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文/王 岱
统整打破了单一学科、单一领域的框架,它强调的是一个系统性思维的养成。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及学习任务群的实施都离不开统整。统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完成语文课程内容的要求。
陈怡倩博士在《统整的力量:直击STEAM核心的课程设计》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命题:“统整课程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拥有巨大的力量。”从我们教育教学的发展及未来趋势来看,不能不说这一推论是颇具远见的。
统整打破了单一学科、单一领域的框架,它强调的就是系统性思维的养成。
“跨学科领域与统整都强调教学内容的多元角度。但是统整教学更进一步正视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融合的方式。”苏珊·爵克与洛贝卡·本恩斯根据教学方法、统整程度、教学目标的着眼点,把统整课程模式分为:
第一,学科分支延伸。由某一个主要学科向外延伸学习意识,扩展到类似的相关学科,学科的相关性可以从内容或方法来解释。
从方法来说,语文教师经常运用写作、阅读、沟通交流等相关的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二,融合。运用活动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与知识、技能的获取融为一体。例如,我们可以针对人工智能热点话题,设计“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主题活动,设置“人工智能将会使哪些职业消失”的调查研究这一任务情境,引入介绍人工智能、讨论人工智能的科普类文章以及有关人工智能的视频,通过阅读、观看、问卷调查、访谈、资料搜集与分析、研讨,完成调查报告“人工智能将会使哪些职业消失”的写作和“人工智能发展对我们未来择业的启示”“人工智能发展的边际及对人类的影响”等文章的撰写。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对未来社会将产生的影响,并做好应对准备。
第三,服务学习。服务学习的本质就是统整教育的实践。学校与社区结合的服务学习往往要求教师与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生活水平。比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规定“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展开社区文化调查,搜集整理材料,对社区中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 生活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
第四,主题延伸的统整。依据学习主题需要,找寻相关学科来加强学生的学习。比如在学习以古代战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专题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学过的古代历史的相关章节来学习,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这一专题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概念延伸的平行整合。同一个词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意义,比如“平衡”在美术、音乐、科学里的意义就完全不同。教师在解释这个名词时,可以介绍并鼓励学生掌握这个名词在不同情况、不同学科里的不同意义与不同应用方式。
这五种模式,前四种皆适用于语文教学。
为什么要强调“统整”?我认为有以下五点原因。
一,统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1世纪,世界变化巨大。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在不断地延伸扩张,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我们的思维模式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已逐渐跳脱传统的纵向思维,转为横向思维、网状思维、系统性思维,甚至是创造性思维、视觉思维。这种转变,凸显了知识学习的单一化已无法适应知识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互联网时代,要求我们具备处理庞杂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给教育提出了挑战,教育必须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公民。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将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未来发展及整个社会的发展。统整学科的学习是21世纪的必然趋势,统整课程是为未来培养创新人才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
二,统整,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语文课程都力图增强核心领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帮助学生应对现实生活中来自不同媒介的大量信息,在多元化的文本、创作实践和生活情境中,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在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多种文本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工作坊、主题教学、角色扮演等阅读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及时反馈、分享、研讨阅读体会。在写作教学中,各国语文课程都注意统整各种资源给学生提供写作的支架,以体验完整的、真实情境下的写作过程。例如,新西兰和美国要求学生有效地使用文本、图形、声音、图像等媒体,展示调查结果和论据,增强观点的论证效果,吸引听众。世界各国都重视语文课程在生活中的实用功能,统整听、说、读、写等各种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打破学科课程壁垒,倡导跨学科、跨媒介的学习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许多国家倡导跨学科、跨媒介学习,鼓励教师充分开发和统整各类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美国的课程标准把英语课程与其他课程融合在一起,其名称为《各州共同核心标准:英语语言艺术与历史/社会研究、科学和技术类课程中的语言表达》,这一标准明显地具有跨学科学习的性质,体现了统整的理念。它既强调了英语课程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基础地位,又要求相关课程承担与之相应的责任,以期共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英国则充分运用“链接其他学科的交叉课程”,有意识地将不同学科的内容统整到英语课程中,引导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灵活的思维看待阅读与写作的学习。跨学科学习并不意味着取代母语课程,而是从更为广阔的视角补充和完善母语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许多国家高中语文课程也积极倡导跨媒介学习。将现代媒介统整到语文学习中,提高教学效率,并训练学生能快速、准确地从庞杂的信息媒介中积极获取、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现代社会中理性对待信息,将媒介转化为促进自身发展的有利工具,实现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健康成长。
三,统整,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实践性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我们也能看出,语文学科的教与学都体现了统整的必然性。
