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质年代的划分,侏罗纪(约2亿年前至1.45亿年前)和白垩纪(约1.45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这两个相邻的地质年代都是恐龙称霸地球的时代,这就有点令人好奇,科学家为何要将恐龙时代分为侏罗纪和白垩纪呢?既然同样是恐龙时代,那直接将这两段时间统称为“恐龙纪”岂不是更好?
其实科学家主要是根据地球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的区别来进行地质年代的划分,简单来讲就是,如果在某个时期的岩石和地层出现了易于识别的、明显区别于相邻时代沉积物的特征,那么就应该将其做一个划分。
实际上,科学家划分出白垩纪就是因为这段时期的地层中普遍存在一种白垩沉积物(这种白垩是一种质地较软,并且疏松多孔的石灰岩,主要由海洋中的非脊椎生物的甲壳中的碳酸钙沉积而成),这与侏罗纪的地层有着明显的区别。那么侏罗纪和白垩纪有何不同呢?
陆地分布在侏罗纪之前的三叠纪,地球上的陆地基本上是连接在一起的,这被称为“盘古大陆”。
到了侏罗纪之后,“盘古大陆”因为地球的板块运动而开始裂解,在侏罗纪早期,“盘古大陆”分成了两个大块,北方的一块被称为“劳亚大陆”,南方的一块则被称为“冈瓦纳大陆”,到了侏罗纪后期,“冈瓦纳大陆”更是一分为二。
进入了白垩纪之后,上述过程仍然没有停止,北方的“劳亚大陆”逐渐分成了相当于现在的北美洲、欧亚大陆的陆地,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也逐渐分成了几块,其中就包括了现在的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以及南极洲。
由此可见,相对于侏罗纪而言,白垩纪时期的陆地分布更加松散。
气候在三叠纪的时候,由于来自海洋的湿润空气无法深入“盘古大陆”,因此整个三叠纪的陆地气候都是以干旱为主,而进入侏罗纪之后,大量的海水得以涌入“盘古大陆”裂解过程中产生的裂缝,给干旱已久的陆地带去了大量的水汽。
与此同时,“盘古大陆”的裂解还促成了当时活跃的火山运动,原本深藏在地下的二氧化碳随之被源源不断地释放到大气层之中,其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气温常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相关研究表明,与现代地球相比,侏罗纪的平均气温要高出5至10摄氏度。
到了白垩纪早期,地球上火山运动已趋于平缓,所以地球的气温在整体上是一个不断下降的趋势,而到了白垩纪后期,火山运动又逐渐变得活跃,气温也随之上升。所以白垩纪的气候经历了一个“先降温、后升温”的过程。
恐龙侏罗纪是一个万物生长的时期,温暖而潮湿的气候,使得地球上的大多数陆地都被郁郁葱葱的植物覆盖(主要是裸子植物),而动物们也因此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恐龙在这段时期发展得尤为迅猛,有了充足食物的保障,它们的体型不断变大,种类也越来越多,出现了梁龙、腕龙、马门溪龙、剑龙、异特龙等等我们熟悉的恐龙。
翼龙在侏罗纪时期已经在天空称霸,但翼龙并不属于恐龙,不过在侏罗纪时期,鸟类的祖先已经出现,而它们正是由恐龙演化而来,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为“鸟类恐龙”。
进入白垩纪之后,恐龙依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它们的种类也达到了极盛,大名鼎鼎的霸王龙、沧龙、三角龙也在白垩纪悉数登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白垩纪后期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伤齿龙”的小型恐龙,其脑容量与体型的比例远远超出了同等体型的其他动物,有研究者甚至认为,这种恐龙有进化成像高等智慧生物的可能。
然而白垩纪却是一个恐龙从鼎盛走向衰亡的时期,相关研究表明,在白垩纪后期,地球的大洋地壳逐渐向地幔沉降,造成了地球海平面持续下降,这就导致地球陆地上的降雨量不断减少,大量的植被因此而消失,这样一来,恐龙的栖息地也就出现了越来越少的趋势,日子也过得一天不如一天。
后来的事件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简单来讲就是,真正对恐龙完成“致命一击”的,则是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恐龙(准确地讲是“非鸟恐龙”)从此退出了地球的舞台,恐龙时代也就结束了。
结语其实侏罗纪和白垩纪还有很多不同,以上所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总而言之,这两个地质时代都是地球生命的辉煌时期,也见证了恐龙的兴衰历程。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
下一篇
深圳园博园之行
有话要说...