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组成
野菊(嫩头)3钱,苍耳头3钱,豨莶草3钱,半枝莲3钱,地丁草3钱,麻黄1钱,草河车2钱。
处方来源
《正宗》卷二。
主治
十三种疔疮初起,憎寒作热,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痒痛非常,心烦作躁,甚者昏愦,疔毒走黄。
应用 疔疮:用七星剑汤疔疮六例,体温38℃以上,加连翘、银花;心烦口渴加黄连、山栀;局部炎肿剧烈,加丹皮、赤芍;恶寒,以薄荷代麻黄。平均4-5天体温恢复正常,5-6天局部炎症消失。
病原
疔疮是化脓性细菌侵入毛囊、皮脂腺、及周围皮下组织急性的化脓炎症。在祖国医学文献里所描述的一些疔疮症状,是包括着癤、癰或癰的一部份,以及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在内的。七星剑汤在应用范围上,有治十三种疔疮的记载,因此对上述的一般炎症,是适宜的;在疗效上外科正宗里说:“治疔疮初起,憎寒作热,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痛痒非常,心烦作呕,甚者昏愦。”医宗金鉴说:“疔疮走黄者,令人心烦昏愦,急用七星剑汤以救之。”因为在这些炎性过程中,有时会引起全身的败血症,疔疮走黄,心烦作呕,昏愦,都是败血症应有的症状,于此可见,七星剑汤在治疗疔疮方面是有价值的。
效果观察
我们过去治疗疔疮,都采用抗生素注射,配合七星剑汤内服,自从政府号召发掘祖国医学遗产以来,为了进一步证实七星剑汤的疗效起见,特于1956年7月份,单独使用七星剑汤治疗了六例疔疮,疗效是很好的,兹列表如下: 疗效分析
(1)服药剂量:一般平均4-5剂。
(2)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平均是4-5天。
(3)局部炎症消失的日期,平均是5-6天。
根据上表六例疔疮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最高者39.2℃,最低者37.6℃,服七星剑汤后四天热度降至正常者二例,二天三天五天八天降至正常者各一例,平均为4.4天,局部炎症消失四天二例,三天五天七天九天各一例,平均5.3天,服药二剂三剂五剂六剂各一例,四剂二例,平均四剂,自行消散的三例,切开排脓的二例。
病例介绍
病例一王××性别女29岁1956.7.13 日初诊。
主诉及症状两日前右手腕起一白籽,麻痒微肿,因自加挤压后即肿势加剧,全身发热,口渴欲呕,检温39.2℃。
治疗七星剑汤去麻黄加川连黄芩山梔连翘银花。
14日二诊热度未减,心烦口渴,检温39.2℃,局部肿势更剧,仍与昨方加丹皮赤芍,外用硼酸水冷敷。
15日三诊体温38.7℃。局部炎肿停止发展,内服外敷同上。
16日四诊热减渴止,心烦亦安,体温38.2℃。局部炎症渐见机转,仍以上法续进。
17日五诊检温37.8℃,局部炎症渐消,呈蜂窩状高肿,切开排脓,上方去川连黄芩丹皮赤芍。
18日六诊全身症状渐退,检温37.3℃,脓泄颇畅,上方嘱服一剂停药,嗣后每日局部换药一次,共计十五天全部愈合。
病例二赵××性别男42岁1956.7.18 日初诊。
主诉及症状四天前左手大指螺纹起一白点,隐于皮下,微觉痒痛,自以为内部有脓,用缝衣针乱挖,当夜即剧痛,通宵未得安眠,同时沿大指向手背漫肿,麻痒,口渴且粘腻,心烦,检温39℃。
治疗七星剑汤去麻黄加川连山梔丹皮赤芍,三福消炎羔外敷。
19日二诊剧痛依然,局部肿胀,发热口渴,检 温39℃。上方加银花连翘。
20日三诊病况如昨,治疗同上。
21日四诊体温直线下降37.5℃,局部渐消肿,有波动,上方去川连山梔银花连翘。
22日五诊肿势渐消,热度渐趋正常37.2℃。切开排脓,仍与上方续进,以善其后。
此后每日换药一次,至第十三日完全愈合。
体会与结语
(1)我们用七星剑汤治疗六例疔疮时,主要的还根据患者全身及局部的症状,酌情加减,如热度在38以上,便加入连翘银花,心烦口渴,加入黄连山梔(黄连解毒汤),局部炎肿剧烈,则加入丹皮赤芍,有恶寒感觉的,均以辛凉性的薄荷代替麻黄,基本上仍以七星剑汤为主。
(2)六例疔疮中有两例热度在38度以下,且属初起,局部炎症并不厉害,我们纯用七星剑汤去麻黄,治疗结果,完全消散,足证七星剑汤对消散疔疮,是有效的,如果热度在38度以上,炎症剧烈,加入银花连翘黄连山梔丹皮赤芍等,同样能收到消炎退肿退热的效果。
(3)根据我们临床体验,一般外科炎症的过程中,虽有高烧口渴,但不感到口腔粘腻,而疔疮患者,热度虽不太高,口腔必粘腻不堪,这对我们在鉴别诊断上是有帮助的。
(4)从六例疔疮可以看出,疔疮是切忌妄加挤压的,由于癤肿因炎性反应而形成很好的防御圈,若将其挤压,这种防御圈就被破坏,脓毒物乘机侵入血流,引起全身发热的脓毒症,和促使局部化脓的形成。阳和汤主治阳虚血弱,寒凝痰滞之阴疽。适用于阳虚寒凝,营血虚滞,痰湿凝滞于骨节、腠理、经络之阴疽。本方具有温血补阳,散寒通滞之功效。
