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武侯祠中最为人广知的一幅对联。短短的一段联文,却讲透了治国的道理,不可不说其中的玄妙。
▲武侯祠前部汉昭烈庙大门
这幅对联是怎么来的呢?围绕着这幅名对,又展开了怎样的故事呢?
成都武侯祠是为国人所广知的。它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武侯祠、汉昭烈庙及惠陵组成,人们习惯将三者统称为武侯祠。
▲武侯祠中的诸葛庐
上面所述之联的作者是清末诗人、词人、书法家赵藩,而武侯诸葛亮是清末赵藩最崇拜的人。他喜欢三国英雄,尤其崇敬诸葛亮,景仰其正身立德的风范,赞扬他在乱世中为重振社稷、国家统一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正因如此,赵藩早年就撰写了很多赞扬诸葛亮的诗词,如《隆中谒武乡侯祠》《满江红·自书抱膝堪图》等,以此赞誉诸葛亮经国济世的才干,颂扬他的丰功伟绩。
▲诸葛亮
光绪二十八年,四川总督岑春煊准备以武力镇压境内民乱。时任四川盐茶道使的赵藩对此极为担忧,但因为他与岑家有特殊的师徒关系,其心意不可直说,又不可不说,故忧心焦虑,难以处置。
当年冬天,他又来到武侯祠,伫立在武侯像下,想起曾经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立,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华肃然”,再看当时的社会,四川烽火遍地,民不聊生。如何救民于水火,并告诫岑春煊要认真揣摩时势,不可以肆意妄为,实行高压政策?
▲岑春煊
千思万想之后,赵藩写下了“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之联,挂在了武侯祠中。
第二年春天,岑春煊来到武侯祠游览,一看到这副对联,就明白了老师的用意。此后,他积极改变治理方略,学习孔明攻心之法,最终因治理有功而升迁远调。
▲赵藩
赵藩这一“攻心联”不仅仅是对岑春煊的劝诫,也是对后人的警醒。用兵打仗、施政临民时若能像孔明一样善用攻心战略,反叛自然就会消除;但如果不审时度势,处置不当,一味施压,就可能造成巨大损失。
它启发治蜀者越过历史长河,去回顾一千七百年前诸葛亮治蜀的经验,从“攻心”“审势”中思索治国安邦之道。同时,它还承载着赵藩忠于职守,体恤百姓的情怀,体现了中国文人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让人敬佩。
▲ 赵藩书法
这一联文也不断引起后人的关注。在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华民国中央考试院举行高等文官考试,考题之一是“文翁治蜀尚宽,诸葛治蜀尚严,试申其义。”
从这个题目里面,我们似乎看到了赵藩联文的内涵所在。的确,其中所指的就是赵藩所说的“审势”的意思。治理国家,宽严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治国的目的是要让人民安居乐业。所以政策取向一定要根据社会发展态势来决定。文翁尚宽,诸葛尚严,都把蜀地治理好了就是明证。
毛主席也对这一联文留意有加。1958年,毛泽东主席来成都参加会议,闲暇之时,也前往武侯祠参观考察。他在此联下驻足良久,思索颇多。后来,毛主席还对四川主政者再次提及此联,要求其髙度重视“攻心联”中的政治智慧。而今,这一副对联已成为游人到武侯祠必看的景观,举世闻名。
▲毛主席在成都
当然,武侯祠中的名联还不止于此。蒋攸铦的“唯德与贤”联,通过对刘备一生的感悟,揭示他成功的真谛——“唯德唯贤,能服于人”,凸显“德”与“贤”的魅力。
▲王天培
北伐名将王天培的“公本识字耕田人”的篆书长联,通过呐喊、呼吁学习先贤诸葛亮,以抨击当时追名逐利的军阀不要再“同根相煎”,忧国爱民之情溢于言表。
凡此种种,都是先贤通过联文表达治世智慧的表现。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