书记录了名老中医的学医之路,不管是家传的...

此书记录了名老中医的学医之路,不管是家传的还是自学的,自从学了医学,变一直在学习的路上,虽然起点各不相同,但是都是靠着勤奋自学,一步一步攀登医学的高峰。从他们的经历学习,中医是国医,是中国的文化瑰宝,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先哲的智慧结晶,要想学好中医,首先要相信中医,信乃道元功德母。

读《名老中医之路》 此书记录了名老中医的学医之路,不管是家传的...

岳美中:

人是精神的不是机械的;病是整个的不是局部的。

于今才晓作医艰,

敢道壶中日月宽。

研古渐深方悟细,

临床愈久始知难;

星槎不惮一身老,

雪案浑忘五夜寒。

假我数年非望寿,

欲期补拙在衰残。

(一)读书宁涩勿滑临证宁拙勿巧

(二)自视当知其短从师必得其长

(三)读书多些有益于专知识博些源头更活

(四)勤能补拙恒斯效俭可养廉贞自清

有时青年问及学问之道,我常说,论天分,我至多是中中之材。几十年来,如果说掌握了一些中医知识而能承乏医务,所靠的一是“勤”,二是“恒”。做任何学问都要勤奋和持久,治医学尤需如此。

几十年的生活,基本是“日理临床夜读书”。临床常无暇日,读书必至子时。六十岁以后,医责益重而年事渐高,为了抓紧晚年,完成温课和研究计划,曾规定了几条自我约束的“自律”。大致是:①要有恒。除极特别的事情外,每日按规定时间温课,不得擅自宽假,时作时辍。②要专一。不得见异思迁,轻易地改变计划。要有始有终地完成一种计划后,再做另一种。“主一无适”谓专。非专,则不精、不深、不透。③要入细。不可只学皮毛,不入骨髓;只解大意,不求规律;只涉藩篱,不求堂奥。入细,还要防止轻淡,轻淡则流于薄弱,薄弱则不能举大症;要防止琐屑,琐屑则陷于支离,支离则不能集中主力,也不能理细症。④戒玩嬉。此后,忌看小说。非星期不着棋,不赋诗。非有应酬不看戏。⑤节嗜好。衣食方面,不求肥甘,不务华美,随遇而安,自甘淡泊。

治学,要忠诚于学术的真理,直至系之以命;临证,要真诚地对病人负责,此外决无所求。

任应秋

我认为学习中医学不首先学习好《内经》,不通过对《内经》的认真学习,是打不好理论基础的,也就谈不到学习中医学。

《灵枢》、《素问》共十四万余言,貌似浩瀚,但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无非就是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病症、诊法、辨证、治则、针灸、方药、摄生十二个方面。每读一次,就带着这十二个方面的某一个问题,边阅读、边探索,这样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下去。

有决心,有目标,勤奋练习。我学习经典著作如《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都是二十岁以前读背的。

精读、勤写、深思、善记四个环节,是治学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一环扣一环的,还要贯穿着“刻苦勤奋,持之以恒”八个字,这样才可能学有成就。

姜春华

勤能补拙鼓励了我一辈子

《伤寒》、《内经》如四子书必须扎实学好。尤其《伤寒论》为方书之祖,更要好好钻研。

金寿山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首先,要苦学,此外无捷径。苦学养成习惯,则不以为苦,而以为乐。

学中医,在没有学通的时候,尽管苦学,不通的地方还是很多,会陷入困境,一定要熬过这个关。我是熬过这个关的。铁杵磨成针,只要工夫深,终有一旦会得豁然贯通。这以后,一通百通,左右逢源,学起来便容易了,这叫做“顿悟”,是从苦学中生出来的“巧”。但没有苦便没有巧,没有“渐悟”便没有“顿悟”

李聪甫

大丈夫不能建五丈旗为国平大难,宰尺寸地为民兴善政,那将来为医以济人。

那一年除夕,店主关了“财门”,这是我最好自学的时候。是从《药性赋》发蒙的。记得那一夜,一直读到满街鞭炮响,店主开“财门”。

我不是那种过目成诵、强记不忘的天才,所以,我不能不要求自己“字字吃住,句句吃透”。那时候的书,都没有标点,也没有注音。我就借助字典,读一遍,加圈点;读二遍,加批语;读三遍,记笔记;读四遍,再默诵。