我们的母语教育从它诞生以来就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传统,文、史、哲不分家。19世纪以来的学校教育,语文走上了独立设科的道路,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大机器的生产方式不断强化,语文课程过多地受到技术主义、工具理性的影响,这就造成了过分强化语文知识点、能力点的线性排列与逐项训练,条分缕析、机械训练成了一线语文教学的主流,使得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语文教育中逐渐缺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强调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首次明确提出了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且突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不但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学习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也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和传统。重视统整,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
四,统整,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
语文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提升语文的核心素养。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真实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我们的学习者面对的问题是复杂多样的,需要他们从不同方面,综合运用自身所具备的各种能力去解决问题。传统教育教学目标的设置呈现出精确性特征,但却难以很好地应对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富有生成性价值的内容与结果。重碎片化知识、轻综合性能力的课程与教学无法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这次高中课程标准的修 订中,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利于将原有碎片化状态的知识、能力训练目标,转化为一个综合的整体。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核心素养虽然分解为四个方面,但是作为完整的语文教育来说,它不是单独施行,更不是分别实现的。无论在任何时候、采用何种方式,虽然会有所侧重,但是都是综合、整体推进的。这就决定了统整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必然手段。
五,统整,是完成语文课程内容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学习任务群就是素养教育的综合性的表现形式。这很好地体现了统整的理念。“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它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它表明了学习语文的根本的、正确的途径。学习任务群是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这就体现了统整在实施语文学习任务群中的作用。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针对过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片面强调一篇篇文本、一个个知识点、一项项技能,把语文课上得支离破碎这些现象提出的。正像钟启泉先生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一文中所说:“多年来我国一线教师大多满足于'课时主义’,并不理会'单元设计’。然而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环环相扣的教师教育活动的基本链环中,单元设计处于关键的地位。离开了单元设计的课时计划归根结底不过是聚焦碎片化的'知识点’教学而已。”这里的“单元”对我们的语文教学而言,是基于课程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由教师结合教材意图设计的高度整合的语言文字问题解决情境,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学习过程。把握课程目标,从单元出发,以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来审视篇目教学、知识教学的作用,引入有助于达成单元教 学目标的各种类型的文本、一定的情境活动,有机统 整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三类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大量阅读、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运用语言,通过深度有效的学习,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个体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情境,在解决一定问题和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重要观念,这些品格、能力、观念不可能由教师通过课堂上的讲解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只有在努力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内隐的,必须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学生具体的语言行为才能体现出来,这种体现既有一定的综合性也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起点应在于如何去创设真实情境、真实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活动,而不是将经典文本、必备知识等当成教学的起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学建议方面,提出“围绕核心素养,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应遵循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规律,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日常教学效率”,这些无不体现了统整的理念。统整既包括学科的统整、情境的统整,也包括资源的统整。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充分考虑课堂外的课程资源,在教材的统领下合理、科学地利用自然、社会、人文资源,如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以获取信息,有效和快乐地学习语文。
统整还包括学习方式方法上的整合,例如教师可以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设置不同类型的表达与交流任务,通过概要、批注、随笔、札记、杂感、时评、小论文、研究报告、文学创作以及各类实用类文体写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演讲、口头报告等展示交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阅读,把自己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观点见解、研究结论等通过恰当的形式准确地表达出来,完成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统整。学生也可以 在比较阅读、专题研究、调研、访谈、演说、辩论、社团组织、网络协同学习等丰富的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从中可以看出统整在语文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来源:《基础教育研究》)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