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倪海厦讲《伤寒论》笔录第十二篇

二九: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图片

《伤寒论》呢第二十九条,如果在太阳症没有治好的时候,病会进入阳明。进入阳明的时候分两种,第一种呢,诸位记得,逆行是病态,如果是顺气,六气是顺的话正常,是常态。现在他倒着走。当太阳证它没有好的时候,一种可能就是进入阳明,还有一种可能是进入少阳。进入少阳以后呢,少阳在这边,才会有机会进入进入太阴、少阴和厥阴。如果进入阳明的时候后会分两种情形:一种我们称为白虎,一种我们称为承气。这个承气跟白虎呢,阳明症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热在经上面,一种是热在腑上面。不管是哪一种,阳明症的基本上的大原则是“但热不寒。”在阳明症的时候只出现热症,完全没有寒症。所以你看到病人一派热症。你问他,口渴不渴?“渴”。你想喝热水还是冷水,“我喝最冰的”。热症。经热。如果是腑热,腑热讲的就是承气,就是大便堵到了。当然我们有大小承气啊,有调胃承气,很多。阳明证分的这两种。如果是病人出现纯热症的时候,病人出现大渴、燥渴、壮热,很热,发高烧,津液不够,喝水一直喝,小便一直排,没有办法止渴。这是阳明的经热。腑热呢,就是讲的肠胃里面的便秘,堵到了。不管是经热还是腑热,我们治这个(阳明)无死症。应该不会死人的。现在有人死啊,因为他不知道怎么样用白虎也不知道怎么样用承气,死掉了,可以不死的,你知道吧?没有死证才对。

图片

如果遇到经热的话,就是白虎,白虎讲的就是石膏。腑热讲的就是承气。我们后面等到介绍大小承气啊,怎么样辨证?怎么知道什么时候用大承气?什么时候用小承气?这里还没有提到。这里的处方呢,如果吃桂枝汤,大汗出了以后呢,“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病人原来是太阳中风,吃了桂枝汤。吃完以后呢汗发太多变成了白虎汤症,不是这样子。而是说刚好六天走完,你正在吃桂枝汤的时候,病已经转入白虎了。转入白虎汤症的时候你还没有发现到,病人桂枝汤喝下去啦,还是出现白虎汤症。只是说病人桂枝汤吃得太慢了而已,并不是说你医生的处方开坏了。而是病人来的时候正在转变白虎汤症的时候碰到你,处方桂枝汤下去的时候,第二天病人已经变成白虎汤症了。所以桂枝汤你喝多了即使你流汗流多了也不会变成白虎汤症。你流汗流多了里面里虚的时候,我们加点炮附子就好了啊。如果说主症状是大烦渴不止,脉还洪大。如果说你看到有人呢跑来,“老师你看大烦渴不解,喝水喝了半天还不能止渴”,是不是像糖尿病?就是糖尿病啊。渴症的时候,我在开石膏的时候,我起价就是一两,谁给你五钱啦三钱啦八钱啦,那五钱三钱八钱都是刷牙漱口的,根本止不了渴。一开就是上两,我讲的是我们用到白虎的时候。

为什么要用大剂量的?因为它是去热。你在去热的时候,我们会用白虎汤的时候,病人有壮热,壮热的时候有时候病人烧得很厉害,有的时候小孩子发烧病人发烧你去看他,他全身烫喝冷水,盖到被子不放,恶寒啦,这不是白虎汤症啦。所谓恶热,壮热得把被子都踢掉,盖东西,全部都呈现一派热症,才是白虎汤症。你如果给他被子盖上去他开始踢啊怎么样,确定是白虎汤,你可以再试一下。有时候病人不讲话啦,高热病人会谵语,胡言乱语讲不清楚,那你问他又问不出来,你可以看他的动作就可以知道。我们中医一个“望”不只是要看他的颜色,也是要看他的动作, SENSE。已经在踢被子了, 被子都盖不住,你还在说“你怕冷吗?”你还在问这个问题,对不对?“老师,我已经告诉你了已经回答了你了,”已经在踢被子了。白虎汤里面呢,诸位看白虎汤的处方,白虎加人参汤呢,里面有知母、石膏、甘草、粳米,这个石膏呢我们为什么要用棉布把包起来,因为石膏呢白粉一样煮起来黏答答的,好像那个石灰弄一点水,黏哒哒,汤药都倒不出来,因为很粘稠。你用棉布把石膏包起来以后煮出来的汤才会稀。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为什么要用粳米?我一再跟诸位讲,在中医的观念里面,中医呢认为说,饮水入胃,水到了胃里面以后,胃里面的火(热)就会把水汽化掉,因为你喝的是水。