我给自己订了个“三不”:一不沾便宜,二不乱花钱,三不混日子。我认为这是治学、务业、持身的起码要求。

学徒三年,我打了一点中医理论的基础,做了一点学习医药的准备。这期间,既没有老师上课,也没有谁来布置作业,更没有谁来考试和阅卷,全靠自问自答做了能够做的学业。

这位经验丰富、祖传数代的老师,见面第一句话,就告诫道:“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不成。”

刘渡舟

自学也有三忌。一忌浮:指自学之人,心不专一,不能深入书中,只是浮光掠影地浏览一下,当然这种学习是没有什么结果可言;二忌乱:指自学之人,没有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和步骤,一会儿看这本书,一会儿又看另一本书,好象蜻蜓点水,这种杂乱无章,没有系统的学习,也必然学无所成;三忌畏难:指自学之人,在自学过程中,有的内容看不进去,发生了困难。

彭履祥

医乃身家性命之学,坐而言,即当起而行。

一曰“信”。要学好中医,首先必须相信。现在我们学习中

医,也同样存在一个“信”的问题,如果根本就不相信,或者半信半疑,那就谈不上认真读书和真正掌握的问题了。

二曰“静”。读书要心静,有计划有秩序地反复诵读,潜心默索,知其然,更当穷究其所以然,不能企图省力,心粗气浮,但得一鳞半爪,就不求甚解。

三曰“细”。要善于剔除错处,淘汰衍说,辨别讹字。更需扩大眼界,善于互参,求其正反,识其正旨,知其隅反。

何任

做一个医生,要有一颗赤心。道德品行要高,学识要渊博。

因为穷,只有住在里弄中十几平方的小楼里。而自己规定整天除上课外自学在十几小时以上,方法是:①自备参考书读,②到图书馆借阅医书读,③到老师处请教并记录下来。这样起早睡晚,度过了“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学生生活。

周凤梧

医学是科学,原不应有什么国界。中医、西医皆以治疗人类疾病为目的。

中医不是玄学,也不是高谈空理的哲学,而是实用科学。学中医要从实用出发,不要咬文嚼字钻牛角。

我的学习方式,是以自学为主,集中问题,利用晚间请表兄答疑析难。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学习了《内经知要》、张马合注《黄帝内经素问》、《注解伤寒论》、《金匮要略

浅注》、《濒湖脉学》、《辨舌指南》、《本草备要》《本草从新》、《伤寒论类方》,背诵了《药性总赋》、《汤头歌诀》等等。

祖国医学是一门实用科学,要想达到一定的境地,必须刻苦勤奋,专心致志,既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畏难而退。

方药中

治学十分强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个字。

西医学中医,中医也可以学西医。中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通过学习,相互取长补短。

王伯岳

在四年的学徒生涯中,总是白天劳动,夜间读书。

父亲给我“约法三章”:不定诊费,不计报酬;不定时间,随到随看;不说人短,不道己长。

彭静山

针灸并不神秘,不是高不可攀,但也不象某些人曾认为的那样“十天八天就可学会”。它除了必须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做基础以外,还必须另做一些基本功夫。我主张把三百六十经穴弄得纯熟。

以针灸作为重点之一,以《甲乙经》、《铜人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为主要学习材料。先把经络原文复习熟了,按着经络体外循行,一穴一穴地自己摸索。唐老师点过的七十个穴,都很准确,回忆起来,容易掌握。其他的穴只好读分寸歌,写在小本上,有工夫就念。治病之暇,边喝茶边读,在车上,在厕中,看电影开演之前,甚至于和亲友会面时,也边谈边看。晚间在枕上默诵经脉篇和分寸歌,往往在默诵中睡去,醒了还接着背,这种工夫虽然很苦,却能收到良效。练针也是这样,除了工作以外,手不离针,左右两手,各持一针,练习直刺、斜刺、横刺、旁刺、反刺、倒刺、浅刺、深刺、重刺、轻刺等等手法。

刘炳凡

一张奇特的“投师字”:除了双方和证人的签名及一般套话外,就只写了一个“诚”字。我还清楚地记得,他十分严肃地说道:“今日你拜我为师,不要你一分师傅钱,只要你一个'诚’字。”

一是对医道要诚:终生只为此业,任凭有何艰难,有何风险,不得见异思迁。

二是对学问要诚:触疑即询,遇惑即问,不得不懂装浅尝辄止。

三是对师要诚:“我乃孤单一人,年老力衰,设若四体不用,需得朝夕服侍;寿尽之后,应妥为安葬,立碑为记。”

第一、方药类《雷公药性赋》、《汤头歌诀》、《本草备要》、《医方集解》。

第二、脉法类《濒湖脉学》、《脉经》。

第三、医经类《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第四、临证类《医宗金鉴》、《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幼幼集成》、《济阴纲目》、《外科正宗》。