阳和汤 - 组成熟地黄30克 麻黄2克 鹿角胶9克 白芥子6克(炒,研) 肉桂3克(去皮,研粉) 生甘草3克 炮姜炭2克
阳和汤 - 方论方中重用熟地大补营血为君;鹿角胶生精补髓,养血温阳为臣;姜炭破阴和阳,肉桂温经通脉,白芥子消痰散结,麻黄调血脉,通腠理,均以为佐;生甘草解脓毒而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阳回阴消,血脉宣通,用于阴寒之证,犹如离照当空,阴霾四散,故名"阳和汤"。
阳和汤 - 医案举例1 软骨炎
患者,男,40岁,1999年10月15日初诊。患者因不慎雨淋后,渐感右侧胸部第二肋骨处有一痛点,范围如红枣大小,皮厚质地硬,拒按,按之痛甚,但无灼热感,伴畏寒。胸片检查提示:软骨炎,经用青霉素抗感染治疗10天后无效。来诊时见诸症如上述,舌苔白润,脉沉弦。证属寒湿凝滞,气血不通。治宜温阳散寒,活血通络,化瘀行气。方用阳和汤加味。处方:熟地15g,鹿胶10g,肉桂10g,麻黄10g,白芥子20g,炮姜10g,甘草8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5g,香附15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5剂后,疼痛减轻,效不更方,继服15剂后,局部触之无痛感,硬结消失,诸证悉平,随访一年无复发。
按:本例患者因外感寒湿,寒凝血滞,气与血互结皮肤腠理之间,气血不通,形成硬结,不通则痛,故见疼痛,局部拒按,阳气不能温养皮肤,调和营卫,故见畏寒怕冷。《济生方痹》云:“皆同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此为寒湿凝滞所致。阳和汤温补气血,散寒通滞,加桃仁、红花、当归、香附活血化瘀,行气散结,气行则血行,故诸证消除。
2 淋病
患者,女,26岁,已婚,1997年3月6日初诊。患者一年前南下打工,因不洁性交,出现小便涩痛,阴部奇痒、流白浊伴灼热感。西医诊断:淋病,阴道滴虫病。经用菌必治输液治疗、甲硝唑阴道塞药、内服金鸡胶囊后,症状减轻,但因其不继续治疗,延诊月余,症状加重后前来就诊。诊见:表情淡漠,痛苦病容,带下腥臭、如丝状绵绵,外阴及大阴唇肿胀,舌苔白润厚腻质淡,脉沉濡而滑。属中医淋病、带下、阴痒范畴。证属素体阳虚,冲任虚寒,寒湿下注。治宜温阳散寒,调理冲任,杀虫止痒。方用阳和汤加减,处方:熟地15g,鹿胶10g,肉桂10g,炮姜10g,麻黄10g,白芥子20g,甘草10g,茯苓15g,地肤子20g,五倍子15g,苦参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外用蛇床子20g,地肤子20g,白鲜皮20g,五倍子10g,苦参10g,水煎洗外阴,每日2次,以服外洗5剂后。带浊变稀,阴痒减轻,守方继服10剂,外洗15剂,诸证皆除。为巩固疗效,嘱服完带汤改丸调理善后。
按:淋病为性传染病,本例患者因发病日久,肾阳虚衰,冲任失调,阴霾笼罩,寒湿内停,外阴失去阳气精血的濡养,故肿胀而硬厚,外阴营血不荣,阴浊下注,故奇痒难忍;肾阳不振,湿性重浊,故带下腥臭。方以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使阳气升,浊气降,精气盛则冲任充,加太子参、淮山、茯苓健脾祛湿,地肤子、五倍子、苦参杀虫止痒。内服外洗,双管齐下,药证相符,故获病瘥。
3 指硬肿症
患者,男,38岁,2003年11月21日初诊。患者右上肢食指肿胀,麻木不仁,关节失去灵活,疼痛三天三夜,呻吟不止,彻夜难眠,乡村医生注射安乃近、青霉素,内服消炎痛无效,疼痛不减,遂来院就诊,诊见:痛苦病容,呻吟不止,右上肢食指明显肿胀,关节运动受限,触之皮肤坚硬,无灼热感,证属寒湿凝滞,气血郁阻,血络阻塞。治宜温阳通脉,活血化瘀,利湿削坚,方用阳和汤加味,处方:熟地15g,鹿胶10g,桂枝10g,炮姜10g,麻黄10g,白芥子20g,甘草8g,桃仁10g,红花10g,细辛10g,当归15g,川芎15g,泽泻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进服5剂后,肿胀变软缩小,关节运动好转,疼痛减轻,能安静入睡。切中病机,守方继服15剂,疼痛消失,指软肿消,活动自如,诸证悉除。
按:指硬肿症是西医诊断名称,属中医学痹症、阴疽范畴。此病寒冬腊月多见,三九严寒当冲,寒邪侵袭身体肌肤。本例患者素来阳虚体弱,寒邪侵袭食指,以致寒凝血滞,血络受阻,形成闭阻,不通则痛。阳和汤中熟地、鹿胶、桂枝、细辛、炮姜、麻黄温阳通脉,散寒通滞;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泽泻、白芥子利湿软坚。诸药合用,痛止病愈。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