如果是食物入胃,胃咀嚼以后呢到小肠去,小肠是火啊,本来就相火,所以小肠会把食物消化掉,食物的残渣再进入大肠,大肠里面有水和残渣,小肠是火在下面烧,水在上面走。这个水汽化以后回到肺里面,这个水才能够止渴。这个白虎汤跟白虎人参汤,什么时候用到人参?这个处方里面有人参哈。诸位看这个图,饮食入胃以后到了小肠,小肠把它消化以后,只有食物里的残渣跟水进入大肠,小肠的火在下面烧,大肠的水在上面,所以汽化掉。所以中医在这点跟西医是一样的,西医说大肠把水吸收掉,只是中医认为说大肠没有那么聪明嘛,大肠那么厉害?光吸收水不吸收残渣?为什么?原因就是火在下面烧。所以水是汽化的,中医讲气。汽化上去以后从大肠进入肺,再从肺到我们的皮肤表面到我们的喉咙,津液就回头。所以说,后面的说,你看他在处方的时候,张仲景在用白虎汤的时候有加这个粳米,就是糯米,甜的这个米,这个好像是煮稀饭一样,有食物在里面。食物在里面的时候,这个才会进入我们的循环系统。所以你只是口渴去喝水的话,就没有办法把口渴止掉。喝下去就汽化掉,喝下去就汽化掉,越喝,嘴巴还是渴的。

图片

加人参的时机呢,张仲景在经方里面用的最强的补阴的药就是人参就到顶了。最强的。会使用到人参就是病人津液伤得很重,津液伤得很重,才会用到人参。所以你看“大汗不止,大烦渴不解”,口渴不能解。这个时候我们用人参下去把津液补回去。否则平常他不会使用的。如果说今天我们不用人参,遇到个病人发高热发高烧,全身是但热不寒,大便很正常。我们知道他是白虎汤。你问他怕不怕冷?“不怕”,风吹到难过不难过?“不难过,风吹到脸还很舒服”。为什么?因为他很热,也没有恶寒,发高烧,大便很正常,这个时候不需要人参,光是白虎汤,一剂下去就可以把这个烧退掉。里面的知母呢,一般来说,这个石膏我最常使用处方的时候用一两,知母大概四钱五钱的剂量就够了,这个炙甘草两钱三钱,炙过。粳米呢你不要放太多,太多煮成干饭了,汤都吸收掉了嘛,所以这个六合你不要放六碗下去啊,差不过两钱三钱就可以了,不要太多,不要煮成干饭了那怎么吃?汤被吸收了。你看,“煮米熟汤成”去残渣,喝的是汤汁。看到没有?所以是很稀的稀饭。白虎汤用的非常多。因为石膏白色的,我们又名白虎。石膏胖子五到六钱,重用的时候用到一两以上,石膏若用五钱,知母用三钱。粳米一汤匙,也就是两三钱就可以,因为有粳米,所以白虎汤容易酸坏,所以一次开的份量,三碗熬一碗,每次喝每次熬,人参一二钱即可,党参可用到五六钱。北派有个说法: “麻不过三,桂不过五”,那是以前的药,以前的药很纯,现在的药都不纯了,所以有的时候麻黄会开到五六钱。麻黄是青龙,石膏是白虎,附子是玄武,大枣是朱雀,容后详述。三十:“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烦躁,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 “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图片

诸位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我给诸位讲,《伤寒论》里面讲的阳盛和阴盛,还有亡阳和亡阴。这里讲的就是阳没有了。我们怎么知道病人阳没有了?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阳在的时候,这种热多寒少的情况是阳往外走,里面阳就不够了,所以说你看到的就是热多寒少,病人会有烦躁的现象。诸位记得,生病最怕就是烦躁。人在临死之前会手足躁扰,会没有办法安静下来,会动来动去啊,没有办法停止下来。烦躁这种现象。这个烦躁,除了情志、心情,还有些神志不清,常常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还有呢,手足躁扰,手足不停使唤,就要动来动去,这种都不是一种很好的现象。所以说,当病人出现这种现象,脉又微弱,意思就是阳一直往外走,常人呢,阳的功能是什么?常人阳要固,要密,密藏,要收藏。因为有阳,所以阴才会停在里面。这个阴阳之间的关系呢,它的平衡的关系是这样子,如果我们皮肤表面没有阳,人就会不断地失水,不断地流水,汗水一直出来。所以我们用炮附子下去把阳固住,汗水就停掉了。所以阳的目的是要固到阴,这个阴阳的平衡。那如果阳失掉了,病人亡阳的这种现象,病人就会出现这种“脉微弱”,这是“亡阳也”,这种不可以再发汗了。因为你发汗的话,阳会丧失更多,丧失更多的阳。