要熟读《伤寒论》,掌握'散温(麻桂)、造温(姜附)、清温(白虎)、泻温(承气)、保胃气、存津液’十四字诀。

邓铁涛

读书乱不好,但读书杂有好处,今天我仍然认为,知识面既要有深度,也应有广度。积累知识好比建筑金字塔,底宽顶尖,乃能巍然屹立。我们是社会上的一员,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除了医学领域之外,还有人生其他思想活动的领域。知识的广度

可以使我们视野开阔,能帮助克服保守思想,能推动专业知识的深化与发展,文学、艺术使我们接触时代的脉搏与生活气

息,因此在业医之余,也就成了我的爱好。

王鹏飞

我花费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学习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以及《神农本草经》等对于学习经典著作,当时是一边阅读,一边背诵,直至背得滚瓜烂熟为止。学完了经典著作,家父又让我精读《本草纲目》、《本草经疏》、《本草备要》、《要药分剂》、《温热经纬》、《寿世保元》、《幼幼集成》,《婴童百问》、《食物本草》等书籍。此外,他常说“临诊如临阵,用药如用兵”,又让我细读《孙子兵法·十三篇》等书。

叶橘泉

学业要靠自己的努力,命我多读书多写字。当时乡里缺乏

医书,老师把家藏医籍借给我抄写,并说:抄书一遍,胜于读书十遍。还要我把伤寒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熟读背诵。

沈六吉

叶临终戒其子曰:“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司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毋轻言医。”

余觉少壮之年,精神最为充沛,所读之书不易遗忘。故为一生最宝贵之岁月,自古有为之青年,皆知于此努力勤奋,以图有所成就。如诞谩悠忽,轻易放过,至为可惜。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实为若辈敲警钟也。余觉少壮一过,则人事日烦,精力渐减,即有阅历,亦易遗忘。但此期间,难免有种种之干扰,需善加克服。至如烟、酒、赌博、戏谑闲淡之类,宜避而不涉。否则,所谓宝贵之岁月,又能剩几何耶?故惟专心致志,泰山崩而色不变,麋鹿游而目不瞬者,足以保证耳。韩昌黎云:“业精于勤,荒于嬉。”

杨永璇

我在三年随师学习中,王诵愚先生辛勤教诲,督导谨严。首选《内经》、《难经》,有全读有选读,均经讲解,并指

定或熟记,或背诵;而《本草》、《脉诀》、《汤头歌诀》,均在背诵之列。

博览群书,为我所用,是我学医历程中的又一体会。拜师学医固然是医学入门的第一步,但从师学习在一生中,毕竟只是短暂的时间,满师之后,贵在自学。

注重切脉望舌;注重经络辨证;注重针刺手法;注重调理脾胃;注重七情致病。

施维智

要当好一个医生,首先要有一颗救人的心。

看病不问有钱没钱,有钱的也看,没钱的也看,甚至赔钱给药的也看。

读《名老中医之路》 此书记录了名老中医的学医之路,不管是家传的...

读《名老中医之路》 此书记录了名老中医的学医之路,不管是家传的...

读《名老中医之路》 此书记录了名老中医的学医之路,不管是家传的...

读《名老中医之路》 此书记录了名老中医的学医之路,不管是家传的...

楼百层

(一)熟读歌赋,继承前人经验按症取穴

面口合谷收,曲池配穴优;如遇头痛时,风池效可奏。胸胁内关谋,可向外关透。肚腹三里求,上腹中脘搜,下腹加关元,天枢治脐周。腰背委中求,殷门亦可收,陀脊按部加,斜向脊柱透;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揉。上肢取曲池,合谷肩瞖施;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刺;周身节骱病,疼痛取阿是;避开大血管,胸背禁深刺。

(二)重视操作,掌握针刺手法针刺手法

(三)研究手法,提高针刺疗效

王静斋

医家十要:①存心仁慈,以救人为天职;②精通医学,多参群书;③精通脉理,洞悉脏腑经络;④识病源病机,晓运气盛衰;⑤辨识药性药形,炮制适宜;⑥同道互相提携,莫相嫉妒仇视;⑦品行端方,自重自爱;⑧诊病一视同仁,勿重富轻贫;⑨勿重视资财,轻忽人命;⑩常备灵药,随时救人。

病家十要:①择名医;②肯服药;③宜早治;④绝色欲;⑤戒忿怒;⑥息妄念;⑦节饮食;⑧慎起居;⑨莫信邪说;⑩勿惜金钱。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