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沈华:汉代玉剑具的特点

(继上期:汉代装饰玉器特点)

除了佩玉之外,汉代时期还流行用玉雕的装饰玉做剑的装饰,也就是文献上所说的“玉剑具”。

佩玉剑具的目的是炫耀身份与威风,这方面的文章以前在公众平台上写过很多,现在如果转发就不算原创,所以这篇文章需要重新完成。

玉剑具的整体图案

玉剑上的玉饰件,在吴大瀓《古玉图考》中就有记录,到今天各家摘录或发表文章上叫法很不一致,需要统一规范。

玉剑饰在春秋晚期就已出现,经历了战国时期的渲染和使用,到了汉代,玉剑饰的使用更加系统、广泛。

文献记载的玉剑饰有五种,考古发现的汉代玉剑饰仅四种,它们的形状、名称各有特点。

下面我们就把这一套完整的剑饰应具备四个组成部分分别说明。

一、西汉时期的玉剑首特点

剑首是用于剑柄的最端部,或称“标首”, 有圆形、方形两种。

圆形的最常见,为圆片状,中部凸起圆心或圆形球面,上饰涡纹,圆凸的四周或饰谷纹,或凸雕螭纹。

方形的上宽下窄,近似梯形,中部微隆起,其上有兽面纹或云纹。

剑首上有时也会用其他物品进行镶嵌的圆形玉饰。

西汉●玉螭纹剑首

鉴赏要点:剑首正面的外缘是采用浮雕加工工艺,雕琢出两对形式相同的螭纹。

所雕出的双螭整体呈“S' 形,作爬行状。

头额两侧各雕一形式相同的耳,梳形目,外眼角卷曲上提,平嘴,整个螭首作正视状,颇似猫头或虎头。

双螭四足外撇,分别位于身体左右两侧,背部从脑后至尾间有一阴刻随形的线纹,腹侧似有羽翅,尾饰绞丝纹。

二、汉代时期玉剑格装饰玉的特点

用于剑柄与剑脊之间,嵌在剑柄与剑锋的隔断上的玉饰叫剑格(俸),在故宫的写法中称之为“彘”。

这类玉件较薄,侧面看为长条形,截面为菱形或椭圆形,每面中部凸起一棱,以此为中心,琢出兽面纹。

西汉·螭纹玉剑具

鉴赏要点:白玉质地,有红褐色沁及氧化白斑。一面高浮雕蟠螭纹,另一面琢兽面纹与勾云纹。

三、西汉时期玉剑具中剑珌特点

剑鞘下端饰玉,使用在剑鞘下端的玉饰叫珌(埤)称为“珌'。《汉书·王莽传》孟康注曰:“佩刀之饰,上曰俸、 下曰珌。”

主要用于剑鞘下端,一般为方形,下端略宽,中端凸起,两侧薄似有刃。

纹饰或为“山”形纹(交错勾连的),或为兽面纹。

四、西汉时期玉剑鞘饰玉特点

饰于剑鞘之外,剑鞘中间所嵌入的玉饰,现代人称之为“招文带”,广州的叫法是“玉璲”,长条形,片状,两端下弯,背面有一个 方形的仓,仓的侧面有透孔。

其上纹饰主要有三种:螭纹,凸雕大小双螭纹,还有一种是谷纹,为凸起的谷粒,第三种是勾云纹,为正反相连的勾云纹饰,有时一端装饰出一个小兽面, 兽两眼部特别大,头上有绳纹,鞘口饰玉名日“俸”。

《释名》:“室口之饰日俸,俸束口也。”这个俸字应该是斜玉旁,因为我的电脑打不出来这个字,目前考古发现尚未见这类鞘口饰玉,传世品中有所发现,经过考证也为明清时的作品,这种鞘口饰玉流行于何时,目前尚难断定。

长沙等地发现战国时期的玉剑具至今木质涂漆的剑鞘和上附的玉饰都保存的相当完好。

由于漆木剑鞘容易腐烂,不容易保存,大多数只剩下青铜或铁质剑身以及玉剑饰,还有一种情况。

如同商周时期随葬的物品都是真车真马,而到了战国、西汉时只随葬铜车马的装饰用品,象征其主人生前出行时所乘坐的车辆。

随葬玉剑具的情况也可以这样理解,不随葬青铜剑,只随葬一些件玉剑饰。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南,北朝,到了明清时期,开始大量仿制古代剑饰、是因为后人相信佩戴这些玉剑具可以辟邪,这些思想的影响已经将玉剑具高于普通的玉配饰,把剑饰作为佩饰当中独特的一种,功能和意义已经完全不同。

传世品中有一种玉饰被认为在为是鞘带玉饰,剖面为回形纹饰,吴大瀓考证叫着玉“璲”。

郭宝钧先生在《古玉新论》中曾认为璲是用绳索穿过其方孔,捆系在剑鞘上,以防止其游动,但至今在考古的挖掘中未得到验证。

本文由玉见沈华原创文章,其中部分文字介绍和图片资料来源于中国玉器全集和中国出土玉器全集资料,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