已经没有阳了,这个时候用桂枝二越婢一汤。越婢汤呢《伤寒》没有,是在《金匮》里面,在风水,就是治疗水肿,全身水肿,肿起来的时候我们用越婢汤。这个越婢汤呢,麻黄、石膏、炙甘草,生姜、红枣,光是这五味药就叫做越婢汤。我们麻黄汤还没有介绍到,前面桂枝二麻黄一汤的时候,麻黄跟杏仁,对不对?现在是麻黄跟石膏配在一起使用。麻黄还有个名字我们叫青龙,因为麻黄是青色的。石膏呢是白虎。这个人已经无阳了,我们不可以发汗,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很多人呢一般中医的见解就是麻黄嘛,麻黄就会发汗。实际上,你真的会用麻黄,我们在少阴症也有用麻黄,这桂枝麻黄从太阳证一路用到厥阴证咯。所以麻黄不见得只是发汗,要看你怎么使用。你如果是麻黄跟石膏配在一起的时候,可以让阳气会回收,所以不见得会一直往外发散。那这个桂枝汤配上麻黄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要放石膏,光是桂枝汤加一味麻黄下去的时候,病人吃了以后病的变化会怎么样?光是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这五味药病人吃下去以后,病人的津液、里面的循环会加速,血液循环也会加速,这个时候我们会流汗。流汗以后,如果这个时候在桂枝汤的上面加了麻黄以后,会发汗发得更多。你如果是不用桂枝汤,光是一味麻黄吃下去,人会很亢奋,会不会流汗?不会流汗。

并不会流汗。所以,麻黄必须要有别的药配合在一起它才能够发汗,单一味药并没有办法发汗的。外面那麻黄,单味的麻黄提炼出来以后让人很亢奋,不会流汗。但是精神会非常的好。有的时候一个礼拜都不睡觉,安非他命吃了有的一个礼拜都不睡觉,因为麻黄。这个地方呢,如果我们不加石膏,光是桂枝汤加上麻黄,病人会透发汗。这里呢,不可以再发汗,我们为什么用越婢汤,加石膏下去,这个石膏跟麻黄碰在一起,青龙碰到白虎,很好,这个是很特殊的一个方法。如果说风水上面来说,这个风水不是地理风水,是病人身上发水肿,我们的越婢汤很有名,一吃下去,冒一点点微汗,哇,大水会排掉,小便就排出来。这是越婢汤。因为阳回头。如果说你的麻黄呢配合石膏跟桂枝汤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一点点的微汗,石膏会把这个虚热去掉,虚热去掉以后呢,烦躁的现象就没有了。这个烦躁呢就是津液不足。还是要讲一点,你们才会理解。肺在中医的观念里面是白色的,肺主皮毛。石膏呢就是色白。石膏在中药里面呢你,药性是寒凉的药。肺是在胸腔里面,胸腔是阳,胸阳,胸腔阳的所在。那石膏是白色的,入肺,所以石膏表面上看起来是寒凉的药,实际上它是主管阳的所在。所以看起来石膏好像在发汗,实际上越婢汤能够把水肿(积水)排掉,是因为阳能够回头。

应该我们要这样子看。所以说,如果说,桂枝汤配上麻黄配上石膏以后,病人会有收敛汗、阳会回头的一种现象。这就是这个处方。所以在《本草》里面,石膏除了去热以外,石膏还能够去烦。因为《黄帝内经》里面说呢,肺主魄。白天见鬼叫做魄,主静。正常的肺的功能的时候,它管魄,管我们的静态。那你开始烦躁的时候,人开始动来动去的时候,我们要靠肺让人静下来。这个时候就是色白的石膏,白虎汤有办法。所以病人烦躁的时候这里要用到石膏让胸阳回头。这样子解释能够让你们比较了解。因为你们后面还没有学到。这里先提前告诉你。

这七味药放在一起煮,也是一样,先煮麻黄。只要麻黄出现的时候,通通先煮麻黄。

诸位看这里,石膏二十四铢碎,这“铢”呢是一个单位,也是个单位。一般我在临床上,大部分是开始起手就是一两来计,用棉布包裹。实际上石膏可以敛阳,把阳收敛起来,尤其是指肺的。

-------------------------------------------------------------

中医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就已基本形成,承载着先祖们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总结。

为中医的传承,也是为倪师中医心血的传承,这里的**分享笔录为我亲自逐字录入和校对,希望能够帮到读者朋友的中医学习。重要的小视频我会在群里共享。如需转载请联系我。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